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拥有丰富灿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机制建设、师资培养和资金投入引导幼儿非遗启蒙教育在幼儿园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把更多的非遗资源创造性的带进幼儿课堂,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道德实践、创新实践、科学实践和审美实践情境。
【关键词】幼儿非遗启蒙教育;方式;特色;存在问题;建议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它源自于生活,传承于生活,是最有温度最具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教育、审美、认识、科学、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在学前年龄段开展幼儿非遗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民族艺术,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幼儿非遗启蒙教育教学方法,了解目前各大幼儿园非遗教育开展状况, 2019年5月开始,作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北京市朝阳区200多所幼儿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期间,还对有多年深入幼儿园一线教学经验的剪纸、面塑、风筝、戏曲等5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访谈。现将研究结果呈现如下。
1非遗启蒙教育意识初步建立
近几年,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力度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非遗已经由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绝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师已经认识到了非遗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部分幼儿园已经自觉把非遗教育融入日常课堂和活动中,把它看作一个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给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250余位具有2-5年教龄的资深幼师作为样本,有48.61% 的幼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园所开展过非遗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或课程。64.81%的幼师表示曾经在自己的课堂里融入过非遗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99.07%的幼师表示传统文化教育很重要,愿意在未来把更多非遗带进自己的课堂或活动中。
学乐国际幼儿园、松榆里幼儿园、家育苑幼儿园、金盏东村幼儿园等非遗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幼儿园负责人接受访问时均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孩子们接触非遗、感受传统文化,小到对孩子的成长,大到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以非遗为内容的傳统文化教育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各大幼儿园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2非遗启蒙教育的方式十分丰富
通过走访发现,幼儿非遗启蒙教育的方式十分丰富,包括园本特色课程、主题活动、文化周、文化月、节目排演和环境布置等几种形式。
园本特色课程的特点是系统授课,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设计不同教学内容,逐步加大难度,贯通培养。这种方式主要出现在收费较高的国际园和经费充足的部分公办园。它的教学效果和深入程度都是最好的。以学乐国际幼儿园的面塑课程为例,每周一次,随着任务难度的加大,孩子对工具的认识和运用越来越多,手脑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到毕业将能完成从饼干、树叶到人物形象的100多件作品,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主题活动主要围绕传统节日、节气展开,它的特点是丰富性、延展性,可以一次引进多项非遗项目让孩子们感知和体验。如家育苑幼儿园举办中秋节游园会,把剪纸、泥人、面人、杂技、狮舞、折扇、灯谜等十多种非遗同时请进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这种方式是目前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流方式,76.39%的幼师表示所在园所开展过相关主题活动。
文化周、文化月主要出现在国际园,有22.69%的幼师表示所在的园所有这种方式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主要为了让孩子从小感知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性。如在中秋、春节前后集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在其他月份则安排非洲月、欧洲月、美洲月等,了解不同文化,丰富孩子们的眼界。
节目排演,这种方式在幼儿园开展的也比较多,它将抽象的故事具象化,很适合幼儿认知特点。孩子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参与其中,浸润其中。童谣、戏曲、曲艺、武术、传统舞蹈、传统体育类的非遗项目比较适合这种呈现方式。
环境布置、环境育人,对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非常重要。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春节带领幼儿一起写春联、糊灯笼,布置浓厚的节日氛围,强调布置的过程性和幼儿的参与性;另外一种是注重细节、融入日常生活的幼儿园环境布置,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和鉴赏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走访中,发现有幼儿园的椅子靠垫融入了中式盘扣的工艺,孩子们日常就生活在这种中式氛围中,并且老师会引导孩子学习解和扣这种中式盘扣。
3形成了鲜明的幼儿教育特色
非遗进校园目前在北京中小学开展得非常好,在幼儿园处于探索阶段,但在课程或活动设计上、教学目的上已经形成了区别于中小学的适合学前年龄段孩子认知特点的特色。
(1)引入的项目以适合本年龄段孩子的传统美术类、曲艺类、武术类、舞蹈类、民间故事类项目为主。
(2)教学内容贴近孩子认知规律,选择孩子熟悉的日常可以看到的事物。如有的幼儿园开展水墨画课程,内容以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为主题,春天画花草、夏天画树叶、秋天画果实,先到院子里观察然后再作画。
(3)注重与家园共育相融合。以非遗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重要内容和媒介。一般在传统节日或节气的重大主题活动中,幼儿园都会特别注重邀请家长参与,营造家长和幼儿共同感受体验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甚至有的幼儿园设计了家长传统服饰走秀等家长表演环节,有幼儿园园长表示只有家长充分参与,家长玩的开心孩子才能更投入、教育才能更有效。
(4)授课环节注重趣味性。比如,嫦娥奔月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
(5)主题活动体现延展性,围绕一个点深挖扩展 ,由古至今延展联系,由社区到城市。如,端午节品尝粽子,课后设计“一起寻找北京小吃”环节,引导家长带着孩子去街头巷尾寻找更多的北京小吃,感受北京味道。 (6)手工课尊重材料,让孩子们感知不同材料的不同触感、观感和味道。
(7)将非遗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相融合。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开展情况不足。非遗进校园已经覆盖了北京中小学课后三点半社团课、劳技课以及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美术课、创客六类手工课堂,每个中小学生都有机会在中小学阶段接受非遗教育。而在幼儿园,目前仅有48.61% 的老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园所开展过非遗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或课程,整体开展情况不足。
(2)非遗资源的教育价值开发不充分。体现在开展方式以主题活动为主,日常教学开展严重不足。76.39%的幼师表示自己园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节日节气主题活动,仅有38.43%和37.5%的幼师表示自己的园所有课堂教学和园本特色课程。主题活动可以一次性引进多项非遗,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它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它的德育价值,塑造孩子们爱家爱国的情感。而非遗资源的培养幼儿审美鉴赏力、塑造幼儿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观察力、语言能力、手脑协调能力、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等价值,则需要在日常的系统教学中来实现。而目前只有少数幼儿园能做到。
(3)缺乏师资。幼儿园非遗相关主题活动和园本课程授课老师以外请师资为主,幼儿园本身缺乏非遗教研人员和非遗教学教师,对老师的相关培养也跟不上。54.17%的幼师表示没有接受过园所举办的传统文化培养活动。82.41%的幼师认为接触和学习非遗的机会少、45.37%的幼师认为非遗课堂的融合设计能力低,是制约自己把非遗元素带进课堂的难点。
(4)经费不足。52.31%的幼师认为非遗课堂材料准备,需要一定花费,而没有相关经费,是自己开非遗课堂教学难以开展的原因。83.33%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园所每年花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经费在2万以下。经费不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5幾点建议
作为一个拥有800年建都史、3000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北京不仅留下了故宫、天坛这样叹为观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了丰厚灿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07年,北京普查到的非遗项目达12000余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戏曲、曲艺、消费习俗、岁时节令等16个类别。这些文化资源是孩子们认识北京、了解北京、热爱北京的途径,是孩子们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增强技能、锻炼品质的成长媒介,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培根铸魂的载体。器以载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生活性、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可视性和动手性,决定了它是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把更多的非遗资源创造性的带进幼儿课堂,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道德实践、创新实践、科学实践和审美实践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顶层设计。建议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为契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文化行政部门,结合目前幼儿非遗教育的实际,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相关政策,明确职责和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和标准,推进非遗教育在幼儿园有效广泛开展。
(2)积极推动幼师师资培养工作。幼师是最了解孩子最有可能设计出符合孩子身心特点、教学效果更优秀课程的主体,建议规模化、机制化、定期开展针对园长、保教主任、幼师不同群体的非遗教研培训和交流工作,带领老师们走进非遗、认识非遗,传播非遗教育理念,传授非遗教育方法,培养园所里的非遗教学技能人才和骨干教师。
(3)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幼儿非遗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组织教育界和文化界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梳理出适合学前年龄段孩子的非遗项目,制定现场教学需具备的各项标准。评审考察出适合的项目单位予以挂牌,为幼师师资培养、幼儿学习提供现场观摩、体验、实操学习等服务。
(4)建设标准化的幼儿非遗课程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非遗慕课。
(5)加大幼儿非遗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幼儿园开展非遗教育是个新课题,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需要相关部门提高重视,才能保障非遗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调研资料汇编》,北京市文化局,2016年1月
[2]王文章 张旭主编,《文化认同与国际合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
[4]辛儒 王释云,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3月
[5]马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儿童发展》,2009年2月
作者简介:鹿广静,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硕,曾长期供职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入学校后研究方向为非遗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词】幼儿非遗启蒙教育;方式;特色;存在问题;建议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它源自于生活,传承于生活,是最有温度最具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教育、审美、认识、科学、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在学前年龄段开展幼儿非遗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民族艺术,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幼儿非遗启蒙教育教学方法,了解目前各大幼儿园非遗教育开展状况, 2019年5月开始,作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北京市朝阳区200多所幼儿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期间,还对有多年深入幼儿园一线教学经验的剪纸、面塑、风筝、戏曲等5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访谈。现将研究结果呈现如下。
1非遗启蒙教育意识初步建立
近几年,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力度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非遗已经由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绝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师已经认识到了非遗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部分幼儿园已经自觉把非遗教育融入日常课堂和活动中,把它看作一个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给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250余位具有2-5年教龄的资深幼师作为样本,有48.61% 的幼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园所开展过非遗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或课程。64.81%的幼师表示曾经在自己的课堂里融入过非遗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99.07%的幼师表示传统文化教育很重要,愿意在未来把更多非遗带进自己的课堂或活动中。
学乐国际幼儿园、松榆里幼儿园、家育苑幼儿园、金盏东村幼儿园等非遗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幼儿园负责人接受访问时均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孩子们接触非遗、感受传统文化,小到对孩子的成长,大到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以非遗为内容的傳统文化教育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各大幼儿园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2非遗启蒙教育的方式十分丰富
通过走访发现,幼儿非遗启蒙教育的方式十分丰富,包括园本特色课程、主题活动、文化周、文化月、节目排演和环境布置等几种形式。
园本特色课程的特点是系统授课,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设计不同教学内容,逐步加大难度,贯通培养。这种方式主要出现在收费较高的国际园和经费充足的部分公办园。它的教学效果和深入程度都是最好的。以学乐国际幼儿园的面塑课程为例,每周一次,随着任务难度的加大,孩子对工具的认识和运用越来越多,手脑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到毕业将能完成从饼干、树叶到人物形象的100多件作品,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主题活动主要围绕传统节日、节气展开,它的特点是丰富性、延展性,可以一次引进多项非遗项目让孩子们感知和体验。如家育苑幼儿园举办中秋节游园会,把剪纸、泥人、面人、杂技、狮舞、折扇、灯谜等十多种非遗同时请进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这种方式是目前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流方式,76.39%的幼师表示所在园所开展过相关主题活动。
文化周、文化月主要出现在国际园,有22.69%的幼师表示所在的园所有这种方式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主要为了让孩子从小感知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性。如在中秋、春节前后集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在其他月份则安排非洲月、欧洲月、美洲月等,了解不同文化,丰富孩子们的眼界。
节目排演,这种方式在幼儿园开展的也比较多,它将抽象的故事具象化,很适合幼儿认知特点。孩子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参与其中,浸润其中。童谣、戏曲、曲艺、武术、传统舞蹈、传统体育类的非遗项目比较适合这种呈现方式。
环境布置、环境育人,对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非常重要。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春节带领幼儿一起写春联、糊灯笼,布置浓厚的节日氛围,强调布置的过程性和幼儿的参与性;另外一种是注重细节、融入日常生活的幼儿园环境布置,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和鉴赏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走访中,发现有幼儿园的椅子靠垫融入了中式盘扣的工艺,孩子们日常就生活在这种中式氛围中,并且老师会引导孩子学习解和扣这种中式盘扣。
3形成了鲜明的幼儿教育特色
非遗进校园目前在北京中小学开展得非常好,在幼儿园处于探索阶段,但在课程或活动设计上、教学目的上已经形成了区别于中小学的适合学前年龄段孩子认知特点的特色。
(1)引入的项目以适合本年龄段孩子的传统美术类、曲艺类、武术类、舞蹈类、民间故事类项目为主。
(2)教学内容贴近孩子认知规律,选择孩子熟悉的日常可以看到的事物。如有的幼儿园开展水墨画课程,内容以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为主题,春天画花草、夏天画树叶、秋天画果实,先到院子里观察然后再作画。
(3)注重与家园共育相融合。以非遗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重要内容和媒介。一般在传统节日或节气的重大主题活动中,幼儿园都会特别注重邀请家长参与,营造家长和幼儿共同感受体验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甚至有的幼儿园设计了家长传统服饰走秀等家长表演环节,有幼儿园园长表示只有家长充分参与,家长玩的开心孩子才能更投入、教育才能更有效。
(4)授课环节注重趣味性。比如,嫦娥奔月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
(5)主题活动体现延展性,围绕一个点深挖扩展 ,由古至今延展联系,由社区到城市。如,端午节品尝粽子,课后设计“一起寻找北京小吃”环节,引导家长带着孩子去街头巷尾寻找更多的北京小吃,感受北京味道。 (6)手工课尊重材料,让孩子们感知不同材料的不同触感、观感和味道。
(7)将非遗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相融合。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开展情况不足。非遗进校园已经覆盖了北京中小学课后三点半社团课、劳技课以及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美术课、创客六类手工课堂,每个中小学生都有机会在中小学阶段接受非遗教育。而在幼儿园,目前仅有48.61% 的老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园所开展过非遗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或课程,整体开展情况不足。
(2)非遗资源的教育价值开发不充分。体现在开展方式以主题活动为主,日常教学开展严重不足。76.39%的幼师表示自己园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节日节气主题活动,仅有38.43%和37.5%的幼师表示自己的园所有课堂教学和园本特色课程。主题活动可以一次性引进多项非遗,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它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它的德育价值,塑造孩子们爱家爱国的情感。而非遗资源的培养幼儿审美鉴赏力、塑造幼儿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观察力、语言能力、手脑协调能力、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等价值,则需要在日常的系统教学中来实现。而目前只有少数幼儿园能做到。
(3)缺乏师资。幼儿园非遗相关主题活动和园本课程授课老师以外请师资为主,幼儿园本身缺乏非遗教研人员和非遗教学教师,对老师的相关培养也跟不上。54.17%的幼师表示没有接受过园所举办的传统文化培养活动。82.41%的幼师认为接触和学习非遗的机会少、45.37%的幼师认为非遗课堂的融合设计能力低,是制约自己把非遗元素带进课堂的难点。
(4)经费不足。52.31%的幼师认为非遗课堂材料准备,需要一定花费,而没有相关经费,是自己开非遗课堂教学难以开展的原因。83.33%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园所每年花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经费在2万以下。经费不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5幾点建议
作为一个拥有800年建都史、3000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北京不仅留下了故宫、天坛这样叹为观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了丰厚灿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07年,北京普查到的非遗项目达12000余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戏曲、曲艺、消费习俗、岁时节令等16个类别。这些文化资源是孩子们认识北京、了解北京、热爱北京的途径,是孩子们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增强技能、锻炼品质的成长媒介,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培根铸魂的载体。器以载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生活性、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可视性和动手性,决定了它是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把更多的非遗资源创造性的带进幼儿课堂,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道德实践、创新实践、科学实践和审美实践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顶层设计。建议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为契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文化行政部门,结合目前幼儿非遗教育的实际,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相关政策,明确职责和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和标准,推进非遗教育在幼儿园有效广泛开展。
(2)积极推动幼师师资培养工作。幼师是最了解孩子最有可能设计出符合孩子身心特点、教学效果更优秀课程的主体,建议规模化、机制化、定期开展针对园长、保教主任、幼师不同群体的非遗教研培训和交流工作,带领老师们走进非遗、认识非遗,传播非遗教育理念,传授非遗教育方法,培养园所里的非遗教学技能人才和骨干教师。
(3)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幼儿非遗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组织教育界和文化界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梳理出适合学前年龄段孩子的非遗项目,制定现场教学需具备的各项标准。评审考察出适合的项目单位予以挂牌,为幼师师资培养、幼儿学习提供现场观摩、体验、实操学习等服务。
(4)建设标准化的幼儿非遗课程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非遗慕课。
(5)加大幼儿非遗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幼儿园开展非遗教育是个新课题,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需要相关部门提高重视,才能保障非遗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调研资料汇编》,北京市文化局,2016年1月
[2]王文章 张旭主编,《文化认同与国际合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
[4]辛儒 王释云,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3月
[5]马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儿童发展》,2009年2月
作者简介:鹿广静,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硕,曾长期供职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入学校后研究方向为非遗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