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世界哲学界对什么是哲学又有一种新说法。有人认为:哲学源于谋生,既然是谋生,它就理应为人类的生存服务。因此,就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普及而言,大部分哲学家认为应当侧重后者。这主要是因为纯哲学距离社会现实较远,而应用哲学则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却比较紧密,因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大众视角总结应用哲学新理论。应用哲学“平衡论”具备了“传承创新、服务大众”这一基本脉络。原因在于“平衡论”源于中华、传承马列、兼容东西、立足当代、关注未来。它是21世纪“还思于人”的生存学、发展学、快乐哲学。那么,它是如何适应时代变革要求的?这门指导人们行为哲学的理论,是如何从实践出发,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为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平衡论研究中心主任李继兴教授。
实践乃幸福之母
《中国报道》:为了生存,人们在几千年的艰难困苦中总结了许多有形、无形的东西——文化。哲学又位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宗教美学的中心,能否说哲学就是文化、生存的核心?
李继兴:是的。以往的哲学,大多都是圣人说、伟人说、专家学者说。回首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类存活于这个世界中,都是在为了谋生而寻找着谋生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大民主、大自由、大和谐的人类文明新起点。以往的哲学较多地都是在解释这个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协调世界、保障生存。没有生存,所有问题都无从谈起。
《中国报道》:说到底,哲学总归是“人学”,人类求生的智慧之学!
李继兴:但“人学”总归是“人思、物理”,是人类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终究不是自身,总是难以把握、难有切身感受。况且,即使是人“自己思量自己”也未必就能完全说准、讲透、讲彻底。因此,世界是否确如人“思”,需要实践不断检验。
《中国报道》:实践有广义实践、基本实践之分。您所指的是广义实践还是基本实践?
李继兴:这两种实践都必须存在。因为广义实践包括基本实践。
《中国报道》:能否具体解释一下两个实践的基本含义?
李继兴:广义实践就是人生的所有活动。比如吃、住、行、工作、闲游、玩耍、思考、睡觉、坐、站、行、卧、跑等都算实践。人生一刻也离不开实践,人的一生都在实践。基本实践就是说人生必须活动。无论什么人,如果离开这些“必须活动”都将无法生存。如人的能量信息接发:接收阳光、呼吸空气、饮食排泄、微波接发,人的安全,食、衣、住、行,生活资料生产、子孙延续等等。基本实践是实践的“经”。
《中国报道》:基本实践是不是大平衡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李继兴:不错。我们研究平衡哲学的目的是:保障生存、有序发展、和谐生活。个体平衡谋生存,群体平衡求发展。生存问题无时不在,发展问题不进则退。它们都是人们过不去的“坎”。正是那些“有形、无形”的过不去的“坎”,迫使人们紧密联系、理性生存、不敢有所懈怠否则,就可能有灭顶之灾。基本实践塑造了“人”。
《中国报道》:人类初期的基本实践,主要是同大自然的斗争,希望冲破它的束缚,获得自己认为的“自由”。您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李继兴:其实人们错了,大自然不仅是人类之母,同时也是万物之母。而大自然不仅要顾及人类生存,还要照顾万物生存。在大自然那里,“万物平等、适者生存”,不存在特殊照顾,因为万物就是大自然自己。所以,人类不但不应当以大自然为敌,而且还应当尊重、理解和协调大自然,与自己的“母亲”——大自然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宇宙万物和谐相处而不是对抗斗争。否则,大家就都不得安宁。几千年尤其是近年的血的经验教训,使人们终于进一步明白:为生存而斗争的主要对象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自己内心的贪婪。
《中国报道》:众所周知,与自己的内心搏斗异常艰难!
李继兴:正因为如此,大平衡研究的基本实践,实际上是一场旷日持久、艰苦难耐、甚至是到死才能完成的“自我拼争”。如不认真应对则难以生存或更加苦闷。但也正是这种实践,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有趣的是,人们大都躲避这种存在于人们每时每刻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的“产生快乐”的艰难实践。但我们明白,这是在躲避战胜自己内心贪、懒、馋的艰辛。只有到了迫于生计无法避开的时候,才会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就难免有人“偷懒”,期望少受苦就能过关,甚至还想不劳而获。而那些实在无法避开“自我拼争”艰难实践的人却恰恰会“因祸得福”:强身健体、获取真知、享受快乐、体味幸福。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公……
《中国报道》:这种不公导致了一种斗争, 穷与富斗,多与少斗;与他人斗,与自己的贪婪斗。
李继兴:但“仇必和而解”,“斗”的结果只能是“和”,然后再“斗”再“和”,和了再斗,如此往复不一。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充满艰辛也体悟快乐。但也只有淌入艰辛,才有可能体悟欢乐,否则就会倍加艰辛。
《中国报道》:您讲到的通过艰辛才能体现快乐,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实践者最幸福”。看来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就是人生的快乐之源了?
李继兴:得意时,感受幸福、居安思危、如履薄冰;失意时沉着坚定、百折不挠、获取幸福。没有这些过程也就没有了人生快乐,没有成就感。人人都幸福,但幸福生于艰难之中,只有与艰难对比,方能体验幸福。
《中国报道》:未曾辛苦,难知幸福。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远离了实际,开始进入极端阶段,糟蹋幸福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李继兴:这就叫“在在福中不知福”,总有一天,人们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实践,辛勤耕耘,真正体味幸福,进入“克己服理”的自由境界。总之,“实践认识”如影随形,有机统一。人们往往是:一边看一边干,怎么看就怎么干。看法决定做法,但看法源于实践,是一个由低向高发展的周期循环,它以生存为“主轴”盘旋上升。
认识就是看法
《中国报道》:您刚才谈到认识,人们通常认为,认识就是对事理的了解和把握。请问,人们认识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李继兴:他是为了追求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认识真理,反之亦可。但“可知难尽”,因为我们毕竟是“人思物理、难全其意”。大宇宙我们看不透,小粒子我们看不清,即使是我们自己看自己也未必就能看清、看透、看准。所以,我们的认识难以彻底,但我们的认识可以逐步深入……
《中国报道》:有人认为,“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总称。又有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或精神的。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继兴:一是由于他们只是看到了整体“存在”的一个方面,二是他们虽 已认识清楚,但却只按自身所需,主张以“物”或“理”为主。这都是绝对化的观点,与现实不符,只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认识,况且讨论以“谁”为主是方法问题,而不是目的本身。不在一定的具体环境当中,很难确定以“谁”为主。因此,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之“气”一物质一“能量”,更多的是要认识事物之“理”一精神一“信息”。由“表”、外在风貌一“理、内在机理”一“因、产生原由”,进而认识万物生存之“道”一平衡。
《中国报道》:人们认识大自然的“存在”规律就是认识“平衡”——万物“存在”的原因。“平衡规律”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是否相同?
李继兴: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相同。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分则万殊,合则归一。在大平衡看来,“凡物,理同形异”。只是历史时期形式不同,称谓不同而已,只要人们用心、用情、用爱去认识这个世界,就会发现原来最高、最永恒、苦苦追求的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包括我们自己,就隐藏在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里面,它既可独立存在,又可寓物之内,还可以是与万物个个相对的“大平衡基因”。存在就是平衡。
平衡始于抗争
《中国报道》:如何深化理解“平衡”一词的概念?
李继兴:平衡即“宇宙之本原,存在之前提,万物之规律,生存之机制”。平衡也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一个变化着的存在。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绝对的平衡。我们是在讲平衡,但我们不排斥斗争,而且有斗争未必就是坏事。事物往往就是在斗争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平衡也是“自因、白果、自为、自在”的自我平衡。
《中国报道》:人们的角度不同对平衡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平衡与不平衡“对立互根、转化融合、趋向同一、贯穿始终”,二者将如何构成一对哲学范畴?
李继兴:平衡与不平衡同等重要。至于何时保持、促进平衡,何时打破平衡、造成不平衡趋向新平衡……则应根据“整体利益有序增减”的根本标准适时选定,而不是“留恋”平衡。
《中国报道》:同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有人认为它“平衡”,就有人认为它“不平衡”。有人认为它“不平衡”,就有人认为它“平衡”,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它将永远存在吗?
李继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平衡与否”最终还是以老百姓和历史发展的评说为准。
《中国报道》:过去人们认为,只有平静、有序、和谐、理性、相安无事才是平衡,反之就是不平衡。请问现在所谈的平衡和过去人们理解的平衡又有什么不同呢?
李继兴:我们现在所谈的平衡,是一个宇宙全局范围的平衡,它不同于以往物理学、化学、经济学以及过去人们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平衡”。更不能认为平衡是一团和气、四平八稳、循序渐进、不要对抗。恰恰相反,“大平衡”不但不排斥抗争,而且还认为:事物在趋向自身平衡的过程中,有时的抗争是激烈的、甚至还是残酷的和难以想像的。况且,有抗争未必就是坏事,更可能是好事。事物往往就是在抗争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反者道之动”,平衡始于抗争,平衡往往产生于斗争之中。没有斗争,就没有平衡。但斗争是为了平衡,而不是为了斗争。斗争是手段,平衡是目的。
《中国报道》: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是不是事物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它的表现形式又是什么?
李继兴:事物本能地呼应规律的运动,万事万物都有追求自身平衡的本性。比如太阳、月亮自然循环,地球自己公转自转。初生动物自动求食,生、长、成、亡、新陈代谢、趋利避害,植物的生、长、收、藏、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体内水液自动调节、细胞DNA自动修复,自然界事物链、相生相克链的自然循环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并非“人”力所为。本能驱使事物在不平衡时极力趋向平衡,达到平衡则竭力保持平衡,后又伺机趋向新的平衡以至无穷……
《中国报道》:由于事物都具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所以,他们在趋向自身平衡的过程中,会不会与“相关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运动”发生摩擦、对峙、冲撞,甚至是斗争?
李继兴:歌德先生曾讲,大自然具有灵敏的平衡性。它在规律的限度内不停地摆动,这样就产生了时空中向我们展示的种种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就是时而平衡、时而不平衡的永恒运动。人们生活在无尽的矛盾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会有一段平衡,但很快就会出现新的矛盾打破现有平衡造成不平衡。然后再解决新矛盾达到新平衡。如此流转循环,生生不已,呈现“蛹动”前进和“盘旋”上升的循环曲线。因此,可以定义为,事物发展是“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的永恒运动。
对立的存在有利于自身的强大
《中国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道理,对立面的存在也是如此。人们往往多是看到对立面不利的一面,都想尽快消除并且是越快越好。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继兴:对立面的存在,还有它“有利”的一面。一是有利于人们提高警惕,增强危机感。二是有利于取长补短,提高生存技能。三是有利于人们在相互竞争中壮大自己。从某中意义上讲,我们的成长、壮大倒是仰仗于自己的对手。因为他是我们挑剔、最容易发现我们致命弱点、最容易置我们于死地的“朋友”。对立面的消失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而且自身也会随之消失。如果彻底失去对立面,自己内部就会随即分裂出对立面。而事物则最容易被自己内部的对立面消灭。
《中国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对立面一旦出现的时候,他就害怕起来;对立面一旦消失,他就变得眉飞色舞起来。
李继兴:殊不知,对立面的存在往往能够提醒自己谨慎从事而易于成功,对立面消失往往导致疏于防范而归于失败。有时共同的敌人被消灭之后,朋友也可能变为敌人。大病初愈者,常因放松警惕而造成复发。身体强壮者,反而因疏忽大意而导致死亡。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有对立面的制约、刺激才会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否则,没有约束,加速膨胀,“安乐”而死却不知其所。
《中国报道》:照此说来,存在对立面是自然规律,是正常现象?
李继兴: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发展才是最佳选择,怕只怕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人们若能善于从对立面的存在中发现自身不足,逆来顺用,吸取反力,壮大自己,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所以说,对立面的存在“有利有弊”,辩证应对就会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中国报道》:通过您的介绍,不难看出,平衡与不平衡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向和自然状态。
李继兴:尽管运动中有反复、曲折, 但总体却是朝着综合、最佳、动态平衡的方向迈进。因此,事物发展总是趋向综合、最佳的动态平衡。
大平衡的哲学范畴
《中国报道》:请问,大平衡的哲学范畴都包括哪些内容?
李继兴:这就是平衡与不平衡所构成的一对大平衡的哲学范畴。根据“本末、始终、先后”,轻重缓急的原则,这对大范畴可分为八对小范畴。真实平衡、虚假平衡;内部平衡,外部平衡;长远平衡,近期平衡;传统平衡,现代平衡;系统平衡,层次平衡,个体平衡,团队平衡;主观平衡,客观平衡;主动平衡,被动平衡。
《中国报道》:合理的平衡怎么才能实现?
李继兴:一是要尊重一条规律。一事当前,应首先尊重“事物都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的规律。每个人的想法虽有千差万别,但却都想生存、都想成功、都想快乐幸福、都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世间万物也都想生存、都想发展,应当彼此尊重。况且,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世界上不可能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只有强者没有弱者,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灭掉对方而独立存在,同生共荣方为大本。
二是要具备两个前提。(1)心理前提:忠爱之心、坚定热情;(2)科学前提:知已知彼、纵横适宜。既要有爱心、又要懂行情,既要有热情、又要有智慧。
三是遵循三条法则。(1)规划平衡:“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选择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陈云先生也讲:“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2)结构平衡: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决定性质。创建与实现目标相对应的结构、条件。(3)协调平衡:以“准平衡”,整体利益有序增长为根本衡量标准,“调整、切换”相机而行。
以上三条穿插选用、灵活把握。它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软条件、硬功夫”,是求取成功之“因”,一定要认真做好。否则,就很难收取成功之“果”。
《中国报道》:尽管世界纷繁复杂,但其规律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平衡”,其它规律则是平衡规律的不同表现。正所谓“理一分殊”,万物个个都蕴含着平衡之理。假设没有平衡的话,世界还会存在吗?
李继兴:没有平衡,就没有世界。一是大平衡作为一种新的大众应用哲学,主张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普及”适当区分,使大家切身感受到哲学对人的“提示”作用。二是依准规则——整体利益有序增减,做有规则游戏。人类应当各按其位,各司其职。各遂其志,各循常理。三是以准平衡为标准,加深人类与大自然共存亡的意识,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建设淳朴温馨的人文家园,进入自我管理的和谐境界。四是推荐交往基本准则。和而不同、依理施人、位优先礼、评说在民,自觉摆正“想与该”的关系等。
《中国报道》:平衡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着重探讨平衡方法,提出了价值、伦理方面的新的建议,然后提出12个平衡人生的参考方法,最后引申到修身、齐家、治国的新理念和美学的新境界?
李继兴:时代呼唤平衡。当今世界,旧的平衡已经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建立。但科技过快发展,物欲过分膨胀,环境日渐恶化及人文的日益退化,都太多地冲击社会,冲击家庭,冲击个人,冲击世界,冲击自然。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矛盾加剧。失衡的生态,失衡的世界,残酷的竞争,脆弱的亲情和漂浮的诚信,使得人们心绪浮躁,寝食难安,言行大不由衷却茫然不知所措。如此现状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人们的生存出现了不可持续性。这就亟需一种理论加以协调、提示、梳理和沟通等。大平衡哲学就这样应运而生,但我们只作推荐,不求人愿,只把它当作“哲学超市”中的一个新品牌,希望它是令人快乐的哲学。
《中国报道》:既然大平衡是一个快乐的哲学,那么它的具体主张又是什么呢?
李继兴:一是内容通俗,提倡哲学的研究与普及适当区分。争取让人感到,哲学就在咱们老百姓身边,就在咱的吃、住、行、用之中。二是方法简洁,提示大家更新、把握平衡概念,提供简洁、高效及颇具人性的平衡方法,让人感到得心应手,春意融融。再一个就是适用,它是既讲目的、又讲方法的主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变动不居、生生是宜。事之难易,不在小大,贵在知时,妙在借势。也即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要做适当的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要是老百姓满意的主义,一般都是好主义。还有一个就是它的“普世伦理”境界:
(1)己欲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先不要给别人。
(2)他需境界。己之所欲,观需施人自己喜欢的看别人是否喜欢。
(3)公理境界。己人欲否,依理施仁咱喜欢还应看大家是否喜欢。
(4)大同境界。欲理和仁,适乎无心情理法适度,天地人自然喜欢。
以上四个境界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事当前,从第一条顺推应用则皆大欢喜。可以推出:“大和谐伦理”,即和而不同,依理施仁,位优先礼,评说在民。
《中国报道》:物质及其存在之理都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的形式。就目前而言,“物质不灭定律”的意义大体有几条?
李继兴:有以下三条:一、要想求得结果,就一定要在原由、源头上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只有这样才能顺藤摸瓜、顺流而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物质不灭定律可能也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因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不仅各自都有“因果相应”之理,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因果相应的道理。三、物质不灭定律可能对解决当今社会难题更具重大意义。如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污染问题,艾滋病、禽流感等健康问题,资源枯竭等发展问题、恐怖主义等世界性的安全稳定问题,都应当从源头上、原因上、人类自身的过多欲望、理性维度上寻找解决的方法。人们应当努力“克己服理”;否则,就可能是事倍功半。以上三点,可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参考价值。
总之,大平衡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理论,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今人类智慧之精华,不断地修正、完善和补充自己。而不太在意它是谁家宗教、神学、哲学、自然科学还是其他什么学说。只要有利于“整体利益有序增减”,只要老百姓满意、高兴、快乐、幸福,大平衡就将与时俱进,一并吸纳、整合或改造选用,绝无门户之见,也永远不会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