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航天城的航天员中心里,14名来自中国军队各单位的航天员正在为10月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紧张训练。
“真空隔离”生活
目前,航天员大队的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神七”的正式人选。关于这14名航天员的选拔,航天专家介绍说,他们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可谓“两百里挑一”。
从周一到周五,14名航天员入驻北京航天城里最神秘的禁区,犹如被“真空”隔离起来一样。在这里工作的航天人员都习惯把中国航天员中心称做“红房子”。航天员的训练、生活甚至对在这个院子里工作的大多数航天人员都要保密。在外人眼中,这14位航天员都是“国宝”级人物。但是这些“国宝”过着与普通军人一样的生活——军容风纪检查、政治教育、组织生活、队列会操、文体活动……航天员除了要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还不准外出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据了解,有一次,航天员到湖北进行跳伞训练,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去大商场购物。当地公安部门在做好周密警卫的同时,悄悄派出14对男女警察,化装成夫妻紧跟在每名航天员后面,弄得航天员们以为碰上了小偷,险些闹出笑话。
入门“铁人三项”
中国航天员训练有8大类58个专业,航天员们称其为登天的“58个阶梯”。每登上一个阶梯,就等于向太空走近了一步。为备战“神七”,14名航天员目前正在加紧训练,周六、周日都不休息,他们所有的状况都不能向外界透露一丝一毫。
虽然采访航天员中心被拒,但记者还是从一些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要想成为合格的航天员,必须经过航天城特有设施的“技术考验”,俗称“铁人三项”。
“铁人三项”是竞技体育中的项目,但它却不可与航天员的“铁人三项”相提并论。
转椅、秋千、床是普通人都熟悉不过的物件,可在它们承担训练任务后,就会令人望而生畏:转椅转得太快,秋千荡得太高,铁床上下转动,其滋味非常人所能忍受。
转椅、秋千与离心机相比,显然又是“小巫”了。航天员中心的专家表示,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所有训练中最痛苦的。目前用于“神七”航天员训练的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离心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载人离心机,它有着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前端连着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转动时像极了游乐场中的“飞碟”,但其转动的速度和摇摆角度则是“飞碟”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据了解,在进行这种训练时,航天员的面部肌肉都会在强大作用力的牵引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呼吸异常困难。航天员身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教员暂停。
倒睡5天5夜
据科学家透露,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为失重而向头部转移。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神七”航天员要接受5天5夜的头低位卧床训练。
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在转床上进行,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体位,刺激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强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失重环境,减轻进入太空时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症状。
航天员们必须学会在头低脚高的卧床条件下进食、饮水、睡眠、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机等操作训练。
另外,为了模拟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冲击环境,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神七”航天员们还要在一个有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冲击塔)内练习“蹦极”。
坠铅块行走水池
目前,国内外对航天员进行失重训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失重飞机,二是利用失重水槽。记者了解到,目前“神七”航天员们已经在水槽内开始了适应性训练,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在10米深的水下,在比平时多1个大气压力的环境中工作,每次持续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
为了模拟外太空行走的环境,航天员将在水池内练习,在服装上吊上铅块,穿上的服装再充气,调节比重后人体感觉可与太空中无太大差别。该专家表示,太空行走的感觉就和水中有点儿相似,只不过不适应的状况会更加明显。现在我国已经建造了亚洲最大失重水槽,它将为今后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训练提供条件。
忍受“无声”煎熬
航天员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航天员训练中心里有各种各样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生活而设置的模拟舱。首先是训练保持情绪稳定性。教员们会教给航天员自我管理情绪的办法,使他们具备危机处理能力、阻断过度压力的能力。教他们在压力大时,如何调节睡眠。教他们如何能处变不惊,使自己更自信……
然后是心理相容性训练,主要是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看待他人的问题。这样的训练,使航天员们做到宽容对待他人,从而具备很好的团队意识。
(摘自《航天员》)
航天城的航天员中心里,14名来自中国军队各单位的航天员正在为10月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紧张训练。
“真空隔离”生活
目前,航天员大队的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神七”的正式人选。关于这14名航天员的选拔,航天专家介绍说,他们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可谓“两百里挑一”。
从周一到周五,14名航天员入驻北京航天城里最神秘的禁区,犹如被“真空”隔离起来一样。在这里工作的航天人员都习惯把中国航天员中心称做“红房子”。航天员的训练、生活甚至对在这个院子里工作的大多数航天人员都要保密。在外人眼中,这14位航天员都是“国宝”级人物。但是这些“国宝”过着与普通军人一样的生活——军容风纪检查、政治教育、组织生活、队列会操、文体活动……航天员除了要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还不准外出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据了解,有一次,航天员到湖北进行跳伞训练,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去大商场购物。当地公安部门在做好周密警卫的同时,悄悄派出14对男女警察,化装成夫妻紧跟在每名航天员后面,弄得航天员们以为碰上了小偷,险些闹出笑话。
入门“铁人三项”
中国航天员训练有8大类58个专业,航天员们称其为登天的“58个阶梯”。每登上一个阶梯,就等于向太空走近了一步。为备战“神七”,14名航天员目前正在加紧训练,周六、周日都不休息,他们所有的状况都不能向外界透露一丝一毫。
虽然采访航天员中心被拒,但记者还是从一些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要想成为合格的航天员,必须经过航天城特有设施的“技术考验”,俗称“铁人三项”。
“铁人三项”是竞技体育中的项目,但它却不可与航天员的“铁人三项”相提并论。
转椅、秋千、床是普通人都熟悉不过的物件,可在它们承担训练任务后,就会令人望而生畏:转椅转得太快,秋千荡得太高,铁床上下转动,其滋味非常人所能忍受。
转椅、秋千与离心机相比,显然又是“小巫”了。航天员中心的专家表示,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所有训练中最痛苦的。目前用于“神七”航天员训练的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离心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载人离心机,它有着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前端连着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转动时像极了游乐场中的“飞碟”,但其转动的速度和摇摆角度则是“飞碟”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据了解,在进行这种训练时,航天员的面部肌肉都会在强大作用力的牵引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呼吸异常困难。航天员身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教员暂停。
倒睡5天5夜
据科学家透露,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为失重而向头部转移。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神七”航天员要接受5天5夜的头低位卧床训练。
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在转床上进行,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体位,刺激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强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失重环境,减轻进入太空时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症状。
航天员们必须学会在头低脚高的卧床条件下进食、饮水、睡眠、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机等操作训练。
另外,为了模拟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冲击环境,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神七”航天员们还要在一个有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冲击塔)内练习“蹦极”。
坠铅块行走水池
目前,国内外对航天员进行失重训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失重飞机,二是利用失重水槽。记者了解到,目前“神七”航天员们已经在水槽内开始了适应性训练,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在10米深的水下,在比平时多1个大气压力的环境中工作,每次持续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
为了模拟外太空行走的环境,航天员将在水池内练习,在服装上吊上铅块,穿上的服装再充气,调节比重后人体感觉可与太空中无太大差别。该专家表示,太空行走的感觉就和水中有点儿相似,只不过不适应的状况会更加明显。现在我国已经建造了亚洲最大失重水槽,它将为今后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训练提供条件。
忍受“无声”煎熬
航天员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航天员训练中心里有各种各样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生活而设置的模拟舱。首先是训练保持情绪稳定性。教员们会教给航天员自我管理情绪的办法,使他们具备危机处理能力、阻断过度压力的能力。教他们在压力大时,如何调节睡眠。教他们如何能处变不惊,使自己更自信……
然后是心理相容性训练,主要是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看待他人的问题。这样的训练,使航天员们做到宽容对待他人,从而具备很好的团队意识。
(摘自《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