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变量。当前,高校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是为了让高校学者能够回归学术,避免陷入利益驱使的怪圈和不正当竞争的境地。高校教师团队建设应该在学术共同体的视角下着力从问题意识、制度设置、执行能力、反馈补充等方面进行着力。
[關 键 词] 学术共同体;高校教师;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8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高校教師占据着学术的高端,引领学生的发展,在整个师资队伍中起着总领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与科研,两者缺一不可。就目前而言,教学是决定高校教师在学生心中立足的根基,而科研则是决定高校教师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
一、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的共识
学术共同体的作用旨在通过强化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加强学术规范,互相批评、交流功能,提供创新的动力。也就是说,让学术的道德、学术的规范、学术的氛围、学术的发展更好地惠及于高校教师,而不是为一人一校所拥有。学术共同体规范应该是有着广泛共识的,在这意义上说,学术共同体规范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增加未来的可预期,使得学术共同体的参与者能够真正地在学术的殿堂里获得学术的满足。
二、问题意识
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知确认并寻找解决方案的思考。“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高校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学术不端、高校教书育人中存在的制度性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问题意识,也就是没有了共同的愿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不关注长远的目标。明确的愿景可以为高校教师确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树立主人翁地位和主体责任感,凝聚共识,朝向共同的目标,实现团队绩效的最大化。
三、制度设置
学术共同体的制度设置是多方面的,强调学术自律,他人批评。要严格实行学术准入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剔除机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要防止“近亲繁殖”,确保高校结构的合理,实现各种观点的交锋,养成不同的学术氛围。同时,要有一定的激励导向,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给予适当的奖励,以鼓励教师的科研教学。
学术共同体的存在要使得参与者对学术有敬畏之心,要将自己的成果视为成果而不是任务,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大家的批评和建议,以达成共识。高校团队建设要塑造一个分享型的文化氛围。高校教师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研究领域、方向、教学等都是不相同的,在学术共同体的氛围下,同行的评议与他人的建议与意见是发挥比较优势,内部互动以促进个人进步,提升团队竞争力。学术共同体就是为团队分享型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平台与渠道,学习工作经历的差异、学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发挥比较优势。要有互信的氛围,信任是共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协作是发展的可能,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四、执行能力
学术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执行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团队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一步。理论上的执行需要有一套良好的制度规则去保障,实践上的执行需要有切实的可行性,这要考虑高校教师发展的个性、团体建设的共识、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学术共同体中,学科带头人、中坚力量、基层教师等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各自的执行能力是不同的。学科带头人要立足于挖掘前沿的领域、与外界交流沟通。对中坚力量而言,要接受新的知识与观念。要发挥激励导向机制,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强化培训、培养机制。对于基层教师,他们需要的是传帮带,有上升的空间,在授课、科研等方面给予机会。如何形成阶梯式的学术传承是学术共同体的一个关键。
五、反馈补充
反馈补充要求教师在学术共同体的氛围之下进行充分的主体自觉与团队自省。主体自觉是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位的神圣与责任,这样才能改善自身行为,改进教学发展,促进教学成效。“教师团队自省是教师团队成员对团队管理、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及自身发展进行公开的反思和充分的交流,并采取适当的行动进行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解决面临的问题的过程。”在学术共同体中,高校教师如果做不到主体自觉与团队自省,那么,他们就很难有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尤其是在面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时。
建设“德才兼备、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高校教师团队是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师资基础,是保证高校知识创新的生长点。在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师团队建设只能要求更高、更严。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2007-06-28.
[2]赵敏,梁耀文.从教师个体反思到教师团队自省[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36-41.
[關 键 词] 学术共同体;高校教师;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8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高校教師占据着学术的高端,引领学生的发展,在整个师资队伍中起着总领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与科研,两者缺一不可。就目前而言,教学是决定高校教师在学生心中立足的根基,而科研则是决定高校教师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
一、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的共识
学术共同体的作用旨在通过强化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加强学术规范,互相批评、交流功能,提供创新的动力。也就是说,让学术的道德、学术的规范、学术的氛围、学术的发展更好地惠及于高校教师,而不是为一人一校所拥有。学术共同体规范应该是有着广泛共识的,在这意义上说,学术共同体规范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增加未来的可预期,使得学术共同体的参与者能够真正地在学术的殿堂里获得学术的满足。
二、问题意识
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知确认并寻找解决方案的思考。“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高校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学术不端、高校教书育人中存在的制度性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问题意识,也就是没有了共同的愿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不关注长远的目标。明确的愿景可以为高校教师确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树立主人翁地位和主体责任感,凝聚共识,朝向共同的目标,实现团队绩效的最大化。
三、制度设置
学术共同体的制度设置是多方面的,强调学术自律,他人批评。要严格实行学术准入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剔除机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要防止“近亲繁殖”,确保高校结构的合理,实现各种观点的交锋,养成不同的学术氛围。同时,要有一定的激励导向,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给予适当的奖励,以鼓励教师的科研教学。
学术共同体的存在要使得参与者对学术有敬畏之心,要将自己的成果视为成果而不是任务,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大家的批评和建议,以达成共识。高校团队建设要塑造一个分享型的文化氛围。高校教师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研究领域、方向、教学等都是不相同的,在学术共同体的氛围下,同行的评议与他人的建议与意见是发挥比较优势,内部互动以促进个人进步,提升团队竞争力。学术共同体就是为团队分享型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平台与渠道,学习工作经历的差异、学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发挥比较优势。要有互信的氛围,信任是共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协作是发展的可能,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四、执行能力
学术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执行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团队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一步。理论上的执行需要有一套良好的制度规则去保障,实践上的执行需要有切实的可行性,这要考虑高校教师发展的个性、团体建设的共识、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学术共同体中,学科带头人、中坚力量、基层教师等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各自的执行能力是不同的。学科带头人要立足于挖掘前沿的领域、与外界交流沟通。对中坚力量而言,要接受新的知识与观念。要发挥激励导向机制,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强化培训、培养机制。对于基层教师,他们需要的是传帮带,有上升的空间,在授课、科研等方面给予机会。如何形成阶梯式的学术传承是学术共同体的一个关键。
五、反馈补充
反馈补充要求教师在学术共同体的氛围之下进行充分的主体自觉与团队自省。主体自觉是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位的神圣与责任,这样才能改善自身行为,改进教学发展,促进教学成效。“教师团队自省是教师团队成员对团队管理、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及自身发展进行公开的反思和充分的交流,并采取适当的行动进行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解决面临的问题的过程。”在学术共同体中,高校教师如果做不到主体自觉与团队自省,那么,他们就很难有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尤其是在面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时。
建设“德才兼备、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高校教师团队是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师资基础,是保证高校知识创新的生长点。在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师团队建设只能要求更高、更严。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2007-06-28.
[2]赵敏,梁耀文.从教师个体反思到教师团队自省[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