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运河岸边的荷花开了,钓鱼的人也多了,你们抽空回来钓鱼吧!”暑期刚到,老爸便向我们发出了邀请。恰好,儿子铁头的幼儿园也放暑假了。父亲让我们顺便把母亲送回去,他说:“看了一个月孩子了,你妈也需要放假,也需要休息休息呢。”
父母的家在天津和北京之间的武清县城,离北京有一个多小时的距离。公婆不在身边,我们两个人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生活,父母成了我们的救星,在忙碌的时候时常会请他们来京帮忙。
可是,来的人却往往只有老妈一个人。
老妈来了之后,同时带来的还有喷香的饭菜,洁净的地板,每天早上熨烫整齐的衣服,最重要的是铁头和姥姥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说:“姥姥到幼儿园接我,总是排在最前边,妈妈接我的时候,我老是最后一个走。”铁头已经习惯我的迟到,从来没有因此哭过,却对姥姥充满感激。
老妈来京,我们也邀请老爸同来小住,他每次都会推辞说:“不了,我手头还有点事情。”和很多退休的老人不一样,父亲不愿意把自己的晚年变成遛鸟、看孩子、打太极,他愿意活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活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中。每次回津或者在京小聚,老爸总是会抽出一部分时间与我和爱人谈写作,他总是会开心地拿出最近发表的文章请我们浏览,或是拿出刚刚写好的稿件请我提点修改意见,态度之虔诚,时常让我和爱人汗颜。
老爸喜爱小外孙,但更爱自己的生活,甚至令人不解地坚守着自己的这一份喜好与热爱。
老妈每次来京之前都会为父亲炖好一锅鸡肉和一锅排骨,然后冷冻到冰箱里面,这样老爸做饭时就可以放点白菜豆角在里面,很迅速地弄好荤菜。父亲嗜酒,我们接走老妈的时候除了买好牛奶、大米等日常用品,还要给他留下两箱二锅头和一箱啤酒。
“我爸一个人行吗?”
“行。他一个人美着呢!”老妈嘻嘻哈哈地说。
没有想到,执著于文学创作的父亲在生活中也有回报。2010年春节前,经过专家的评选,老爸的散文《妻子和土地》获得了中国联通杯第二届天津市区县文学擂台赛散文擂主奖,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亲自为他颁奖。我在网络上看到身披授带,手捧证书的老爸照片,年近70岁的他,看上去是那么年轻,笑容里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我笑着调侃老妈说:“你老公还真行!”母亲发自内心地笑了。我知道虽然没有在老爸身边,但老妈无时无刻也在惦念自己的老伴儿。她有时候会叮嘱我说:“给你哥打个电话,今天立冬,让他过去给你爸送盘饺子!”我让她亲自给父亲打电话,她却总是推托说:“不用了,没啥可说的!”
“您劝劝,让我爸也到北京来!”我对母亲说。
“不行,你爸要是不读书不写字就该老了,他的脑子里面没有别的,装满了字!”老妈不止一次这样说。
除了字,父亲也惦念外孙铁头,时常在电话里会蜻蜓点水地谈谈对养育孩子的看法。“别追着孩子喂饭,孩子没有饿坏的,都是撑坏的。”“孩子练钢琴时间要固定,不能整天说他。”
其实,如果能够理解老爸的孤独,就能够理解他的内心。
可以说,是写作成就了父亲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到一位作家,从农村来到城里,如果没有他对写作的热爱,就没有父亲的今天。几年前,老爸的一个朋友和我讲起父亲当年的轶事。由于老爸是县里大名鼎鼎的笔杆子,当年县委书记钦点将父亲从教委调到县委当秘书,没有想到这种好事竟然被丝毫没有政治头脑的老爸一口拒绝,他甚至为此花钱请人吃饭。老爸听后悄悄告诉我说:“入了官场就写不了自己的东西,少了写作的自由,文学创作就基本上到头了。”于是,为了这点写作的自由,父亲踏踏实实编辑教育系统的教研刊物,自由自在地写他喜爱的文字。
老爸的散文擂主奖当时有1万块钱的奖金进账,这说来着实让人羡慕,可老爸却说,这钱不能自己揣起来。最后,他把1万元的绝大部分捐赠给了区文化馆办的文学刊物《大运河》。
老爸对文学的爱是真爱,正如同他对子女的爱一样,不要求任何回报。
我的好朋友,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父亲的新书《柯山散文选》出版时,曾经为父亲写过一个序言,他说:“不敢妄评克山的文字,还是翻看了他的部分作品,可以肯定地说,他成为不了大文豪,也不可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文学老年而已。但我同样肯定地说,他做人之质朴、随性而真实,做事之实在、细致而认真,生活之自我、纯粹而洒脱、并乐于助人,这其实对一个人来讲就足够了。”
老妈不在家的日子,父亲享受着自己的孤独,他电话里面对我说,这星期把《静静的顿河》又看了一遍,40万字的书啊,更何况是一个70岁的老人!忽一日,老爸又来电话说,最近喜欢上了看老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地道战》、《小城之春》、《平原枪声》,几十部老片占据了他晚上孤独的时光,有时候看着看着累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
我们时时牵挂老爸,老爸却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生活!
几天前,我们带着铁头和母亲回到武清。早上,爱人陪着老爸到运河边上钓鱼,父亲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如何在这条河里游泳,当时的鱼虾如何多,童年有哪些趣事等等。当我们主动聚拢到父母身边时,时光也似乎变慢了,河水也似乎变得柔软了,我的老爸似乎又重新焕发出了年轻时的光彩。
周日,我们要回北京了,父亲说:“你们先走吧,让你妈再歇歇,单独待几天,老人也需要空间调整自己,过些日子你们再把孩子送过来!”听到老爸这样说,我们发自内心地表示理解,铁头泪眼朦胧告别了姥姥姥爷,期待着与他们的再次相聚。
(责编:田茵)
父母的家在天津和北京之间的武清县城,离北京有一个多小时的距离。公婆不在身边,我们两个人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生活,父母成了我们的救星,在忙碌的时候时常会请他们来京帮忙。
可是,来的人却往往只有老妈一个人。
老妈来了之后,同时带来的还有喷香的饭菜,洁净的地板,每天早上熨烫整齐的衣服,最重要的是铁头和姥姥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说:“姥姥到幼儿园接我,总是排在最前边,妈妈接我的时候,我老是最后一个走。”铁头已经习惯我的迟到,从来没有因此哭过,却对姥姥充满感激。
老妈来京,我们也邀请老爸同来小住,他每次都会推辞说:“不了,我手头还有点事情。”和很多退休的老人不一样,父亲不愿意把自己的晚年变成遛鸟、看孩子、打太极,他愿意活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活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中。每次回津或者在京小聚,老爸总是会抽出一部分时间与我和爱人谈写作,他总是会开心地拿出最近发表的文章请我们浏览,或是拿出刚刚写好的稿件请我提点修改意见,态度之虔诚,时常让我和爱人汗颜。
老爸喜爱小外孙,但更爱自己的生活,甚至令人不解地坚守着自己的这一份喜好与热爱。
老妈每次来京之前都会为父亲炖好一锅鸡肉和一锅排骨,然后冷冻到冰箱里面,这样老爸做饭时就可以放点白菜豆角在里面,很迅速地弄好荤菜。父亲嗜酒,我们接走老妈的时候除了买好牛奶、大米等日常用品,还要给他留下两箱二锅头和一箱啤酒。
“我爸一个人行吗?”
“行。他一个人美着呢!”老妈嘻嘻哈哈地说。
没有想到,执著于文学创作的父亲在生活中也有回报。2010年春节前,经过专家的评选,老爸的散文《妻子和土地》获得了中国联通杯第二届天津市区县文学擂台赛散文擂主奖,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亲自为他颁奖。我在网络上看到身披授带,手捧证书的老爸照片,年近70岁的他,看上去是那么年轻,笑容里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我笑着调侃老妈说:“你老公还真行!”母亲发自内心地笑了。我知道虽然没有在老爸身边,但老妈无时无刻也在惦念自己的老伴儿。她有时候会叮嘱我说:“给你哥打个电话,今天立冬,让他过去给你爸送盘饺子!”我让她亲自给父亲打电话,她却总是推托说:“不用了,没啥可说的!”
“您劝劝,让我爸也到北京来!”我对母亲说。
“不行,你爸要是不读书不写字就该老了,他的脑子里面没有别的,装满了字!”老妈不止一次这样说。
除了字,父亲也惦念外孙铁头,时常在电话里会蜻蜓点水地谈谈对养育孩子的看法。“别追着孩子喂饭,孩子没有饿坏的,都是撑坏的。”“孩子练钢琴时间要固定,不能整天说他。”
其实,如果能够理解老爸的孤独,就能够理解他的内心。
可以说,是写作成就了父亲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到一位作家,从农村来到城里,如果没有他对写作的热爱,就没有父亲的今天。几年前,老爸的一个朋友和我讲起父亲当年的轶事。由于老爸是县里大名鼎鼎的笔杆子,当年县委书记钦点将父亲从教委调到县委当秘书,没有想到这种好事竟然被丝毫没有政治头脑的老爸一口拒绝,他甚至为此花钱请人吃饭。老爸听后悄悄告诉我说:“入了官场就写不了自己的东西,少了写作的自由,文学创作就基本上到头了。”于是,为了这点写作的自由,父亲踏踏实实编辑教育系统的教研刊物,自由自在地写他喜爱的文字。
老爸的散文擂主奖当时有1万块钱的奖金进账,这说来着实让人羡慕,可老爸却说,这钱不能自己揣起来。最后,他把1万元的绝大部分捐赠给了区文化馆办的文学刊物《大运河》。
老爸对文学的爱是真爱,正如同他对子女的爱一样,不要求任何回报。
我的好朋友,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父亲的新书《柯山散文选》出版时,曾经为父亲写过一个序言,他说:“不敢妄评克山的文字,还是翻看了他的部分作品,可以肯定地说,他成为不了大文豪,也不可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文学老年而已。但我同样肯定地说,他做人之质朴、随性而真实,做事之实在、细致而认真,生活之自我、纯粹而洒脱、并乐于助人,这其实对一个人来讲就足够了。”
老妈不在家的日子,父亲享受着自己的孤独,他电话里面对我说,这星期把《静静的顿河》又看了一遍,40万字的书啊,更何况是一个70岁的老人!忽一日,老爸又来电话说,最近喜欢上了看老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地道战》、《小城之春》、《平原枪声》,几十部老片占据了他晚上孤独的时光,有时候看着看着累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
我们时时牵挂老爸,老爸却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生活!
几天前,我们带着铁头和母亲回到武清。早上,爱人陪着老爸到运河边上钓鱼,父亲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如何在这条河里游泳,当时的鱼虾如何多,童年有哪些趣事等等。当我们主动聚拢到父母身边时,时光也似乎变慢了,河水也似乎变得柔软了,我的老爸似乎又重新焕发出了年轻时的光彩。
周日,我们要回北京了,父亲说:“你们先走吧,让你妈再歇歇,单独待几天,老人也需要空间调整自己,过些日子你们再把孩子送过来!”听到老爸这样说,我们发自内心地表示理解,铁头泪眼朦胧告别了姥姥姥爷,期待着与他们的再次相聚。
(责编: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