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数学教学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更有助于孩子们有效的成长与学习。小组中存在的人员安排、人际关系、小组氛围以及參与意识等对小组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还从知识和情感两方面阐述了小组具体实施的时机,并论述了小组合作交流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教学 异质对比差异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究其根源在于,小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进行学习,往往能激发思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又因为思维的活跃,更能认识事物的多样性。
交流不仅是感情的需要,更是思维的需要,小学生在自身各方面能力尚未很高的时候,交流对他们来说更是非常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他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
一、小组的组织
1.小组的人际关系
每一种群体都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小组也不例外,小组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小组合作的和谐与效率。我们知道,在师生群体中,学生有着明显地向师性,而在学生群体中,优等生又处于一个非常优越的地位,这种优越性是其他学生对他们的崇拜和羡慕而形成的。有的学生心甘情愿地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品给优等生使用,就是这种向优性地表现。
这种人际关系在小组讨论中往往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优等生扮演着权威的角色,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得快、想得多,因此他们往往侃侃而谈,一语中的;而其他学生因为想得慢或因为习惯性而往往扮演着忠实的听众,听者对权威者的意见是差不多完全接受,是一种不加批判地接受。试想,这能说是一种小组合作学习吗?另一种是,在几人的小组中,不知不觉地又分为了几个小小组。讨论时能力与水平相近的两位或三位学生不约而同地结成一块,这样,好的讨论的结论与主题接近,讨论的效率较高,其他的则讨论的结论离主题较远,效率较低。形不成思维共享,结论共享,达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提高。
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小组中存在着的人际关系,合理组织,扬善抑弊,形成和谐、平等的小组成员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地实施下去,成为学生乐于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小组的结构
现代教育学提倡,小组的合理人数为4~6个。根据10年多的实际教学实验,笔者认为4人制小组最为合适。首先,相比之下,4人制小组的学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全面的发表意见,并且对小学阶段而言,一些合作性地活动,因活动中项目较少,4人比5人或6人更容易进行分配。比如,调查水龙头的滴水量,测量校园建筑物,绘制平面图等等。其次,从教学设施方面看,4人也比6人更便于小组的组织,我们现在教室使用的桌椅主要还是单人单桌单椅,这种桌椅以4人为1小组,更便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这两方面上看,笔者提倡小组的人数应该以4人为主。
我们知道,小组式教学的学生组织方式存在两种特征:组内异质,组间均衡。对组内异质方面,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讨论热烈、效率较高的小组与气氛低沉、效率偏低的小组存在着异质的对比量的差异。笔者认为,要使小组交流互动流畅,效率偏高,同质的学生量应大于异质的学生量。
以4人小组为例,同质的学生量与异质的学生量的比应为3:1,如3名能力相仿的中等生带一名后进生,一名优等生带3名中等能力的学生。前一种组合,3名中等生就好比涓涓细流汇成大河,一名后进生就好像大河中的一块顽石,在河水的力量远大于顽石的力量时,它又怎能不随着滔滔河流而滚动?后一种组合,一名优等生就好比治水之大禹,开山掘渠,3名中等生则相互碰撞,齐头并进。此时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岂能不焕发出光彩?笔者认为,这种组合从心理学方面讲,就是在小组中增强同质的成份,以便首先形成共同的语言与类似的思维,使异质在这种共震中被带动,达到共同提高。而那种小组同质量与异质量的比是2:2的,即1:1者,这样的小组,只会分不会合。
3.小组意识的培养
小组意识是良好的小组人际关系形成的标志,是更好地发挥小组最优化结构的必要条件。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应有一种小组的意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组意识应包括平等的意识,表达的意识,倾听的意识,批判的意识(小学生也可以叫判断的意识),吸收的意识(也可以叫统一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小组意识的培养,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小组意识的培养作为小组组织的重要内容,有的提出口号:在小组中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评价他人的想法;有的通过与学生交流,针对性地解释小组中发生的事,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有的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比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当要求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时,教师问:“怎样合作,效率最高?”就有学生发现,先把圆平均分成4份,然后每人一份,再平均分成4份。当再把圆平均分成32等份时,全班每个小组都用了这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小组合作意识的种子则不失时机地种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小组总结。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协调认同、有价值的最终结论,也就是小组中每个成员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既是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外在要求,也是面向个体的吸收过程,才能达到面向全体的发展目的。有些教师不注意这一点的组织和要求,往往出现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这一点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何时进行小组合作,除必需的合作以外,有些是属于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不过,教师的心中应有两把尺子,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即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情感的需求。
1、知识的需求
有些知识的是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才能完成,像数据的收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克、千克的认识,数学实践活动等等,在小学数学中,这样的内容非常多。
此外,教师针对知识学习,应适当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特别是知识点较多、需要全面理解或认识的题目;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知识规律和思考路径,努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增进小组思维共享。比如教学复合应用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所能解决的一步或两步问题,小组成员一步问题的解决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资源,从而进一步认识事理,便于最后问题的解决。这种知识在小学教学中还有很多。
2、情感的需求
课堂教学知识是对象,情感是载体。“船舶要造得科学,要造得美观,但若不明水势水理,又岂能远航?”学生的学习情感会因教师的给予而焕发,更会因教师的组织和调动而自主焕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充分利用小组交流,在学生需要交流时适时安排讨论,虽然有时这种讨论会是短暂的、无集体交流的,但学生在小组中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传递了自己的经验,他们的精神会因此而重新抖擞起来。还有,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课堂总结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时,学生们一时无从说起?究其原因,完全是因为在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小组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在课堂教学结束时,也没有提醒学生进行小组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学生处在无感情的、麻木的填鸭式被动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
实践发现,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引导小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非常关键。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避免学生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当笔者发现当出现此类情况时,就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已经失败;一个答案,一个举手发言者,一种表情;笔者概况为“三个一”。
引起失败的原因,其一是小组组织不到位。教师缺少对小组成员各方面的培养,成员间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其二是设置的小组目标即研究任务不恰当;或者是问题太难,答案难寻;或者是问题太容易不值得讨论和交流,对学生来说都不值得举手回答,更谈不上会引起惊喜、热烈等情感表现。
2、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前提
这是现代教育学的共识之一,笔者主要想从两个方面再一次阐述它的重要性。首先是学习目的,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和补充;其次是学习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交流的应是自己的成果与见解,解决的应是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那将是无谓的交流。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自由天地,是他们当家作主的快乐园地。走进学生的小组中,我们才真正了解了他们。在那里,有他们的语言;在那里,有他们的思想;在那里,有他们的感情;在那里,有他们自己。对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小世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教学 异质对比差异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究其根源在于,小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进行学习,往往能激发思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又因为思维的活跃,更能认识事物的多样性。
交流不仅是感情的需要,更是思维的需要,小学生在自身各方面能力尚未很高的时候,交流对他们来说更是非常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他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
一、小组的组织
1.小组的人际关系
每一种群体都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小组也不例外,小组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小组合作的和谐与效率。我们知道,在师生群体中,学生有着明显地向师性,而在学生群体中,优等生又处于一个非常优越的地位,这种优越性是其他学生对他们的崇拜和羡慕而形成的。有的学生心甘情愿地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品给优等生使用,就是这种向优性地表现。
这种人际关系在小组讨论中往往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优等生扮演着权威的角色,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得快、想得多,因此他们往往侃侃而谈,一语中的;而其他学生因为想得慢或因为习惯性而往往扮演着忠实的听众,听者对权威者的意见是差不多完全接受,是一种不加批判地接受。试想,这能说是一种小组合作学习吗?另一种是,在几人的小组中,不知不觉地又分为了几个小小组。讨论时能力与水平相近的两位或三位学生不约而同地结成一块,这样,好的讨论的结论与主题接近,讨论的效率较高,其他的则讨论的结论离主题较远,效率较低。形不成思维共享,结论共享,达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提高。
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小组中存在着的人际关系,合理组织,扬善抑弊,形成和谐、平等的小组成员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地实施下去,成为学生乐于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小组的结构
现代教育学提倡,小组的合理人数为4~6个。根据10年多的实际教学实验,笔者认为4人制小组最为合适。首先,相比之下,4人制小组的学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全面的发表意见,并且对小学阶段而言,一些合作性地活动,因活动中项目较少,4人比5人或6人更容易进行分配。比如,调查水龙头的滴水量,测量校园建筑物,绘制平面图等等。其次,从教学设施方面看,4人也比6人更便于小组的组织,我们现在教室使用的桌椅主要还是单人单桌单椅,这种桌椅以4人为1小组,更便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这两方面上看,笔者提倡小组的人数应该以4人为主。
我们知道,小组式教学的学生组织方式存在两种特征:组内异质,组间均衡。对组内异质方面,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讨论热烈、效率较高的小组与气氛低沉、效率偏低的小组存在着异质的对比量的差异。笔者认为,要使小组交流互动流畅,效率偏高,同质的学生量应大于异质的学生量。
以4人小组为例,同质的学生量与异质的学生量的比应为3:1,如3名能力相仿的中等生带一名后进生,一名优等生带3名中等能力的学生。前一种组合,3名中等生就好比涓涓细流汇成大河,一名后进生就好像大河中的一块顽石,在河水的力量远大于顽石的力量时,它又怎能不随着滔滔河流而滚动?后一种组合,一名优等生就好比治水之大禹,开山掘渠,3名中等生则相互碰撞,齐头并进。此时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岂能不焕发出光彩?笔者认为,这种组合从心理学方面讲,就是在小组中增强同质的成份,以便首先形成共同的语言与类似的思维,使异质在这种共震中被带动,达到共同提高。而那种小组同质量与异质量的比是2:2的,即1:1者,这样的小组,只会分不会合。
3.小组意识的培养
小组意识是良好的小组人际关系形成的标志,是更好地发挥小组最优化结构的必要条件。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应有一种小组的意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组意识应包括平等的意识,表达的意识,倾听的意识,批判的意识(小学生也可以叫判断的意识),吸收的意识(也可以叫统一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小组意识的培养,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小组意识的培养作为小组组织的重要内容,有的提出口号:在小组中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评价他人的想法;有的通过与学生交流,针对性地解释小组中发生的事,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有的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比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当要求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时,教师问:“怎样合作,效率最高?”就有学生发现,先把圆平均分成4份,然后每人一份,再平均分成4份。当再把圆平均分成32等份时,全班每个小组都用了这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小组合作意识的种子则不失时机地种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小组总结。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协调认同、有价值的最终结论,也就是小组中每个成员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既是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外在要求,也是面向个体的吸收过程,才能达到面向全体的发展目的。有些教师不注意这一点的组织和要求,往往出现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这一点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何时进行小组合作,除必需的合作以外,有些是属于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不过,教师的心中应有两把尺子,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即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情感的需求。
1、知识的需求
有些知识的是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才能完成,像数据的收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克、千克的认识,数学实践活动等等,在小学数学中,这样的内容非常多。
此外,教师针对知识学习,应适当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特别是知识点较多、需要全面理解或认识的题目;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知识规律和思考路径,努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增进小组思维共享。比如教学复合应用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所能解决的一步或两步问题,小组成员一步问题的解决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资源,从而进一步认识事理,便于最后问题的解决。这种知识在小学教学中还有很多。
2、情感的需求
课堂教学知识是对象,情感是载体。“船舶要造得科学,要造得美观,但若不明水势水理,又岂能远航?”学生的学习情感会因教师的给予而焕发,更会因教师的组织和调动而自主焕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充分利用小组交流,在学生需要交流时适时安排讨论,虽然有时这种讨论会是短暂的、无集体交流的,但学生在小组中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传递了自己的经验,他们的精神会因此而重新抖擞起来。还有,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课堂总结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时,学生们一时无从说起?究其原因,完全是因为在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小组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在课堂教学结束时,也没有提醒学生进行小组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学生处在无感情的、麻木的填鸭式被动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
实践发现,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引导小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非常关键。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避免学生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当笔者发现当出现此类情况时,就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已经失败;一个答案,一个举手发言者,一种表情;笔者概况为“三个一”。
引起失败的原因,其一是小组组织不到位。教师缺少对小组成员各方面的培养,成员间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其二是设置的小组目标即研究任务不恰当;或者是问题太难,答案难寻;或者是问题太容易不值得讨论和交流,对学生来说都不值得举手回答,更谈不上会引起惊喜、热烈等情感表现。
2、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前提
这是现代教育学的共识之一,笔者主要想从两个方面再一次阐述它的重要性。首先是学习目的,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和补充;其次是学习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交流的应是自己的成果与见解,解决的应是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那将是无谓的交流。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自由天地,是他们当家作主的快乐园地。走进学生的小组中,我们才真正了解了他们。在那里,有他们的语言;在那里,有他们的思想;在那里,有他们的感情;在那里,有他们自己。对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小世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