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根源有两部分:客观方面指个体因素以外的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阻碍和干扰,致使个体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挫折感,即挫折事件;主观方面指由于个体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阻碍,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沮丧、失意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反应,即心理挫折。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抗挫能力较弱的现象,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对挫折心理的认识,分析挫折心理的来源、持续时间、解决方法,提出对挫折教育的期望,阐述现代社会、高校、家庭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意义,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79-02
近几年来,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忧虑、迷惘、焦虑、抑郁甚至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据对2011年以来媒体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就多达40余起,大学生杀人的事件也屡见报端。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学习、经济、情感、人际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无法释放,导致学生心理失衡而走向极端。面对挫折和打击,有的大学生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我调节释放压力,顺利解决矛盾和冲突;有的大学生比较悲观,自我封闭,无法释放压力,从而走向极端。
在社会心理学中,挫折心理就是指个人a在实现某种目标或达成某种愿望的过程中,受到了内部或者外部的阻碍、干扰,导致其动机没有实现,产生失败感与挫折感,出现沮丧、抑郁、紧张、失意等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可见,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根源有两部分:从客观方面来讲,是指个体因素以外的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阻碍和干扰,致使个体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挫折感,即挫折事件;从主观方面来讲,是指由于个体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阻碍,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沮丧、失意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反应,即心理挫折。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备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把握现在、迎接挑战、面对竞争的必备素质之一,是现实教育的当务之急。基于以上现象及客观现实,笔者带着几位学生在三江学院开展了一次关于三江学院大学生挫折心理及挫折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三江学院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挫折教育现状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我们首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问卷调查的十道题目。题目涉及“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认知”、“对挫折心理来源的分析”、“遇到挫折时的解决方法”、“对于挫折教育的认识及期待”等问题。抽样对象为每个二级学院总人数的10%,采取随机取样和有针对性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数据的随机性和科学性。我们一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50份,其中男生812份,女生738份。在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定性分析,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分析数据如下:
(一)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认知: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状况需要被关注。其中认为自身心理状况很好的占11.84%,认为自身心理状况一般的占64.17%,认为自身心理脆弱的占21.03%,认为自身心理不堪一击的占8.63%。
(二)挫折心理持续的时间:来自农村的学生,挫败感比较容易消失,其比例为28.39%,而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学生挫折感易消失的比例均小于20%。来自城镇的学生挫败感持续一两个星期,所占的比例达30%,比农村和城市的高出近20%。男生的挫折感比女生的更易消失。
(三)挫折心理来源分析:主要有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经济压力、家庭成员关系、情感问题等。来自农村的被调查者的挫折感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其中人际关系占压力来源的26.27%,就业压力占19.32%。来自城镇的被调查者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关系和人际关系,其比例均为18.64%。来自城市的被调查者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均接近20%。
不同年级的被调查者的挫折感来源也不尽相同,一年级学生的挫折感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关系和人际关系,其中家庭成员关系影响占35.20%,高于其他选项10%。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是人际关系,其比例为25%。四年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就业压力,比例为27.09%。
对不同院系的调查问卷发现,文理工科学生的挫折来源也存在一定差异,理工科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但在挫折感排遣、抗压能力方面比文科学生强一些。
(四)遇到挫折时的解决方法:当遇到挫折的时候,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通过自我释放来排除挫折感。仅有2.5%的被调查者选择消极逃避或者觉得无法应对。男生选择较多的方法是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女生则较多地选择找他人倾诉。独生子女选择找他人倾诉的比较多,其比例为42.17%,非独生子女较多地选择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其比例为58.48%。而倾诉的对象大多人选择朋友、同学,只有极少数人选择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
(五)对于挫折教育的认识:关于目前挫折教育开展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0.70%的被调查者听说过挫折教育,仅有12.20%的被调查者亲身参与过某种形式的挫折教育,如社会实践、学校开设课程、体育拓展训练等,而37.1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挫折教育。有23.5%的调查者认为进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5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16.64%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与拓展类的实践活动或通过接触社会来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各方面遇到挫折的情况非常普遍,但也存在各种差异,如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差异,农村、城镇、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文理科生之间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存在差异等。大部分被调查者能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积极寻求好的方法摆脱挫折感,但本次调查中选择消极选项的比例也不低,这说明这部分大学生不能够认识自我,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针对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自身对心理关爱的需求,高校应对大学生开展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应对挫折等方面的训练和教育。挫折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在校所有大学生而非少数问题大学生,其性质应当是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而不是阶段性的治疗模式,要注重个人的潜力和价值。 二、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育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一个以“智育”为主的结构体系,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是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重视度明显不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存在同样的问题,学习成绩虽好,但心理素质却较差的学生屡见不鲜。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稍受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上自杀或犯罪等极端的道路。因此,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帮助大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
(二)发挥社会实践在挫折教育上的作用
挫折教育应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适当地进行“磨难教育”、“劣性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野外求生素质拓展”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如何面对野外生存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挫折教育上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和基础,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也存在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特点。家长应认识到,家庭教育具备高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家长忽视对子女的心理教育和意志培养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低、抗挫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也非常高,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宽容受挫者的不良行为
学生在遭受挫折之后,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挫折反应,也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沮丧、压抑、冷漠、轻生。我们既要赞赏学生积极的挫折反应,又要宽容学生消极的挫折反应。人在受挫情境中往往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而这种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宣泄和排解,就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行为的发生。我们不能采取打击、讽刺、嘲笑、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攻击”者,而应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从不良的情绪反应中尽快地解脱出来,以避免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五)发挥大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之间“互教”的良好氛围
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来自学生自己的声音,不少学生在生活中能积极有效地排解各种困难和干扰,被调查者中58.48%的人表示可以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应对;22.1%的被调查者的挫败感很快会消失,可以开一些交流会让这些学生分享经验,以亲身经历教育身边的同学。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艳兰.从大学生自杀看挫折教育的缺失[J].科技咨询导报,2007(25):241-243.
[2] 宋东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12):28-30.
[3] 杨潇,张兰英.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2008(3):67-69.
[4] 赵建霞.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8.
[责任编辑:覃侣冰]
[关键词]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79-02
近几年来,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忧虑、迷惘、焦虑、抑郁甚至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据对2011年以来媒体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就多达40余起,大学生杀人的事件也屡见报端。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学习、经济、情感、人际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无法释放,导致学生心理失衡而走向极端。面对挫折和打击,有的大学生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我调节释放压力,顺利解决矛盾和冲突;有的大学生比较悲观,自我封闭,无法释放压力,从而走向极端。
在社会心理学中,挫折心理就是指个人a在实现某种目标或达成某种愿望的过程中,受到了内部或者外部的阻碍、干扰,导致其动机没有实现,产生失败感与挫折感,出现沮丧、抑郁、紧张、失意等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可见,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根源有两部分:从客观方面来讲,是指个体因素以外的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阻碍和干扰,致使个体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挫折感,即挫折事件;从主观方面来讲,是指由于个体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阻碍,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沮丧、失意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反应,即心理挫折。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备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把握现在、迎接挑战、面对竞争的必备素质之一,是现实教育的当务之急。基于以上现象及客观现实,笔者带着几位学生在三江学院开展了一次关于三江学院大学生挫折心理及挫折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三江学院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挫折教育现状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我们首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问卷调查的十道题目。题目涉及“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认知”、“对挫折心理来源的分析”、“遇到挫折时的解决方法”、“对于挫折教育的认识及期待”等问题。抽样对象为每个二级学院总人数的10%,采取随机取样和有针对性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数据的随机性和科学性。我们一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50份,其中男生812份,女生738份。在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定性分析,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分析数据如下:
(一)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认知: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状况需要被关注。其中认为自身心理状况很好的占11.84%,认为自身心理状况一般的占64.17%,认为自身心理脆弱的占21.03%,认为自身心理不堪一击的占8.63%。
(二)挫折心理持续的时间:来自农村的学生,挫败感比较容易消失,其比例为28.39%,而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学生挫折感易消失的比例均小于20%。来自城镇的学生挫败感持续一两个星期,所占的比例达30%,比农村和城市的高出近20%。男生的挫折感比女生的更易消失。
(三)挫折心理来源分析:主要有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经济压力、家庭成员关系、情感问题等。来自农村的被调查者的挫折感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其中人际关系占压力来源的26.27%,就业压力占19.32%。来自城镇的被调查者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关系和人际关系,其比例均为18.64%。来自城市的被调查者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均接近20%。
不同年级的被调查者的挫折感来源也不尽相同,一年级学生的挫折感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关系和人际关系,其中家庭成员关系影响占35.20%,高于其他选项10%。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是人际关系,其比例为25%。四年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就业压力,比例为27.09%。
对不同院系的调查问卷发现,文理工科学生的挫折来源也存在一定差异,理工科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但在挫折感排遣、抗压能力方面比文科学生强一些。
(四)遇到挫折时的解决方法:当遇到挫折的时候,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通过自我释放来排除挫折感。仅有2.5%的被调查者选择消极逃避或者觉得无法应对。男生选择较多的方法是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女生则较多地选择找他人倾诉。独生子女选择找他人倾诉的比较多,其比例为42.17%,非独生子女较多地选择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其比例为58.48%。而倾诉的对象大多人选择朋友、同学,只有极少数人选择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
(五)对于挫折教育的认识:关于目前挫折教育开展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0.70%的被调查者听说过挫折教育,仅有12.20%的被调查者亲身参与过某种形式的挫折教育,如社会实践、学校开设课程、体育拓展训练等,而37.1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挫折教育。有23.5%的调查者认为进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5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16.64%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与拓展类的实践活动或通过接触社会来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各方面遇到挫折的情况非常普遍,但也存在各种差异,如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差异,农村、城镇、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文理科生之间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存在差异等。大部分被调查者能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积极寻求好的方法摆脱挫折感,但本次调查中选择消极选项的比例也不低,这说明这部分大学生不能够认识自我,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针对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自身对心理关爱的需求,高校应对大学生开展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应对挫折等方面的训练和教育。挫折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在校所有大学生而非少数问题大学生,其性质应当是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而不是阶段性的治疗模式,要注重个人的潜力和价值。 二、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育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一个以“智育”为主的结构体系,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是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重视度明显不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存在同样的问题,学习成绩虽好,但心理素质却较差的学生屡见不鲜。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稍受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上自杀或犯罪等极端的道路。因此,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帮助大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
(二)发挥社会实践在挫折教育上的作用
挫折教育应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适当地进行“磨难教育”、“劣性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野外求生素质拓展”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如何面对野外生存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挫折教育上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和基础,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也存在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特点。家长应认识到,家庭教育具备高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家长忽视对子女的心理教育和意志培养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低、抗挫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也非常高,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宽容受挫者的不良行为
学生在遭受挫折之后,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挫折反应,也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沮丧、压抑、冷漠、轻生。我们既要赞赏学生积极的挫折反应,又要宽容学生消极的挫折反应。人在受挫情境中往往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而这种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宣泄和排解,就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行为的发生。我们不能采取打击、讽刺、嘲笑、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攻击”者,而应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从不良的情绪反应中尽快地解脱出来,以避免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五)发挥大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之间“互教”的良好氛围
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来自学生自己的声音,不少学生在生活中能积极有效地排解各种困难和干扰,被调查者中58.48%的人表示可以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应对;22.1%的被调查者的挫败感很快会消失,可以开一些交流会让这些学生分享经验,以亲身经历教育身边的同学。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艳兰.从大学生自杀看挫折教育的缺失[J].科技咨询导报,2007(25):241-243.
[2] 宋东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12):28-30.
[3] 杨潇,张兰英.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2008(3):67-69.
[4] 赵建霞.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8.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