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11月,为了父亲的追思会,我和母亲来到北京。
在北京的十天左右,我经历了无数事。原本无意录下,近日看到一档有关诗人卞之琳的节目,往事重回,二十年前的情景一一萦绕。
我们手拿着这个地址让中国作协的司机一路开到这里。
记得此处并不好找,司机转了许久,才开进胡同,说:“大概就是这儿吧。”
我环顾左右,一边是灰色的墙,另一边是四五层的楼房,也是灰蒙蒙的。母亲下车走进门洞,而我,因腿脚不便,仍坐在车上。
我在等待。
这之前,几次问询有关部门,说想在京时,看望父亲的老朋友卞之琳、戈宝权,得到的回答居然是:他们活着还是死了,都不得而知。但最后经我们多方打听,更拗不过母亲的坚持,终于有了这一趟拜访。我们都不能确定能否见到本人,所以我先在下面等。
等待许久,母亲下来了。随母亲一同下来的,还有一位阿姨。她快步走到我面前,亲热地抱一抱我,直呼我的小名。母亲在一旁告知,这位是戈宝权太太梁丕兰,让我称她梁阿姨,并告诉我说,卞叔叔和戈叔叔都见到了,卞叔叔前不久刚摔过跤,把头摔坏了。听说我在楼下,执意要下来看我,被母亲好歹劝住。而住在隔壁的戈叔叔躺在床上起不来,梁阿姨是一定要下来看我的。
总算完了母亲的心愿。而那个时期,这两位著名的作家居然仿佛被世人遺忘了。
卞叔叔当天送了一本书给我的母亲,书名就是《卞之琳》,那是台湾《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中的一种,由“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赠书的字迹一如他的为人,规规整整。
之后,我与他通信,曾为了父亲的辞世四十周年向他约稿。因为在舒乙先生的帮助下,《新文学史料》愿意给出几个版面由我支配。他很快就给我回信:
南南:
很高兴接到你的信,我现在手抖得几乎完全不能写字,但是我还是亲笔跟你谈几句。上次你和你母亲来看我,我因年前一次晚间在院门房处取报纸信件回楼,在三四层间犄角处摔倒磕破头,流血不止,到医院急诊,幸尚未伤及颅骨,缝了六七针,以后家里人不让我下楼,没有能下楼来送别。
我一直还没有写过追念你父亲的文字,只记得一年我到上海由巴老陪去你父亲的坟头敬过一束花。我一直想写一点当年你父亲坐镇北海前门东侧三座门十四号《文学季刊》编辑部的热闹情况,苦于记忆的头绪乱了,现在你写了二万字的年谱,好,希望接我信后复印一份寄我,使我能核正一些细节。我精力不济,想把大致情况,写个千字文流水账也罢。祝好,问候你们全家人。
之琳
6月18日
回信不由外文学所交,直接写
邮编 100010
北京东四东罗圈11号北楼2402室
又:如你写的年谱已寄舒乙同志,请即函告他复印一份寄上列地址。
章洁思
1994,我的北京之行
读到他说手抖写不成字(但仍给我回信),还有,信上那愈来愈小的字迹,我实在于心不忍。想像他的摔跤,那封闭在楼上的生活,我实在不忍心再请他写稿。他信中提到当年三座门《文学季刊》的热闹情况,不知怎地,我眼前立刻呈现他怎样兴致勃勃,摇着那台他从国外带回的留声机,和父亲、巴金,三人围拢着,看唱盘旋转,听西洋音乐;还有他们奔来忙去在那小小的院落里除草种地,当看见种子在土地发出细细的嫩芽,又怎样地欣喜若狂!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青年,热血、抱负在胸中沸腾。卞叔叔虽然沉默寡言,但他喜欢音乐,内心充满诗情。那时候,还有他暗恋的张充和时常来三座门找父亲。见到心仪的女孩,他心中是不可能不激起涟漪的,一定幸福感满满。唉,只是一场暗恋,一场单恋,竟持续那么多年,由此可见卞叔叔的人品。
多少年过去了。妹妹去美国定居时,母亲嘱她有机会去看望在耶鲁大学的张充和女士。那年正值我的外甥考取耶鲁,妹妹一家三口就去拜访。没想到头一次见面,充和姨就一把将我的外甥亲热地搂在怀里,反复仔细看,说是很像我的父亲。之后,她与我妹妹熟若家人。相处久了,有一回妹妹问她:“你怎么嫁给外国人,一个人跑到这么远的外国来?”她回答说:“国内没人要我呀!”妹妹立即说:“卞之琳……”她回答:“他不算。”
……
追思会前,为了看望父亲的老友,不止一次去了北京医院。
这是临行前,巴老反复关照的。他怕我们人生地不熟,还吩咐在京的马宗融之子陪伴我们前去。
在北京医院见到昏睡中的冰心姑,听说我们到来,她睁开眼,说了句:“靳以是我弟弟,我很爱他!”也去看望了夏衍,又去看了父亲最早的老朋友曹禺。一见到我们,听说父亲的追思会要在北京开,他急得在屋里转圈,不停地说:“我现在出不了医院,怎么办?怎么办?”最后让陪护他的小白拿出纸笔,要写几句话。他先用毛笔写,写了一半,又要用钢笔写,仍然写了大半张,无法写下去了;后来决定口述,让我记录。他在屋里来回踱步,我埋头坐在书桌前……很快口述完毕,我念了一遍给他听,他点头签字,这才坐下来,与母亲叙旧。
然而,最难以忘怀的是陈荒煤叔叔。
荒煤叔的病房在一楼一隅,门口贴着“重病谢绝探望”的字样,非常安静肃穆。我和母亲止步门前,那张纸条令我揪心,站了一会儿,我很快离开了。母亲没走,我知道她还想争取进去看看。但我不一样,我不喜欢强人所难,尤其是重病者,我更不忍打搅。我已快走到医院大门,母亲才匆匆赶来。她先是埋怨我怎么走得那么快,说是荒煤叔听说是我们探望,他立即招呼母亲进去,听说我也去了,说要看看我;但母亲出来,早已看不到我的人影。
在北京的十天左右,我经历了无数事。原本无意录下,近日看到一档有关诗人卞之琳的节目,往事重回,二十年前的情景一一萦绕。
东四东罗圈11号北楼2402室
我们手拿着这个地址让中国作协的司机一路开到这里。
记得此处并不好找,司机转了许久,才开进胡同,说:“大概就是这儿吧。”
我环顾左右,一边是灰色的墙,另一边是四五层的楼房,也是灰蒙蒙的。母亲下车走进门洞,而我,因腿脚不便,仍坐在车上。
我在等待。
这之前,几次问询有关部门,说想在京时,看望父亲的老朋友卞之琳、戈宝权,得到的回答居然是:他们活着还是死了,都不得而知。但最后经我们多方打听,更拗不过母亲的坚持,终于有了这一趟拜访。我们都不能确定能否见到本人,所以我先在下面等。
等待许久,母亲下来了。随母亲一同下来的,还有一位阿姨。她快步走到我面前,亲热地抱一抱我,直呼我的小名。母亲在一旁告知,这位是戈宝权太太梁丕兰,让我称她梁阿姨,并告诉我说,卞叔叔和戈叔叔都见到了,卞叔叔前不久刚摔过跤,把头摔坏了。听说我在楼下,执意要下来看我,被母亲好歹劝住。而住在隔壁的戈叔叔躺在床上起不来,梁阿姨是一定要下来看我的。
总算完了母亲的心愿。而那个时期,这两位著名的作家居然仿佛被世人遺忘了。
卞叔叔当天送了一本书给我的母亲,书名就是《卞之琳》,那是台湾《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中的一种,由“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赠书的字迹一如他的为人,规规整整。
之后,我与他通信,曾为了父亲的辞世四十周年向他约稿。因为在舒乙先生的帮助下,《新文学史料》愿意给出几个版面由我支配。他很快就给我回信:
南南:
很高兴接到你的信,我现在手抖得几乎完全不能写字,但是我还是亲笔跟你谈几句。上次你和你母亲来看我,我因年前一次晚间在院门房处取报纸信件回楼,在三四层间犄角处摔倒磕破头,流血不止,到医院急诊,幸尚未伤及颅骨,缝了六七针,以后家里人不让我下楼,没有能下楼来送别。
我一直还没有写过追念你父亲的文字,只记得一年我到上海由巴老陪去你父亲的坟头敬过一束花。我一直想写一点当年你父亲坐镇北海前门东侧三座门十四号《文学季刊》编辑部的热闹情况,苦于记忆的头绪乱了,现在你写了二万字的年谱,好,希望接我信后复印一份寄我,使我能核正一些细节。我精力不济,想把大致情况,写个千字文流水账也罢。祝好,问候你们全家人。
之琳
6月18日
回信不由外文学所交,直接写
邮编 100010
北京东四东罗圈11号北楼2402室
又:如你写的年谱已寄舒乙同志,请即函告他复印一份寄上列地址。
章洁思
1994,我的北京之行
读到他说手抖写不成字(但仍给我回信),还有,信上那愈来愈小的字迹,我实在于心不忍。想像他的摔跤,那封闭在楼上的生活,我实在不忍心再请他写稿。他信中提到当年三座门《文学季刊》的热闹情况,不知怎地,我眼前立刻呈现他怎样兴致勃勃,摇着那台他从国外带回的留声机,和父亲、巴金,三人围拢着,看唱盘旋转,听西洋音乐;还有他们奔来忙去在那小小的院落里除草种地,当看见种子在土地发出细细的嫩芽,又怎样地欣喜若狂!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青年,热血、抱负在胸中沸腾。卞叔叔虽然沉默寡言,但他喜欢音乐,内心充满诗情。那时候,还有他暗恋的张充和时常来三座门找父亲。见到心仪的女孩,他心中是不可能不激起涟漪的,一定幸福感满满。唉,只是一场暗恋,一场单恋,竟持续那么多年,由此可见卞叔叔的人品。
多少年过去了。妹妹去美国定居时,母亲嘱她有机会去看望在耶鲁大学的张充和女士。那年正值我的外甥考取耶鲁,妹妹一家三口就去拜访。没想到头一次见面,充和姨就一把将我的外甥亲热地搂在怀里,反复仔细看,说是很像我的父亲。之后,她与我妹妹熟若家人。相处久了,有一回妹妹问她:“你怎么嫁给外国人,一个人跑到这么远的外国来?”她回答说:“国内没人要我呀!”妹妹立即说:“卞之琳……”她回答:“他不算。”
……
北京医院
追思会前,为了看望父亲的老友,不止一次去了北京医院。
这是临行前,巴老反复关照的。他怕我们人生地不熟,还吩咐在京的马宗融之子陪伴我们前去。
在北京医院见到昏睡中的冰心姑,听说我们到来,她睁开眼,说了句:“靳以是我弟弟,我很爱他!”也去看望了夏衍,又去看了父亲最早的老朋友曹禺。一见到我们,听说父亲的追思会要在北京开,他急得在屋里转圈,不停地说:“我现在出不了医院,怎么办?怎么办?”最后让陪护他的小白拿出纸笔,要写几句话。他先用毛笔写,写了一半,又要用钢笔写,仍然写了大半张,无法写下去了;后来决定口述,让我记录。他在屋里来回踱步,我埋头坐在书桌前……很快口述完毕,我念了一遍给他听,他点头签字,这才坐下来,与母亲叙旧。
然而,最难以忘怀的是陈荒煤叔叔。
荒煤叔的病房在一楼一隅,门口贴着“重病谢绝探望”的字样,非常安静肃穆。我和母亲止步门前,那张纸条令我揪心,站了一会儿,我很快离开了。母亲没走,我知道她还想争取进去看看。但我不一样,我不喜欢强人所难,尤其是重病者,我更不忍打搅。我已快走到医院大门,母亲才匆匆赶来。她先是埋怨我怎么走得那么快,说是荒煤叔听说是我们探望,他立即招呼母亲进去,听说我也去了,说要看看我;但母亲出来,早已看不到我的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