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定四季

来源 :小学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775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你对星空并不熟悉,你也一定知道天上有七颗星,它们排列成勺子的形状,这就是北斗七星。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北斗七星,夜晚,当你仰望北边天空,就能看到这把“勺子”有时“立在”天上,有时“趴在”云端,有时“躺在”天际线。
  斗转星移,四季更替
  北斗七星属于88星座中的大熊座,由于这七颗星排列的形状类似殷周时期一种舀酒的器物,所以中国古人称其为“北斗”。北斗七星在中国传统的星空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星图中,北斗七星位于紫微垣的外侧,寓意天帝的御用马车,载着天帝巡游四方。而要说北斗对人们生活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看斗转星移,辨四季更替”。
  中国古人在对北斗七星的长期观察中发现,在同一时刻观察北斗七星,所见勺柄所指的方向每天都会逆时针旋转1度,而一个圆周正好是360度,所以北斗七星勺柄旋转一周刚好需要一年的时间。如果你也能花上一年的时间,坚持每晚在固定时间观察北斗七星,你就会发现,每当春季的时候,北斗七星勺柄指向东方,随着勺柄逆时针旋转,到了夏季,正好指向南方,秋季指西,冬季指北。其实,中国古人正是通过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根据勺柄所指方向与气候、耕作等方面的联系来划分四季的。有一首流传至今的歌谣是这样说的: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要知道中国古代就是农业大国,对季节的准确判段直接影响着农耕和收成,北斗七星的重要地位便不言而喻。除了北斗这个名称以外,中国古人还为每一颗星都赋予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从勺头开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古时候,人们总是将非常有才华的人看作是文曲星下凡,这里的文曲星说的就是北斗第四星,天权。
  最容易辨认的星群
  对于初识星空的人来说,北斗七星是最容易辨认的一组星,因为组成它的这七颗星中,最暗星的亮度也能达到3.3等,所以,只要在室外环境灯光不是特别亮的地方,我们都能够清晰的辨认出这把“勺子”。如果你的视力够好,你还能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紧邻开阳还有一颗稍暗的星,它被视为开阳的辅星,视力差的人很难看到。在古代,人们用辅星来检验士兵的视力,能分辨出辅星的才算合格。
  北斗七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最远的是天枢星,距离地球124光年,最近的天璇星也要79光年。是的,北斗七星中的每顆星到地球的距离都不同,只是我们的眼睛无法分辨出它们的远近差别。如果我们跳离地球视角,从宇宙中的另一个角度观察,那么北斗七星所排列成的“勺子”就不复存在了。
  北极星
  从北斗七星勺头的前两颗星向外延伸5倍的距离,我们能找到一颗稍暗一些的星,它就是北极星。北极星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亮星,找到它,就找到了正北方。古人就是靠北极星来辨别方向的,即便是现代人,如果没有辅助工具,在荒野或是海上,也要通过确认北极星的位置来判断方位。而且,在地球上看,北极星的位置几乎不动,其他星星都绕着北极星旋转。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地球是绕着一根假想的呈一定角度倾斜的地轴自转。假如将地球看作一个苹果,用一根竹签穿透苹果,将竹签稍微倾斜,竹签上端指向的天空就叫北天极,竹签下端指向的是南天极。而北天极附近的北极星,相当于位于地球自转的地轴上,所以看起来位置是不动的。
  三  垣
  中国古人将北天极附近的星空划分成三个部分:代表天帝住所的紫微垣、处理天庭政务的太微垣和天上的街市天市垣,即三垣。
其他文献
秤向哪边倾斜?  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明了秤,它由天平梁、秤盘和砝码组成。人们在秤盘上放上要比较重量的物体和砝码,从而称出物体的重量。  平衡秤  公元前200年,罗马人发明了平衡秤:将被称量的物体悬挂在钩子上,砝码沿着有刻度的横臂移动,直到两边达到平衡为止。通过标记砝码与枢轴的距离,读出物体的重量。这种秤携带起来比较方便。  越来越现代化的秤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罗伯瓦尔发明了一种新
期刊
我試过了,也没有水……
期刊
“飞檐走壁”的艺术家  Scribit是一款可以在垂直的石膏墙面、玻璃面板或白板上作画的机器人,只需将它悬挂于墙面上,插入四色专用水笔,连接电源及Wi-Fi,用手机在官方App中选择你喜欢的图案(还可以自定义图片或文字),接着按下启动键。等一个晚上,Scribit就能绘出一大幅作品。更棒的是,它的擦除功能是利用高温让颜料蒸发,不会对墙面造成任何损伤,保证你的墙面图案可以常换常新。  会旋转的摩天大
期刊
“Mesobot”是一种可以对水下生物进行追踪拍摄的“隐形”水下机器人。它的主要监测范围是海洋的“暮光带”,即深度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的中层水域,这里只有百分之一的光线能够到达,却仍是许多生物的家園。大量浮游生物白天潜藏在海洋深层,直到夜晚无甚光照、视线不佳时游至这一区域的顶端觅食,接近天亮时再重新游向深海。这样的上下垂直运动,形成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迁徙奇观——“昼夜垂直迁移”,同时也影响了
期刊
一项研究发现,被毛虫吃掉的番茄会使用电信号向植株的其余部分发送警报,這些电信号似乎有助于植株加强防御,例如释放过氧化氢,这是一种反应性化学物质,可以抵抗受损组织的微生物感染,防止病原体传播。人类神经系统利用神经元细胞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之间发送电信号。植物没有神经元,但它们有细长的“管子”,称为木质部和韧皮部,用于在根、叶和果实之间传输汁液。在这些管子中流动的带电离子能够以与神经元类似的方式在植物的不
期刊
世界首座3D打印钢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通,它是由机械臂使用焊枪逐层堆积桥梁结构制造的,由4500千克不锈钢制成。12米长的3D打印桥由四台商用工业打印机建造,耗时6个月。这座橋架设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古老的运河上,已经对行人和自行车开放。连接在桥梁上的十多个传感器会在人们经过桥梁或天气变化时监测整个桥梁结构的振动、温度等数据变化,同时这些数据会被输入桥梁的数字模型中。
期刊
数学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具有反馈与矫正的功能。在倡导“高质轻负”“简约化教学”的今天,给“课堂练习”留有一席之地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在留给学生课堂作业的时间里布置一些机械、乏味的低效练习,而要优化课堂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数学练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期刊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自发电的健康监测装置,它可以靠分解汗液中的一种名叫乳酸的物质来发电。这一装置由生物电池组成,这些电池装在可粘在指尖的薄垫里,薄垫将汗液吸进一层薄薄的泡沫中,泡沫中有一种特殊的酶可以分解汗液中的乳酸以产生电荷。每个指垫可以產生的电量虽不足以运行智能手表或手机等耗电设备,但对于检测心率和血糖等一系列指标的轻型传感器来说已经足够。人体在静止时指尖是出汗最多的部位之一,因此传感器可以全天供
期刊
这是一种使人们能够不用走路就能够快速移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诞生于1817年,经过多次改良之后,变得高效而流行。  德莱斯自行车  这一切都始于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男爵发明了一种交通工具——德莱斯自行车。他用一个简单的木条连接两个轮子,他坐在木条上,用脚蹬地推着车前进。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新的滑动行走方式而已,因为这种自行车还没有踏板!  踏板,链条,刹车  1861年,法国人皮埃尔·米肖(Pie
期刊
洋洋兔出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