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救命猎物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捉到一只大麂牯
  1960年3月,我在湖南邵阳板桥公社下放劳动,组织上抽调我参加地区整风整社工作队。
  我被分配到板桥公社窝泥坪大队岔路口生产队。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揭批生产队干部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恶劣工作作风,千方百计抓好公共食堂。
  公共食堂怎么抓也是矛盾重重,特别是粮荒成灾,饥饿难熬。一点点米被妙法蒸成了一大钵饭,但终究是一点点米,一吃进肚里就化成了水,根本填不饱肚子。
  我想尽一切办法,如用稻草制作淀粉,上山挖蕨根、捕捉野物等等,也无济于事。处于饥饿中的社员们,是多么渴望能吃一顿饱饭,能尝一口荤腥啊!
  一天,生产队长刘传廒上山放吊捉到一只大麂牯(体形较大的麂子)。他本来是偷偷摸摸在夜里弄回家里的,竟被人发现,并当成关乎公与私的头等大事向我举报,非要我责令刘传廒把麂牯交给食堂不可。消息一传开,又变成了全体社员和贫下中农的一致要求,而且呼声越来越高。
  我感到很为难,管吧,人家好不容易捉到这只麂,饥饿中的一家老小正指望它来解解馋、补补身体;不管吧,又有更多饥肠辘辘的人在渴望这点野味,他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尝过肉味了啊!何况给公共食堂弄点荤腥来,改善一下社员的生活,哪怕是让社员们体验一回公共食堂的优越性,也是对办好公共食堂、巩固社会主义阵地有好处的。这也是工作队员的一项政治任务呀,怎能袖手旁观呢?
  我考虑和犹豫再三,最后下决心去刘传廒家做做工作,动员他发扬共产主义风格,顾全大局,主动把麂牯交给食堂。
  说心里话,我对刘传廒这个人的印象并不坏。他四十岁左右,样子斯文,衣着整洁,瘦高的个子和浓眉大眼还显示出几分帅气,人也很精明,在生产上是把好手,既有组织能力,又有工作魄力,生产队长当得也不错,实为全队农民中的佼佼者。
  可惜啊,刘传廒成分高,是富裕中农。按照上面一再强调的阶级斗争观点,就认定他必走资本主义道路,是生产队领导权的篡夺者,是这次整风整社运动早就圈定了的重点对象。
  入户做思想工作
  当我跨进刘传廒家门槛时,一家人都显得很惊异,甚至有点惶恐,因我进队以来从未光临过他们家。
  不过刘传廒还是很客气地给我搬了凳子,他老婆也麻溜地给我倒了杯热茶。我在落座时抬眼打量了一下房间,倒也宽敞明亮,比一般农家收拾得整洁,只是不见那麂牯的踪影,但他们那慌乱的眼色已使我明白在心,麂牯早藏起来了。
  刘传廒虽然就坐在我身边,却一直闷头不语,似在揣摩我到他家来的意图,静候我先开口。
  我咬咬牙、狠狠心,终于挑破情面,向他说明了来意,不料话音未落,他老婆倒先发制人。她哭丧着脸说:“陈同志啊,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你是公家的人,你要主持公道啊。麂牯是我家费心费力在山上吊到的,不是偷来的、抢来的,也不是队里放的、养的。他们一没费心,二没费力,凭什么要拿给他们白吃?他们也好意思白吃?我们自己都这样了……”
  她说着挽起裤脚,用拇指往脚杆上一按,显出一个窝。她边按边拿眼偷看我,见我在专心地看她按,又一把拉过身边的女儿,挽起裤脚来按,也是一按一个窝。按罢,她又抽搭着说:“陈同志啊,你,你都亲眼看见了的啊,我们……我们一家老小都饿成这样了……他们———呜呜,天啊,陈同志啊……”
  听了这声泪俱下的悲情诉说,又看见了因饥饿引起水肿的那一个个窝,以及他们那浮肿得黄亮黄亮的面容,我差点要落下泪来!是啊,人家都饿成这样了,好不容易费心费力才弄到这救命的野物,毫不相干的人凭什么不劳而获呢?这与明火执仗有什么区别?
  我的心猛地一颤,脸皮辣辣地发起烧来。
  可就在一闪念间,我如闻惊雷般猛然想起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教导,想起自己是整风整社工作人员,此时此刻是代表全队贫下中农的阶级利益,立马像注射了强心剂似的。
  我正准备搬出一番道理时,一直未开口的刘传廒突然站起身来,不紧不慢地说:“陈同志,你就别费心劳神了,我晓得你的难处。这样吧,我顾全大局,把麂牯交给食堂,让大家都尝尝肉味,也算是我这个等待撤职的队长尽最后一点心意……”
  我被这意想不到的高姿态、高境界打动了,竟一时忘了眼下进行的是一场你死我活、没有调和余地的阶级道路和路线的斗争,霍地站起身来紧紧握住刘传廒的手,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我代表全队社员、贫下中农和公共食堂谢谢你!”
  刘传廒也很激动,但他又说:“麂牯我献给食堂,但得按老规矩办,麂头麂脚麂尾和麂皮都得归我。”我当然满口答应。
  谁知风云突变,刘传廒老婆不买老公的账,就是死活不肯把麂牯交给食堂。软磨硬逼了好一阵,她才停止抗争,呜呜咽咽而又无比愤怒地看着老公把麂牯背到食堂去……
  一锅肉汤共分享
  食堂里顿时像过年般热闹起来。
  二十来斤鲜嫩的麂肉,连汤带水,加上萝卜,炖上了满满一大锅。那溢出锅外的肉香,宛如兴奋剂弥漫于空气中,令人闻之精神振奋,欢欣鼓舞,而又不禁垂涎欲滴!
  虽然分到每人名下,碗里就汤圆似的漂浮着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块肉片片,但总算让大家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地尝了一回久违的肉味,喝了一回久违的肉汤,领略了一回公共食堂的优越性,若再拔高一点,就是社会主义战胜了资本主义。
  因此,我也沾了光,不但亲口尝了一回鲜美的野味,而且还受到了贫下中农的大大嘉许,赞扬声中竖起的大拇指老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仿佛我就是打败资本主义的大英雄!
  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心里总隐隐约约有些内疚,甚至许多年后直到今天,我还常常带愧地想起这件难忘的往事,清晰地记得刘传廒一家老小因饥饿引起水肿的那一按一个的窝……
其他文献
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在厨房里煲萝卜筒子骨汤,灶上小火煨着的砂锅里的筒子骨,汤液由原先的清亮无色慢慢变得浓稠乳白。当筒子骨置身于滚烫的汤中,我闻到的是厚重油腻的香味。萝卜入场后,香味便是淡然的清香。慢火煨炖之后,一锅补肾养血、滋阴润燥、不油不腻、味美气香的萝卜筒子骨汤,足以滋养调补秋燥季节里我们的身心。  关于萝卜在秋季的食疗功效,有谚语为证:“秋后萝卜赛人参”。我也有亲证:每年秋燥季节,我都会长口唇
绿豆芽炒榨菜算是个创新吃法,榨菜咸鲜微辣,衬托豆芽的鲜活,十分得体。  绿豆芽冲净沥干,备袋装榨菜丝适量,葱花适量。绿豆芽不吃油,油也适量。油至七分热,放入榨菜丝小火煸炒片刻,以榨菜不被煸干为限。转大火,倒入绿豆芽与葱花翻炒,加糖提鲜,再加水,加盖焖一两分钟即可。  我妈妈买绿豆芽,掐头去尾的这一道工序从来不假他人之手。妈妈有把沉甸甸的铸铁小剪刀,德国货,造型精巧,以前是用来修眉的美容剪刀,现在拿
我爷爷是泰州人,当干部多年,游历四方,知味天下,更是做得一手好菜,其中红烧肉可称为经典。这经典的由来说起来有点难堪,主要是因为我奶奶这个人比较小气,买肉总爱买些大肥肉(瘦肉很少的那种),如何做好这些肥肉,没有一点人生智慧还真是很难。我爷爷智慧了得,一招破解,这招叫“化肥为油”,秘诀如下:肥猪肉切大块,葱姜用热油炒香,放肉煸炒,加白酒去味,而后重糖、红酱油、微醋加水大火烧开后,放小火慢炖至肉烂汤稠,
手撕包菜看着简单,但很多人发现,在家做出来的味道总是不对。  包菜不能用水泡。很多人习惯用水浸泡来清洗包菜叶片,这样会使菜叶吸收过多的水分,下锅遇热后导致水分析出,菜叶变得软塌,影响口感。正确的做法是将包菜外部虫蛀腐烂的菜叶去掉,整个清洗,再撕成一片一片。  配料首选干辣椒。包菜下锅前,先用小火将五花肉、蒜片爆香,再加入干辣椒段煸炒。有些人喜欢加入剁椒或泡椒,这里建议尽量选用红色干辣椒,因为包菜翻
有人认为喝茶是雅事,比如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  幽窗,茶友,好茶好水好茶具,都极雅,他认为平时为名为利无可厚非,但喝茶这一刻,应该是风雅的,是出离尘世的。  还有倪瓒,元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此公有洁癖,属于很奇葩、病得很重的那一种。他好茶,当然也认为喝茶是至雅之事,
1976年,我在甘肃省人民银行工作,因参加“甘肃省委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担任一个生产大队工作组组长。我们去的甘肃庆阳县是陕甘宁老区,很有点名气,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就生活在那里。  一进村,就有人找上门来问什么时候换队干部,什么时候开批判会,我告诉他们,待我熟悉熟悉情况再说。经过近一个月的了解,我发现这个队的干部小毛病有,但总体还是好的。我就召开干部会,给总跟在我屁股后头要交权的队干部吃定心丸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黄白茨矿大礼堂的后院有一排平房,黄白茨矿工会负责宣传工作的王垠昌就在第一间办公室办公。他白皙高瘦,鼻梁上架一副黑色宽边近视镜,额头、脸上沟壑纵横,头发乌亮浓密,梳成整齐的大背头,一副经历了些沧桑的知识分子派头。  1987年“三八”妇女节前夕,乌达矿务局举办女职工演讲大赛,黄白茨矿工会从各单位抽调参赛选手,从征稿到试讲,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有幸被选中。一天下午,王垠昌打电话让
不入大学就分手  1978年是我人生转折中最重要的一年。  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对于我来说,入团、当兵、推荐上学等好事是绝对不敢奢望的;自认为长得一表人才也得不到女孩子的慧眼相看,与爱情无缘。然而,这一切都因高考彻底改变。  “文革”结束后的头一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监狱警察,却被戴上了“阶级异己分子”的帽子,虽然我初中成绩优秀,但是没能读完。文化知识不够扎实的我匆匆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乡下的生活非常艰苦。冬天来临时,田里的农事干得差不多了,农民们终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于是,大家就忙着捂鱼窠。  村庄东面有一条河,河道宽阔,向阳又僻静,河水不深不浅,是捂鱼窠的好地方,大家都看好那里。村里以小组为单位自发组织,也不对外声张。当时全国各地农村还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能搞“多种经营”,所以自留地里蔬菜品种单一,屋前屋后不能种果树,每户农家的禽畜也是限制的,规定只能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