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将走向平衡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世界哲学界对什么是哲学又有一种新说法。有人认为:哲学源于谋生,既然是谋生,它就理应为人类的生存服务。因此,就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普及而言,大部分哲学家认为应当侧重后者。这主要是因为纯哲学距离社会现实较远,而应用哲学则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却比较紧密,因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大众视角总结应用哲学新理论。应用哲学“平衡论”具备了“传承创新、服务大众”这一基本脉络。原因在于“平衡论”源于中华、传承马列、兼容东西、立足当代、关注未来。它是21世纪“还思于人”的生存学、发展学、快乐哲学。那么,它是如何适应时代变革要求的?这门指导人们行为哲学的理论,是如何从实践出发,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为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平衡论研究中心主任李继兴教授。
  
  实践乃幸福之母
  
  《中国报道》:为了生存,人们在几千年的艰难困苦中总结了许多有形、无形的东西——文化。哲学又位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宗教美学的中心,能否说哲学就是文化、生存的核心?
  李继兴:是的。以往的哲学,大多都是圣人说、伟人说、专家学者说。回首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类存活于这个世界中,都是在为了谋生而寻找着谋生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大民主、大自由、大和谐的人类文明新起点。以往的哲学较多地都是在解释这个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协调世界、保障生存。没有生存,所有问题都无从谈起。
  《中国报道》:说到底,哲学总归是“人学”,人类求生的智慧之学!
  李继兴:但“人学”总归是“人思、物理”,是人类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终究不是自身,总是难以把握、难有切身感受。况且,即使是人“自己思量自己”也未必就能完全说准、讲透、讲彻底。因此,世界是否确如人“思”,需要实践不断检验。
  《中国报道》:实践有广义实践、基本实践之分。您所指的是广义实践还是基本实践?
  李继兴:这两种实践都必须存在。因为广义实践包括基本实践。
  《中国报道》:能否具体解释一下两个实践的基本含义?
  李继兴:广义实践就是人生的所有活动。比如吃、住、行、工作、闲游、玩耍、思考、睡觉、坐、站、行、卧、跑等都算实践。人生一刻也离不开实践,人的一生都在实践。基本实践就是说人生必须活动。无论什么人,如果离开这些“必须活动”都将无法生存。如人的能量信息接发:接收阳光、呼吸空气、饮食排泄、微波接发,人的安全,食、衣、住、行,生活资料生产、子孙延续等等。基本实践是实践的“经”。
  《中国报道》:基本实践是不是大平衡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李继兴:不错。我们研究平衡哲学的目的是:保障生存、有序发展、和谐生活。个体平衡谋生存,群体平衡求发展。生存问题无时不在,发展问题不进则退。它们都是人们过不去的“坎”。正是那些“有形、无形”的过不去的“坎”,迫使人们紧密联系、理性生存、不敢有所懈怠否则,就可能有灭顶之灾。基本实践塑造了“人”。
  《中国报道》:人类初期的基本实践,主要是同大自然的斗争,希望冲破它的束缚,获得自己认为的“自由”。您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李继兴:其实人们错了,大自然不仅是人类之母,同时也是万物之母。而大自然不仅要顾及人类生存,还要照顾万物生存。在大自然那里,“万物平等、适者生存”,不存在特殊照顾,因为万物就是大自然自己。所以,人类不但不应当以大自然为敌,而且还应当尊重、理解和协调大自然,与自己的“母亲”——大自然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宇宙万物和谐相处而不是对抗斗争。否则,大家就都不得安宁。几千年尤其是近年的血的经验教训,使人们终于进一步明白:为生存而斗争的主要对象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自己内心的贪婪。
  《中国报道》:众所周知,与自己的内心搏斗异常艰难!
  李继兴:正因为如此,大平衡研究的基本实践,实际上是一场旷日持久、艰苦难耐、甚至是到死才能完成的“自我拼争”。如不认真应对则难以生存或更加苦闷。但也正是这种实践,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有趣的是,人们大都躲避这种存在于人们每时每刻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的“产生快乐”的艰难实践。但我们明白,这是在躲避战胜自己内心贪、懒、馋的艰辛。只有到了迫于生计无法避开的时候,才会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就难免有人“偷懒”,期望少受苦就能过关,甚至还想不劳而获。而那些实在无法避开“自我拼争”艰难实践的人却恰恰会“因祸得福”:强身健体、获取真知、享受快乐、体味幸福。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公……
  《中国报道》:这种不公导致了一种斗争, 穷与富斗,多与少斗;与他人斗,与自己的贪婪斗。
  李继兴:但“仇必和而解”,“斗”的结果只能是“和”,然后再“斗”再“和”,和了再斗,如此往复不一。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充满艰辛也体悟快乐。但也只有淌入艰辛,才有可能体悟欢乐,否则就会倍加艰辛。
  《中国报道》:您讲到的通过艰辛才能体现快乐,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实践者最幸福”。看来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就是人生的快乐之源了?
  李继兴:得意时,感受幸福、居安思危、如履薄冰;失意时沉着坚定、百折不挠、获取幸福。没有这些过程也就没有了人生快乐,没有成就感。人人都幸福,但幸福生于艰难之中,只有与艰难对比,方能体验幸福。
  《中国报道》:未曾辛苦,难知幸福。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远离了实际,开始进入极端阶段,糟蹋幸福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李继兴:这就叫“在在福中不知福”,总有一天,人们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实践,辛勤耕耘,真正体味幸福,进入“克己服理”的自由境界。总之,“实践认识”如影随形,有机统一。人们往往是:一边看一边干,怎么看就怎么干。看法决定做法,但看法源于实践,是一个由低向高发展的周期循环,它以生存为“主轴”盘旋上升。
  
  认识就是看法
  
  《中国报道》:您刚才谈到认识,人们通常认为,认识就是对事理的了解和把握。请问,人们认识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李继兴:他是为了追求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认识真理,反之亦可。但“可知难尽”,因为我们毕竟是“人思物理、难全其意”。大宇宙我们看不透,小粒子我们看不清,即使是我们自己看自己也未必就能看清、看透、看准。所以,我们的认识难以彻底,但我们的认识可以逐步深入……
  《中国报道》:有人认为,“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总称。又有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或精神的。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继兴:一是由于他们只是看到了整体“存在”的一个方面,二是他们虽 已认识清楚,但却只按自身所需,主张以“物”或“理”为主。这都是绝对化的观点,与现实不符,只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认识,况且讨论以“谁”为主是方法问题,而不是目的本身。不在一定的具体环境当中,很难确定以“谁”为主。因此,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之“气”一物质一“能量”,更多的是要认识事物之“理”一精神一“信息”。由“表”、外在风貌一“理、内在机理”一“因、产生原由”,进而认识万物生存之“道”一平衡。
  《中国报道》:人们认识大自然的“存在”规律就是认识“平衡”——万物“存在”的原因。“平衡规律”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是否相同?
  李继兴: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相同。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分则万殊,合则归一。在大平衡看来,“凡物,理同形异”。只是历史时期形式不同,称谓不同而已,只要人们用心、用情、用爱去认识这个世界,就会发现原来最高、最永恒、苦苦追求的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包括我们自己,就隐藏在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里面,它既可独立存在,又可寓物之内,还可以是与万物个个相对的“大平衡基因”。存在就是平衡。
  
  平衡始于抗争
  
  《中国报道》:如何深化理解“平衡”一词的概念?
  李继兴:平衡即“宇宙之本原,存在之前提,万物之规律,生存之机制”。平衡也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一个变化着的存在。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绝对的平衡。我们是在讲平衡,但我们不排斥斗争,而且有斗争未必就是坏事。事物往往就是在斗争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平衡也是“自因、白果、自为、自在”的自我平衡。
  《中国报道》:人们的角度不同对平衡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平衡与不平衡“对立互根、转化融合、趋向同一、贯穿始终”,二者将如何构成一对哲学范畴?
  李继兴:平衡与不平衡同等重要。至于何时保持、促进平衡,何时打破平衡、造成不平衡趋向新平衡……则应根据“整体利益有序增减”的根本标准适时选定,而不是“留恋”平衡。
  《中国报道》:同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有人认为它“平衡”,就有人认为它“不平衡”。有人认为它“不平衡”,就有人认为它“平衡”,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它将永远存在吗?
  李继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平衡与否”最终还是以老百姓和历史发展的评说为准。
  《中国报道》:过去人们认为,只有平静、有序、和谐、理性、相安无事才是平衡,反之就是不平衡。请问现在所谈的平衡和过去人们理解的平衡又有什么不同呢?
  李继兴:我们现在所谈的平衡,是一个宇宙全局范围的平衡,它不同于以往物理学、化学、经济学以及过去人们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平衡”。更不能认为平衡是一团和气、四平八稳、循序渐进、不要对抗。恰恰相反,“大平衡”不但不排斥抗争,而且还认为:事物在趋向自身平衡的过程中,有时的抗争是激烈的、甚至还是残酷的和难以想像的。况且,有抗争未必就是坏事,更可能是好事。事物往往就是在抗争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反者道之动”,平衡始于抗争,平衡往往产生于斗争之中。没有斗争,就没有平衡。但斗争是为了平衡,而不是为了斗争。斗争是手段,平衡是目的。
  《中国报道》: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是不是事物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它的表现形式又是什么?
  李继兴:事物本能地呼应规律的运动,万事万物都有追求自身平衡的本性。比如太阳、月亮自然循环,地球自己公转自转。初生动物自动求食,生、长、成、亡、新陈代谢、趋利避害,植物的生、长、收、藏、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体内水液自动调节、细胞DNA自动修复,自然界事物链、相生相克链的自然循环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并非“人”力所为。本能驱使事物在不平衡时极力趋向平衡,达到平衡则竭力保持平衡,后又伺机趋向新的平衡以至无穷……
  《中国报道》:由于事物都具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所以,他们在趋向自身平衡的过程中,会不会与“相关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运动”发生摩擦、对峙、冲撞,甚至是斗争?
  李继兴:歌德先生曾讲,大自然具有灵敏的平衡性。它在规律的限度内不停地摆动,这样就产生了时空中向我们展示的种种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就是时而平衡、时而不平衡的永恒运动。人们生活在无尽的矛盾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会有一段平衡,但很快就会出现新的矛盾打破现有平衡造成不平衡。然后再解决新矛盾达到新平衡。如此流转循环,生生不已,呈现“蛹动”前进和“盘旋”上升的循环曲线。因此,可以定义为,事物发展是“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的永恒运动。
  
  对立的存在有利于自身的强大
  
  《中国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道理,对立面的存在也是如此。人们往往多是看到对立面不利的一面,都想尽快消除并且是越快越好。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继兴:对立面的存在,还有它“有利”的一面。一是有利于人们提高警惕,增强危机感。二是有利于取长补短,提高生存技能。三是有利于人们在相互竞争中壮大自己。从某中意义上讲,我们的成长、壮大倒是仰仗于自己的对手。因为他是我们挑剔、最容易发现我们致命弱点、最容易置我们于死地的“朋友”。对立面的消失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而且自身也会随之消失。如果彻底失去对立面,自己内部就会随即分裂出对立面。而事物则最容易被自己内部的对立面消灭。
  《中国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对立面一旦出现的时候,他就害怕起来;对立面一旦消失,他就变得眉飞色舞起来。
  李继兴:殊不知,对立面的存在往往能够提醒自己谨慎从事而易于成功,对立面消失往往导致疏于防范而归于失败。有时共同的敌人被消灭之后,朋友也可能变为敌人。大病初愈者,常因放松警惕而造成复发。身体强壮者,反而因疏忽大意而导致死亡。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有对立面的制约、刺激才会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否则,没有约束,加速膨胀,“安乐”而死却不知其所。
  《中国报道》:照此说来,存在对立面是自然规律,是正常现象?
  李继兴: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发展才是最佳选择,怕只怕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人们若能善于从对立面的存在中发现自身不足,逆来顺用,吸取反力,壮大自己,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所以说,对立面的存在“有利有弊”,辩证应对就会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中国报道》:通过您的介绍,不难看出,平衡与不平衡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向和自然状态。
  李继兴:尽管运动中有反复、曲折, 但总体却是朝着综合、最佳、动态平衡的方向迈进。因此,事物发展总是趋向综合、最佳的动态平衡。
  
  大平衡的哲学范畴
  
  《中国报道》:请问,大平衡的哲学范畴都包括哪些内容?
  李继兴:这就是平衡与不平衡所构成的一对大平衡的哲学范畴。根据“本末、始终、先后”,轻重缓急的原则,这对大范畴可分为八对小范畴。真实平衡、虚假平衡;内部平衡,外部平衡;长远平衡,近期平衡;传统平衡,现代平衡;系统平衡,层次平衡,个体平衡,团队平衡;主观平衡,客观平衡;主动平衡,被动平衡。
  《中国报道》:合理的平衡怎么才能实现?
  李继兴:一是要尊重一条规律。一事当前,应首先尊重“事物都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的规律。每个人的想法虽有千差万别,但却都想生存、都想成功、都想快乐幸福、都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世间万物也都想生存、都想发展,应当彼此尊重。况且,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世界上不可能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只有强者没有弱者,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灭掉对方而独立存在,同生共荣方为大本。
  二是要具备两个前提。(1)心理前提:忠爱之心、坚定热情;(2)科学前提:知已知彼、纵横适宜。既要有爱心、又要懂行情,既要有热情、又要有智慧。
  三是遵循三条法则。(1)规划平衡:“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选择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陈云先生也讲:“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2)结构平衡: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决定性质。创建与实现目标相对应的结构、条件。(3)协调平衡:以“准平衡”,整体利益有序增长为根本衡量标准,“调整、切换”相机而行。
  以上三条穿插选用、灵活把握。它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软条件、硬功夫”,是求取成功之“因”,一定要认真做好。否则,就很难收取成功之“果”。
  《中国报道》:尽管世界纷繁复杂,但其规律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平衡”,其它规律则是平衡规律的不同表现。正所谓“理一分殊”,万物个个都蕴含着平衡之理。假设没有平衡的话,世界还会存在吗?
  李继兴:没有平衡,就没有世界。一是大平衡作为一种新的大众应用哲学,主张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普及”适当区分,使大家切身感受到哲学对人的“提示”作用。二是依准规则——整体利益有序增减,做有规则游戏。人类应当各按其位,各司其职。各遂其志,各循常理。三是以准平衡为标准,加深人类与大自然共存亡的意识,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建设淳朴温馨的人文家园,进入自我管理的和谐境界。四是推荐交往基本准则。和而不同、依理施人、位优先礼、评说在民,自觉摆正“想与该”的关系等。
  《中国报道》:平衡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着重探讨平衡方法,提出了价值、伦理方面的新的建议,然后提出12个平衡人生的参考方法,最后引申到修身、齐家、治国的新理念和美学的新境界?
  李继兴:时代呼唤平衡。当今世界,旧的平衡已经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建立。但科技过快发展,物欲过分膨胀,环境日渐恶化及人文的日益退化,都太多地冲击社会,冲击家庭,冲击个人,冲击世界,冲击自然。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矛盾加剧。失衡的生态,失衡的世界,残酷的竞争,脆弱的亲情和漂浮的诚信,使得人们心绪浮躁,寝食难安,言行大不由衷却茫然不知所措。如此现状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人们的生存出现了不可持续性。这就亟需一种理论加以协调、提示、梳理和沟通等。大平衡哲学就这样应运而生,但我们只作推荐,不求人愿,只把它当作“哲学超市”中的一个新品牌,希望它是令人快乐的哲学。
  《中国报道》:既然大平衡是一个快乐的哲学,那么它的具体主张又是什么呢?
  李继兴:一是内容通俗,提倡哲学的研究与普及适当区分。争取让人感到,哲学就在咱们老百姓身边,就在咱的吃、住、行、用之中。二是方法简洁,提示大家更新、把握平衡概念,提供简洁、高效及颇具人性的平衡方法,让人感到得心应手,春意融融。再一个就是适用,它是既讲目的、又讲方法的主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变动不居、生生是宜。事之难易,不在小大,贵在知时,妙在借势。也即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要做适当的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要是老百姓满意的主义,一般都是好主义。还有一个就是它的“普世伦理”境界:
  (1)己欲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先不要给别人。
  (2)他需境界。己之所欲,观需施人自己喜欢的看别人是否喜欢。
  (3)公理境界。己人欲否,依理施仁咱喜欢还应看大家是否喜欢。
  (4)大同境界。欲理和仁,适乎无心情理法适度,天地人自然喜欢。
  以上四个境界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事当前,从第一条顺推应用则皆大欢喜。可以推出:“大和谐伦理”,即和而不同,依理施仁,位优先礼,评说在民。
  《中国报道》:物质及其存在之理都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的形式。就目前而言,“物质不灭定律”的意义大体有几条?
  李继兴:有以下三条:一、要想求得结果,就一定要在原由、源头上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只有这样才能顺藤摸瓜、顺流而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物质不灭定律可能也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因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不仅各自都有“因果相应”之理,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因果相应的道理。三、物质不灭定律可能对解决当今社会难题更具重大意义。如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污染问题,艾滋病、禽流感等健康问题,资源枯竭等发展问题、恐怖主义等世界性的安全稳定问题,都应当从源头上、原因上、人类自身的过多欲望、理性维度上寻找解决的方法。人们应当努力“克己服理”;否则,就可能是事倍功半。以上三点,可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参考价值。
  总之,大平衡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理论,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今人类智慧之精华,不断地修正、完善和补充自己。而不太在意它是谁家宗教、神学、哲学、自然科学还是其他什么学说。只要有利于“整体利益有序增减”,只要老百姓满意、高兴、快乐、幸福,大平衡就将与时俱进,一并吸纳、整合或改造选用,绝无门户之见,也永远不会完结。
其他文献
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要求将“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产业水平的提升,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发达国家正面竞争,遭受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的机会也会进一步增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中国都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英国著
2020年美国大选的特殊性及其影响  本文节选自《现代国际关系》2020年第8期  比较而言,2020年大选对美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可能要大于其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影响。大选极可能构成美国政治发展中的某些关键节点,成为进一步确定某些政治发展趋势的分水岭。同时,本次大选虽为华盛顿决策圈的一次重新洗牌,但难以改变府会对峙等政治环境,其引发的内外政策调整可能有限。它在以下几方面的关键节点性意义,仍有待验证。 
七國集团6月5日发布的一项旨在强化对大型跨国企业征税能力的协议,是历史性的。其具备两项核心内容:计划对那些最大型企业征收15%的全球最低公司税率;无论其实际总部设在何处,这些企业的一部分全球利润都将被返还给它们的经营所在国。  这些目标清楚地表明,那些迫使各国争相为大型跨国企业提供更优惠政策的超级全球化法则,正在被重写。这些年来,一直是美国的反对阻碍着全球税收协调行动,而今则是拜登政府推动了这项协
1969年,“七君子”和两名律师(左一、右一)在法院外举起拳头  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引发的巨大不平等危机后,新自由主义给美國带来了“福利资本主义”。无声的转变之中,美国政府的身份经历了两级调转,由原来仅有必要存在的小政府,变为了要调节与再分配整个社会资源、又被限制权力的大政府,宪政民主也逐渐诞生。  在资本主义的公开掠夺已经备受谴责的国际环境下,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战情绪与全新诉求,促使各
提起历史上的危机时刻,人们的脑子里总是离不开一些定格的印记。比如,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总是离不开黑色的记忆:资本主义的无序发展,导致股市动荡,生产凋敝。然后总难免会出现拯救斯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政治家罗斯福以及理论鼓手凯恩斯。  然而,这终究是大历史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痕迹。那些日常社会片断则被光芒璀璨的大人物模糊为惨淡的背景。文化和日常的层面,以及不同层面的中间地带,被忽略不计了。 
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新加坡的金融业快速发展。除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充外,最大的改变就是从事金融的人口大增。从跨国银行到小公司,在新加坡注册的金融机构已多达2880家。1970年,花旗银行新加坡分行只有百来个员工,如今早巳突破9400人。随着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愈来愈稳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多年来,新加坡能够在全球金融舞台持续跃升,有个重要原因:它总是在国际金融发生变
1987年,四川南充,镇上的戏台下挤满了捧场的观众  1924年,梅兰芳要在上海的“新舞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演出。演出还未登场,《申报》的专栏倒是率先出场了。  在《申报》的“自由谈”专栏,专门增设了“梅讯”一栏,用来更新梅兰芳的相关讯息。这个“讯息”可不是一般的详细,它不仅常规预告梅兰芳的演出计划,还大量涉及梅兰芳日常个人言行、生活起居、人际交往等台前幕后的琐事,更有家世传奇、趣闻轶事等补充其间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杨震林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60年来,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张熙 旅美学者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申请季,“留学”也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对于如今的国人而言,出国留学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留学生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平均年龄的逐年降低,留学也从关乎家国的“大事”渐渐地变成了寻常巷陌的“小事”。  从容闳、严复等“开眼看世界”的早期留学生算起,西学东渐时期的留学运动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自中断近30年的海外留学恢复以
全世界人们都知道,在北京奥运会上狂揽8金的美国“飞鱼”菲尔普斯。但人们是否同样知道,在残奥会的泳池里也有“隐形翅膀的飞鱼”?他就是来自中国的残疾人游泳运动员——何军权。  何军权3岁时因为与一群淘气的孩子玩耍时,爬上了村里的变压器。待他从医院的病床上醒来时,发现自己已永远失去了双臂。但即使失去了双臂的他还是不能放弃游泳的爱好,仍然经常是小伙伴中的“狗刨冠军”。从1995年开始,何军权开始接受正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