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理课堂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再次要指导学生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地理课堂 促进 学生 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教师作为思维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是通过悉心指导,激发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愿望,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发展,从而得到“最好的生长”。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兴趣时常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崇拜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假如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又怎么会喜欢地理这门学科?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情感的调节作用。
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心态进入课堂,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次,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句安慰的话语可能挽回学生的自尊;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一个耐心的姿态可能化解学生的挫败;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一个嘉奖的眼神可能换来学生上进的动力。
再次,教师应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合理地应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更多样、教学方法更灵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增强自己的亲和力。教师诙谐与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作为学生思维的领路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成为“一种指导学习的艺术”。通过向学生一步步的发问,指导他们的探究课堂并且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得出答案,而是要使学生注意教材内容,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才会产生希望解决困难与问题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地思考。
我在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影响聚落布局的因素”时,指导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作为部落的居住地。学生议论开了:有淡水,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充足的食物等,而这些都是影响聚落布局的因素。在我的点评后,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知识点非常契合,充满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致。
再如,在学习“长江的航运条件”时,学生对河道的航运条件比较陌生,我就请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艘大船的船长,学生觉得很新奇,我问他们:“船长们,你们在行驶过程中对河道有什么要求啊?”学生希望:水深些,没有暗礁,河面不要有大风浪,可以让船只安全的航行,船只多的时候航道也能畅通,也不要出现堵塞的现象,有便利的港口可以停泊等等。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都很有益。
还有一次,学习“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时,一名学生发言,他把自己当作一家工厂的老总,说最大的目标是赚钱,此时其他学生笑翻了,而他说的“赚钱”恰恰是工业布局的最大目标,所以原材料进价最好便宜些,质量也要好些。如何能更便宜呢,假如工厂离原产地近,运输费就省了,产品最好一生产出来都卖光了,另外还拥有先进的技术,其他工厂都生产不出这样优质的产品。这位同学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都说到了:原料、交通、市场、科技。
很多时候,课堂上指导学生这样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他们就会兴趣倍增,思维也会豁然开朗,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指导学生探究,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
从七年级下册开始研究区域地理,如:亚洲,非洲、欧洲、美国、印度等,包括整个八年級的中国地理,由于教材主题多,知识点多,很多知识点设置成图片、案例、活动、讨论等形式,没有明确的文字叙述,也没有理论性陈述,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使其能够自主学习,就成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
如果一言堂式地传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生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且不久就会抛诸脑后,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归纳出方法。例如: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地方,关于这个地方你们想知道什么呀?
生1:什么地方?在哪里?(地理位置)
师:你怎么描述一个地方的位置啊?
生1:经纬度,邻近的国家或者海洋。
生2:那里有什么啊?
师:你指哪方面?
生2:比如气候怎么样?是平原吗?(自然要素:气候、地形)
生3:那里有什么河流,生长的树木和我们这里一样吗?(自然要素:河流、植被)
生4:那里的人们怎样生活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是怎样的?(人文环境)
生5:那里经济发不发达?(人文环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把怎样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都告诉老师了。
大家再仔细想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有没有联系?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发现其实地理位置决定了某些自然要素,各个自然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气候和土壤决定植被的生长,植被又会影响气候和土壤,地形影响河流的发育,河流又影响地形的变化。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决定着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又在不断影响着自然环境。
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教材只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工具,我们是通过教材来学习,而不是生硬地学教材,在各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心中的疑问去阅读课本,查找地图,找出答案,交流分享。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能够自主学习某块区域了。
再如:学习“水资源”这节内容时,也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探索:①水资源在哪里?水资源的分布。
②为什么?水资源的分布与什么有关系?
③有何利弊?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
④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怎么样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数据对比,查找地图,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特别是在怎样有效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时,介绍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引发学生对身边用水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为了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调查活动方案让学生分组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策划完成。比如:设计家乡微型旅游景点方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在积极发展旅游业,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旅游出行体验,想想旅游业本身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哪些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播方面的效益。再按照景点在哪里,为什么会形成,怎么样开发使其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学生的策划方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进行了精心的思考与调查,利用自身的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有的学生策划了湖泊的观光和餐饮业结合,特别强调了其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到目前人们必须修正自身行为,充分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学生提出了以采摘水果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方案,指出了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差异和生产活动方面的差异,从而在心理情绪方面产生差异,提倡乡村淡雅、宁静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让我为他们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感到惊叹。
在带领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也让学生正确认识了人地关系,懂得珍惜我们周边的事物,进而修正自身的行为,缓解人地关系,最终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幸福地生活!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教师)
地理课堂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再次要指导学生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地理课堂 促进 学生 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教师作为思维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是通过悉心指导,激发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愿望,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发展,从而得到“最好的生长”。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兴趣时常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崇拜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假如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又怎么会喜欢地理这门学科?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情感的调节作用。
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心态进入课堂,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次,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句安慰的话语可能挽回学生的自尊;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一个耐心的姿态可能化解学生的挫败;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一个嘉奖的眼神可能换来学生上进的动力。
再次,教师应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合理地应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更多样、教学方法更灵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增强自己的亲和力。教师诙谐与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作为学生思维的领路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成为“一种指导学习的艺术”。通过向学生一步步的发问,指导他们的探究课堂并且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得出答案,而是要使学生注意教材内容,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才会产生希望解决困难与问题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地思考。
我在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影响聚落布局的因素”时,指导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作为部落的居住地。学生议论开了:有淡水,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充足的食物等,而这些都是影响聚落布局的因素。在我的点评后,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知识点非常契合,充满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致。
再如,在学习“长江的航运条件”时,学生对河道的航运条件比较陌生,我就请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艘大船的船长,学生觉得很新奇,我问他们:“船长们,你们在行驶过程中对河道有什么要求啊?”学生希望:水深些,没有暗礁,河面不要有大风浪,可以让船只安全的航行,船只多的时候航道也能畅通,也不要出现堵塞的现象,有便利的港口可以停泊等等。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都很有益。
还有一次,学习“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时,一名学生发言,他把自己当作一家工厂的老总,说最大的目标是赚钱,此时其他学生笑翻了,而他说的“赚钱”恰恰是工业布局的最大目标,所以原材料进价最好便宜些,质量也要好些。如何能更便宜呢,假如工厂离原产地近,运输费就省了,产品最好一生产出来都卖光了,另外还拥有先进的技术,其他工厂都生产不出这样优质的产品。这位同学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都说到了:原料、交通、市场、科技。
很多时候,课堂上指导学生这样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他们就会兴趣倍增,思维也会豁然开朗,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指导学生探究,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
从七年级下册开始研究区域地理,如:亚洲,非洲、欧洲、美国、印度等,包括整个八年級的中国地理,由于教材主题多,知识点多,很多知识点设置成图片、案例、活动、讨论等形式,没有明确的文字叙述,也没有理论性陈述,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使其能够自主学习,就成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
如果一言堂式地传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生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且不久就会抛诸脑后,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归纳出方法。例如: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地方,关于这个地方你们想知道什么呀?
生1:什么地方?在哪里?(地理位置)
师:你怎么描述一个地方的位置啊?
生1:经纬度,邻近的国家或者海洋。
生2:那里有什么啊?
师:你指哪方面?
生2:比如气候怎么样?是平原吗?(自然要素:气候、地形)
生3:那里有什么河流,生长的树木和我们这里一样吗?(自然要素:河流、植被)
生4:那里的人们怎样生活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是怎样的?(人文环境)
生5:那里经济发不发达?(人文环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把怎样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都告诉老师了。
大家再仔细想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有没有联系?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发现其实地理位置决定了某些自然要素,各个自然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气候和土壤决定植被的生长,植被又会影响气候和土壤,地形影响河流的发育,河流又影响地形的变化。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决定着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又在不断影响着自然环境。
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教材只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工具,我们是通过教材来学习,而不是生硬地学教材,在各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心中的疑问去阅读课本,查找地图,找出答案,交流分享。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能够自主学习某块区域了。
再如:学习“水资源”这节内容时,也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探索:①水资源在哪里?水资源的分布。
②为什么?水资源的分布与什么有关系?
③有何利弊?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
④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怎么样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数据对比,查找地图,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特别是在怎样有效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时,介绍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引发学生对身边用水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为了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调查活动方案让学生分组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策划完成。比如:设计家乡微型旅游景点方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在积极发展旅游业,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旅游出行体验,想想旅游业本身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哪些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播方面的效益。再按照景点在哪里,为什么会形成,怎么样开发使其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学生的策划方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进行了精心的思考与调查,利用自身的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有的学生策划了湖泊的观光和餐饮业结合,特别强调了其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到目前人们必须修正自身行为,充分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学生提出了以采摘水果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方案,指出了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差异和生产活动方面的差异,从而在心理情绪方面产生差异,提倡乡村淡雅、宁静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让我为他们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感到惊叹。
在带领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也让学生正确认识了人地关系,懂得珍惜我们周边的事物,进而修正自身的行为,缓解人地关系,最终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幸福地生活!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