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元馒头,8年从不涨价,在一块美食林立的地方,物价飞涨的今天,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却依靠附加值产业链杀出重围。
在重庆洋人街,有很多怪事。比如,没有收银员的小货摊,以及1元钱的美心馒头。
黄昕是洋人街美心馒头的负责人,在她眼中,馒头有一种朴实的情结。
个头饱满的美心馒头,长得像擀面杖,很多人叫它“擀子馒头”,每一个有35厘米左右,分量更是普通馒头的4倍。在游人如织的洋人街,总会看见排着的长长队伍,提着一大包馒头的人们。“跟重庆小面、陈麻花和合川桃片一样,美心馒头也成为重庆的美食名片。”馒头如此受欢迎,对于负责人的黄昕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
1元钱打响知名度
如今的美心馒头还是小小的网红,有一帮簇拥者,在微博上搜索洋人街,几乎一半的结果会提到它。和馒头来一张合影,比一比谁的脸小,或者分食馒头秀恩爱,层出不穷的新鲜玩法,让普普通通的馒头有了新的生命。
美心馒头的名声,渐渐地在当地家喻户晓,洋人街的人气也因此越来越大,“打的去洋人街买馒头”成为一时潮流。需求太大也成了一种烦恼,“一天卖两吨面粉,节假日还要翻倍,有时更是要24小时加工。”
早在2006年,洋人街刚刚开业,交通还很不方便,游客多,商家少,配套服务完全跟不上,甚至连最基本的餐饮都无法提供。
“解决这个问题,并打响市场,需要一款拳头产品来引导”。黄昕说,“大众都能接受的馒头成了第一选择。”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太表面,更不能为了做馒头而做馒头。于是从2008年开始,洋人街就着力打造“1元钱经济”,豆花、糍粑、面包和矿泉水等1元食品可谓五花八门,这些低价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天销量超过8万件。
美心馒头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一种即食又便于携带的旅游小商品,风靡于洋人街的街头巷尾。
不涨价的经济学
依靠“1元策略”,美心馒头的销量很好,但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却浮出水面。
随着原材料涨价,馒头的成本不断增加,1元的馒头很快出现亏损。“2008年50元一袋面粉,一个馒头还能盈利几角钱,现在涨到100元一袋,馒头的成本也达到1.5元。”摆在黄昕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馒头涨价,要么分量减少。“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没有一个办法,既不用涨价减量,又能持续发展?
黄昕慢慢发现,美心馒头其实带来了巨大的人流,但是却没有好好利用。“把顾客、馒头和其他食品捆绑在一起,通过馒头带来顾客,然后从其他食品上盈利。”黄昕说道,“虽然馒头卖一个亏一个,但是围绕馒头的衍生产品利润填补了一元馒头的亏损。”
由于销量大,所以原材料消耗大,因此进货价格比市场低,再加上美心馒头周边,有了酸辣粉、香辣豆干以及各种伴饮的摊位,已经形成一个食品生态。在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方法,不仅让馒头生存下去,反而赚到更多的钱。
没有组合拳的产品和规模化的生态,美心馒头的特殊商业模式很难复制,这已经形成洋人街独有的馒头经济现象。
小馒头里的工匠心
最早的时候,美心馒头的生产线只有一条,现在已经增加至三条生产线。站在重新装潢的店面外,通过透明的橱窗玻璃,可以看见整个馒头的加工过程。
从一把面粉到最后的成品,为了做好一个馒头,八年如一日,对于这份工作,黄昕和她的团队从未间断,也从不埋怨。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经过不停地改良,美心馒头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学。“同家里面的手工馒头相比,我们的讲究更多,比如和面精度就必须达到规定程度才行。”原材料和辅料都是标准化机器生产,而这整套机器也是通过美心馒头的实际情况组装改良的。
因为馒头的特殊性,保质期不会很长,追求新鲜度的美心馒头,更不会委曲求全地添加防腐剂,甚至做成半成品,物流运输半径和范围的缩小,让它的电商化之路根本走不通。
2015年,美心馒头的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相比挣钱,更大的价值是带来了海量的人流量,把洋人街打造成了重庆著名景区。黄昕已经记不起来自己卖了多少馒头,摸了摸头笑着说:“1亿个肯定有了!”
在重庆洋人街,有很多怪事。比如,没有收银员的小货摊,以及1元钱的美心馒头。
黄昕是洋人街美心馒头的负责人,在她眼中,馒头有一种朴实的情结。
个头饱满的美心馒头,长得像擀面杖,很多人叫它“擀子馒头”,每一个有35厘米左右,分量更是普通馒头的4倍。在游人如织的洋人街,总会看见排着的长长队伍,提着一大包馒头的人们。“跟重庆小面、陈麻花和合川桃片一样,美心馒头也成为重庆的美食名片。”馒头如此受欢迎,对于负责人的黄昕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
1元钱打响知名度
如今的美心馒头还是小小的网红,有一帮簇拥者,在微博上搜索洋人街,几乎一半的结果会提到它。和馒头来一张合影,比一比谁的脸小,或者分食馒头秀恩爱,层出不穷的新鲜玩法,让普普通通的馒头有了新的生命。
美心馒头的名声,渐渐地在当地家喻户晓,洋人街的人气也因此越来越大,“打的去洋人街买馒头”成为一时潮流。需求太大也成了一种烦恼,“一天卖两吨面粉,节假日还要翻倍,有时更是要24小时加工。”
早在2006年,洋人街刚刚开业,交通还很不方便,游客多,商家少,配套服务完全跟不上,甚至连最基本的餐饮都无法提供。
“解决这个问题,并打响市场,需要一款拳头产品来引导”。黄昕说,“大众都能接受的馒头成了第一选择。”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太表面,更不能为了做馒头而做馒头。于是从2008年开始,洋人街就着力打造“1元钱经济”,豆花、糍粑、面包和矿泉水等1元食品可谓五花八门,这些低价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天销量超过8万件。
美心馒头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一种即食又便于携带的旅游小商品,风靡于洋人街的街头巷尾。
不涨价的经济学
依靠“1元策略”,美心馒头的销量很好,但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却浮出水面。
随着原材料涨价,馒头的成本不断增加,1元的馒头很快出现亏损。“2008年50元一袋面粉,一个馒头还能盈利几角钱,现在涨到100元一袋,馒头的成本也达到1.5元。”摆在黄昕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馒头涨价,要么分量减少。“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没有一个办法,既不用涨价减量,又能持续发展?
黄昕慢慢发现,美心馒头其实带来了巨大的人流,但是却没有好好利用。“把顾客、馒头和其他食品捆绑在一起,通过馒头带来顾客,然后从其他食品上盈利。”黄昕说道,“虽然馒头卖一个亏一个,但是围绕馒头的衍生产品利润填补了一元馒头的亏损。”
由于销量大,所以原材料消耗大,因此进货价格比市场低,再加上美心馒头周边,有了酸辣粉、香辣豆干以及各种伴饮的摊位,已经形成一个食品生态。在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方法,不仅让馒头生存下去,反而赚到更多的钱。
没有组合拳的产品和规模化的生态,美心馒头的特殊商业模式很难复制,这已经形成洋人街独有的馒头经济现象。
小馒头里的工匠心
最早的时候,美心馒头的生产线只有一条,现在已经增加至三条生产线。站在重新装潢的店面外,通过透明的橱窗玻璃,可以看见整个馒头的加工过程。
从一把面粉到最后的成品,为了做好一个馒头,八年如一日,对于这份工作,黄昕和她的团队从未间断,也从不埋怨。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经过不停地改良,美心馒头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学。“同家里面的手工馒头相比,我们的讲究更多,比如和面精度就必须达到规定程度才行。”原材料和辅料都是标准化机器生产,而这整套机器也是通过美心馒头的实际情况组装改良的。
因为馒头的特殊性,保质期不会很长,追求新鲜度的美心馒头,更不会委曲求全地添加防腐剂,甚至做成半成品,物流运输半径和范围的缩小,让它的电商化之路根本走不通。
2015年,美心馒头的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相比挣钱,更大的价值是带来了海量的人流量,把洋人街打造成了重庆著名景区。黄昕已经记不起来自己卖了多少馒头,摸了摸头笑着说:“1亿个肯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