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拥有很多奇怪的知识。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兽医院院长张天佑能准确描述每一种动物吃喝拉撒的状态,“长颈鹿的粪便是一颗一颗的,像黑珍珠,每次80到100粒才正常”,“斑马的则是叠在一起的‘扁扁的汤圆”’,“河马的粪便没有形状,因为它会用自己的尾巴把它们打烂”……观察粪便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那里往往隐藏着关于动物健康状况的秘密。
黄统文尝过几百种植物的味道,作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饲料管理员,他知道断过的竹子是苦的,熊猫不爱吃。每一只动物很可能有不同的口味,只吃桉树叶子的考拉也有自己喜好的桉树品种。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34个行政区划里拥有至少200家动物园,每年都有1亿以上的游客到访。这些动物园内至少有643个物种,大约10万只动物生活在其中。
中国最大的动物园在新疆,占地75平方公里。最小的动物园藏在湖北恩施凤凰山森林公园里,这个相当于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人动物园”饲养着15种野生动物。香港动植物公园是现代动物园的代表,它坐落在地价最昂贵的中环,占地0. 056平方公里,力图在最小的面积里拥有丰富的动物品种一一这里一共饲养了大约400只鸟类。
你还能在动物园里见到此前闻所未闻的动物,动物园里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过去:“动物监狱”
齐新章最初进入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时怀着复杂的心情。他向往动物园的事业编制,但也和许多长大后的孩子一样,曾将动物园视为动物监狱,它限制了野生动物最需要的自由。
从表面上看,那的确是一座动物监牢。动物园喜欢做集散广场和花坛,往往留给动物使用的面积被压缩到很小。用钢筋水泥搭建的动物笼舍不仅毫无美感,更缺乏动物需要的基本环境一一它们更喜欢泥土和植被。
1月的一个阴天早晨,北京的气温在0摄氏度左右,北京动物园的热带动物们已经不见踪影,长颈鹿和大象在仅能容下一只或几只动物个体的内舍活动,一只大象正在笼舍里来回晃动长长的鼻子,每一次晃动都是相同的轨迹,就像坏掉的光盘总是在重复播放相同的画面。
中国动物园协会设计组组长马可说,大象是所有动物里对空间要求最高的动物,一旦被关在有限的空间里,就容易出现“刻板行为”一一圈养环境中动物长期无法满足户外活动需求引起的单调行为。
在走访了国内56家动物园后,动物园爱好者花蚀也看到了许多类似的场景,比如银川动物园的一只白虎每天都在电网前玩耍,他让自己的鼻子去触碰笼舍的电网,被电后“噌”地缩回来,又再去碰,“它特别无聊,它会重复一些非常简单的动作,往往就是重复一个动作。”
出现刻板行为的原因很多,有时是因为孤单。智商越高的动物越容易在圈养环境中出现心理问题,鹦鹉会在不开心的时候拔掉身上的毛,猩猩的刻板行为通常是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又把吐出的食物再吃掉。
动物园里处处可以看到人类在其他物种前的傲慢。比如在坑式的笼舍前俯视动物,投喂它们并不需要的食物。马可主动提起,现在动物园设计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有效防止游客投喂,大部分游客对不能投喂动物的意识非常差,为此有时不得不牺牲开放的展示空间,而改为封闭的玻璃墙。
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过量和不当饮食会导致动物的死亡。1993年,上海动物园将死于投喂的长颈鹿“海滨”做成了标本放在园中展示,并在石碑上刻上了“海滨”的生平。投喂仍然在发生,最严重的一次是2015年,上海动物园三头成年黇鹿因为误食游客投喂的塑料袋、毛巾等异物,胃肠梗阻而亡,解剖出的胃内异物总重达到了19千克。
动物园里甚至还能看到许多自然界里没有的物种,花蚀估计国内至少有10個动物园仍然存在狮虎兽。动物园将狮子和老虎饲养在同一个场馆内,他们在发情期有时会产生交配行为,狮虎兽是雄狮和雌虎杂交的物种,而雌狮和雄虎的后代被称为虎狮兽。它们的诞生并非自然选择,寿命会比父母要短,并且体弱,存活率低。狮虎兽还会因为基因的缺陷无法控制地长大,直到生命的极限。
动物园的猎奇试验产生了许多仅仅为取悦人类而存在的物种,人类试图在动物面前享有造物的权力。狮虎兽的悲剧以不同的形式上演,花蚀曾经在厦门动物园看到过两种鹤杂交出的新物种,被命名为“厦门鹤”。
变革:“到动物的家里做客”
大约10年前,中国动物园界开始了变革。马可说,“(改造动物园的)氛围开始非常浓郁了。”比如马可主建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新馆“亚洲灵长区”占地3500平方米,被动物园爱好者称为全国最好的灵长动物场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在去年为环尾狐猴新建2000余平方米的馆舍,草食动物区新建了“本杰士堆”一一把石块、树枝堆在一起,并用掺有本土植物种子的土壤进行填充,同时在堆内种植蔷薇等多刺、蔓生的保护性植物,形成一个微缩但完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食物和躲避空间。
中国没有针对动物园设计的学科,马可时常去国外的动物园吸取经验,所有的场馆设计知识都是靠自学得来,每一次设计,马可都会联合公园的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动物园的饲养员、兽医一起讨论方案。“任何一个动物场馆都基本分三大块,卧室、内展厅和外运动场。国外好的动物园甚至还多了很多其他的功能。比如丰容室,类似于玩具室一样的地方……还有公共活动室。”
他渐渐理解了动物场馆的设计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家,应该是建造一个社区,动物们不光要在家里休息,还要有更丰富的社交活动,比如将鸟和豹子放在一个空间里,错开不同的时间,上午把鸟放进去活动,下午把它们转移,再将豹子放进来,有了鸟的气味,豹子就会兴奋起来,探索整个区域。
一个理想中的动物场馆应该什么样?马可举了细尾狐獴的例子。这是非洲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也是《狮子王》中丁满的原型。在设计动物场馆时,首先要考虑这一物种在野外的自然史信息一一细尾狐獴是地栖类的生物,主要活动都在地底下。非常有趣的是,为了考虑游客的视野,就要将游客控制在一个比狐猱更矮的一个高仓里面,让游客的视野范围正好跟狐獴的身高搭上。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去模拟类似于地洞穿行的参观模式,狐猱们也可以随喜好躲避人类的视野。 动物园设计师张恩权在他的著作《动物园设计》中提到,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先进的动物园将“沉浸式展示”作为主要的展示形式,不是片面的“游客进入展区”,而是使游客产生“到动物的家里做客”的参观体验,对动物产生足够的尊重和情感,
马可在心里给动物们的场馆设计进行了分类,最容易的是食草动物,第二级是食肉类动物,小型灵长类是第三级,类人猿,比如猩猩场馆的设计就复杂了,“它们太聪明了。”要考虑到它们对场馆的破坏,里面的植被选择,水的面积要多大,隔离区是用壕沟还是围墙……
最难的是两爬类。和大象不同,两栖爬行动物需要的空间并不大,但它们需要安全感,甚至一个展缸就够了,但里面的湿度、温度、光线的控制却很复杂。有些爬行动物生活在沙漠,对光线的要求高,要模拟太阳光长时间照射;穴居类的爬行动物则需要夜灯来模仿月光。除此之外,水也应该是流动的,比如变色龙就看不到静止的东西,死水对他们来说等于沙地。因为设计的复杂,国内动物园的两爬馆成了最难做好的展示区域。
惊喜:“动物园奇妙时刻”
没有人否认,逛动物园是带着一些怀旧与童话气息的事情。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座动物园,那里有我们对自然的第一印象。动物园志愿者陈之肠还在上小学时,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绕过一座紫金山才能抵达南京市区的玄武湖动物园,他仍然时常前往,动物园打开了他对世界最初的想象,“是梦开始的地方”。
随着年龄增长,动物园和那段带着梦幻气息的自然初体验被成人世界遗忘。动物园爱好者花蚀是个例外,他花了4个月时间,一口气去了全国41个城市的56家动物园。这个愿望攒了3年,直到辞职后才终于实现。
在这趟动物园之旅中,花蚀遇到了许多次动物带来的惊喜。他的第一站是东北,要赶在天气变冷之前去最北的地方,去了之后才发现东北可能是中国北方动物园行业里面最厉害的,“养的最有意思的是东北狼,沈阳动物园的狼展区在一片山坡上,他们为了能让狼自己在里面挖洞,怕狼挖不开,还特地把山上那个土给弄松了。”
12月的一天,海口的空气里仍带着热带的黏腻与潮湿,花蚀在动物园外吃早餐,旁边的一棵树下,一群本地人在聊天,几只鸟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那些海口话花蚀一句都没明白,却意外听懂了树上的一群鸟正在说些什么,“一方在说这个地方是我的地方,你赶紧滚……好几只雄鸟在那互相对唱,赶对方走。”
花蚀在大学里做鸟类方言的研究,鸟类也有方言,“只要不是候鸟,留鸟会被地理区隔成这里一群,那里一群的,它们一旦分开,不互相交流了,口音就会改变。”而树上的一群鸟刚好是他曾经研究过的种类。
只有那些最亲近动物园的人才会知道,动物园里有许多奇妙的时刻。比如北京动物园的长臂猿会在起床后发出一声声悠长的啼叫,如果有一只母长臂猿在,还能与它合声,它们是动物界唯一会唱和声的物种;在大约10点半,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考拉馆会响起两只考拉敲门的声音,等到饲养员应声开门,它们踩着爪子“叭叭叭”走回房间吃树叶;不远处的猛禽馆内,秃鹫“小黑”会在下午5点的非开餐时段偷溜回笼舍,把饲养员准备好的死老鼠、鸡脖子还有生牛肉全都吃光,再跑回展示区的架子上假装站岗。
动物园是24小时都能保持热闹的地点。猫科动物黄昏时分开始活跃,重庆动物园是全国少有的9点才关门的动物园,大部分游客都散了,云豹和金猫放心地在场馆里互相打闹。即使在树枝都模糊不清的深夜,动物们也保持着警惕。大部分野生动物会在漫长的夜晚醒来很多次,比如火烈鸟、天鹅这样的涉禽类,时常夜醒,吃吃东西,活动活动翅膀,又接着睡去。但每天要睡足22个小时的考拉是个例外。
秋高鹿鸣。陈之紧旸说,秋天是鹿的发情期,它们需要用长长的、有许多分叉的角来显示作为雄性的力量,这是观鹿的好时节,也是公鹿的角长得最漂亮的时候,可惜的是,一些动物园场地不足,为了防止它们互相打斗,会把公鹿的角提前锯掉。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雪豹和兔狲在冬季换上厚厚的、带有光泽的皮毛。这里的熊会冬眠,它们会用落叶和木屑給自己的洞穴铺一个暖和的垫子。你也可以在北京动物园见到相似的场景,运气好的时候,就能见到它们睡眼陧忪地抬起头,脑袋上沾满碎了的落叶。
黄统文尝过几百种植物的味道,作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饲料管理员,他知道断过的竹子是苦的,熊猫不爱吃。每一只动物很可能有不同的口味,只吃桉树叶子的考拉也有自己喜好的桉树品种。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34个行政区划里拥有至少200家动物园,每年都有1亿以上的游客到访。这些动物园内至少有643个物种,大约10万只动物生活在其中。
中国最大的动物园在新疆,占地75平方公里。最小的动物园藏在湖北恩施凤凰山森林公园里,这个相当于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人动物园”饲养着15种野生动物。香港动植物公园是现代动物园的代表,它坐落在地价最昂贵的中环,占地0. 056平方公里,力图在最小的面积里拥有丰富的动物品种一一这里一共饲养了大约400只鸟类。
你还能在动物园里见到此前闻所未闻的动物,动物园里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过去:“动物监狱”
齐新章最初进入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时怀着复杂的心情。他向往动物园的事业编制,但也和许多长大后的孩子一样,曾将动物园视为动物监狱,它限制了野生动物最需要的自由。
从表面上看,那的确是一座动物监牢。动物园喜欢做集散广场和花坛,往往留给动物使用的面积被压缩到很小。用钢筋水泥搭建的动物笼舍不仅毫无美感,更缺乏动物需要的基本环境一一它们更喜欢泥土和植被。
1月的一个阴天早晨,北京的气温在0摄氏度左右,北京动物园的热带动物们已经不见踪影,长颈鹿和大象在仅能容下一只或几只动物个体的内舍活动,一只大象正在笼舍里来回晃动长长的鼻子,每一次晃动都是相同的轨迹,就像坏掉的光盘总是在重复播放相同的画面。
中国动物园协会设计组组长马可说,大象是所有动物里对空间要求最高的动物,一旦被关在有限的空间里,就容易出现“刻板行为”一一圈养环境中动物长期无法满足户外活动需求引起的单调行为。
在走访了国内56家动物园后,动物园爱好者花蚀也看到了许多类似的场景,比如银川动物园的一只白虎每天都在电网前玩耍,他让自己的鼻子去触碰笼舍的电网,被电后“噌”地缩回来,又再去碰,“它特别无聊,它会重复一些非常简单的动作,往往就是重复一个动作。”
出现刻板行为的原因很多,有时是因为孤单。智商越高的动物越容易在圈养环境中出现心理问题,鹦鹉会在不开心的时候拔掉身上的毛,猩猩的刻板行为通常是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又把吐出的食物再吃掉。
动物园里处处可以看到人类在其他物种前的傲慢。比如在坑式的笼舍前俯视动物,投喂它们并不需要的食物。马可主动提起,现在动物园设计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有效防止游客投喂,大部分游客对不能投喂动物的意识非常差,为此有时不得不牺牲开放的展示空间,而改为封闭的玻璃墙。
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过量和不当饮食会导致动物的死亡。1993年,上海动物园将死于投喂的长颈鹿“海滨”做成了标本放在园中展示,并在石碑上刻上了“海滨”的生平。投喂仍然在发生,最严重的一次是2015年,上海动物园三头成年黇鹿因为误食游客投喂的塑料袋、毛巾等异物,胃肠梗阻而亡,解剖出的胃内异物总重达到了19千克。
动物园里甚至还能看到许多自然界里没有的物种,花蚀估计国内至少有10個动物园仍然存在狮虎兽。动物园将狮子和老虎饲养在同一个场馆内,他们在发情期有时会产生交配行为,狮虎兽是雄狮和雌虎杂交的物种,而雌狮和雄虎的后代被称为虎狮兽。它们的诞生并非自然选择,寿命会比父母要短,并且体弱,存活率低。狮虎兽还会因为基因的缺陷无法控制地长大,直到生命的极限。
动物园的猎奇试验产生了许多仅仅为取悦人类而存在的物种,人类试图在动物面前享有造物的权力。狮虎兽的悲剧以不同的形式上演,花蚀曾经在厦门动物园看到过两种鹤杂交出的新物种,被命名为“厦门鹤”。
变革:“到动物的家里做客”
大约10年前,中国动物园界开始了变革。马可说,“(改造动物园的)氛围开始非常浓郁了。”比如马可主建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新馆“亚洲灵长区”占地3500平方米,被动物园爱好者称为全国最好的灵长动物场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在去年为环尾狐猴新建2000余平方米的馆舍,草食动物区新建了“本杰士堆”一一把石块、树枝堆在一起,并用掺有本土植物种子的土壤进行填充,同时在堆内种植蔷薇等多刺、蔓生的保护性植物,形成一个微缩但完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食物和躲避空间。
中国没有针对动物园设计的学科,马可时常去国外的动物园吸取经验,所有的场馆设计知识都是靠自学得来,每一次设计,马可都会联合公园的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动物园的饲养员、兽医一起讨论方案。“任何一个动物场馆都基本分三大块,卧室、内展厅和外运动场。国外好的动物园甚至还多了很多其他的功能。比如丰容室,类似于玩具室一样的地方……还有公共活动室。”
他渐渐理解了动物场馆的设计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家,应该是建造一个社区,动物们不光要在家里休息,还要有更丰富的社交活动,比如将鸟和豹子放在一个空间里,错开不同的时间,上午把鸟放进去活动,下午把它们转移,再将豹子放进来,有了鸟的气味,豹子就会兴奋起来,探索整个区域。
一个理想中的动物场馆应该什么样?马可举了细尾狐獴的例子。这是非洲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也是《狮子王》中丁满的原型。在设计动物场馆时,首先要考虑这一物种在野外的自然史信息一一细尾狐獴是地栖类的生物,主要活动都在地底下。非常有趣的是,为了考虑游客的视野,就要将游客控制在一个比狐猱更矮的一个高仓里面,让游客的视野范围正好跟狐獴的身高搭上。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去模拟类似于地洞穿行的参观模式,狐猱们也可以随喜好躲避人类的视野。 动物园设计师张恩权在他的著作《动物园设计》中提到,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先进的动物园将“沉浸式展示”作为主要的展示形式,不是片面的“游客进入展区”,而是使游客产生“到动物的家里做客”的参观体验,对动物产生足够的尊重和情感,
马可在心里给动物们的场馆设计进行了分类,最容易的是食草动物,第二级是食肉类动物,小型灵长类是第三级,类人猿,比如猩猩场馆的设计就复杂了,“它们太聪明了。”要考虑到它们对场馆的破坏,里面的植被选择,水的面积要多大,隔离区是用壕沟还是围墙……
最难的是两爬类。和大象不同,两栖爬行动物需要的空间并不大,但它们需要安全感,甚至一个展缸就够了,但里面的湿度、温度、光线的控制却很复杂。有些爬行动物生活在沙漠,对光线的要求高,要模拟太阳光长时间照射;穴居类的爬行动物则需要夜灯来模仿月光。除此之外,水也应该是流动的,比如变色龙就看不到静止的东西,死水对他们来说等于沙地。因为设计的复杂,国内动物园的两爬馆成了最难做好的展示区域。
惊喜:“动物园奇妙时刻”
没有人否认,逛动物园是带着一些怀旧与童话气息的事情。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座动物园,那里有我们对自然的第一印象。动物园志愿者陈之肠还在上小学时,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绕过一座紫金山才能抵达南京市区的玄武湖动物园,他仍然时常前往,动物园打开了他对世界最初的想象,“是梦开始的地方”。
随着年龄增长,动物园和那段带着梦幻气息的自然初体验被成人世界遗忘。动物园爱好者花蚀是个例外,他花了4个月时间,一口气去了全国41个城市的56家动物园。这个愿望攒了3年,直到辞职后才终于实现。
在这趟动物园之旅中,花蚀遇到了许多次动物带来的惊喜。他的第一站是东北,要赶在天气变冷之前去最北的地方,去了之后才发现东北可能是中国北方动物园行业里面最厉害的,“养的最有意思的是东北狼,沈阳动物园的狼展区在一片山坡上,他们为了能让狼自己在里面挖洞,怕狼挖不开,还特地把山上那个土给弄松了。”
12月的一天,海口的空气里仍带着热带的黏腻与潮湿,花蚀在动物园外吃早餐,旁边的一棵树下,一群本地人在聊天,几只鸟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那些海口话花蚀一句都没明白,却意外听懂了树上的一群鸟正在说些什么,“一方在说这个地方是我的地方,你赶紧滚……好几只雄鸟在那互相对唱,赶对方走。”
花蚀在大学里做鸟类方言的研究,鸟类也有方言,“只要不是候鸟,留鸟会被地理区隔成这里一群,那里一群的,它们一旦分开,不互相交流了,口音就会改变。”而树上的一群鸟刚好是他曾经研究过的种类。
只有那些最亲近动物园的人才会知道,动物园里有许多奇妙的时刻。比如北京动物园的长臂猿会在起床后发出一声声悠长的啼叫,如果有一只母长臂猿在,还能与它合声,它们是动物界唯一会唱和声的物种;在大约10点半,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考拉馆会响起两只考拉敲门的声音,等到饲养员应声开门,它们踩着爪子“叭叭叭”走回房间吃树叶;不远处的猛禽馆内,秃鹫“小黑”会在下午5点的非开餐时段偷溜回笼舍,把饲养员准备好的死老鼠、鸡脖子还有生牛肉全都吃光,再跑回展示区的架子上假装站岗。
动物园是24小时都能保持热闹的地点。猫科动物黄昏时分开始活跃,重庆动物园是全国少有的9点才关门的动物园,大部分游客都散了,云豹和金猫放心地在场馆里互相打闹。即使在树枝都模糊不清的深夜,动物们也保持着警惕。大部分野生动物会在漫长的夜晚醒来很多次,比如火烈鸟、天鹅这样的涉禽类,时常夜醒,吃吃东西,活动活动翅膀,又接着睡去。但每天要睡足22个小时的考拉是个例外。
秋高鹿鸣。陈之紧旸说,秋天是鹿的发情期,它们需要用长长的、有许多分叉的角来显示作为雄性的力量,这是观鹿的好时节,也是公鹿的角长得最漂亮的时候,可惜的是,一些动物园场地不足,为了防止它们互相打斗,会把公鹿的角提前锯掉。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雪豹和兔狲在冬季换上厚厚的、带有光泽的皮毛。这里的熊会冬眠,它们会用落叶和木屑給自己的洞穴铺一个暖和的垫子。你也可以在北京动物园见到相似的场景,运气好的时候,就能见到它们睡眼陧忪地抬起头,脑袋上沾满碎了的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