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师,谓之乌合。”又云:“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者,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高考作文立意不准,则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材料作文致胜的重中之重。
第一招: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它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比较直白,我们可以紧扣要旨,提炼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观点。例如: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一番话的本质,进而准确立意——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整肃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美德。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众多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它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紧扣材料意旨,深刻、准确,切中要害。
第二招: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性材料,如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等。解析这类材料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层层剥茧,深刻揭示蕴含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提炼出它的寓意,直抵靶心。例如:
《淮南子》中说:“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淮南子》中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打猎不能把动物的族群全部猎杀,不能杀麋鹿的幼子;不放干池塘的水捕鱼,不烧毁森林来捕猎。面对这则材料,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赶尽杀绝,乍一看这似乎扣题了,但殊不知这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文章自然就缺乏深度了。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那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含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由此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与此相似的不良现象,如弃学经商、狂采滥伐等。
第三招:同异互求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剖析比对,把几个不同材料的共同点挖掘出来,然后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或主旨。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如:
①一知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笔耕不辍;②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③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却不向国民党低头。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第四招:自由评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的材料。这种材料没有明确的是非倾向,作者也不亮明自己的观点,它需要我们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来说,面对这类材料,不强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如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李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人选。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李下,小李猛打猛杀,咄咄逼人。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李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材料中的大黄和小李,性格迥然不同:一个圆滑世故,深谙事理;一个倔强好强,永不服输。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显然,车间主任非小李莫属了,我们可以由此立意:新时期需要勇于创新、敢打敢拼、永不服输的精神。
第五招: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指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逆向思维,不断变换角度,“反弹琵琶出新意”。李渔言:“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在以上材料中,针对“有人”的劝告,我们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国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大有市场呢!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质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辨色彩,就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了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切忌为了求新、求异而牵强附会、立异标新,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第一招: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它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比较直白,我们可以紧扣要旨,提炼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观点。例如: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一番话的本质,进而准确立意——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整肃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美德。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众多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它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紧扣材料意旨,深刻、准确,切中要害。
第二招: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性材料,如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等。解析这类材料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层层剥茧,深刻揭示蕴含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提炼出它的寓意,直抵靶心。例如:
《淮南子》中说:“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淮南子》中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打猎不能把动物的族群全部猎杀,不能杀麋鹿的幼子;不放干池塘的水捕鱼,不烧毁森林来捕猎。面对这则材料,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赶尽杀绝,乍一看这似乎扣题了,但殊不知这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文章自然就缺乏深度了。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那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含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由此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与此相似的不良现象,如弃学经商、狂采滥伐等。
第三招:同异互求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剖析比对,把几个不同材料的共同点挖掘出来,然后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或主旨。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如:
①一知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笔耕不辍;②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③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却不向国民党低头。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第四招:自由评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的材料。这种材料没有明确的是非倾向,作者也不亮明自己的观点,它需要我们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来说,面对这类材料,不强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如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李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人选。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李下,小李猛打猛杀,咄咄逼人。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李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材料中的大黄和小李,性格迥然不同:一个圆滑世故,深谙事理;一个倔强好强,永不服输。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显然,车间主任非小李莫属了,我们可以由此立意:新时期需要勇于创新、敢打敢拼、永不服输的精神。
第五招: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指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逆向思维,不断变换角度,“反弹琵琶出新意”。李渔言:“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在以上材料中,针对“有人”的劝告,我们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国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大有市场呢!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质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辨色彩,就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了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切忌为了求新、求异而牵强附会、立异标新,偏离了材料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