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演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由于这种手段能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形式生动有趣,且符合小学生爱模仿、好活动的年龄特点,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物极必反,综观课堂表演的现状,有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笔者认为,课堂表演要做到“四忌”。
表演忌滥
眼下,出去听公开课,几乎逢课必有表演,有学生个人表演,有小组表演,有全班表演,还有师生同台共演,还有化妆和不化妆的,形式五花八门,真有点让人感到语文课就是表演课。我想,这恐怕是有人把表演当成了课堂上的一种点缀,而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其实,表演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手段,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它的运用要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定。
一般来讲,那些故事情节性不强、语言简单平实的课文无须表演。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表演可以适当多一些;中高年级段的教学,表演要尽量少一些。总之,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要不要表演,切不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我个人以为,课上可多一些动态生成的表演,如表演性的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需根据自己的体验并伴以适当的表情、动作,以演助读,读、演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那种课前反复排练、课上“倾情”展示的表演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益处。
表演忌乱
课上,当教师一宣布“现在请大家小组内合作演一演这部分内容”时,教室里往往会炸开锅。学生们有的嬉戏打闹,有的争吵不休,有的东跑西窜,还有的茫然不知所措,真正进入课文角色进行排练的寥寥无几,课上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可以理解,但是乱七八糟的场面实在不是课堂上真正的民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表演的过程,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而要积极地加以引导。
如,表演前要让学生熟读文本,并明确要求,讲清注意点;学生练习表演时要注意监控,特别是小组表演的项目,教师要教育学生分好工,学会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展示表演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观看;表演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评议。表演的目标明确了,方法对头了,时机成熟了,课堂怎么会乱呢?对于表演的形式,教師切不可横加干涉。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表演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必苛求整齐划一,理想的课堂表演应该活而不乱、锦上添花。
表演忌假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时机械地做着动作,要么脸上神情木然,要么一味地嬉皮笑脸,把表演当成了游戏,当成在课上放松自己的机会。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场面热热闹闹,但这只是课堂上虚假的“繁荣”。学生身在动,而心未动,形似而神不似,原因何在?我想,最关键的是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剧本”,学生一下子无法进入“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自己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引导他们熟读精思,走进作者的“心灵”,让文中之形如立眼前,让文中之情充溢胸间,让文中之人与“我”同一,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此时再演,学生岂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当学生的表演充满真情,身心一体,形神兼备,才是对阅读理解的再创造,也才能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表演忌花
课堂表演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动态生成性和简约性。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木兰从军》(苏教版二下),为了让学生感受花木兰英勇善战的巾帼风采(课文中没有描写),教师课前排练了一个独舞。课上,一位女生女扮男装,身披战袍,脚蹬战靴,头戴战盔,手擎一杆红缨枪,在乐曲的伴奏下,她在讲台上跳跃腾挪,舞动长枪指东打西,好不威风。为了这个表演,教师可谓煞费苦心,学生可谓卖尽力气。但是,学生看了这种花里胡哨的表演后却感觉如坠云雾,体会不到木兰的英勇。这位教师花这么大的成本进行课堂表演,得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课堂表演不是演戏,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皆可表演,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皆是表演。表演也不是为了课上观赏,也不是为了让课堂热闹,而是为了语文学习。
结语
总之,我无意于“棒杀”表演,我只希望课堂表演真正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更有魅力。
表演忌滥
眼下,出去听公开课,几乎逢课必有表演,有学生个人表演,有小组表演,有全班表演,还有师生同台共演,还有化妆和不化妆的,形式五花八门,真有点让人感到语文课就是表演课。我想,这恐怕是有人把表演当成了课堂上的一种点缀,而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其实,表演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手段,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它的运用要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定。
一般来讲,那些故事情节性不强、语言简单平实的课文无须表演。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表演可以适当多一些;中高年级段的教学,表演要尽量少一些。总之,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要不要表演,切不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我个人以为,课上可多一些动态生成的表演,如表演性的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需根据自己的体验并伴以适当的表情、动作,以演助读,读、演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那种课前反复排练、课上“倾情”展示的表演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益处。
表演忌乱
课上,当教师一宣布“现在请大家小组内合作演一演这部分内容”时,教室里往往会炸开锅。学生们有的嬉戏打闹,有的争吵不休,有的东跑西窜,还有的茫然不知所措,真正进入课文角色进行排练的寥寥无几,课上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可以理解,但是乱七八糟的场面实在不是课堂上真正的民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表演的过程,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而要积极地加以引导。
如,表演前要让学生熟读文本,并明确要求,讲清注意点;学生练习表演时要注意监控,特别是小组表演的项目,教师要教育学生分好工,学会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展示表演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观看;表演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评议。表演的目标明确了,方法对头了,时机成熟了,课堂怎么会乱呢?对于表演的形式,教師切不可横加干涉。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表演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必苛求整齐划一,理想的课堂表演应该活而不乱、锦上添花。
表演忌假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时机械地做着动作,要么脸上神情木然,要么一味地嬉皮笑脸,把表演当成了游戏,当成在课上放松自己的机会。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场面热热闹闹,但这只是课堂上虚假的“繁荣”。学生身在动,而心未动,形似而神不似,原因何在?我想,最关键的是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剧本”,学生一下子无法进入“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自己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引导他们熟读精思,走进作者的“心灵”,让文中之形如立眼前,让文中之情充溢胸间,让文中之人与“我”同一,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此时再演,学生岂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当学生的表演充满真情,身心一体,形神兼备,才是对阅读理解的再创造,也才能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表演忌花
课堂表演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动态生成性和简约性。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木兰从军》(苏教版二下),为了让学生感受花木兰英勇善战的巾帼风采(课文中没有描写),教师课前排练了一个独舞。课上,一位女生女扮男装,身披战袍,脚蹬战靴,头戴战盔,手擎一杆红缨枪,在乐曲的伴奏下,她在讲台上跳跃腾挪,舞动长枪指东打西,好不威风。为了这个表演,教师可谓煞费苦心,学生可谓卖尽力气。但是,学生看了这种花里胡哨的表演后却感觉如坠云雾,体会不到木兰的英勇。这位教师花这么大的成本进行课堂表演,得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课堂表演不是演戏,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皆可表演,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皆是表演。表演也不是为了课上观赏,也不是为了让课堂热闹,而是为了语文学习。
结语
总之,我无意于“棒杀”表演,我只希望课堂表演真正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