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永恒的主题。本文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阐述了研读教材的主要做法,分别是通读教材整体把握、品读教材体会思想、实践教材明确意图、对比教材感悟特色、创新教材,内化理念。
【关键词】课程标准 研读教材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20-02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入推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成为摆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也对“数学素养”进行了阐述,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从研读教材开始。
一、通读教材,整体把握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多年来只教低年级或高年级,经历过1—6年级全程教学的老师不多,导致低年级的老师不清楚学生所学知识为今后打什么样的基础,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高年级的老师不了解学生之前的基础是什么,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对全套数学教材进行通读成为研读教材的首要任务。
我们从赏析入手解读教材,引导老师们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对教材各个部分呈现内容进行赏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素养点撰写“教材赏析”。通过研究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其他版本教材的对比、教材中相同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编排的对比、不同领域的内容在相同学段的对比等,提高了广大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内涵的理解。
二、品读教材,体会思想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反复地品读,力求品出联系、品出层次、品出思想,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具体环节设计背后的缘由。在研究教材时,要做到不局限于一课时,放眼于整套教材,注意对比各内容编排的异同,抓住异同点反复品读,深入体会,可以有效促进对教材理解的深化。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两单元内容时,老师们对其编排进行了对比品读,发现这两部分的编写都具有充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的特点。
另外,老师们还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都是运用转化思想的典范,但在小数除法的编排中教材出现了“转化”二字,而在这之前教学的小数乘法却没有。再品教材,又发现教材的编排是有联系的,同领域的编排思路具有一贯性;也是有层次的,“小数乘法”教材编排注重让学生体验转化思想,而“小数除法”教材的编排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刚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解决,虽然都体现了转化的思想,但是明显的不同:一个是感悟、一个是运用。
在品读中发现教材编排的异同点,抓住异同点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研究,明确知识与方法编排的来龙去脉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会教材呈现内容背后的深层次的线索和思想内涵,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化,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三、实践教材,明确意图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因此教师要读懂教材每环节的设计,在实践中落实编者意图。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精读与实践之间反复行走,在上课前进行集体备课,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走进课堂进行实践或观察,课后再共同商榷,对课前的研究进行调整,形成较完善而准确的认识。经过这样一个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老师们对教材编写的意图就会逐渐明朗。
例如,我们在研究“方向与位置”这一课例时,首先进行了集体备课,在读教材时大家认为教材“哪是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人为规定的,方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可是通过课堂实践却发现没有那么简单,学生总是要弄错平面图上的方向,直到下课还有几个学生记不住。这是怎么回事呢?课后,老师们进一步细读教材,发现教材呈现的信息中,第一个小朋友说的是实际生活中的东西南北,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什么?经过讨论大家发现这一处的编写不仅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平面图上的方向与生活中的方向都是相对的,知道了一个方向,其他三个方向就可以推断出来了。可见,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方向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就记住平面图上的方向。第二位老师上这节课时,取得了成功!
四、对比教材,感悟特色
教师要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必须能够把握教材的特色,并明确这些特色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并及时弥补不足,体现教师在使用教材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国家有多套义务教育教科书,我们开展了各版本教材的对比工作。
例如,同是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不同的版本编排却明显不同。一个版本的容量较大,平均分的概念和两种分法都集中安排在一起教学;而另一个版本的安排却比较分散。通过对这个不同点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版本各具特色:版本一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平均分和两种分法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建立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版本二可以说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每课时的后面都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一个是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一个是注重设计的细腻,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与巩固。
通过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对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材编者的智慧和鲜明的特色,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理解编排意图,喜爱所教的教材。
五、创新教材,内化理念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老师们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理解和驾驭教材,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但要让教材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创编教材,促使教师在研究教材中深层次地成长。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老师们发现,学生对钟面认识的引出很不自然,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而本版本教材的特色是注重问题提出、激发自主探索、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第1个例题与第2个例题进行了整合,由“第一个节目什么时刻开始?”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时刻必须要先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从而产生了进一步认识钟面的必要性,通过对钟面的学习解决了认时刻的问题。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整个教学经历了提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特色,取得了课堂教学的成功。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只要做到既重细节,又重整体;既理顺縱向线索,又明晰横向联系;既忠实教材,又勇于创新,就可以在研究中,认识教材、理解教材、发展教材,尽情展示才思和心智,让教材研究成为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程标准 研读教材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20-02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入推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成为摆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也对“数学素养”进行了阐述,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从研读教材开始。
一、通读教材,整体把握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多年来只教低年级或高年级,经历过1—6年级全程教学的老师不多,导致低年级的老师不清楚学生所学知识为今后打什么样的基础,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高年级的老师不了解学生之前的基础是什么,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对全套数学教材进行通读成为研读教材的首要任务。
我们从赏析入手解读教材,引导老师们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对教材各个部分呈现内容进行赏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素养点撰写“教材赏析”。通过研究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其他版本教材的对比、教材中相同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编排的对比、不同领域的内容在相同学段的对比等,提高了广大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内涵的理解。
二、品读教材,体会思想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反复地品读,力求品出联系、品出层次、品出思想,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具体环节设计背后的缘由。在研究教材时,要做到不局限于一课时,放眼于整套教材,注意对比各内容编排的异同,抓住异同点反复品读,深入体会,可以有效促进对教材理解的深化。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两单元内容时,老师们对其编排进行了对比品读,发现这两部分的编写都具有充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的特点。
另外,老师们还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都是运用转化思想的典范,但在小数除法的编排中教材出现了“转化”二字,而在这之前教学的小数乘法却没有。再品教材,又发现教材的编排是有联系的,同领域的编排思路具有一贯性;也是有层次的,“小数乘法”教材编排注重让学生体验转化思想,而“小数除法”教材的编排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刚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解决,虽然都体现了转化的思想,但是明显的不同:一个是感悟、一个是运用。
在品读中发现教材编排的异同点,抓住异同点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研究,明确知识与方法编排的来龙去脉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会教材呈现内容背后的深层次的线索和思想内涵,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化,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三、实践教材,明确意图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因此教师要读懂教材每环节的设计,在实践中落实编者意图。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精读与实践之间反复行走,在上课前进行集体备课,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走进课堂进行实践或观察,课后再共同商榷,对课前的研究进行调整,形成较完善而准确的认识。经过这样一个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老师们对教材编写的意图就会逐渐明朗。
例如,我们在研究“方向与位置”这一课例时,首先进行了集体备课,在读教材时大家认为教材“哪是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人为规定的,方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可是通过课堂实践却发现没有那么简单,学生总是要弄错平面图上的方向,直到下课还有几个学生记不住。这是怎么回事呢?课后,老师们进一步细读教材,发现教材呈现的信息中,第一个小朋友说的是实际生活中的东西南北,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什么?经过讨论大家发现这一处的编写不仅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平面图上的方向与生活中的方向都是相对的,知道了一个方向,其他三个方向就可以推断出来了。可见,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方向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就记住平面图上的方向。第二位老师上这节课时,取得了成功!
四、对比教材,感悟特色
教师要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必须能够把握教材的特色,并明确这些特色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并及时弥补不足,体现教师在使用教材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国家有多套义务教育教科书,我们开展了各版本教材的对比工作。
例如,同是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不同的版本编排却明显不同。一个版本的容量较大,平均分的概念和两种分法都集中安排在一起教学;而另一个版本的安排却比较分散。通过对这个不同点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版本各具特色:版本一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平均分和两种分法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建立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版本二可以说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每课时的后面都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一个是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一个是注重设计的细腻,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与巩固。
通过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对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材编者的智慧和鲜明的特色,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理解编排意图,喜爱所教的教材。
五、创新教材,内化理念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老师们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理解和驾驭教材,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但要让教材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创编教材,促使教师在研究教材中深层次地成长。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老师们发现,学生对钟面认识的引出很不自然,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而本版本教材的特色是注重问题提出、激发自主探索、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第1个例题与第2个例题进行了整合,由“第一个节目什么时刻开始?”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时刻必须要先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从而产生了进一步认识钟面的必要性,通过对钟面的学习解决了认时刻的问题。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整个教学经历了提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特色,取得了课堂教学的成功。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只要做到既重细节,又重整体;既理顺縱向线索,又明晰横向联系;既忠实教材,又勇于创新,就可以在研究中,认识教材、理解教材、发展教材,尽情展示才思和心智,让教材研究成为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