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活动一:厨余垃圾再利用
1. 对果皮再用的调查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学生对于果皮的知识知道甚少,有的甚至没听说过,对于果皮可以做成菜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2. 观看《果皮的妙用》微课
针对这样的调查信息的反馈,老师制作了《果皮的妙用》微课并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微课虽然时间短,但看看学生们的反应吧:惊讶地张大嘴巴——略为明白地点头认同——举起双手表示回家实践。
3. 自己动手再用果皮
学生们回到家,纷纷亲自动手用香蕉皮擦皮鞋、用橙皮丝做蛋糕、用苹果皮擦水龙头……不仅如此,学生班级群交流方法,在父母的朋友圈分享自己再用果皮的过程,学生还制作手抄报,用精彩照片、稚嫩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4. 再次做问卷调查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于果皮的认识有多少呢?老师对学生再做一次问卷调查,从问卷中,初步了解到学生愿意改变浪费的坏习惯,愿意对生活中可循环再用的物资都尝试,更加愿意将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与家人分享,并向家人和朋友传递环保的生活理念。
活动二: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节约用纸,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在这些活动中全体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仔细地清除垃圾、清污、除尘,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扩大了社会影响,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净化了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带动和影响家庭、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产生有益的社会影响。
“海绵城市”进校园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了让学校的全体学生能增强环保意识,学校把新一代“海绵城市”, 雨洪管理也引入校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九月开学的第一天,当学生沿着校道走进校园的时候,发现改变很大,红色透水砖铺在校道上,原来在暑期,区建设水务局会同街道、设计单位等进行了多次沟通探讨,鉴于我们学校地处地势较高的位置,校园房屋、道路规整,具备实施海绵要素建设的条件,且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区建设水务局在街道和学校的大力配合下,对我们小学花基和素混凝土道路进行了改造,布置生态渗水沟、砌筑阶梯式花基、新建嵌草广场、改造道路透水铺装。具体措施体现“渗、滞、蓄、净、用、排”的设计理念,有效减少了下雨天路面积水问题,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改造后植物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文化石花基与学校环境相得益彰,红色透水磚路面生态环保,既有景可赏,又有平台可供休憩。学校为了增学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除了在课堂上、活动中进行教育,也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海绵城市”的这些改造,学生天天都在感受着,环保的意识也在增强。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提到的实践创新,劳动意识方面提到: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学生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 邱 丽
活动一:厨余垃圾再利用
1. 对果皮再用的调查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学生对于果皮的知识知道甚少,有的甚至没听说过,对于果皮可以做成菜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2. 观看《果皮的妙用》微课
针对这样的调查信息的反馈,老师制作了《果皮的妙用》微课并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微课虽然时间短,但看看学生们的反应吧:惊讶地张大嘴巴——略为明白地点头认同——举起双手表示回家实践。
3. 自己动手再用果皮
学生们回到家,纷纷亲自动手用香蕉皮擦皮鞋、用橙皮丝做蛋糕、用苹果皮擦水龙头……不仅如此,学生班级群交流方法,在父母的朋友圈分享自己再用果皮的过程,学生还制作手抄报,用精彩照片、稚嫩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4. 再次做问卷调查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于果皮的认识有多少呢?老师对学生再做一次问卷调查,从问卷中,初步了解到学生愿意改变浪费的坏习惯,愿意对生活中可循环再用的物资都尝试,更加愿意将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与家人分享,并向家人和朋友传递环保的生活理念。
活动二: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节约用纸,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在这些活动中全体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仔细地清除垃圾、清污、除尘,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扩大了社会影响,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净化了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带动和影响家庭、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产生有益的社会影响。
“海绵城市”进校园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了让学校的全体学生能增强环保意识,学校把新一代“海绵城市”, 雨洪管理也引入校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九月开学的第一天,当学生沿着校道走进校园的时候,发现改变很大,红色透水砖铺在校道上,原来在暑期,区建设水务局会同街道、设计单位等进行了多次沟通探讨,鉴于我们学校地处地势较高的位置,校园房屋、道路规整,具备实施海绵要素建设的条件,且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区建设水务局在街道和学校的大力配合下,对我们小学花基和素混凝土道路进行了改造,布置生态渗水沟、砌筑阶梯式花基、新建嵌草广场、改造道路透水铺装。具体措施体现“渗、滞、蓄、净、用、排”的设计理念,有效减少了下雨天路面积水问题,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改造后植物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文化石花基与学校环境相得益彰,红色透水磚路面生态环保,既有景可赏,又有平台可供休憩。学校为了增学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除了在课堂上、活动中进行教育,也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海绵城市”的这些改造,学生天天都在感受着,环保的意识也在增强。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提到的实践创新,劳动意识方面提到: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学生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