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进战略的大背景下,坪山区作为深圳的东部门户要求创造更优质的人居环境,强化对外服务和辐射能力。其中坪山大道作为坪山发展的主要轴线,凸显其明显的区域价值,提升道路沿线景观风貌是近期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老坑社区位于坪山东北部,坪山大道穿越社区而过,在坪山大道沿线有着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控制廊道。本文将以老坑社区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规划的手法营造多元融合的街道风貌、提升社区的人居环境品质。
【关键词】多元融合;街道风貌;客家文化;产业园区;生态廊道
1、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发展成为各个城镇社区的主要经济支撑。老坑社区是坪山区的客家村落发展转型成的城市社区,拥有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老坑社区范围内建设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这些工业企业由于管理的无序及年久失修,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呈现出杂乱的工业厂区风貌。老坑社区位于松子坑水库旁,社区内有大部分用地为生态控制廊道。因此如何结合社区的发展,在坪山大道沿线打造多元融合的街道风貌,是老坑社区环境整治的关键。
2、老坑社区沿街风貌现状
老坑社区占地1291.47公顷,社区西部包含松子坑国家森林公园及松子坑水库,社区东部是聚龙山生态公园。在坪山大道两侧100米控制范围内,老坑社区面积为112.76公顷。
在坪山大道沿街风貌控制范围内,老坑社区居住用地面积7.73公顷,沿街长度930米,主要为居民住宅,部分建筑有客家文化身影,大部分建筑主体完好,但缺乏特色需要统一整治。沿街产业用地22.28公顷,沿街长度950米,多为私人企业厂房,建筑形式及建筑质量不统一,沿街风貌杂乱无序老坑产业园区现状无统一管理布局,空间布局杂乱,临近坪山大道有围墙分割,多为低效产业。沿街公园绿地区较为集中,位于老坑社区东部,沿街长度870米,包括22.82公顷农林用地及23.89公顷公共绿地,现状为农田及绿地,可依托此打造区域生态景观,提升片区品质。
3、老坑社区沿街风貌整治策略
根据老坑社区沿街风貌现状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主题的特色区段,通过功能、色彩、高度等统一的控制,将三个区段打造成特色鲜明、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特色沿街风貌。
3.1特色分明的功能区段
3.1.1客家文化风貌区段
以客家风情小镇以及创意文化产业为特色塑造沿街风貌。沿街改造现状居民住宅,植入客家文化符号,打造客家风貌一条街,村落内部环境整治,形成客家风情小镇。夹杂在居住组团之间的低效产业,对其进行特色改造,形成创意网文化工坊,同公服设施相结合进行改造设计。
针对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将客家文化体验和展示作为其核心功能发展方向。以保护原真性为前提,通过翻修和改造,引入客家文化展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体验、客家人寻根访祖祭祀、文化创意产业等功能,将其作为传播和展示客家文化的核心基地,扩大客家文化影响力。
3.1.2创智产业风貌区段
改造现有老坑工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提升整体园区环境,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建议引进科技研发等创智工业产业,利用区内现状交通优势及产业基础,进行产业整合升级,形成生产,研发,实验,销售,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型发展空间。
沿街工业厂房进行创意改造及立面修饰,增设连廊及步行通行雨棚等人性化空间,设置公共开敞空间,可布置酒吧、餐厅灯移动商业,增加街道空间活力。工业园区两侧进行环境整治,统一绿化空间布置,整治现状开敞空间,形成沿街公共空间。
3.1.3生态廊道控制风貌区段
打开生态廊道的空间界面,丰富植被绿化空间,营造多条视觉通廊。贯通滨水空间,依托现状田坑河资源,将水系整体进行聚集,形成两岸的步行空间。将闲置的空地进行整治,形成吸引人气的公共开放空间。临近道路山体裸露,植被覆盖不均。建议美化裸露山体,生态廊道段打开空间界面,丰富植被绿化,丰富人行空间界面,美化生态廊道形成公共开敞空间。
3.2和谐统一的色彩搭配
客家文化风貌段,建筑多采用白墙黛瓦的立面形式,立面整体色调显得素雅,干净,局部装饰运用深色。沿街住宅进行立面改造,植入客家文化符号,营造客家风貌一条街。立面多采用白墙黛瓦的形式,在窗框,欄杆,梁柱上处往往雕刻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装饰构件。
创智产业风貌段,建筑主调色可选用复合灰,蓝色,建议采用金属、玻璃、石材及新型材料等多种装饰面材结合使用。引进各类型创意产业,使旧厂房的建筑形态和历史痕迹得以保留,同时又衍生出更有朝气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
生态廊道风貌段,建筑主体以中性色调为主,建筑局部根据功能可以采用较鲜艳的颜色,突出活泼的气氛,鼓励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现状公共街角绿化空间及生态廊道部分,建议整体环境整治,采用多层次绿化搭配,并适当植入公共活动空间,美化花公共空间环境。
3.3合理有序的高度控制
老坑片区开发强度尊重法定图则的限定条件,由于处于生态控制线内,主要以打造低密度生态住区为原则。建筑高度上部分用地处于限建及控制整合地块建筑高度控制<30米,居住片区建筑高度控制<50m,产业园区在空间上通过点式办公楼的围合营造立体高效的产业片区,建筑高度控制<80m。
3.4开放共享的街道空间
老坑片区现状沿街界面较为封闭,规划打破一堵墙的连续沿街空间界面,植入街角公园、文化广场等开敞空间,将沿街绿化空间同社区绿地,片区公园相串联,形成有缩有放的沿街空间界面。
打开道路两侧封闭界面,置入绿化开敞空间。美化现状街角空间,创造开敞街边公园。利用现状控制整合用地,改造服务街区,设置文化广场。结合现状社区居委会,形成沿街的公共空间,在工业园区利用街旁闲置绿地打开封闭连续沿街界。在生态控制区创造开场的沿街界面,整治现状环境,丰富植被绿化。
结语:
街道的风貌是城市形象的展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街道日益被赋予多重角色。一条理想的街道,不仅仅是允许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还应该能够促进人们的交往与互动,体现城市的文化与功能,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城市活力。如何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合理并且人性化的街道,需要我们在街道规划设计中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简介:
黄艳,沈阳共生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关键词】多元融合;街道风貌;客家文化;产业园区;生态廊道
1、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发展成为各个城镇社区的主要经济支撑。老坑社区是坪山区的客家村落发展转型成的城市社区,拥有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老坑社区范围内建设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这些工业企业由于管理的无序及年久失修,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呈现出杂乱的工业厂区风貌。老坑社区位于松子坑水库旁,社区内有大部分用地为生态控制廊道。因此如何结合社区的发展,在坪山大道沿线打造多元融合的街道风貌,是老坑社区环境整治的关键。
2、老坑社区沿街风貌现状
老坑社区占地1291.47公顷,社区西部包含松子坑国家森林公园及松子坑水库,社区东部是聚龙山生态公园。在坪山大道两侧100米控制范围内,老坑社区面积为112.76公顷。
在坪山大道沿街风貌控制范围内,老坑社区居住用地面积7.73公顷,沿街长度930米,主要为居民住宅,部分建筑有客家文化身影,大部分建筑主体完好,但缺乏特色需要统一整治。沿街产业用地22.28公顷,沿街长度950米,多为私人企业厂房,建筑形式及建筑质量不统一,沿街风貌杂乱无序老坑产业园区现状无统一管理布局,空间布局杂乱,临近坪山大道有围墙分割,多为低效产业。沿街公园绿地区较为集中,位于老坑社区东部,沿街长度870米,包括22.82公顷农林用地及23.89公顷公共绿地,现状为农田及绿地,可依托此打造区域生态景观,提升片区品质。
3、老坑社区沿街风貌整治策略
根据老坑社区沿街风貌现状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主题的特色区段,通过功能、色彩、高度等统一的控制,将三个区段打造成特色鲜明、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特色沿街风貌。
3.1特色分明的功能区段
3.1.1客家文化风貌区段
以客家风情小镇以及创意文化产业为特色塑造沿街风貌。沿街改造现状居民住宅,植入客家文化符号,打造客家风貌一条街,村落内部环境整治,形成客家风情小镇。夹杂在居住组团之间的低效产业,对其进行特色改造,形成创意网文化工坊,同公服设施相结合进行改造设计。
针对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将客家文化体验和展示作为其核心功能发展方向。以保护原真性为前提,通过翻修和改造,引入客家文化展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体验、客家人寻根访祖祭祀、文化创意产业等功能,将其作为传播和展示客家文化的核心基地,扩大客家文化影响力。
3.1.2创智产业风貌区段
改造现有老坑工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提升整体园区环境,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建议引进科技研发等创智工业产业,利用区内现状交通优势及产业基础,进行产业整合升级,形成生产,研发,实验,销售,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型发展空间。
沿街工业厂房进行创意改造及立面修饰,增设连廊及步行通行雨棚等人性化空间,设置公共开敞空间,可布置酒吧、餐厅灯移动商业,增加街道空间活力。工业园区两侧进行环境整治,统一绿化空间布置,整治现状开敞空间,形成沿街公共空间。
3.1.3生态廊道控制风貌区段
打开生态廊道的空间界面,丰富植被绿化空间,营造多条视觉通廊。贯通滨水空间,依托现状田坑河资源,将水系整体进行聚集,形成两岸的步行空间。将闲置的空地进行整治,形成吸引人气的公共开放空间。临近道路山体裸露,植被覆盖不均。建议美化裸露山体,生态廊道段打开空间界面,丰富植被绿化,丰富人行空间界面,美化生态廊道形成公共开敞空间。
3.2和谐统一的色彩搭配
客家文化风貌段,建筑多采用白墙黛瓦的立面形式,立面整体色调显得素雅,干净,局部装饰运用深色。沿街住宅进行立面改造,植入客家文化符号,营造客家风貌一条街。立面多采用白墙黛瓦的形式,在窗框,欄杆,梁柱上处往往雕刻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装饰构件。
创智产业风貌段,建筑主调色可选用复合灰,蓝色,建议采用金属、玻璃、石材及新型材料等多种装饰面材结合使用。引进各类型创意产业,使旧厂房的建筑形态和历史痕迹得以保留,同时又衍生出更有朝气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
生态廊道风貌段,建筑主体以中性色调为主,建筑局部根据功能可以采用较鲜艳的颜色,突出活泼的气氛,鼓励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现状公共街角绿化空间及生态廊道部分,建议整体环境整治,采用多层次绿化搭配,并适当植入公共活动空间,美化花公共空间环境。
3.3合理有序的高度控制
老坑片区开发强度尊重法定图则的限定条件,由于处于生态控制线内,主要以打造低密度生态住区为原则。建筑高度上部分用地处于限建及控制整合地块建筑高度控制<30米,居住片区建筑高度控制<50m,产业园区在空间上通过点式办公楼的围合营造立体高效的产业片区,建筑高度控制<80m。
3.4开放共享的街道空间
老坑片区现状沿街界面较为封闭,规划打破一堵墙的连续沿街空间界面,植入街角公园、文化广场等开敞空间,将沿街绿化空间同社区绿地,片区公园相串联,形成有缩有放的沿街空间界面。
打开道路两侧封闭界面,置入绿化开敞空间。美化现状街角空间,创造开敞街边公园。利用现状控制整合用地,改造服务街区,设置文化广场。结合现状社区居委会,形成沿街的公共空间,在工业园区利用街旁闲置绿地打开封闭连续沿街界。在生态控制区创造开场的沿街界面,整治现状环境,丰富植被绿化。
结语:
街道的风貌是城市形象的展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街道日益被赋予多重角色。一条理想的街道,不仅仅是允许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还应该能够促进人们的交往与互动,体现城市的文化与功能,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城市活力。如何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合理并且人性化的街道,需要我们在街道规划设计中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简介:
黄艳,沈阳共生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辽宁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