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鼓楼公共活动——鼓楼对歌节,活动间“礼物”的流动,亦是一种隐形的“人情关系”,实现鼓楼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同时靠资“礼”来实现自身鼓楼社会的文化认同,依托事项背后的社会文化来整合,鼓楼内每一个家户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承担相应的社区责任与义务的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彼此间相互的连接,构成了侗家社会网络。
关键词:黄岗;对歌节;社区;互嵌结构
一、鼓楼对歌节的组织
鼓楼对歌节是黄岗侗寨重大民俗节日之一,两年一次。每逢举行鼓楼对歌节的年份,在新年前村委会就发出通知召集寨中各鼓楼寨老及其他小组组长开会,商量新年春节活动及安全事宜。由村长主持,鼓楼各寨老提出传统鼓楼对歌节的事情安排,细数渊源之后,安排如哪一座鼓楼最先邀请其他鼓楼姑娘唱歌,鼓楼之间谁邀请谁的顺序安排,这一系列事情的提出都有寨老来提出。村长和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负责记下并作出纸质通知,张贴于鼓楼内柱子上,再由鼓楼内家户相互告知。
二、鼓楼对歌节的博弈与合作
关于鼓楼对歌节,鼓楼之间邀请对歌的安排,并非每年相同,而是根據鼓楼之间的渊源或者鼓楼之间互有邀约之意优先安排对歌,其余情况则是根据寨中鼓楼轮次安排相互邀请对歌。
正月初三中午,高罗鼓楼外面三声铁炮,寓意高罗鼓楼是在召集罗汉赶紧穿盛装去巴溪接姑娘。鼓楼对歌节是整个鼓楼的集体性活动,整个鼓楼的男性都要去接姑娘,小罗汉也参与是一种求女性缘的一种象征,长大了才能找到鼓楼的姑娘。等到罗汉们都聚齐便出发,吹芦笙和打锣鼓钹镲的在最前面,后面跟上鼓楼所有的罗汉,本鼓楼的女性不参与接姑娘活动。
巴西鼓楼的姑娘陆陆续续的来鼓楼前集合,主要是从几岁的到三十岁左右,姑娘们都是盛装打分。等到巴西鼓楼的姑娘聚齐,高罗罗汉就准备往高罗接,吹奏芦笙和敲打锣鼓钹镲的队伍先走,姑娘们排成两列跟在后面,最后才是高罗鼓楼其他罗汉。到了高罗鼓楼,姑娘径直走进鼓楼,围成一圈坐下。
鼓楼之间邀请对歌其实也是鼓楼之间的一种博弈与合作的展现。首先,就从唱歌看来,鼓楼之间邀约对歌,一是为了向其他鼓楼展示新歌,显示自己鼓楼中姑娘和罗汉们的聪明才智,二是为了展示鼓楼侗歌文化的强大,其他鼓楼需要向自己学习的心态,共同促进寨子文化繁荣。其次,从对歌的内容来看,对歌主要为新歌和情歌,对唱情歌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同鼓楼之间,不同家族之间为婚姻的缔结牵线搭桥,促进寨子人口的发展。最后,从鼓楼对歌节的“礼”来看,黄岗人把“礼”看做是报酬,是必须要有的往来。请对方鼓楼姑娘来唱歌,鼓楼所有家户就要集体凑糯米饭、糯米粑粑、猪、牛、田鱼、鸭蛋等,以糯米饭、猪肉、牛肉、田鱼做饮食招待,还要在结束离开时赠送糯米粑粑、鸭蛋及牛肉作为新年“礼”。若招待不周,来年再也没有鼓楼愿意一起对歌。
与此同时,高罗鼓楼的每家每户开始生火做饭,因为要为这些姑娘们提供午饭和送一些“礼物”作为报酬,每家每户都要做一份田鱼,一份红糯米饭或者黄糯米饭亦或者是白糯米饭也可,提供一瓶糯米酒和六个咸鸭蛋,十四个糯米粑粑,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礼”。姑娘从中午两点左右来到鼓楼开始唱歌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此时到了黄岗人的午饭时间。罗汉们则请姑娘去家里吃饭。小女孩如果不前去吃饭,主家就会用袋子装上两个咸鸭蛋,一些生牛肉,几个糯米粑粑,一些田鱼和一团糯米饭送给小姑娘带走。这些咸鸭蛋、糯米粑粑、生牛肉是高罗鼓楼作为“礼”送给巴西鼓楼的姑娘,既作为报酬也是对他们美好的祝福。剩下的年轻姑娘就和高罗的罗汉一起吃饭、唱歌、敬酒,一些未婚的罗汉和姑娘通过这个过程相互了解,也有可能达成恋爱关系。
晚间,鼓楼内已经升起了熊熊的篝火。姑娘们走进鼓楼坐在鼓楼内一则坐下等罗汉来才开始唱歌。主要是情歌和今年新编的歌曲,姑娘唱完一段,罗汉继续对唱下一段,直到晚上十二点结束对歌活动。高罗罗汉把巴西鼓楼的姑娘送回鼓楼时,罗汉要放鞭炮表示感谢,而姑娘们则现场为罗汉炒花生来吃,罗汉们要抢着吃花生,黄岗人认为吃花生寓意着今年会有桃花运或者能找到心爱的姑娘。吃完花生之后,高罗罗汉才回鼓楼。
三、鼓楼对歌节的文化认同功能
鼓楼对歌节是鼓楼的集体性活动,要求鼓楼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负责主持这场对歌节的人,要用账本记录下此次活动的安排情况,鼓楼杀牛花多少钱,家族人家均摊多少,谁家出了多少糯米粑粑、鸭蛋等,要平均分给另外鼓楼的姑娘。鼓楼公共活动是鼓楼的每家每户是必须参加的,鼓楼对歌节也是因为过年娱乐而产生,渐渐的也增加了其他作用,如编新侗歌,鼓楼的姑娘们会在对歌的时候唱新歌,让罗汉们无法对唱,从而展示自己鼓楼侗歌文化的强大。鼓楼内家族本就是相互依存,每家每户都在鼓楼的集体活动中承担着一部分责任和义务,若不参与鼓楼公共活动则会受到“惩罚”,几百年来,黄岗侗族人世代坚守这种生存规则。
在鼓楼对歌节的活动中,“礼”的赠与绝不能少,尤其是糯米粑粑和咸鸭蛋。鼓楼对歌节是整个寨子的活动,而且是在鼓楼内举行,只是每天每次鼓楼不同,负责拿出“糯米”的家族不同。黄岗人只会在过年的时候做糯米粑粑,其他时候有严格规定,是不能做糯米粑粑的,也有其自我象征意义。在做粑粑的过程中,根据黄岗人的习俗,第一锅糯米粑粑是不能送人的,只能从第二锅开始送给别人。当地人的说法是,第一锅糯米粑粑像是自己挣到的第一桶金,是不能把财气送人的。鼓楼对歌节活动中,鼓楼的家族每户人家都要义务性出“资”来支持鼓楼活动。鼓楼请姑娘来唱歌,就要给相应的报酬,黄岗人对恩与报很清晰,报酬即是一天的餐饭、咸鸭蛋、糯米粑粑、牛肉,是必须给的,而且也是过年的“礼物”。
四、互嵌结构分析
单独从鼓楼社会来看,鼓楼集体活动中糯米的出资具有重要的连接功能。那么社区婚俗文化整体来看,社区内家户之间的连接,糯米的赠送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鼓楼家族内部还是整个社区,黄岗侗民似乎都是在一张关系网之中,承担与分担其他家庭的重担,相互扶持与共进。黄岗侗民千百年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其社区共同体,维系着侗寨社区的“情”,坚守着“我们就是一家人”的社区理念。
相互依存,互助合作,黄岗侗寨的家户之间在民俗活动中聚合后,无论是鼓楼家族内部还是与其他鼓楼家族,都在鼓楼内将自己的关系和别家的关系加强。
黄岗侗族的社会性生存智慧,是透过以人观和信仰体系为标志的观念形态。社区内生存法则贯穿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通过社会生活无意识表达。“文化积累到文明的程度,它最突出的东西不在于物质本身,在于物质背后所隐藏的最深沉的期盼、愿望、心理,这是农业社会里最高信仰的那些东西”。糯米的流动无形中将农户之间的互助紧紧联系在一起,鼓楼文化依托文化事象背后的社会整合来实现。鼓楼下每个独立的家庭,承担着鼓楼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几百年来不变的坚守与传承,成为黄岗侗族农耕文化中糯米流动的社会整合链条。
参考文献:
[1]乌丙安,孙庆忠.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作者简介:王淞(1992-),男,汉族,四川达州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
关键词:黄岗;对歌节;社区;互嵌结构
一、鼓楼对歌节的组织
鼓楼对歌节是黄岗侗寨重大民俗节日之一,两年一次。每逢举行鼓楼对歌节的年份,在新年前村委会就发出通知召集寨中各鼓楼寨老及其他小组组长开会,商量新年春节活动及安全事宜。由村长主持,鼓楼各寨老提出传统鼓楼对歌节的事情安排,细数渊源之后,安排如哪一座鼓楼最先邀请其他鼓楼姑娘唱歌,鼓楼之间谁邀请谁的顺序安排,这一系列事情的提出都有寨老来提出。村长和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负责记下并作出纸质通知,张贴于鼓楼内柱子上,再由鼓楼内家户相互告知。
二、鼓楼对歌节的博弈与合作
关于鼓楼对歌节,鼓楼之间邀请对歌的安排,并非每年相同,而是根據鼓楼之间的渊源或者鼓楼之间互有邀约之意优先安排对歌,其余情况则是根据寨中鼓楼轮次安排相互邀请对歌。
正月初三中午,高罗鼓楼外面三声铁炮,寓意高罗鼓楼是在召集罗汉赶紧穿盛装去巴溪接姑娘。鼓楼对歌节是整个鼓楼的集体性活动,整个鼓楼的男性都要去接姑娘,小罗汉也参与是一种求女性缘的一种象征,长大了才能找到鼓楼的姑娘。等到罗汉们都聚齐便出发,吹芦笙和打锣鼓钹镲的在最前面,后面跟上鼓楼所有的罗汉,本鼓楼的女性不参与接姑娘活动。
巴西鼓楼的姑娘陆陆续续的来鼓楼前集合,主要是从几岁的到三十岁左右,姑娘们都是盛装打分。等到巴西鼓楼的姑娘聚齐,高罗罗汉就准备往高罗接,吹奏芦笙和敲打锣鼓钹镲的队伍先走,姑娘们排成两列跟在后面,最后才是高罗鼓楼其他罗汉。到了高罗鼓楼,姑娘径直走进鼓楼,围成一圈坐下。
鼓楼之间邀请对歌其实也是鼓楼之间的一种博弈与合作的展现。首先,就从唱歌看来,鼓楼之间邀约对歌,一是为了向其他鼓楼展示新歌,显示自己鼓楼中姑娘和罗汉们的聪明才智,二是为了展示鼓楼侗歌文化的强大,其他鼓楼需要向自己学习的心态,共同促进寨子文化繁荣。其次,从对歌的内容来看,对歌主要为新歌和情歌,对唱情歌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同鼓楼之间,不同家族之间为婚姻的缔结牵线搭桥,促进寨子人口的发展。最后,从鼓楼对歌节的“礼”来看,黄岗人把“礼”看做是报酬,是必须要有的往来。请对方鼓楼姑娘来唱歌,鼓楼所有家户就要集体凑糯米饭、糯米粑粑、猪、牛、田鱼、鸭蛋等,以糯米饭、猪肉、牛肉、田鱼做饮食招待,还要在结束离开时赠送糯米粑粑、鸭蛋及牛肉作为新年“礼”。若招待不周,来年再也没有鼓楼愿意一起对歌。
与此同时,高罗鼓楼的每家每户开始生火做饭,因为要为这些姑娘们提供午饭和送一些“礼物”作为报酬,每家每户都要做一份田鱼,一份红糯米饭或者黄糯米饭亦或者是白糯米饭也可,提供一瓶糯米酒和六个咸鸭蛋,十四个糯米粑粑,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礼”。姑娘从中午两点左右来到鼓楼开始唱歌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此时到了黄岗人的午饭时间。罗汉们则请姑娘去家里吃饭。小女孩如果不前去吃饭,主家就会用袋子装上两个咸鸭蛋,一些生牛肉,几个糯米粑粑,一些田鱼和一团糯米饭送给小姑娘带走。这些咸鸭蛋、糯米粑粑、生牛肉是高罗鼓楼作为“礼”送给巴西鼓楼的姑娘,既作为报酬也是对他们美好的祝福。剩下的年轻姑娘就和高罗的罗汉一起吃饭、唱歌、敬酒,一些未婚的罗汉和姑娘通过这个过程相互了解,也有可能达成恋爱关系。
晚间,鼓楼内已经升起了熊熊的篝火。姑娘们走进鼓楼坐在鼓楼内一则坐下等罗汉来才开始唱歌。主要是情歌和今年新编的歌曲,姑娘唱完一段,罗汉继续对唱下一段,直到晚上十二点结束对歌活动。高罗罗汉把巴西鼓楼的姑娘送回鼓楼时,罗汉要放鞭炮表示感谢,而姑娘们则现场为罗汉炒花生来吃,罗汉们要抢着吃花生,黄岗人认为吃花生寓意着今年会有桃花运或者能找到心爱的姑娘。吃完花生之后,高罗罗汉才回鼓楼。
三、鼓楼对歌节的文化认同功能
鼓楼对歌节是鼓楼的集体性活动,要求鼓楼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负责主持这场对歌节的人,要用账本记录下此次活动的安排情况,鼓楼杀牛花多少钱,家族人家均摊多少,谁家出了多少糯米粑粑、鸭蛋等,要平均分给另外鼓楼的姑娘。鼓楼公共活动是鼓楼的每家每户是必须参加的,鼓楼对歌节也是因为过年娱乐而产生,渐渐的也增加了其他作用,如编新侗歌,鼓楼的姑娘们会在对歌的时候唱新歌,让罗汉们无法对唱,从而展示自己鼓楼侗歌文化的强大。鼓楼内家族本就是相互依存,每家每户都在鼓楼的集体活动中承担着一部分责任和义务,若不参与鼓楼公共活动则会受到“惩罚”,几百年来,黄岗侗族人世代坚守这种生存规则。
在鼓楼对歌节的活动中,“礼”的赠与绝不能少,尤其是糯米粑粑和咸鸭蛋。鼓楼对歌节是整个寨子的活动,而且是在鼓楼内举行,只是每天每次鼓楼不同,负责拿出“糯米”的家族不同。黄岗人只会在过年的时候做糯米粑粑,其他时候有严格规定,是不能做糯米粑粑的,也有其自我象征意义。在做粑粑的过程中,根据黄岗人的习俗,第一锅糯米粑粑是不能送人的,只能从第二锅开始送给别人。当地人的说法是,第一锅糯米粑粑像是自己挣到的第一桶金,是不能把财气送人的。鼓楼对歌节活动中,鼓楼的家族每户人家都要义务性出“资”来支持鼓楼活动。鼓楼请姑娘来唱歌,就要给相应的报酬,黄岗人对恩与报很清晰,报酬即是一天的餐饭、咸鸭蛋、糯米粑粑、牛肉,是必须给的,而且也是过年的“礼物”。
四、互嵌结构分析
单独从鼓楼社会来看,鼓楼集体活动中糯米的出资具有重要的连接功能。那么社区婚俗文化整体来看,社区内家户之间的连接,糯米的赠送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鼓楼家族内部还是整个社区,黄岗侗民似乎都是在一张关系网之中,承担与分担其他家庭的重担,相互扶持与共进。黄岗侗民千百年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其社区共同体,维系着侗寨社区的“情”,坚守着“我们就是一家人”的社区理念。
相互依存,互助合作,黄岗侗寨的家户之间在民俗活动中聚合后,无论是鼓楼家族内部还是与其他鼓楼家族,都在鼓楼内将自己的关系和别家的关系加强。
黄岗侗族的社会性生存智慧,是透过以人观和信仰体系为标志的观念形态。社区内生存法则贯穿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通过社会生活无意识表达。“文化积累到文明的程度,它最突出的东西不在于物质本身,在于物质背后所隐藏的最深沉的期盼、愿望、心理,这是农业社会里最高信仰的那些东西”。糯米的流动无形中将农户之间的互助紧紧联系在一起,鼓楼文化依托文化事象背后的社会整合来实现。鼓楼下每个独立的家庭,承担着鼓楼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几百年来不变的坚守与传承,成为黄岗侗族农耕文化中糯米流动的社会整合链条。
参考文献:
[1]乌丙安,孙庆忠.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作者简介:王淞(1992-),男,汉族,四川达州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