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协调推进“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抓手,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选择。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研究,对于打造河北经济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以遵化市为例,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希望有所借鉴。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 路径
1 遵化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遵化市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7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5家,唐山市级35家。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共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带动农户10.5万户,促农增收9.5亿元。
1.1 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已形成四大集群:一是板栗加工集群。板栗加工企业达到25家,鲜储能力达到5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盈利水平,在全国均名列前茅。二是蔬菜加工集群。主要以出口为主,年生产能力2.5万吨,加工转化蔬菜6.5万吨。三是水果加工集群。拥有各类企业74家,年生产水果罐头15万吨,果汁饮料10万吨。四是畜禽加工集群。年饲养生猪71.5万头,羊18万只,肉鸡490万只,年加工肉类21万吨。
1.2 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明显。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龙头企业达到25家,其中4亿元以上3家,1亿元以上5家,5000万元以上17家。栗源集团作为国内首家涉足板栗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规模雄踞国内同行业之首。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4147万元,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蓝猫集团打造“国内野生饮品第一品牌”,酸枣汁畅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利税9778万元。
1.3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努力,全市现已有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开发新产品86项,获得国家级专利45个。同时,有170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蓝猫、美客多、相思鸟、广野、珍珠、雅山、钟馗等12个商标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栗源”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1.4 参与国际竞争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有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中外合资,28家企业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22家。出口产品包括小包装栗仁、果蔬罐头、腌渍菜等14大类、120个品种,出口市场覆盖日本、美国、韩国、以色列、沙特、南非、俄羅斯、香港等19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7500万美元。
1.5 促农增收作用显著。农产品加工业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累计发展种植基地20万亩,养殖农户10.5万户,使15万名农民加入到农产品加工业队伍中来,年为农户增收9.5亿元,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步推进“四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普遍较弱。尽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5 家,但总体上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少像蒙牛、乐百氏、华龙、露露、五得利等全国知名的企业。全市至今没有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上市,没有1家企业进入河北省100强。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弱化了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使惠农富农的力度大打折扣。
2.2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全国瘦肉型生猪大县(市)、中国食用菌之乡,遵化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2012年,全市林果产量达到26.3万吨,蔬菜产量达到70.2万吨,食用菌产量达到15万吨,生猪出栏71.5万头,家禽出栏490万只,肉牛出栏8.15万头。然而,这些资源大都处于待开发状态,加工潜力十分巨大。
2.3 原料基地建设比较滞后。虽经多年建设,全市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但距离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不能适应深加工的需求。同时,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形成明显的短板。
2.4 品牌效应不够突出。突出表现为:初级加工产品多,延伸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廉价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大部分企业只是贴牌生产,只生孩子不起名。全市只有一件“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叫响的品牌寥寥无几。
2.5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未能真正形成供需对接、互利双赢的格局,没有成为命运共同体,而农户,往往成为利益分割的牺牲品。
2.6 资金困难成为瓶颈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经营规模较小,且盈利空间不大,因而金融业很少给予资金支持。资金困难将长期存在。
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路径
3.1 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整体实力。一是支持栗源、美客多、蓝猫、广野、山源、亚太等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努力打造具有遵化特色的产业航母,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二是引导和帮助蓝猫、美客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他们进入资本市场,推动由单纯的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实现低成本、裂变式扩张,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整体上市。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出台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专项资金、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以倾斜,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5个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3.2 强化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原料基地是龙头企业的重要支撑,是联结农户的有效载体。要根据实际,突出抓好蔬菜、林果、畜牧三大基地建设:蔬菜基地,要以平安城、东新庄、团瓢庄等乡镇为中心,加强蔬菜质量检测,推行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使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种植达到15万亩;林果基地,要以马兰峪、西下营、兴旺寨、侯家寨、建明、小厂等乡镇为中心,重点抓好北部长城沿线百里优质板栗基地建设,使之达到45万亩,年产量达到4.5万吨。畜牧基地,要以崔家庄、西留村、堡子店等乡镇为中心,重点抓好三元杂交土猪和规模化肉鸡养殖生产基地,使生猪年出栏达到5万头,肉鸡年出栏达 到2000万只。与此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物流配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企业与基地的有机融合。
3.3 推进园区建设,增强集聚效应。要以工业集聚区、开发区为载体,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集成集约资源要素,拓展产业链功能,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形成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城西工业区,要集中发展板栗、蔬菜、肉鸡等深加工产业,力争在3-5年内,使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板栗深加工产业居国内领先地位;地北头工业区,要集中发展水果罐头生产,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力争在3-5年内,年产量达到1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3.4 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加强新技术研发。引导栗源、美客多、亚太、香美客等企业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争取3-5年内,建设唐山市级技术中心15个,河北省级技术中心10个。二是加快新产品开发。引导企业加强市场研究,捕捉消费动向,大力开发优质、安全、营养、健康新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依靠新产品开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强化品牌培育。积极引导蓝猫、美客多等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15万亩板栗、蔬菜通过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充分利用平面媒体和电子网络,不断加大广告投入力度,打造具有遵化特色的名牌产品。争取1-2年内,全市“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件,中国名牌产品达到3件。
3.5 构筑监管体系,确保质量安全。一是抓源头。在原料基地建设中,注重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质量管理,彻底杜绝违禁农药、兽药残留;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发生问题,有人担责,把住、把好原料生产关。二抓加工。加强加工环节的质量管理,提升管控水平,引导企业积极推行ISO9000、ISO22000、JAS等認证,建立产品自检、抽检等制度,严控质量风险,把住、把好产品生产关。三抓流通。引导企业高度重视流通环节质量管理,通过定量包装、标示产品、二维码等手段,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体系,把住、把好市场流通关。
3.6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瓶颈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先天性不足,资金制约将长期存在。破解这个难题,可考虑三条路径:一是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企业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举办座谈会、协调会、银企对接、沙龙等形式,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二是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在自愿基础上,由重点企业按比例出资,设立信用担保基金,并积极开展业务,为企业缓解燃眉之急。三是组建资金专业合作社。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原则,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内部运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服务。四是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充分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协调关系,密切沟通,为龙头企业争取资金。
3.7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不断完善现有合同契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提供贷款担保、优惠供应农资等方式,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形成相互依托、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桥梁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动承当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对接,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为维护各方利益发挥特殊作用。二是充分发挥道德诚信示范作用。引导企业与农户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利益调处机制,确保企农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提高协议履约率,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8 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落实资金扶持政策,将中央、省、市各项扶持资金全部落实到位,不得以各种借口任意截留、挪用、缩水。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该免的免,该减的减,该返的返。尤其是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企业,要按照政策要求,免除所得税,对精深加工企业,要统一进销项税率,从根本上解决“高征低扣”问题。三是提升政务水平。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简化审批流程,减轻企业负担。对重点龙头企业,要实行挂牌保护,不得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使龙头企业能够专心致志搞好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徐文松.芜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4(05).
[2]邱立国,赵薇,任岚.绿色供应链视域下湖南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J].价值工程,2013(28).
[3]徐锋.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商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 路径
1 遵化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遵化市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7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5家,唐山市级35家。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共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带动农户10.5万户,促农增收9.5亿元。
1.1 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已形成四大集群:一是板栗加工集群。板栗加工企业达到25家,鲜储能力达到5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盈利水平,在全国均名列前茅。二是蔬菜加工集群。主要以出口为主,年生产能力2.5万吨,加工转化蔬菜6.5万吨。三是水果加工集群。拥有各类企业74家,年生产水果罐头15万吨,果汁饮料10万吨。四是畜禽加工集群。年饲养生猪71.5万头,羊18万只,肉鸡490万只,年加工肉类21万吨。
1.2 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明显。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龙头企业达到25家,其中4亿元以上3家,1亿元以上5家,5000万元以上17家。栗源集团作为国内首家涉足板栗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规模雄踞国内同行业之首。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4147万元,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蓝猫集团打造“国内野生饮品第一品牌”,酸枣汁畅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利税9778万元。
1.3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努力,全市现已有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开发新产品86项,获得国家级专利45个。同时,有170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蓝猫、美客多、相思鸟、广野、珍珠、雅山、钟馗等12个商标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栗源”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1.4 参与国际竞争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有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中外合资,28家企业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22家。出口产品包括小包装栗仁、果蔬罐头、腌渍菜等14大类、120个品种,出口市场覆盖日本、美国、韩国、以色列、沙特、南非、俄羅斯、香港等19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7500万美元。
1.5 促农增收作用显著。农产品加工业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累计发展种植基地20万亩,养殖农户10.5万户,使15万名农民加入到农产品加工业队伍中来,年为农户增收9.5亿元,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步推进“四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普遍较弱。尽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5 家,但总体上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少像蒙牛、乐百氏、华龙、露露、五得利等全国知名的企业。全市至今没有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上市,没有1家企业进入河北省100强。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弱化了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使惠农富农的力度大打折扣。
2.2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全国瘦肉型生猪大县(市)、中国食用菌之乡,遵化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2012年,全市林果产量达到26.3万吨,蔬菜产量达到70.2万吨,食用菌产量达到15万吨,生猪出栏71.5万头,家禽出栏490万只,肉牛出栏8.15万头。然而,这些资源大都处于待开发状态,加工潜力十分巨大。
2.3 原料基地建设比较滞后。虽经多年建设,全市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但距离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不能适应深加工的需求。同时,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形成明显的短板。
2.4 品牌效应不够突出。突出表现为:初级加工产品多,延伸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廉价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大部分企业只是贴牌生产,只生孩子不起名。全市只有一件“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叫响的品牌寥寥无几。
2.5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未能真正形成供需对接、互利双赢的格局,没有成为命运共同体,而农户,往往成为利益分割的牺牲品。
2.6 资金困难成为瓶颈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经营规模较小,且盈利空间不大,因而金融业很少给予资金支持。资金困难将长期存在。
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路径
3.1 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整体实力。一是支持栗源、美客多、蓝猫、广野、山源、亚太等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努力打造具有遵化特色的产业航母,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二是引导和帮助蓝猫、美客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他们进入资本市场,推动由单纯的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实现低成本、裂变式扩张,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整体上市。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出台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专项资金、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以倾斜,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5个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3.2 强化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原料基地是龙头企业的重要支撑,是联结农户的有效载体。要根据实际,突出抓好蔬菜、林果、畜牧三大基地建设:蔬菜基地,要以平安城、东新庄、团瓢庄等乡镇为中心,加强蔬菜质量检测,推行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使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种植达到15万亩;林果基地,要以马兰峪、西下营、兴旺寨、侯家寨、建明、小厂等乡镇为中心,重点抓好北部长城沿线百里优质板栗基地建设,使之达到45万亩,年产量达到4.5万吨。畜牧基地,要以崔家庄、西留村、堡子店等乡镇为中心,重点抓好三元杂交土猪和规模化肉鸡养殖生产基地,使生猪年出栏达到5万头,肉鸡年出栏达 到2000万只。与此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物流配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企业与基地的有机融合。
3.3 推进园区建设,增强集聚效应。要以工业集聚区、开发区为载体,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集成集约资源要素,拓展产业链功能,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形成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城西工业区,要集中发展板栗、蔬菜、肉鸡等深加工产业,力争在3-5年内,使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板栗深加工产业居国内领先地位;地北头工业区,要集中发展水果罐头生产,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力争在3-5年内,年产量达到1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3.4 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加强新技术研发。引导栗源、美客多、亚太、香美客等企业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争取3-5年内,建设唐山市级技术中心15个,河北省级技术中心10个。二是加快新产品开发。引导企业加强市场研究,捕捉消费动向,大力开发优质、安全、营养、健康新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依靠新产品开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强化品牌培育。积极引导蓝猫、美客多等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15万亩板栗、蔬菜通过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充分利用平面媒体和电子网络,不断加大广告投入力度,打造具有遵化特色的名牌产品。争取1-2年内,全市“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件,中国名牌产品达到3件。
3.5 构筑监管体系,确保质量安全。一是抓源头。在原料基地建设中,注重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质量管理,彻底杜绝违禁农药、兽药残留;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发生问题,有人担责,把住、把好原料生产关。二抓加工。加强加工环节的质量管理,提升管控水平,引导企业积极推行ISO9000、ISO22000、JAS等認证,建立产品自检、抽检等制度,严控质量风险,把住、把好产品生产关。三抓流通。引导企业高度重视流通环节质量管理,通过定量包装、标示产品、二维码等手段,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体系,把住、把好市场流通关。
3.6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瓶颈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先天性不足,资金制约将长期存在。破解这个难题,可考虑三条路径:一是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企业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举办座谈会、协调会、银企对接、沙龙等形式,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二是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在自愿基础上,由重点企业按比例出资,设立信用担保基金,并积极开展业务,为企业缓解燃眉之急。三是组建资金专业合作社。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原则,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内部运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服务。四是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充分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协调关系,密切沟通,为龙头企业争取资金。
3.7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不断完善现有合同契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提供贷款担保、优惠供应农资等方式,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形成相互依托、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桥梁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动承当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对接,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为维护各方利益发挥特殊作用。二是充分发挥道德诚信示范作用。引导企业与农户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利益调处机制,确保企农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提高协议履约率,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8 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落实资金扶持政策,将中央、省、市各项扶持资金全部落实到位,不得以各种借口任意截留、挪用、缩水。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该免的免,该减的减,该返的返。尤其是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企业,要按照政策要求,免除所得税,对精深加工企业,要统一进销项税率,从根本上解决“高征低扣”问题。三是提升政务水平。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简化审批流程,减轻企业负担。对重点龙头企业,要实行挂牌保护,不得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使龙头企业能够专心致志搞好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徐文松.芜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4(05).
[2]邱立国,赵薇,任岚.绿色供应链视域下湖南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J].价值工程,2013(28).
[3]徐锋.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商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