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待学生要有耐心,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成为学生敬爱的知心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始终怀有一颗爱心,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鞭策者,做学生秘密的守护者,努力成为学生信赖的教师。
关键词:师爱;耐心;聆听;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3-0030-02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这对新时期的教师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爱是滴滴甘露,让枯萎的心灵再次苏醒;爱是融融春风,使冰冷的感情得到消融。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施爱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与进步呢?笔者认为,教师爱学生,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与心灵的守望者。
一、将师爱转化为耐心,伴随学生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的倍加呵护。”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而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要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塑造者与引领者,用心关爱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效能。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新生来说,校园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外向,喜欢热闹、善于交流;有的孩子性格腼腆内向,不敢与同学和教师交流。这时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教师需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對于性格活泼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倾听,准确感知他们的想法,并善于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友爱与周围世界的温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会遇到性格内向的学生,此时,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他们,帮助其尽快融入集体生活。首先,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个人情况,具体分析其性格内向的成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应集体环境,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成员互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在集体活动中积极表现。笔者班级曾有一名性格内向的男孩,为使其适应学校生活,一方面,笔者在课余时间主动与其探讨刚入学的感受,交流学校生活中的趣事,另一方面,找寻班级内善于交流的孩子陪伴其玩耍、学习。久而久之,男孩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与友爱,性格开始发生转变,由之前的腼腆内向到现如今的自信与大方。正是由于教师的耐心,学生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师爱,才逐渐获得了自我成长,并且能自信而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二、将师爱转化为交心,倾听学生心声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曾说:“没有比倾听心脏的声音更幸福的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能感受到学生成长的幸福与快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心,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己。
低年级的学生基于对教师的敬爱,会毫无防备地将某些“小秘密”告诉教师。此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心声,更要给予他们建议,使其正确处理相关事宜。总之,教师与学生谈心,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切忌高高在上,亦不可厚此薄彼。教师要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守护学生内心的秘密。例如,笔者班级一名学生,在某一班会课上,因故迟迟不来班级报到,直至课堂接近尾声时才出现在教室门口。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亦会遇到学生旷课、迟到等现象,遇到此类学生问题,教师不应一味地否定、批评他们,而是先要静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进行评价。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更需毫不吝啬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
三、将师爱转化为鼓励,鞭策学生成长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不承认差异就是不承认事实,只有理解并接纳学生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才能做到从本质上关爱和尊重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在思想上、情感上与他们产生共鸣,教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获得自信与快乐。例如,在教授《跳长绳》一课时,班级内有一名较为胆小的女同学,因为害怕快速旋转的绳子而不敢上前尝试,为此,笔者耐心抚慰,并教导其掌握上绳时机与上绳位置,逐渐地,这位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与配合之下克服了心理恐惧,勇敢地尝试了跳绳运动。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落实者,教师应当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爱护学生、并将师爱转化为促进学生进步的正能量,以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幸福比优秀更重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3][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5][苏联]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M].朱佩荣,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师爱;耐心;聆听;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3-0030-02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这对新时期的教师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爱是滴滴甘露,让枯萎的心灵再次苏醒;爱是融融春风,使冰冷的感情得到消融。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施爱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与进步呢?笔者认为,教师爱学生,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与心灵的守望者。
一、将师爱转化为耐心,伴随学生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的倍加呵护。”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而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要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塑造者与引领者,用心关爱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效能。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新生来说,校园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外向,喜欢热闹、善于交流;有的孩子性格腼腆内向,不敢与同学和教师交流。这时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教师需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對于性格活泼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倾听,准确感知他们的想法,并善于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友爱与周围世界的温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会遇到性格内向的学生,此时,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他们,帮助其尽快融入集体生活。首先,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个人情况,具体分析其性格内向的成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应集体环境,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成员互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在集体活动中积极表现。笔者班级曾有一名性格内向的男孩,为使其适应学校生活,一方面,笔者在课余时间主动与其探讨刚入学的感受,交流学校生活中的趣事,另一方面,找寻班级内善于交流的孩子陪伴其玩耍、学习。久而久之,男孩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与友爱,性格开始发生转变,由之前的腼腆内向到现如今的自信与大方。正是由于教师的耐心,学生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师爱,才逐渐获得了自我成长,并且能自信而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二、将师爱转化为交心,倾听学生心声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曾说:“没有比倾听心脏的声音更幸福的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能感受到学生成长的幸福与快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心,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己。
低年级的学生基于对教师的敬爱,会毫无防备地将某些“小秘密”告诉教师。此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心声,更要给予他们建议,使其正确处理相关事宜。总之,教师与学生谈心,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切忌高高在上,亦不可厚此薄彼。教师要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守护学生内心的秘密。例如,笔者班级一名学生,在某一班会课上,因故迟迟不来班级报到,直至课堂接近尾声时才出现在教室门口。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亦会遇到学生旷课、迟到等现象,遇到此类学生问题,教师不应一味地否定、批评他们,而是先要静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进行评价。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更需毫不吝啬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
三、将师爱转化为鼓励,鞭策学生成长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不承认差异就是不承认事实,只有理解并接纳学生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才能做到从本质上关爱和尊重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在思想上、情感上与他们产生共鸣,教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获得自信与快乐。例如,在教授《跳长绳》一课时,班级内有一名较为胆小的女同学,因为害怕快速旋转的绳子而不敢上前尝试,为此,笔者耐心抚慰,并教导其掌握上绳时机与上绳位置,逐渐地,这位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与配合之下克服了心理恐惧,勇敢地尝试了跳绳运动。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落实者,教师应当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爱护学生、并将师爱转化为促进学生进步的正能量,以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幸福比优秀更重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3][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5][苏联]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M].朱佩荣,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