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奥斯汀出身在英国一个乡下牧师的家庭。终身未嫁,虽然奥斯汀生前未受到过应有的尊重,不过后来其作品广为流传直至现在。简·奥斯汀的作品《艾玛》透过描绘了一位幼稚而刚愎自用的女性,且让其变成嘲讽的目标,给人们展示了一位由幼稚、无知逐步成熟且最终实现幸福生活的女性的故事。构造嘲讽的应用也让阅读小说的人变成嘲讽主体去积极主动加入到作品的嘲讽中,构建作品的艺术性。
关键词:奥斯汀《艾玛》 构造嘲讽 情节嘲讽 结果嘲讽
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坛在文风上展现出古代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风格。此阶段,文学创作者都试图将艺术表现手法和睿智、幽默与嘲讽融合到一起。所以,此时期也被人们称作“极具嘲讽的时代”。
奥斯汀是英国十八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其嘲讽对象基本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婚姻状况,讽刺了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女性的婚姻犹如市场中流通的商品那样待价而沽。不过, 奥斯汀也对感性十足的女性进行了委婉的嘲讽。
《艾玛》是奥斯汀嘲讽意味非常浓厚的作品。尽管该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大,不过它被很多文艺评论家认为是作者在创作手法上的巅峰之作。奥斯汀曾将《艾玛》献给英国国王。国王秘书正式致信向奥斯汀表示感谢。
奥斯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给女性带来欢乐,还能让女性接受教育。《艾玛》向来是被当作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作品。诚然,教育不完全是用说教来完成的,反而是通过其历经磨难的经历,艾玛因为自身缺点:自大、极度自我、刚愎自用而在生活中连遭挫折。嘲讽高手奥斯汀将艾玛打造成一个系列嘲讽构造的目标,且让其在历经挫折后逐渐长大。并且, 奥斯汀对于嘲讽之法的娴熟运用还会让人们见到,就在嘲讽构造消解的时侯,也就是艾玛的教育成功的时候,也是主人公获得幸福之时。作品中,艾玛所犯的错误是由众多不一样的嘲讽手法来展现出来的。
一、构造嘲讽
艾玛首次遭受打击是其错估了爱尔敦先生的想法和艾玛对史密斯极强的掌控欲望。此章节, 奥斯汀基本上应用了构造嘲讽之法。构造嘲讽“基于读者所能分享创作者的嘲讽意图”。事实上,作者在应用此嘲讽方法过程中是附带某种对读者智商的夸许。所以构造嘲讽的核心就是要塑造一位纯洁而愚笨的对象,与此同时读者与创作者共同分享事实真相。
艾玛“漂亮可人、聪慧而出身富家”,她被“慈祥的父亲与性格温柔的家庭老师宠着”。艾玛的性格活泼,可却沉溺遐想且非常固执。其骨子里透露出“就相信自己”的想法。艾玛是全部根据其主观臆断来做事,因此“其对很多事情的解释常常有错误的观点”。
艾玛因为被爸爸与家庭老师宠爱,她形成那种喜欢掌控他人的习惯。所以,在苔乐小姐(家庭辅导老师)结婚成家以后, 艾玛感觉需要重新找一位来掌控他,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她非把哈莉耶特当其女伴。哈莉耶特就是那种艾玛非常中意的来施惠的人,哈莉耶特性格温柔,没有心机,相对“纯真”。这使艾玛的虚荣心能获得最大满足,那是因为艾玛能通过施惠哈莉耶特而带来极大的优越感受。就像巴博说的那样,“在施惠他人的时候,同时也抬高了自身”。
艾玛不但被宠坏了,并且“对其自身以及对与她接近的人有某种程度的危险性:一位因为她活跃之思维而四处散播混乱的无法治愈的精神病患者。”艾玛主观认为爱尔敦与哈莉耶特非常般配,虽然哈莉耶特心中爱慕着马丁。况且爱尔敦并没有展现出对哈莉耶特的喜爱之情。艾玛还认为哈莉耶特有贵族血统,因此要培养哈莉耶特且将她推荐到上层人士的社交圈之中。哈莉耶特在艾玛的影响下,她回绝了马丁的求爱;逐渐拔高自己,将未来的赌注押在爱尔敦身上。
艾玛的孤傲与自大让她不会听从别人的建议,乃至耐特理先生也无法说服她,尽管耐特理是一个能说出艾玛缺点的人。艾玛根本不理会耐特理,她太刚愎自用了,导致艾玛无法辨别爱尔敦对哈莉耶特的称颂事实上是对其自己观点的恭维。艾玛对哈莉耶特的支持,结果居然导致爱尔敦向艾玛求婚,这让她非常难堪。就在爱尔敦知道艾玛的想法是将哈莉耶特与他撮合,爱尔敦感到被侮辱而异常生气。他觉得这种撮合是看不起他。由此,从这件事就能看出艾玛的主观臆断是多么的不着边际。
此时,嘲讽的功效展现在艾玛的自大与以自我为中心致使其判断不正确上,并且表现出了艾玛的幼稚以及经验不足。此种构造嘲讽的效果是通过艾玛当讲述人与间接引语等记叙方法来展现出来的。
二、情节嘲讽
根据谬科理论,情节嘲讽中最核心的一个准则就是“嘲讽的目标除了自己看见的事情,对别的事情视同虚无。也就是说,人们若认为某个情节有嘲讽之意,则是因为有的人对此比较无知”。其实艾玛就是这种被嘲讽的目标。在艾玛和福兰科打情骂俏时,在艾玛和福兰科在一起以斐尔法科思为代价来戏谑与讽刺的时候, 艾玛根本想不到她自己居然是这个情节嘲讽的目标。以致读者们也被蒙蔽了。作者为了让此情节留下悬念,故意不让人们知道福兰科与斐尔法科思的订婚,还有是什么人送斐尔法科思一架钢琴。当读者再次阅读时,才发现“知道谜底后那嘲讽的力量,才明白艾玛为其自身预备好了一个巨大错误的泥潭,乃至那些首次阅读时就能看出福兰科内心秘密的读者也明显体会到嘲讽的功效”。
艾玛与福兰科在一起的时侯,表现出的幼稚与愚钝越发明显。因为福兰科是“这部作品中仅有的能看懂艾玛的人”,并且“和她一样自以为是、耍小聪明。可福兰科在艾玛自己设计的游戏中击败了她,那是因为福兰科不像艾玛一样自大”。“艾玛首次在作品中被另一个比她更聪明的人掌控了。”艾玛丰富的想象力不但让她主观认为福兰科喜欢她,并且她还认为斐尔法科思与狄科森之间关系不正常。虽然她自以为聪明,可她恰恰没想到斐尔法科思与福兰科会相互爱慕。在这问题上,艾玛确实迷失了。若说艾玛对爱尔敦与哈莉耶特结合的不正确判断是因为她的自以为是,则艾玛对斐尔法科思与福兰科二人间暧昧的漠然则是出于内心的妒忌。艾玛完全有理由把斐尔法科思当做对手,那是因为斐尔法科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可艾玛也想让他人认为自己也多才多艺。”所以她会自然而然地臆想所有对斐尔法科思不好的事情。不过她会因为这得到惩罚:她会变成情节嘲讽的对象,或由福兰科当做嘲讽主体:亦或斐尔法科思与福兰科共同当做嘲讽主体,虽然这是在斐尔法科思的痛苦基础上。 当艾玛向福兰科说出她所谓的“正确的判断”的时侯,让人啼笑皆非。而实际上钢琴是福兰科送的礼物。当我们回头再读这部分内容的时侯,就完全清晰地看到艾玛与福兰科的对比。艾玛无知且自以为是,可福兰科机敏、城府深。虽然我们明白福兰科尽力想隐瞒他和斐尔法科思的婚约,可他反而在以艾玛与斐尔法科思两人为代价的基础上和艾玛打情骂俏。读者不由自主地去同情艾玛:艾玛是这么幼稚与愚钝,居然是此情节中福兰科嘲讽的目标!
三、结果嘲讽
就在艾玛知道哈莉耶特被一群吉普赛人侵袭且福兰科出手帮助的时候,她的丰富想象力又一次被激发。艾玛又想去当红娘。她再次怂恿哈莉耶特去接近福兰科。“哈莉耶特,在以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出现过的。”不过这次,艾玛更加谨小慎微。“我们有过失误;因此现在要小心谨慎。”可以看出艾玛并不是想要马上成功。因而闭口不再提那个人是谁。可是,当艾玛最后知道哈莉耶特的真情告白以后,艾玛变成了嘲讽的对象。
天不如人愿,艾玛非常惊讶: 哈莉耶特并不喜欢福兰科,她只是想和耐特理结合,可艾玛却对耐特理有爱慕之情。“耐特理只能和我结婚,别人都是妄想”,艾玛心中非常苦闷:她是自讨苦吃,她一直在帮助哈莉耶特,可最后哈莉耶特成了自己的情敌。艾玛的恋情再次被残酷的现实(哈莉耶特与耐特理相恋)击得粉碎,确实极具嘲讽意味。不过这恰恰是结果嘲讽的意义:“就在我们晓得事情的发展态势以后,事情却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终逆转了我们的期许与想法。”
故事发展到这,艾玛才真正、彻底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艾玛最终意识到对自己情感的了解是多么肤浅和幼稚。长时间以来艾玛意识不到自己对耐特理的爱,还有耐特理对自己的感情。艾玛现在已经知道去反省她那种自以为了解他人情感的自以为是。艾玛已知道怎样去珍惜他的感情。艾玛也后悔自己的主观臆断是多么荒唐和可笑。
就在艾玛害怕耐特理会爱上哈莉耶特的时侯,耐特理也替艾玛担忧,担心她知道福兰科与斐尔法科思即将结婚的消息以后身心会遭受伤害。因此当二人心怀复杂情感而相互面对的时侯,结果他们都是嘲讽的替罪羊。当我们看到耐特理心中埋藏对艾玛的爱,且为她担忧和焦虑时,真的让人又可笑、又替他们担心。而实际情况却是,艾玛更爱耐特理,且因为耐特理有可能喜欢他人而焦躁不安。虽然二人是双重嘲讽的对象,不过二人事实上已经在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那是因为二人慢慢发现了他们是相爱的。到这里嘲讽也就逐渐消融散去。
四、结束语
“作品结束时,艾玛不再沉溺于她自己的无限遐想中。艾玛不得不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容身之地。”这是奥斯汀作品所描绘的很多女主角的命运: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艾玛所幻想的生活全部被现实世界所击碎:(1)爱尔敦向自己而不是向哈莉耶特求婚;(2)福兰科和斐尔法科思相恋;(3)哈莉耶特向自己表白了她对耐特理的感情。现实让艾玛变成她自己不正确主观臆断的嘲讽目标。艾玛历经痛苦的寻找自我的过程,恰恰也是艾玛摆脱无知、逐渐成熟之过程。也就是此过程,艾玛最终实现了教育自我。艾玛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时侯嘲讽也逐渐消融散去。
就像谬科说的那样,嘲讽家就是艺术家。小说《艾玛》中嘲讽方法的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奥斯汀是位高明的艺术家。尽管艾玛因为幼稚、愚钝、刚愎自用,反复成为嘲讽的牺牲品,可伴随艾玛的成熟,就是最终明白自己心中真实情感的时候,嘲讽就消融了。艾玛快乐的时侯,读者也随之欢愉。爱布拉穆斯认为,作者运用嘲讽比较隐晦地恭维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所以,当人们惊讶于自己不由自主和作者一同构建嘲讽的时侯,事实上读者这时也摇身一变而成为艺术家。或许这就是奥斯汀文学创作的迷人魅力吧!
参考文献:
[1]朱虹.英美文学散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79.
[2] Austin Jane.Emma.England:Penguin Books,1996(8).
[3] Abr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1988:92.
关键词:奥斯汀《艾玛》 构造嘲讽 情节嘲讽 结果嘲讽
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坛在文风上展现出古代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风格。此阶段,文学创作者都试图将艺术表现手法和睿智、幽默与嘲讽融合到一起。所以,此时期也被人们称作“极具嘲讽的时代”。
奥斯汀是英国十八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其嘲讽对象基本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婚姻状况,讽刺了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女性的婚姻犹如市场中流通的商品那样待价而沽。不过, 奥斯汀也对感性十足的女性进行了委婉的嘲讽。
《艾玛》是奥斯汀嘲讽意味非常浓厚的作品。尽管该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大,不过它被很多文艺评论家认为是作者在创作手法上的巅峰之作。奥斯汀曾将《艾玛》献给英国国王。国王秘书正式致信向奥斯汀表示感谢。
奥斯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给女性带来欢乐,还能让女性接受教育。《艾玛》向来是被当作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作品。诚然,教育不完全是用说教来完成的,反而是通过其历经磨难的经历,艾玛因为自身缺点:自大、极度自我、刚愎自用而在生活中连遭挫折。嘲讽高手奥斯汀将艾玛打造成一个系列嘲讽构造的目标,且让其在历经挫折后逐渐长大。并且, 奥斯汀对于嘲讽之法的娴熟运用还会让人们见到,就在嘲讽构造消解的时侯,也就是艾玛的教育成功的时候,也是主人公获得幸福之时。作品中,艾玛所犯的错误是由众多不一样的嘲讽手法来展现出来的。
一、构造嘲讽
艾玛首次遭受打击是其错估了爱尔敦先生的想法和艾玛对史密斯极强的掌控欲望。此章节, 奥斯汀基本上应用了构造嘲讽之法。构造嘲讽“基于读者所能分享创作者的嘲讽意图”。事实上,作者在应用此嘲讽方法过程中是附带某种对读者智商的夸许。所以构造嘲讽的核心就是要塑造一位纯洁而愚笨的对象,与此同时读者与创作者共同分享事实真相。
艾玛“漂亮可人、聪慧而出身富家”,她被“慈祥的父亲与性格温柔的家庭老师宠着”。艾玛的性格活泼,可却沉溺遐想且非常固执。其骨子里透露出“就相信自己”的想法。艾玛是全部根据其主观臆断来做事,因此“其对很多事情的解释常常有错误的观点”。
艾玛因为被爸爸与家庭老师宠爱,她形成那种喜欢掌控他人的习惯。所以,在苔乐小姐(家庭辅导老师)结婚成家以后, 艾玛感觉需要重新找一位来掌控他,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她非把哈莉耶特当其女伴。哈莉耶特就是那种艾玛非常中意的来施惠的人,哈莉耶特性格温柔,没有心机,相对“纯真”。这使艾玛的虚荣心能获得最大满足,那是因为艾玛能通过施惠哈莉耶特而带来极大的优越感受。就像巴博说的那样,“在施惠他人的时候,同时也抬高了自身”。
艾玛不但被宠坏了,并且“对其自身以及对与她接近的人有某种程度的危险性:一位因为她活跃之思维而四处散播混乱的无法治愈的精神病患者。”艾玛主观认为爱尔敦与哈莉耶特非常般配,虽然哈莉耶特心中爱慕着马丁。况且爱尔敦并没有展现出对哈莉耶特的喜爱之情。艾玛还认为哈莉耶特有贵族血统,因此要培养哈莉耶特且将她推荐到上层人士的社交圈之中。哈莉耶特在艾玛的影响下,她回绝了马丁的求爱;逐渐拔高自己,将未来的赌注押在爱尔敦身上。
艾玛的孤傲与自大让她不会听从别人的建议,乃至耐特理先生也无法说服她,尽管耐特理是一个能说出艾玛缺点的人。艾玛根本不理会耐特理,她太刚愎自用了,导致艾玛无法辨别爱尔敦对哈莉耶特的称颂事实上是对其自己观点的恭维。艾玛对哈莉耶特的支持,结果居然导致爱尔敦向艾玛求婚,这让她非常难堪。就在爱尔敦知道艾玛的想法是将哈莉耶特与他撮合,爱尔敦感到被侮辱而异常生气。他觉得这种撮合是看不起他。由此,从这件事就能看出艾玛的主观臆断是多么的不着边际。
此时,嘲讽的功效展现在艾玛的自大与以自我为中心致使其判断不正确上,并且表现出了艾玛的幼稚以及经验不足。此种构造嘲讽的效果是通过艾玛当讲述人与间接引语等记叙方法来展现出来的。
二、情节嘲讽
根据谬科理论,情节嘲讽中最核心的一个准则就是“嘲讽的目标除了自己看见的事情,对别的事情视同虚无。也就是说,人们若认为某个情节有嘲讽之意,则是因为有的人对此比较无知”。其实艾玛就是这种被嘲讽的目标。在艾玛和福兰科打情骂俏时,在艾玛和福兰科在一起以斐尔法科思为代价来戏谑与讽刺的时候, 艾玛根本想不到她自己居然是这个情节嘲讽的目标。以致读者们也被蒙蔽了。作者为了让此情节留下悬念,故意不让人们知道福兰科与斐尔法科思的订婚,还有是什么人送斐尔法科思一架钢琴。当读者再次阅读时,才发现“知道谜底后那嘲讽的力量,才明白艾玛为其自身预备好了一个巨大错误的泥潭,乃至那些首次阅读时就能看出福兰科内心秘密的读者也明显体会到嘲讽的功效”。
艾玛与福兰科在一起的时侯,表现出的幼稚与愚钝越发明显。因为福兰科是“这部作品中仅有的能看懂艾玛的人”,并且“和她一样自以为是、耍小聪明。可福兰科在艾玛自己设计的游戏中击败了她,那是因为福兰科不像艾玛一样自大”。“艾玛首次在作品中被另一个比她更聪明的人掌控了。”艾玛丰富的想象力不但让她主观认为福兰科喜欢她,并且她还认为斐尔法科思与狄科森之间关系不正常。虽然她自以为聪明,可她恰恰没想到斐尔法科思与福兰科会相互爱慕。在这问题上,艾玛确实迷失了。若说艾玛对爱尔敦与哈莉耶特结合的不正确判断是因为她的自以为是,则艾玛对斐尔法科思与福兰科二人间暧昧的漠然则是出于内心的妒忌。艾玛完全有理由把斐尔法科思当做对手,那是因为斐尔法科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可艾玛也想让他人认为自己也多才多艺。”所以她会自然而然地臆想所有对斐尔法科思不好的事情。不过她会因为这得到惩罚:她会变成情节嘲讽的对象,或由福兰科当做嘲讽主体:亦或斐尔法科思与福兰科共同当做嘲讽主体,虽然这是在斐尔法科思的痛苦基础上。 当艾玛向福兰科说出她所谓的“正确的判断”的时侯,让人啼笑皆非。而实际上钢琴是福兰科送的礼物。当我们回头再读这部分内容的时侯,就完全清晰地看到艾玛与福兰科的对比。艾玛无知且自以为是,可福兰科机敏、城府深。虽然我们明白福兰科尽力想隐瞒他和斐尔法科思的婚约,可他反而在以艾玛与斐尔法科思两人为代价的基础上和艾玛打情骂俏。读者不由自主地去同情艾玛:艾玛是这么幼稚与愚钝,居然是此情节中福兰科嘲讽的目标!
三、结果嘲讽
就在艾玛知道哈莉耶特被一群吉普赛人侵袭且福兰科出手帮助的时候,她的丰富想象力又一次被激发。艾玛又想去当红娘。她再次怂恿哈莉耶特去接近福兰科。“哈莉耶特,在以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出现过的。”不过这次,艾玛更加谨小慎微。“我们有过失误;因此现在要小心谨慎。”可以看出艾玛并不是想要马上成功。因而闭口不再提那个人是谁。可是,当艾玛最后知道哈莉耶特的真情告白以后,艾玛变成了嘲讽的对象。
天不如人愿,艾玛非常惊讶: 哈莉耶特并不喜欢福兰科,她只是想和耐特理结合,可艾玛却对耐特理有爱慕之情。“耐特理只能和我结婚,别人都是妄想”,艾玛心中非常苦闷:她是自讨苦吃,她一直在帮助哈莉耶特,可最后哈莉耶特成了自己的情敌。艾玛的恋情再次被残酷的现实(哈莉耶特与耐特理相恋)击得粉碎,确实极具嘲讽意味。不过这恰恰是结果嘲讽的意义:“就在我们晓得事情的发展态势以后,事情却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终逆转了我们的期许与想法。”
故事发展到这,艾玛才真正、彻底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艾玛最终意识到对自己情感的了解是多么肤浅和幼稚。长时间以来艾玛意识不到自己对耐特理的爱,还有耐特理对自己的感情。艾玛现在已经知道去反省她那种自以为了解他人情感的自以为是。艾玛已知道怎样去珍惜他的感情。艾玛也后悔自己的主观臆断是多么荒唐和可笑。
就在艾玛害怕耐特理会爱上哈莉耶特的时侯,耐特理也替艾玛担忧,担心她知道福兰科与斐尔法科思即将结婚的消息以后身心会遭受伤害。因此当二人心怀复杂情感而相互面对的时侯,结果他们都是嘲讽的替罪羊。当我们看到耐特理心中埋藏对艾玛的爱,且为她担忧和焦虑时,真的让人又可笑、又替他们担心。而实际情况却是,艾玛更爱耐特理,且因为耐特理有可能喜欢他人而焦躁不安。虽然二人是双重嘲讽的对象,不过二人事实上已经在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那是因为二人慢慢发现了他们是相爱的。到这里嘲讽也就逐渐消融散去。
四、结束语
“作品结束时,艾玛不再沉溺于她自己的无限遐想中。艾玛不得不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容身之地。”这是奥斯汀作品所描绘的很多女主角的命运: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艾玛所幻想的生活全部被现实世界所击碎:(1)爱尔敦向自己而不是向哈莉耶特求婚;(2)福兰科和斐尔法科思相恋;(3)哈莉耶特向自己表白了她对耐特理的感情。现实让艾玛变成她自己不正确主观臆断的嘲讽目标。艾玛历经痛苦的寻找自我的过程,恰恰也是艾玛摆脱无知、逐渐成熟之过程。也就是此过程,艾玛最终实现了教育自我。艾玛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时侯嘲讽也逐渐消融散去。
就像谬科说的那样,嘲讽家就是艺术家。小说《艾玛》中嘲讽方法的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奥斯汀是位高明的艺术家。尽管艾玛因为幼稚、愚钝、刚愎自用,反复成为嘲讽的牺牲品,可伴随艾玛的成熟,就是最终明白自己心中真实情感的时候,嘲讽就消融了。艾玛快乐的时侯,读者也随之欢愉。爱布拉穆斯认为,作者运用嘲讽比较隐晦地恭维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所以,当人们惊讶于自己不由自主和作者一同构建嘲讽的时侯,事实上读者这时也摇身一变而成为艺术家。或许这就是奥斯汀文学创作的迷人魅力吧!
参考文献:
[1]朱虹.英美文学散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79.
[2] Austin Jane.Emma.England:Penguin Books,1996(8).
[3] Abr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19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