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城市生态化的突出物质表现是建筑生态化,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如果说现代建筑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关注人们的使用和生活,那么生态建筑则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它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独立的建筑指标体系,而是要将建筑与环境、资源及人类的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不仅仅要注重空间的使用效率,而是要更加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
1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的, 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 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 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2 生态建筑设计的道德基础
本世纪50 年代以来,建筑设计逐渐忘了以往那种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形式。例如:不顾生物气候特征,把一切建筑物降温或采暖的任务交给了大量耗费能量和技术资源的全面空气调节来解决。在建筑师把他的责任给机械工程师的同时,其设计已不再受到自然要素的制约,而是依赖技术和高能量的输入。其直接结果是破坏了许多城市历史上极富特色的景观,千城一面,更严重的是,当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这一危机时,这种非持续性的建筑形式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尊奉为“现代化”和时代进步的象征。
生态建筑设计是第一次真正将社会经济的现实作为建筑发展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将社会进步与人类平等作为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加以追求的。环境意识是注重生态设计实践,一个从来都不注重生态和环境问题,不去有意识地吸收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的建筑师是不能够提出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策略的。在偏重技术且注重生态方面,格雷姆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先驱者,他有着非常明确、细致的“环境责任设计方针”,其内容比较广泛, 主要包括以下条目:
(1)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将这些影响最小化。
(2)任何能够节约能量、降低总能耗的设计行为,都是绝对有益的行为。
(3)应该避免使用氟氯碳化合物和卤化物,不鼓励使用氟氯碳氢化合物。
(4)应该尽可能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废弃物,避免轻易抛弃废弃物。
(5)只要可能,避免使用已经确定会造成危害的物质,像石棉、铅和六六六等。
(6)严格遵守相应的健康和安全法规,以免对使用者造成不利影响。
(7)建筑的物理舒适标准应该仔细评价,并以促进使用者的健康和保证建筑运作能耗最少为准则。
(8)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再生能源。
格雷姆肖的设计原则在其作品中均得以体现,例如:在被称为“水教堂”的1992 年塞维利亚博览会英国馆设计中,利用了很多注意生态的设计策略,其耗能仅为其他同类建设的1/4。他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很值得我国当代建筑师的借鉴和学习。每一位建筑师都应从整体和道德伦理上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面对未来的理性精神。
3 促进生态建筑的经济技术合理性
虽然人类今天改造自然的能力已是无所不能,上天、入地、下海、填河、移山……然而却难以改造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万物生灵对环境的生物适应能力,如对环境污染的忍耐极限。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潮中,由于规划思想和观念长期滞后,造成了许多令人痛心、无可挽回的“建设性破坏”。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应认真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积极推广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生态建筑,为完成国家建筑节能的宏伟目标,即建筑节能达到50% 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浩明.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赶顺.循环经济与和谐生态城市.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帕高.阿森西奥.生态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刘云.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沈清基.可再生能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2006(7):9-14.
城市生态化的突出物质表现是建筑生态化,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如果说现代建筑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关注人们的使用和生活,那么生态建筑则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它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独立的建筑指标体系,而是要将建筑与环境、资源及人类的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不仅仅要注重空间的使用效率,而是要更加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
1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的, 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 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 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2 生态建筑设计的道德基础
本世纪50 年代以来,建筑设计逐渐忘了以往那种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形式。例如:不顾生物气候特征,把一切建筑物降温或采暖的任务交给了大量耗费能量和技术资源的全面空气调节来解决。在建筑师把他的责任给机械工程师的同时,其设计已不再受到自然要素的制约,而是依赖技术和高能量的输入。其直接结果是破坏了许多城市历史上极富特色的景观,千城一面,更严重的是,当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这一危机时,这种非持续性的建筑形式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尊奉为“现代化”和时代进步的象征。
生态建筑设计是第一次真正将社会经济的现实作为建筑发展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将社会进步与人类平等作为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加以追求的。环境意识是注重生态设计实践,一个从来都不注重生态和环境问题,不去有意识地吸收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的建筑师是不能够提出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策略的。在偏重技术且注重生态方面,格雷姆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先驱者,他有着非常明确、细致的“环境责任设计方针”,其内容比较广泛, 主要包括以下条目:
(1)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将这些影响最小化。
(2)任何能够节约能量、降低总能耗的设计行为,都是绝对有益的行为。
(3)应该避免使用氟氯碳化合物和卤化物,不鼓励使用氟氯碳氢化合物。
(4)应该尽可能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废弃物,避免轻易抛弃废弃物。
(5)只要可能,避免使用已经确定会造成危害的物质,像石棉、铅和六六六等。
(6)严格遵守相应的健康和安全法规,以免对使用者造成不利影响。
(7)建筑的物理舒适标准应该仔细评价,并以促进使用者的健康和保证建筑运作能耗最少为准则。
(8)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再生能源。
格雷姆肖的设计原则在其作品中均得以体现,例如:在被称为“水教堂”的1992 年塞维利亚博览会英国馆设计中,利用了很多注意生态的设计策略,其耗能仅为其他同类建设的1/4。他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很值得我国当代建筑师的借鉴和学习。每一位建筑师都应从整体和道德伦理上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面对未来的理性精神。
3 促进生态建筑的经济技术合理性
虽然人类今天改造自然的能力已是无所不能,上天、入地、下海、填河、移山……然而却难以改造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万物生灵对环境的生物适应能力,如对环境污染的忍耐极限。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潮中,由于规划思想和观念长期滞后,造成了许多令人痛心、无可挽回的“建设性破坏”。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应认真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积极推广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生态建筑,为完成国家建筑节能的宏伟目标,即建筑节能达到50% 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浩明.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赶顺.循环经济与和谐生态城市.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帕高.阿森西奥.生态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刘云.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沈清基.可再生能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2006(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