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化构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提高设备使用寿命,更好的优化设备效能、发展设备投资效益,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本论文从设备安全管理的角度对工程设备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在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对设备管理安全进行了分析描述,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管理流程与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程 设备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设备管理现状
工程企业内所使用的设备数量急剧增长。其中,最常见的有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塔吊、泵车、运输车、打桩机、机动车辆等,它们都属于危险、较大的大型设备。因此,对这些设备的管理要求要严于一般的生产设备。按照要求,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改造、维修及检验检测等全过程的所有活动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工程业企业设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亟待解决。有的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相距还较远,即便是一些管理较好的企业,在某些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以下将从设备、管理人员、操作、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1.设备
要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使用符合规定,精准的安装、良好的维护、适时而恰当的检修及合理的使用是前提,从各个环节控制和减少物的不安全因素。虽然目前在用特种设备的状况较以前有了根本性好转,但问题依然存在。
2.管理人员
根据统计,60%以上的特种设备事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不善、违章作业造成的,也就是因为人为因素产生的。人是设备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法规要求:特种设备的操作和管理人员应符合相应的条件,并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设备使用单位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不断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消除、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防止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3.操作
设备管理要求操作设备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设备操作人员应持证,并按操作规程操作设备吏用。但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设备操作过程当中,存在安装不好、维护不好、检修不及时以及使用不规范等。设备的安装、维护、大修改造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有一些企业设备安装、大修改造等施工过程缺乏专门的监督部门监督。一些设备在不符合条件的环境下使用,导致了设备故障、安全隐患、缩短使用寿命等。超期未检、检验发现不合格的整改项目未落实整改等。另外,不同的设备还有其他特殊要求,如安全使用警示标志和安全注意事项、厂内机动车辆需挂车牌等。建立设备档案,设备档案应包括:与该设备 设备相关的管理制度、出厂原始资料、安装大修改造档案资料、注册登记资料、验收检验和定期榆验报告、维护保养记录、事故(或故障)记录、运行检查记录、故障或隐患的整改记录、紧急救援预案等
4.制度
制度
设备的管理應该遵守相应的特种设备法律法规,以及本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设备的操作应遵循操作规程,科学合理地操作设备,规范管理要求部分企业的管理机构清晰职责。根据设备种类的不同,应该设立安全管理机构。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应由专、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并明确其组织结构、管理职责。相关人员应取得相应类别的资质证及聘用合同,管理人员应有任命书。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的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导致各项管理活动无据可依。管理体系运行不顺畅、管理不深入,一些企业设备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是部分企业的常见问题。因此,要想安全良好的管理,先应形成系统化、文件化的管理制度。设备的相关管理制度应根据本单位实际的设备、人员情况来制定,确保能对各项管理活动起到规范、指导作用。
二、对策与方针
企业设备管理应当以效益为中心,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通过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综合规划、合理选购、及时安装、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安全生产、适时改造和更新,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素质,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一是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理念是设备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观念正确,才能保证科学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以正确价值观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理念是设备科学管理的灵魂。一些设备违规使用和违规操作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例如,一些单位盲目追求效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设备、违章冒险蛮干;上级组织检查下级查出隐患,预防事故,查出问题便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正确的科学管理理念设备科学管理得以执行的前提。
2.2、设备管理中首先要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使用符合规定,安装精准、维护良好;要认真做好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防止设备带病运行;要正确按照设备点检情况和按设备使用寿命周期做好大修工作;要做好设备易损件备件的管理;要建立设备完好技术条件,认真做好设备点检,完善点检维修纪录,将设备故障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要想设备工作稳定,维护工作尤为重要。设备维护人员必须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把各项工作做到前面。并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对设备及时进行升级。对设备定期保养,即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又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3、对操作人员要做到培训上岗,持证上岗,掌握正确使用设备的方法,要完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或超负荷运行(电器设备、压力设备更要严格);设备管理要求操作设备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设备操作人员应按操作规程操作设备吏用。以及设备操作应该符合规范管理的要求,操作管理设备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
4、规范化的管理源于严谨、完善的制度,规章制度是一切行为的依据。要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管理,就应逐步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防止出现管理漏洞,尽量减少管理缺陷。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要建立设备运行记录和设备台帐管理、要有健全设备图纸资料和管理办法。
“管好”设备是为了“用好”设备,而“用好”设备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管理和设备维护水平,使设备管理与维护进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才能为提高企业产量提供最可靠的支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目前部分工业企业在特种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设备、人员、操作、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整改和完善,建立一个持续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管理,以保持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行以及相关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努力构筑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按设备动态规律指导设备管理的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年02期
[2] 搞好状态维修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机械工程师》1997年05期
[3]论建筑施工企业转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1
[4]陈彦云.降低铁路施工企业物流成本的思考.铁路采购与物流,2007;3
[5]柯洪.香港工程建设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工程项目物资成本控制方法探讨.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6;2
关键词:工程 设备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设备管理现状
工程企业内所使用的设备数量急剧增长。其中,最常见的有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塔吊、泵车、运输车、打桩机、机动车辆等,它们都属于危险、较大的大型设备。因此,对这些设备的管理要求要严于一般的生产设备。按照要求,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改造、维修及检验检测等全过程的所有活动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工程业企业设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亟待解决。有的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相距还较远,即便是一些管理较好的企业,在某些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以下将从设备、管理人员、操作、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1.设备
要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使用符合规定,精准的安装、良好的维护、适时而恰当的检修及合理的使用是前提,从各个环节控制和减少物的不安全因素。虽然目前在用特种设备的状况较以前有了根本性好转,但问题依然存在。
2.管理人员
根据统计,60%以上的特种设备事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不善、违章作业造成的,也就是因为人为因素产生的。人是设备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法规要求:特种设备的操作和管理人员应符合相应的条件,并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设备使用单位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不断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消除、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防止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3.操作
设备管理要求操作设备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设备操作人员应持证,并按操作规程操作设备吏用。但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设备操作过程当中,存在安装不好、维护不好、检修不及时以及使用不规范等。设备的安装、维护、大修改造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有一些企业设备安装、大修改造等施工过程缺乏专门的监督部门监督。一些设备在不符合条件的环境下使用,导致了设备故障、安全隐患、缩短使用寿命等。超期未检、检验发现不合格的整改项目未落实整改等。另外,不同的设备还有其他特殊要求,如安全使用警示标志和安全注意事项、厂内机动车辆需挂车牌等。建立设备档案,设备档案应包括:与该设备 设备相关的管理制度、出厂原始资料、安装大修改造档案资料、注册登记资料、验收检验和定期榆验报告、维护保养记录、事故(或故障)记录、运行检查记录、故障或隐患的整改记录、紧急救援预案等
4.制度
制度
设备的管理應该遵守相应的特种设备法律法规,以及本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设备的操作应遵循操作规程,科学合理地操作设备,规范管理要求部分企业的管理机构清晰职责。根据设备种类的不同,应该设立安全管理机构。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应由专、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并明确其组织结构、管理职责。相关人员应取得相应类别的资质证及聘用合同,管理人员应有任命书。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的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导致各项管理活动无据可依。管理体系运行不顺畅、管理不深入,一些企业设备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是部分企业的常见问题。因此,要想安全良好的管理,先应形成系统化、文件化的管理制度。设备的相关管理制度应根据本单位实际的设备、人员情况来制定,确保能对各项管理活动起到规范、指导作用。
二、对策与方针
企业设备管理应当以效益为中心,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通过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综合规划、合理选购、及时安装、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安全生产、适时改造和更新,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素质,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一是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理念是设备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观念正确,才能保证科学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以正确价值观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理念是设备科学管理的灵魂。一些设备违规使用和违规操作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例如,一些单位盲目追求效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设备、违章冒险蛮干;上级组织检查下级查出隐患,预防事故,查出问题便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正确的科学管理理念设备科学管理得以执行的前提。
2.2、设备管理中首先要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使用符合规定,安装精准、维护良好;要认真做好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防止设备带病运行;要正确按照设备点检情况和按设备使用寿命周期做好大修工作;要做好设备易损件备件的管理;要建立设备完好技术条件,认真做好设备点检,完善点检维修纪录,将设备故障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要想设备工作稳定,维护工作尤为重要。设备维护人员必须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把各项工作做到前面。并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对设备及时进行升级。对设备定期保养,即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又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3、对操作人员要做到培训上岗,持证上岗,掌握正确使用设备的方法,要完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或超负荷运行(电器设备、压力设备更要严格);设备管理要求操作设备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设备操作人员应按操作规程操作设备吏用。以及设备操作应该符合规范管理的要求,操作管理设备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
4、规范化的管理源于严谨、完善的制度,规章制度是一切行为的依据。要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管理,就应逐步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防止出现管理漏洞,尽量减少管理缺陷。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要建立设备运行记录和设备台帐管理、要有健全设备图纸资料和管理办法。
“管好”设备是为了“用好”设备,而“用好”设备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管理和设备维护水平,使设备管理与维护进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才能为提高企业产量提供最可靠的支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目前部分工业企业在特种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设备、人员、操作、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整改和完善,建立一个持续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管理,以保持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行以及相关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努力构筑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按设备动态规律指导设备管理的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年02期
[2] 搞好状态维修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机械工程师》1997年05期
[3]论建筑施工企业转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1
[4]陈彦云.降低铁路施工企业物流成本的思考.铁路采购与物流,2007;3
[5]柯洪.香港工程建设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工程项目物资成本控制方法探讨.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