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比如“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即教育”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一方面改革教育制度、一方面大力向世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背景下,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梳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念非常必要。因此,本文从因材施教、转益多师和终身教育三个方面略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因材施教 转益多师终身教育
一、因材施教
谈到因材施教,得先从陶行知先生的歌谣《春天不是读书天》说起。歌谣是这样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源/掀开门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攀上山巅,如登九天/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宁梦蝴蝶,与花同眠/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工罢游园,苦中有甜/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也,太讨人嫌/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这首歌谣将春天这块花布做合情合理的缝纫、裁剪、飞针走线,最美的衣服便被做出来了,孩子们便可以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经常教育学生的话,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间学习,不冷不热的春天更是不容蹉跎。然而,陶行知1931年所写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却告诉我们:春天不是读书天。真的是这样吗?仔细读读这首歌词,就明白陶行知先生的本意了。陶先生不是让孩子春天不读书,而是要孩子们不要困于课本,要趁着春光到大自然中去,多读些活的书,多读大自然这本活的书。这就验证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相伴而行的,教育始终蕴含在生活之中,并且融为一体,教育必须和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里面的“材”并不仅指人的内在素质,也包括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特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强化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当前的教育比较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广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把读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学生要具备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掌握各种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将来他走入社会才会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宿迁这座新兴城市的北郊有一所新办的民办学校,该校在班级设置上有实验班和国际班的区别。实验班接受的是当前流行的素质教育;国际班则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就有一定比例的英语教学内容,而且英语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国际班的设置其实就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国际班的学生在与老师和外国学生生活以及交流的过程中就学到了一些外语知识,一些想让孩子有这方面发展的家长,就會选择让孩子还就读国际班。
许多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会自觉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比如对于从农村来到城市里读书的孩子,由于他们对新环境相对陌生,老师就会鼓励他们多利用星期日逛逛街,了解这座城市,熟悉城市,以便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而对于一些生活在本市的孩子,老师鼓励他们走出去,利用假期出去走走,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旅游中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其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生活即教育”也是有很大操作空间的。生物课绝不可以死教书,应该经常带孩子们实地观察相关动植物。历史课绝不可死教书,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参观历史遗迹。地理课绝不可死教书,应该让孩子们看到那些真正的红土、黑土,看到那些大气运行的幻灯片等等。更不用说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的知识以及最适合于情景教学的英语课了。
二、转益多师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这就是说,“生活”也未必就是社会和自然的实际生活,它包含人类的各种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人类古今生活实践的总结,阅读书本知识其实也就是在体验前人的生活,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事半功倍。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所谓课外书,老师要强调“课外”这两个字,课外书不是辅导教材,课外书要适当离开教材内容。离开教材内容,看起来好像不利于每门课程学习成绩的迅速提高,但是它的效力是慢慢显现的。离开教材内容的课外书可以无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心理空间,为学生日后处理各种问题包括具体的教材上的问题创造游刃有余的手段。
古人说,“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不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甚至不是一群叫得上名字的老师教出来的,他们不仅有自己一大群叫得上名字的幼儿园阿姨、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他们更有数不清的“书本老师”“课外书老师”,还有数不清的生活方面的各种老师。何止“三人行必有我师”,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图书馆里的每一本旧书、新书,都是他们的老师,当然更有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40年,40年中他并不是一直在写,他是边读当时人类的各类科学成就方面的书籍,边进行具体的革命斗争实践的。他是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一边总结一边继续实践,只有有意义的成果他才写在《资本论》中。依靠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类社会主义革命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代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完成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鲁迅先生说得好,读书犹如蜜蜂酿蜜,须遍采数不清的花朵,才能酿出好蜜,“倘叮在一处,所得便有限了。” 三、终身教育
在“生活即教育”这个观念上,陶行知先生进一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就是说,终身教育以“生活”为前提,活到老,学到老。
当代的教育思想也是倡导终身教育的。国家设立了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等教育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的平台。具体到任何社会系统,几乎每年都会组织职工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甚至通过职称评定、竞赛、展览等方式提高职工参加终身教育的热情,保障职工参加终身教育的成果。
那么,人们要受到什么样的终身教育呢?是不断学习自己的业务知识?当然不全是。如同在学生时代或者要求学生要多读与教材有一定距离的课外书一样,如同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要汲取各种营养一样,终身教育也要坚持这个原则,那就是既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以迅速提高业务能力;还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创造有一个强大的动力来源。同时这也有利于适应社会的急遽变化,有利于在变化了的新的环境中迅速胜任新工作。
作为教师,固然只是跟学生相处一段时间,但是要把终身教育的思想传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热爱学习,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就会自觉地通过读书和实践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应对各类工作的能力。这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黑暗和混乱的时代,他的包括“生活即教育”在内的诸多教育理念无法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践行。即便那样,陶行知先生还是通过自己办学等各种途径来实践他的教育观。今天,文明、开放、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大踏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我們有充分的条件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各种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这是时代的幸运,也是全体教师的幸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的觉醒[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2]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
[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5]刘建英.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师(人文社会科学),2010(07).
[6]柯小玲.浅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品德教学中的实践[J].华人时刊(校长),2016(06).
[7]叶枫.浅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大众教育),2015(05).
(作者简介:李华平,女,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因材施教 转益多师终身教育
一、因材施教
谈到因材施教,得先从陶行知先生的歌谣《春天不是读书天》说起。歌谣是这样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源/掀开门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攀上山巅,如登九天/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宁梦蝴蝶,与花同眠/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工罢游园,苦中有甜/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也,太讨人嫌/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这首歌谣将春天这块花布做合情合理的缝纫、裁剪、飞针走线,最美的衣服便被做出来了,孩子们便可以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经常教育学生的话,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间学习,不冷不热的春天更是不容蹉跎。然而,陶行知1931年所写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却告诉我们:春天不是读书天。真的是这样吗?仔细读读这首歌词,就明白陶行知先生的本意了。陶先生不是让孩子春天不读书,而是要孩子们不要困于课本,要趁着春光到大自然中去,多读些活的书,多读大自然这本活的书。这就验证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相伴而行的,教育始终蕴含在生活之中,并且融为一体,教育必须和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里面的“材”并不仅指人的内在素质,也包括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特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强化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当前的教育比较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广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把读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学生要具备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掌握各种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将来他走入社会才会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宿迁这座新兴城市的北郊有一所新办的民办学校,该校在班级设置上有实验班和国际班的区别。实验班接受的是当前流行的素质教育;国际班则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就有一定比例的英语教学内容,而且英语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国际班的设置其实就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国际班的学生在与老师和外国学生生活以及交流的过程中就学到了一些外语知识,一些想让孩子有这方面发展的家长,就會选择让孩子还就读国际班。
许多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会自觉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比如对于从农村来到城市里读书的孩子,由于他们对新环境相对陌生,老师就会鼓励他们多利用星期日逛逛街,了解这座城市,熟悉城市,以便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而对于一些生活在本市的孩子,老师鼓励他们走出去,利用假期出去走走,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旅游中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其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生活即教育”也是有很大操作空间的。生物课绝不可以死教书,应该经常带孩子们实地观察相关动植物。历史课绝不可死教书,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参观历史遗迹。地理课绝不可死教书,应该让孩子们看到那些真正的红土、黑土,看到那些大气运行的幻灯片等等。更不用说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的知识以及最适合于情景教学的英语课了。
二、转益多师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这就是说,“生活”也未必就是社会和自然的实际生活,它包含人类的各种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人类古今生活实践的总结,阅读书本知识其实也就是在体验前人的生活,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事半功倍。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所谓课外书,老师要强调“课外”这两个字,课外书不是辅导教材,课外书要适当离开教材内容。离开教材内容,看起来好像不利于每门课程学习成绩的迅速提高,但是它的效力是慢慢显现的。离开教材内容的课外书可以无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心理空间,为学生日后处理各种问题包括具体的教材上的问题创造游刃有余的手段。
古人说,“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不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甚至不是一群叫得上名字的老师教出来的,他们不仅有自己一大群叫得上名字的幼儿园阿姨、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他们更有数不清的“书本老师”“课外书老师”,还有数不清的生活方面的各种老师。何止“三人行必有我师”,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图书馆里的每一本旧书、新书,都是他们的老师,当然更有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40年,40年中他并不是一直在写,他是边读当时人类的各类科学成就方面的书籍,边进行具体的革命斗争实践的。他是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一边总结一边继续实践,只有有意义的成果他才写在《资本论》中。依靠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类社会主义革命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代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完成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鲁迅先生说得好,读书犹如蜜蜂酿蜜,须遍采数不清的花朵,才能酿出好蜜,“倘叮在一处,所得便有限了。” 三、终身教育
在“生活即教育”这个观念上,陶行知先生进一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就是说,终身教育以“生活”为前提,活到老,学到老。
当代的教育思想也是倡导终身教育的。国家设立了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等教育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的平台。具体到任何社会系统,几乎每年都会组织职工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甚至通过职称评定、竞赛、展览等方式提高职工参加终身教育的热情,保障职工参加终身教育的成果。
那么,人们要受到什么样的终身教育呢?是不断学习自己的业务知识?当然不全是。如同在学生时代或者要求学生要多读与教材有一定距离的课外书一样,如同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要汲取各种营养一样,终身教育也要坚持这个原则,那就是既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以迅速提高业务能力;还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创造有一个强大的动力来源。同时这也有利于适应社会的急遽变化,有利于在变化了的新的环境中迅速胜任新工作。
作为教师,固然只是跟学生相处一段时间,但是要把终身教育的思想传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热爱学习,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就会自觉地通过读书和实践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应对各类工作的能力。这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黑暗和混乱的时代,他的包括“生活即教育”在内的诸多教育理念无法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践行。即便那样,陶行知先生还是通过自己办学等各种途径来实践他的教育观。今天,文明、开放、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大踏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我們有充分的条件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各种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这是时代的幸运,也是全体教师的幸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的觉醒[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2]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
[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5]刘建英.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师(人文社会科学),2010(07).
[6]柯小玲.浅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品德教学中的实践[J].华人时刊(校长),2016(06).
[7]叶枫.浅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大众教育),2015(05).
(作者简介:李华平,女,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