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21世纪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都强调要求,“要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下面针对我校近年来山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预防模式构建与实施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关于“三级”预防
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模式是依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个体发展变化状况,进行分层次、有梯度、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优化,防范预警干预,分析诊断治疗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一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即立足于“面”,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她)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与耐受力。二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立足于“面”与“点”的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防范预警工作,干预学生群体的不良心理倾向,尽早发现个别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三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立足于“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工作,深入分析研究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怀、关注、帮助他(她)们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阳光面对学习生活,实现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三级”预防的意义
(一)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管理、人格发展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心理品质、强健的体格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机制,是学校教育落实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不仅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由学校层面下移下放到各年段、各班级,壮大工作队伍,扩大工作覆盖面;还可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和不同层次,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三)山区高中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迅速加大,山区高中教育变得更艰难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突出。在山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呈现人多、面广趋势,不仅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方面,有学习生活方面,有青春期生理发育方面,有心理品质行为方面等;问题的广度深度呈现复杂化、特殊化和多样化,因而山区高中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三、“三级”预防的实施
(一)一级预防机制,宣传教育优化。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遵循中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引导,预防和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实践的针对性,有序进行教学讲授,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接受能力,避免过于理论化,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授课。如针对中学阶段高中年级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引导、认识,贴近、深入学生的心灵,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接受,头脑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促进良好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
2.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科渗透等渠道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积极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导报(半月刊),学校图书馆设立心理角;邀请专家现场讲座,视频聆听国内外、省市各级知名心理学者心理案例专题分析,结合各级各类德育先进学校的心育心辅事例进行宣传教育。
3.心育环境氛围的构建。
社会竞争增大了学生对学习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高中学生因适应不良表现出各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因此心育环境氛围的构建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保健的关键。学校和谐的心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他们自觉融入现实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中各种差异与不同;尤其对于山区高中学生,他们不像沿海发达地区同学那样见闻广博、见多识广,凡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因此,与人相处时,自然而然造成山区学生内向、自卑而羞于启齿,学习生活方面,面对社会即形成较大障碍。所以构建和谐的心育环境氛围可以促动同学在校园生活中增进与同伴学习交往的能力,有效降低山区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让他们学会生活,与人愉悦共处,快乐自主地学习。
4.榜样感召,行为指引。
山区学生虽朴实,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确不少。如有的学生总是沉默寡言,不愿和别人交流;有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有的学生好动,爱惹是生非,自控能力差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其个性形成原因,给予学生行为指导,找出楷模标榜,学习榜样,对比借鉴引导,树立榜样,通过榜样感召和行为指引,解决心理障碍诱发心理问题。 (二)二级预防机制,防范预警干预。
1.成立心育室,开展辅导与咨询工作。
细化学校德育处工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由德育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年段长、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心育室为平台,联合社区及上级部门相关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机构等,做好学生团体的辅导工作,以及个体的心理疏导干预工作。
一方面,着手于“面”,开展辅导工作。由学校各年段、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配合学校德育处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开展全体学生团体辅导工作,旨在构建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心理问题扩大和加重的防御系统。第一,借鉴心理测评技术,进行有效预防保健。团体测评主要通过纸笔测验,测验形式主要有七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简答题、小论文等。第二,建立心理防范预警档案,对比筛查,辨别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倾向与变化趋势,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面”的教育疏导与“点”的矫正。
另一方面,落实于“点”,开展咨询工作。基于“面”的辅导基础工作,及时开展问题学生的咨询工作。通过团体辅导中个别学生在认知感触与学生团体差异性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找老师倾诉、交流与询问,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推进咨询工作。第一,自觉形成与学生的咨询关系,进而掌握更多学生资料,以便进一步分析和诊断;第二,教师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咨询目标,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合理咨询方案,实施指导帮助;第三,对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以便落实巩固咨询干预之效果。
2.内外兼修,调控拓展。
心育心辅工作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同学积极参与,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培育,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防范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矫正,如刻意的情景设计、独特的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形式。促进其融入和谐的活动氛围,感受大家庭中一份子的温馨,获得主人翁意识,大家都“动”起来,使心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健康发展。
山区高中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弱,自卑感、孤寂感强,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弱。学校极有必要适时适度地开展相应的心智拓展活动,如袋鼠跳接力、合力吹气球、绳圈接龙等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主题活动;攀岩、过独木桥、孤舟漂流等锻炼意志,激发个体潜能的主题活动等,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在体验生活的快乐的同时,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与他人交往协调的能力,促进心理生理全面健康成长,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同学的心理品质。
(三)三级预防机制,分析诊断治疗。
三级预防机制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具有某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治疗、康复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在于“点”的工作,深入分析、研究、诊断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意想症等,通过一些正规的医院门诊,专业的心理机构,相关资质的心理专家进行会诊,借助网络远程咨询问诊听诊,通过电话网络等预约门诊随访,校内外联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力量,服务于学生,助力于山区教育,使山区高中学生可以心无旁鸷、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高中学习中,更加阳光自信地面向社会、面对生活。
山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教学条件艰苦,教育发展步履艰难。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定不移致力于山区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助力于山区教育,山区高中学生的学习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一、关于“三级”预防
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模式是依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个体发展变化状况,进行分层次、有梯度、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优化,防范预警干预,分析诊断治疗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一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即立足于“面”,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她)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与耐受力。二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立足于“面”与“点”的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防范预警工作,干预学生群体的不良心理倾向,尽早发现个别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三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立足于“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工作,深入分析研究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怀、关注、帮助他(她)们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阳光面对学习生活,实现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三级”预防的意义
(一)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管理、人格发展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心理品质、强健的体格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机制,是学校教育落实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不仅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由学校层面下移下放到各年段、各班级,壮大工作队伍,扩大工作覆盖面;还可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和不同层次,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三)山区高中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迅速加大,山区高中教育变得更艰难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突出。在山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呈现人多、面广趋势,不仅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方面,有学习生活方面,有青春期生理发育方面,有心理品质行为方面等;问题的广度深度呈现复杂化、特殊化和多样化,因而山区高中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三、“三级”预防的实施
(一)一级预防机制,宣传教育优化。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遵循中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引导,预防和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实践的针对性,有序进行教学讲授,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接受能力,避免过于理论化,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授课。如针对中学阶段高中年级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引导、认识,贴近、深入学生的心灵,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接受,头脑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促进良好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
2.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科渗透等渠道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积极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导报(半月刊),学校图书馆设立心理角;邀请专家现场讲座,视频聆听国内外、省市各级知名心理学者心理案例专题分析,结合各级各类德育先进学校的心育心辅事例进行宣传教育。
3.心育环境氛围的构建。
社会竞争增大了学生对学习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高中学生因适应不良表现出各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因此心育环境氛围的构建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保健的关键。学校和谐的心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他们自觉融入现实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中各种差异与不同;尤其对于山区高中学生,他们不像沿海发达地区同学那样见闻广博、见多识广,凡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因此,与人相处时,自然而然造成山区学生内向、自卑而羞于启齿,学习生活方面,面对社会即形成较大障碍。所以构建和谐的心育环境氛围可以促动同学在校园生活中增进与同伴学习交往的能力,有效降低山区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让他们学会生活,与人愉悦共处,快乐自主地学习。
4.榜样感召,行为指引。
山区学生虽朴实,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确不少。如有的学生总是沉默寡言,不愿和别人交流;有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有的学生好动,爱惹是生非,自控能力差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其个性形成原因,给予学生行为指导,找出楷模标榜,学习榜样,对比借鉴引导,树立榜样,通过榜样感召和行为指引,解决心理障碍诱发心理问题。 (二)二级预防机制,防范预警干预。
1.成立心育室,开展辅导与咨询工作。
细化学校德育处工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由德育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年段长、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心育室为平台,联合社区及上级部门相关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机构等,做好学生团体的辅导工作,以及个体的心理疏导干预工作。
一方面,着手于“面”,开展辅导工作。由学校各年段、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配合学校德育处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开展全体学生团体辅导工作,旨在构建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心理问题扩大和加重的防御系统。第一,借鉴心理测评技术,进行有效预防保健。团体测评主要通过纸笔测验,测验形式主要有七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简答题、小论文等。第二,建立心理防范预警档案,对比筛查,辨别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倾向与变化趋势,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面”的教育疏导与“点”的矫正。
另一方面,落实于“点”,开展咨询工作。基于“面”的辅导基础工作,及时开展问题学生的咨询工作。通过团体辅导中个别学生在认知感触与学生团体差异性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找老师倾诉、交流与询问,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推进咨询工作。第一,自觉形成与学生的咨询关系,进而掌握更多学生资料,以便进一步分析和诊断;第二,教师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咨询目标,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合理咨询方案,实施指导帮助;第三,对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以便落实巩固咨询干预之效果。
2.内外兼修,调控拓展。
心育心辅工作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同学积极参与,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培育,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防范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矫正,如刻意的情景设计、独特的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形式。促进其融入和谐的活动氛围,感受大家庭中一份子的温馨,获得主人翁意识,大家都“动”起来,使心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健康发展。
山区高中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弱,自卑感、孤寂感强,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弱。学校极有必要适时适度地开展相应的心智拓展活动,如袋鼠跳接力、合力吹气球、绳圈接龙等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主题活动;攀岩、过独木桥、孤舟漂流等锻炼意志,激发个体潜能的主题活动等,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在体验生活的快乐的同时,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与他人交往协调的能力,促进心理生理全面健康成长,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同学的心理品质。
(三)三级预防机制,分析诊断治疗。
三级预防机制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具有某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治疗、康复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在于“点”的工作,深入分析、研究、诊断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意想症等,通过一些正规的医院门诊,专业的心理机构,相关资质的心理专家进行会诊,借助网络远程咨询问诊听诊,通过电话网络等预约门诊随访,校内外联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力量,服务于学生,助力于山区教育,使山区高中学生可以心无旁鸷、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高中学习中,更加阳光自信地面向社会、面对生活。
山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教学条件艰苦,教育发展步履艰难。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定不移致力于山区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助力于山区教育,山区高中学生的学习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