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剧是我过四大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剧目。本文旨在通过几篇剧目叙述评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评剧;艺术魅力
评剧的魅力在于根植于民间的热土,它拥有冀东这片辽阔的土地,因而展现出与其民风相匹配的淳朴与豪爽。百年的发展彰显了它独具的艺术魅力。
评剧的魅力之一表现在其内容上的讽刺性。例如剧作《小姑贤》,讲述的是寡妇姚氏有一双儿女,女儿英英生来聪明伶俐,儿子继孟十分孝顺。继孟娶妻后夫妇感情很好,而带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对此很不欢喜。姚氏视自己的女儿就像掌上明珠,对媳妇却视为眼中钉,常常无事生非地打骂媳妇。生活中还有很多事,姚氏把错归结到媳妇身上,诬陷媳妇教坏了自己的女儿要打死媳妇。前半场主要展现了婆婆、媳妇、小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是最为寻常,婆婆疼女儿、偏心女儿也是传统的中国人的心理常态,作品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一个“婆婆”当家的社会展现的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在剧中是善的角色,看到母亲对自己偏心,对嫂子百般刁难,她也自觉的站到了嫂子一方,而不是得势逞强。在后半场中,英英急中生智,让哥哥关起门来假装狠狠的打嫂子(其实是打在厚厚的板凳上),并称将自己的不孝的妻子打死。婆婆在门口偷听时,起初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一听到将媳妇打死时也开始害怕起来,推开门直接骂继孟这么狠心,骂他不孝,英英也在旁边吓唬姚氏要吃人命官司,这使得姚氏开始悔恨起自己的行为。最后英英看到母亲有悔过之心便说出真相,扶起嫂子,并要求母亲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对待嫂子。到这里,这样一个家常里短的剧目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但作家们更追求完美,写出了英英的一出哭戏,她对母亲说自己亲眼目睹了当媳妇被欺负的命运,以后出嫁也会像嫂子一样的下场,这样的换位使姚氏也彻底的悔悟,终究家庭和睦。这幕剧渗透出乡土文人的智慧,反映了百姓的生活,也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从整部作品看,极富幽默性和讽刺性,尤其是对姚氏对媳妇的言行态度、对英英的态度上的反差,讽刺了封建的保守思想,也间接的呼吁妇女解放和独立。
评剧的魅力之二在于其大众的审美趣味,它不同于京劇居庙堂之高,也不像其他民间小戏处江湖之远,从评剧的创作群体,到文本及其受众,评剧一直都将自己定位在服务大众上,注重反映大众的现实生活,也创造出一幕幕经典的作品,如《小女婿》《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杨三姐告状》是评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品主要讲述了杨三娥为姐姐报仇洗冤的故事。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叔高贵和(高拐子)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等检查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这出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但是成兆才将其较大的改编。例如高贵和其人,原名高坐庆,按照族辈,他应该叫高占英爷爷,但是他岳母与高占英母亲是一奶同胞,高坐庆家贫苦无依,高贵章家多有周济,因此高、杨两家打官司时,高坐庆出于情面为高家作了伪证。剧中的高贵和一个喜剧人物,形象举止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印象,为本身十分严肃的官司剧添加了几分笑料,但是这样的衬托丝毫没有影响《杨》的演出效果,内容跌宕起伏,激荡人们的感情。此剧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诉求主要表现在其一,道德标准。惩恶扬善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箴言,所以当人们看到杨三姐不顾自己的年龄、性别、家庭乃至生命为姐姐报仇洗冤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人类应该有的善良、勇敢、智慧以至那份姊妹同胞的至深亲情,这就是传统的影响中国人们内心深刻的道德良知。其二,情感标准。人们多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杨三姐得到了这样一个结局但是不能算作圆满,因为即使惩治了高占英也仍然换不回姐姐的生命,但是欣赏此剧的人们到此时已经展现出自己的满意,所以人们往往关心事态的发展,但更关注事情的结果。又如古装剧《乾坤带》秦怀王之子唐王外甥秦英在金水桥打死了当朝太师詹洪,詹洪女儿西宫娘娘将秦英状告到唐王那里,按照唐朝律法,应该讲秦英斩首,为保秦门有后,银屏公主求父王赦免秦英,唐王不允,银屏公主搬来母后,经过几番争执,唐王也念其秦门世代忠良,赦免秦英死罪,命他代罪证付西凉,立功赎罪,临行之前赠与乾坤带,励其两军阵前奋勇杀敌。这也正吻合了中国人民“情大于法”的情感标准。三、欣赏标准。张弛有度是评剧的一大特色,《杨》剧主线是杨三姐告状洗冤,但是中间有有许多场次不多但十分重要的人物,例如县长,作为一县之长原应是知识分子的形象,但作者显然将其刻画成了一个十足的丑角,收受贿赂、替杨三娥画押等,颠覆了一县之长的威严形象。费氏是高贵和妻子,本无多少笔墨,但也把她刻画成一个神经兮兮的跳大神的妇女形象。
评剧的魅力之三在于它独特的语言。评剧的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这得益于其特定的地域,身处冀东平原,与京津尽在咫尺,在方言和语法规范上都接近普通话,并且内容的生活化也直接决定了评剧在语言上排除假大空、繁缛拗口的可能。即使在有时候评剧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普通话代替,但在表现旧的农村生活中的淳朴农民却仍然以唐山话表达,这也是语言的魅力,其一在于其方言词的运用,唐山方言主要以普通话为基础,在语音、语调、节奏以及语法规范上拥有自己的独有的特点。唐山的方言的上声调多被平声代替。《杨三姐告状中》杨母是剧种的典型的普通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她全剧以纯正的唐山话见长,她去看杨二姐的时候,杨三姐也要去,她便说:你干啥去。普通话中为ni(214)gan(51)sha(35)qu(51),用她的语调则是ni(214)gan(51)sha(55)qie(51),去也改变了自己的读音成为qie音。如把“就jiu(51)读成zou(51)”等很多这样的例子,加深了评剧的审美趣味。
总之,评剧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颗明珠,时刻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藝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崔琳.从经典评剧《杨三姐告状》看观众的审美诉求[J].四川戏剧,2009(4).
【关键词】:评剧;艺术魅力
评剧的魅力在于根植于民间的热土,它拥有冀东这片辽阔的土地,因而展现出与其民风相匹配的淳朴与豪爽。百年的发展彰显了它独具的艺术魅力。
评剧的魅力之一表现在其内容上的讽刺性。例如剧作《小姑贤》,讲述的是寡妇姚氏有一双儿女,女儿英英生来聪明伶俐,儿子继孟十分孝顺。继孟娶妻后夫妇感情很好,而带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对此很不欢喜。姚氏视自己的女儿就像掌上明珠,对媳妇却视为眼中钉,常常无事生非地打骂媳妇。生活中还有很多事,姚氏把错归结到媳妇身上,诬陷媳妇教坏了自己的女儿要打死媳妇。前半场主要展现了婆婆、媳妇、小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是最为寻常,婆婆疼女儿、偏心女儿也是传统的中国人的心理常态,作品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一个“婆婆”当家的社会展现的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在剧中是善的角色,看到母亲对自己偏心,对嫂子百般刁难,她也自觉的站到了嫂子一方,而不是得势逞强。在后半场中,英英急中生智,让哥哥关起门来假装狠狠的打嫂子(其实是打在厚厚的板凳上),并称将自己的不孝的妻子打死。婆婆在门口偷听时,起初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一听到将媳妇打死时也开始害怕起来,推开门直接骂继孟这么狠心,骂他不孝,英英也在旁边吓唬姚氏要吃人命官司,这使得姚氏开始悔恨起自己的行为。最后英英看到母亲有悔过之心便说出真相,扶起嫂子,并要求母亲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对待嫂子。到这里,这样一个家常里短的剧目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但作家们更追求完美,写出了英英的一出哭戏,她对母亲说自己亲眼目睹了当媳妇被欺负的命运,以后出嫁也会像嫂子一样的下场,这样的换位使姚氏也彻底的悔悟,终究家庭和睦。这幕剧渗透出乡土文人的智慧,反映了百姓的生活,也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从整部作品看,极富幽默性和讽刺性,尤其是对姚氏对媳妇的言行态度、对英英的态度上的反差,讽刺了封建的保守思想,也间接的呼吁妇女解放和独立。
评剧的魅力之二在于其大众的审美趣味,它不同于京劇居庙堂之高,也不像其他民间小戏处江湖之远,从评剧的创作群体,到文本及其受众,评剧一直都将自己定位在服务大众上,注重反映大众的现实生活,也创造出一幕幕经典的作品,如《小女婿》《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杨三姐告状》是评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品主要讲述了杨三娥为姐姐报仇洗冤的故事。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叔高贵和(高拐子)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等检查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这出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但是成兆才将其较大的改编。例如高贵和其人,原名高坐庆,按照族辈,他应该叫高占英爷爷,但是他岳母与高占英母亲是一奶同胞,高坐庆家贫苦无依,高贵章家多有周济,因此高、杨两家打官司时,高坐庆出于情面为高家作了伪证。剧中的高贵和一个喜剧人物,形象举止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印象,为本身十分严肃的官司剧添加了几分笑料,但是这样的衬托丝毫没有影响《杨》的演出效果,内容跌宕起伏,激荡人们的感情。此剧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诉求主要表现在其一,道德标准。惩恶扬善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箴言,所以当人们看到杨三姐不顾自己的年龄、性别、家庭乃至生命为姐姐报仇洗冤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人类应该有的善良、勇敢、智慧以至那份姊妹同胞的至深亲情,这就是传统的影响中国人们内心深刻的道德良知。其二,情感标准。人们多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杨三姐得到了这样一个结局但是不能算作圆满,因为即使惩治了高占英也仍然换不回姐姐的生命,但是欣赏此剧的人们到此时已经展现出自己的满意,所以人们往往关心事态的发展,但更关注事情的结果。又如古装剧《乾坤带》秦怀王之子唐王外甥秦英在金水桥打死了当朝太师詹洪,詹洪女儿西宫娘娘将秦英状告到唐王那里,按照唐朝律法,应该讲秦英斩首,为保秦门有后,银屏公主求父王赦免秦英,唐王不允,银屏公主搬来母后,经过几番争执,唐王也念其秦门世代忠良,赦免秦英死罪,命他代罪证付西凉,立功赎罪,临行之前赠与乾坤带,励其两军阵前奋勇杀敌。这也正吻合了中国人民“情大于法”的情感标准。三、欣赏标准。张弛有度是评剧的一大特色,《杨》剧主线是杨三姐告状洗冤,但是中间有有许多场次不多但十分重要的人物,例如县长,作为一县之长原应是知识分子的形象,但作者显然将其刻画成了一个十足的丑角,收受贿赂、替杨三娥画押等,颠覆了一县之长的威严形象。费氏是高贵和妻子,本无多少笔墨,但也把她刻画成一个神经兮兮的跳大神的妇女形象。
评剧的魅力之三在于它独特的语言。评剧的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这得益于其特定的地域,身处冀东平原,与京津尽在咫尺,在方言和语法规范上都接近普通话,并且内容的生活化也直接决定了评剧在语言上排除假大空、繁缛拗口的可能。即使在有时候评剧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普通话代替,但在表现旧的农村生活中的淳朴农民却仍然以唐山话表达,这也是语言的魅力,其一在于其方言词的运用,唐山方言主要以普通话为基础,在语音、语调、节奏以及语法规范上拥有自己的独有的特点。唐山的方言的上声调多被平声代替。《杨三姐告状中》杨母是剧种的典型的普通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她全剧以纯正的唐山话见长,她去看杨二姐的时候,杨三姐也要去,她便说:你干啥去。普通话中为ni(214)gan(51)sha(35)qu(51),用她的语调则是ni(214)gan(51)sha(55)qie(51),去也改变了自己的读音成为qie音。如把“就jiu(51)读成zou(51)”等很多这样的例子,加深了评剧的审美趣味。
总之,评剧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颗明珠,时刻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藝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崔琳.从经典评剧《杨三姐告状》看观众的审美诉求[J].四川戏剧,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