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的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通过练习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教师通过练习可以及时的调控自己的教学,可见作业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实现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思考。
一、分层练习设计作业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面对全体,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作业。可针对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别,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选超市”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这样设计作业能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作业设计:A. 2.68+0.21(不进位加法) B. 6.07+4.89(进位加法) C. 7.2-6.45 (数位不同的小数减法)D. 5-0.41(带有整数的小数减法)
这样的作业设计有梯度,是对知识进行逐步分解,对学生要求逐步提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形式多样设计作业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决定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不能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竞争性强烈、趣味性浓厚、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数学课程是有魅力的,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想学,乐学。作业的方式不仅限于动笔算,动口说和动手做也是很好的练习形式。练习呈现形式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图表式,游戏式,力求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让学生学而不厌,兴趣盎然。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三、联系生活设计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精心设计作业,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借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如复习“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道作业改正题:《小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明的日记》。这样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四、自主合作设计作业
自主性、合作性作业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为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提供了问题情境和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注重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开放性,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課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并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空间,自主合作的机会。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思考,更应养成一种学会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数学知识的掌握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与以后的学习联系起来。如教学《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在地图上用尺子量一量合肥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地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地图上给我们的比例尺计算出它们的实际距离,或利用学过的知识给学校画个简单的平面图。这样的作业由课堂延续到课外,由学习延续到生活,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设计“包装礼盒”的实践练习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礼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礼盒可以怎样包装?怎样包装可以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一作业中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进行分工,这种分工,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层,也是学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层作业。
总之,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分层练习设计作业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面对全体,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作业。可针对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别,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选超市”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这样设计作业能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作业设计:A. 2.68+0.21(不进位加法) B. 6.07+4.89(进位加法) C. 7.2-6.45 (数位不同的小数减法)D. 5-0.41(带有整数的小数减法)
这样的作业设计有梯度,是对知识进行逐步分解,对学生要求逐步提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形式多样设计作业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决定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不能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竞争性强烈、趣味性浓厚、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数学课程是有魅力的,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想学,乐学。作业的方式不仅限于动笔算,动口说和动手做也是很好的练习形式。练习呈现形式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图表式,游戏式,力求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让学生学而不厌,兴趣盎然。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三、联系生活设计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精心设计作业,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借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如复习“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道作业改正题:《小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明的日记》。这样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四、自主合作设计作业
自主性、合作性作业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为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提供了问题情境和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注重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开放性,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課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并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空间,自主合作的机会。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思考,更应养成一种学会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数学知识的掌握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与以后的学习联系起来。如教学《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在地图上用尺子量一量合肥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地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地图上给我们的比例尺计算出它们的实际距离,或利用学过的知识给学校画个简单的平面图。这样的作业由课堂延续到课外,由学习延续到生活,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设计“包装礼盒”的实践练习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礼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礼盒可以怎样包装?怎样包装可以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一作业中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进行分工,这种分工,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层,也是学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层作业。
总之,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