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n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努力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责任系数,降低教师自身安全方面的风险系数。
  一、加强学习,懂得法律。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进行的。首先,要求每位教师务必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特别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不违法、不违纪。
  二、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水平,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防止好心办坏事。
  三、加强安全知识、自护自救常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对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排除;要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对学生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要多过问、多关照,不能袖手旁观、若无其事、麻木不仁,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安全事故要及时汇报。
  四、要抓好细节,做好纪录,警钟长鸣。教师要做好每一次安全教育的记录,尤其是晨会安全教育、班队会安全教育,每天做好点名工作(对于学生缺席要及时进行家访或电访以了解原因),留存自己进行安全教育的证据。这样做,可以让教师在日后出现的安全责任追究中规避责任,甚至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此,教师要填写《班主任晨会、班会记录卡》,将自己的安全教育活动记录下来。
  五、要负起责任,做好巡视。确保安全。每天辅导教师要准时到校,做好巡视工作,对于责任区内学生追逐打闹,以及正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等要加以制止与教育,确保责任区内学生的安全。
  另外,要重视教师个人人生安全。要求教师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过快;教师夜间要带好通讯设备,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突发事故时,要学会避险,合理地将个人安全摆在第一位。我们认为:教师有做好安全工作的义务,同样也有保护个人生命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内隐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学习可以按照两种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从知识获得过程和特点来看: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在无意识之中加以应用。    一、 显性知识中关注深层的发展 
一、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留给我们无数劝学言和发愤学习的感人故事。例如《论语》中“学而不倦,诲人不倦,”《礼记》中“学
巴斯奈特(Susan Bassentt)曾提出,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关键词是“历史”。对此,勒弗菲尔(Itamar Even—Zohar)提出了翻译的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
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搞好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本人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与市
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教师如果一味地大谈理论,就容易给人以枯燥空洞的感觉,学生大多会左耳进右耳出;而如果对他们大声训斥,表面上学生被镇住了,实际上却加深了师生间的隔阂,把学生往错误的深渊又推了一把。因此,我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为了使其入耳、入脑、入心,就须淡化教育痕迹。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把握教育契机,创造德育情境,坚持巧妙疏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努力做到循循善诱、潜移默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美化城市环境、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艺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探索具有永恒魅力的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奥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腊地处欧洲南部,
[目的]从秦巴山区4月和8月的厚朴叶中提取厚朴酚,并测定其厚朴酚的含量,为综合利用厚朴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甲醇分别提取4月和8月厚朴叶的厚朴酚,精密称定,用甲醇定容至
开阳县宅吉乡把加快小水池建设作为改善农业落后面貌的着力点来抓,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捷径。 一、小水池工程建设的成果 宅吉乡
面对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我们应该在“批评的艺术”上下功夫,想出高明、巧妙、妥帖的“顺耳忠言”,巧妙运用富有感染力和迁移性的语言。如能变指令为参谋,变对立为友善,变贬抑为褒扬,以彻底的委婉取得合适的角度,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思,我想我们的教育会更有成效。    一、 顺水推舟的迁就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往往会造成不一样的后果。当我们的学生犯了错误,又碍于面子拒不承认时,顺藤摸瓜、追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较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同人之间在艺术倾向、审美旨趣上有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也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的丰富的阐释空间。遗憾的是,目前对创造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