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革命,它是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智慧与创新的挑战。品读了《新时期师德修养》一书,便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悟。师爱,撞击出心灵深处的火花。
我们常常感到: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往的学生那么“听话”,不想上学,只想混九年义务教育,不想奋斗,只想成功。“现在的学生变了”,这是教师们的共识;“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这是教师们的感慨。学校过分注重“知识教学”,学生个性被禁锢在单一的教育形式中。学生的特点是不保守,有梦想,兴趣广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富有创造力,内心充满狂野和焦虑,渴望自由的生活;而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不允许这种特立独行的叛逆。“单一刻板、一刀切”的形式,“求全责备”、“平均发展”,教育者居高临下地训导,耳提面命地教诲,把个性突出的学生看作“眼中钉”,认为是偏才、怪才。而现在的学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如果考试成绩差,遭到家长的责问、老师的批评,有的就可能轻生,或者动不动就出走,使老师、家长轻易不敢说。于是,他们养成了任性、爱发脾气的坏习惯,就象“小皇帝”、“小太阳”。
这样的现状,更需要我们具备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感、道德素养和能力,更加显示出师爱的重要性。师爱不可忽视,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道德素质的形成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要我们去付出。
一、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当成具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人来看待。健康的教育顺乎人性,坚持将学生作为真正的人来培养。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自然——这就是力量,在人类中,他的天性——同样也是一种力量。所以你(指老师)要倾听和遵从自然的声音,准确地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只有跟自然联盟,才能得到幸福并且造福别人。不信任人的天性,就不可能有适应自然的成功的教育。”
二、信任学生,让他们能全面发展
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是人的重要需求。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和宗旨。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成才。挑剔是有敌意的(因为人无完人),而期望充满了师爱和信任。否定学生的人品,给予学生最恶劣的评价,学生便可能破罐子破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谆谆告诫我们:“在你的冷眼里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许多老师中喜欢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搞的是“精英”教育,而经常忽略了实际并不存在的所谓“差生”,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相对的,他们对成功的体验是等同的,对一个学生来说,80分、90分是好成绩,对另外一个学生来说,原来只考5分,努力后考得9分、10分,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工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类学生,对班级活动和班级工作热情很高,但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后进生”、“差生”,可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在学校的黑板报评比中,在学校的卫生评比中……他们为班级争回了荣誉。对此,我们教师要给予肯定,工作中要提供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鼓励声中成长。总之,对学生人品和能力的信任,是对其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是向着自我实现奋进的力量源泉。
三、宽容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要给予人文关怀,但并不是不要“严”,只要“慈”。在班级管理中,要制订各种班纪、班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要淡化权威意识,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对困难学生要降低要求,增加感情投入,给他们以信任,对学生的缺点要有耐心,批评要分场合,不能当众揭短的坚决不去揭短,要尽量保护学生的尊严,学生的过错只要是自己能反省或教师能暗示的,就不必大张旗鼓地批评。只有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往,忘记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才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心中的秘密。与学生对话是理解学生最快捷的方式,然而真正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是对学生多元化思想的尊重、理解和宽容。
宽容,可以呵护儿童成长的幼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宽容,为不慎犯下过失的孩子们留下解释自己、改正错误和奋起直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宽容,有利于学生在被理解与宽容中学会对他人的宽容,形成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宽容,让学生学会感恩他人和社会,勇于承担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四、关心学生,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使其勇敢、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成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小学生在生理、心理上不稳定,承受不住来自学习生活,与同伴、老师、父母的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压力。通常因意志薄弱而自控能力差,是非观模糊,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不强,自尊心极强,经常有自卑感,疑心重,逆反心理突出。他渴望得到帮助,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人际交往的自信;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体贴、欣赏。“欣赏本身是一种理解,是一种理性而温馨的爱,是品味,是接受,是成为孩子情感归宿的许诺和志愿,要时刻准备让学生从自己这里得到情感的慰藉,焕发生命的热情,看到生活的希望。”
总之,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教师应懂得如何施爱于学生。
我们常常感到: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往的学生那么“听话”,不想上学,只想混九年义务教育,不想奋斗,只想成功。“现在的学生变了”,这是教师们的共识;“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这是教师们的感慨。学校过分注重“知识教学”,学生个性被禁锢在单一的教育形式中。学生的特点是不保守,有梦想,兴趣广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富有创造力,内心充满狂野和焦虑,渴望自由的生活;而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不允许这种特立独行的叛逆。“单一刻板、一刀切”的形式,“求全责备”、“平均发展”,教育者居高临下地训导,耳提面命地教诲,把个性突出的学生看作“眼中钉”,认为是偏才、怪才。而现在的学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如果考试成绩差,遭到家长的责问、老师的批评,有的就可能轻生,或者动不动就出走,使老师、家长轻易不敢说。于是,他们养成了任性、爱发脾气的坏习惯,就象“小皇帝”、“小太阳”。
这样的现状,更需要我们具备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感、道德素养和能力,更加显示出师爱的重要性。师爱不可忽视,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道德素质的形成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要我们去付出。
一、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当成具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人来看待。健康的教育顺乎人性,坚持将学生作为真正的人来培养。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自然——这就是力量,在人类中,他的天性——同样也是一种力量。所以你(指老师)要倾听和遵从自然的声音,准确地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只有跟自然联盟,才能得到幸福并且造福别人。不信任人的天性,就不可能有适应自然的成功的教育。”
二、信任学生,让他们能全面发展
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是人的重要需求。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和宗旨。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成才。挑剔是有敌意的(因为人无完人),而期望充满了师爱和信任。否定学生的人品,给予学生最恶劣的评价,学生便可能破罐子破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谆谆告诫我们:“在你的冷眼里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许多老师中喜欢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搞的是“精英”教育,而经常忽略了实际并不存在的所谓“差生”,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相对的,他们对成功的体验是等同的,对一个学生来说,80分、90分是好成绩,对另外一个学生来说,原来只考5分,努力后考得9分、10分,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工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类学生,对班级活动和班级工作热情很高,但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后进生”、“差生”,可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在学校的黑板报评比中,在学校的卫生评比中……他们为班级争回了荣誉。对此,我们教师要给予肯定,工作中要提供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鼓励声中成长。总之,对学生人品和能力的信任,是对其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是向着自我实现奋进的力量源泉。
三、宽容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要给予人文关怀,但并不是不要“严”,只要“慈”。在班级管理中,要制订各种班纪、班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要淡化权威意识,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对困难学生要降低要求,增加感情投入,给他们以信任,对学生的缺点要有耐心,批评要分场合,不能当众揭短的坚决不去揭短,要尽量保护学生的尊严,学生的过错只要是自己能反省或教师能暗示的,就不必大张旗鼓地批评。只有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往,忘记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才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心中的秘密。与学生对话是理解学生最快捷的方式,然而真正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是对学生多元化思想的尊重、理解和宽容。
宽容,可以呵护儿童成长的幼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宽容,为不慎犯下过失的孩子们留下解释自己、改正错误和奋起直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宽容,有利于学生在被理解与宽容中学会对他人的宽容,形成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宽容,让学生学会感恩他人和社会,勇于承担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四、关心学生,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使其勇敢、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成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小学生在生理、心理上不稳定,承受不住来自学习生活,与同伴、老师、父母的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压力。通常因意志薄弱而自控能力差,是非观模糊,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不强,自尊心极强,经常有自卑感,疑心重,逆反心理突出。他渴望得到帮助,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人际交往的自信;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体贴、欣赏。“欣赏本身是一种理解,是一种理性而温馨的爱,是品味,是接受,是成为孩子情感归宿的许诺和志愿,要时刻准备让学生从自己这里得到情感的慰藉,焕发生命的热情,看到生活的希望。”
总之,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教师应懂得如何施爱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