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wa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磨课,就是对教学经验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磨课,教师不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教学价值,逐渐明确教材每篇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之所在,从而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下面以《俗世奇人·泥人张》的磨课为例,谈谈我在磨课中的得失。
  一、磨课过程
  (一)第一次教学:裸读裸备,“奇”就是奇
  2010年,在县级名师评比活动中,我被要求裸读裸备《俗世奇人·泥人张》一课。当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抓对比,解读泥人张与海张五的“俗”和“奇”。
  2.通过想象补白、合作演读,体会民间艺人的辛酸与智慧。
  这堂课上下来,轻松自然,学生全情投入。课后,有评委这样评价:
  胡老师的这节课,教学内容选择巧妙,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师生一起享受课堂,享受语文,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老师。
  我认为,当时因为是裸读裸备,手头没有任何参考资料,贴着文本解读,贴着文本教,动用的又全是语文手段,所以会有良好的课堂反馈。那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原汁原味无雕饰。
  但是,冷静下来深入思考,我发现,这种课似乎只适合于观赏,而学生的收获并不大。因为这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大部分还停留在“讲了什么故事”,如泥人张与海张五的“俗”和“奇”、民间艺人的辛酸与智慧。至于对比手法,虽然在此文中算不上是一望而知的东西,可不少学生多读几遍也就能领会。
  (二)第二次教学:深入文化,“奇”不是奇
  后来,为了“温州市精品百课展示”活动的备课,我“随教而读,以教促读”[1]176,重新拿起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也看了不少正式發表的解读文章与教学设计,受到冯骥才“题外话”[2]中关于“传奇”说法的影响,发现作者在对泥人张的刻画上,达到了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于是,我在设计上,通过突出在泥人张与海张五的交锋中海张五两处话的“俗”与泥人张行事的特立独行,来反衬泥人张的“奇”,并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引导学生抓主要矛盾解读小说,通过想象补白﹑合作演读,理解泥人张以及海张五的“俗”与“奇”。(重点)
  2.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塑造奇人的奇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感受天津卫码头文化。(难点)
  这样设计,是依据王荣生的小说教学理念,从“讲了什么故事”走向“怎么讲故事”。[1]175但通过试上课,我发现这样还只是上出了“小说”的味道,却不能上出“这篇小说”的味道,反而似乎有鲁迅小说重“疗伤”的倾向,且没有了原本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教学环节的转换变得生硬,学生变得沉闷。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味拔高,矫枉过正,《俗世奇人·泥人张》在我的课中已失去了原有的天然淳朴,多了几分矫揉造作。
  于是,冯骥才这篇小说的味道是什么,成了继续备课内容选择的方向。
  (三)第三次教学:细品津味,“奇”俗相生
  抛开纷繁复杂的众说纷纭,继续潜心研读与探讨,我发现冯骥才写《俗世奇人》有属于他自己的“津味”[3],即通过“津味”语言、“津味”手法,刻画了“津味”人物。这就是特属于这篇小说的“俗”与“奇”,也是特属于冯骥才的“俗”与“奇”。同时,温州市语文教研员阙银杏老师一句“海张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人,也有其可爱的一面”点醒了我,让我对“俗”与“奇”有了更辩证的认识。起初,我倾向于突出泥人张是俗世中的奇人,而海张五则是奇世中的俗人;现在,我意识到俗中有奇,奇中有俗,奇俗相生,矛盾统一。于是,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引导学生抓主要矛盾解读小说,通过想象补白﹑合作演读,理解泥人张以及海张五的“俗”与“奇”相生统一。(重点)
  2.品读“津味”十足的文字,体会作者的“俗”文“奇”写,感受天津卫码头文化。(难点)
  以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及部分实录:
  【环节一】猜猜“俗”与“奇”
  【环节二】品品“俗”与“奇”
  教师提问:故事里有哪些超出想象的地方?
  教师引导:对手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用“海张五,你太 了”这一句式评价海张五。(以俗衬奇)
  教师指导学生演读海张五的两处话,要求读出海张五的性格。插入海张五的背景介绍。“细嗓门”的话换成普通话和方言比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讲一方话)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碰到海张五这样不断“找乐子”的人,一般老百姓或手艺人可能作何反应?
  师生演读第8小节,想想泥人张咋想的。比较两处心理补白以及没有心理补白的妙处。(见招拆招,无招胜有招;无形无声,任人想象评说)
  教师提问:哪些词语读起来就像泥人张的手艺一样绝?(如:抠﹑找﹑戳等。还俗以雅)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泥人张头也不回,撑开伞走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泥人张撑着伞离去的背影,是“一个 的背影”。
  师生小结:“不强活不成,一强就强出空前绝后的人物来。冯骥才不写则已,一写就写出这样的俗文奇文。”
  【环节三】探究“俗”文“奇”写
  教师引导:俗与奇看似矛盾,如小说题目“俗世奇人”,又如故事开头用笔非常反常。
  教师用PPT展示故事开头: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
  教师提问:反常在哪里?(夸张不厌其烦。后文冯骥才对泥人张的刻画大多是侧面烘托,正面寥寥几笔,无形无声,截然不同于众人的喧哗与海张五的飞扬跋扈淋漓尽致的俗)
  教师用PPT展示如下三种不同的写法,让学生比较分析:从这夺人眼球的一笔,你看出了什么?(天津卫人的豪爽利落,对靠手艺吃饭的人的崇拜;作者以“俗”写“奇”的笔法;“俗”与“奇”的统一;等等)   [·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 手艺道上捏泥人的“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 ]
  教师提问:故事中反常矛盾的地方还体现在哪里?(如海张五前后的表现)引导学生得出:矛盾无处不在,抓矛盾,可以让你的阅读更接近核心。
  教师提问:在故事的结尾,你最喜欢哪个词?(如“被贱卖”。辩证认识海张五形象)
  教师提问:为什么敢贱卖?泥人张的自尊与敢斗争的底气,来自哪里?(高超的手艺与旧天津卫独特的码头文化)
  教师用PPT显示: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捏泥人是手上的艺术,写小说是笔下的艺术,阅读是思维的艺术,而我们的生活更是一门综合艺术,祝愿大家在这俗世中,捏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
  当教学内容确定后,我才明白第二次备课对文中词语的品析,只是优美生动的公式化品味,还未真正品出语言的筋骨。在第三次备课中,我则更侧重于冯骥才特有的句式(如开头与全文刻画泥人张手法的矛盾)与用词。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并有新的收获。
  想象、补白、比较演读(如方言的介入),是此次“津味”小说教学在手段上较成功的尝试,尤其是天津方言的介入,既符合文本特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最后落脚于旧时天津卫的码头文化,应该是对的。
  有听课教师这样评价这节课:
  1.环环相扣,环节过渡自然,巧妙推进,语言精妙到位。
  2.收放自如,不急不慢,静静地看﹑听﹑引﹑导。和小说本身后面的静斗味道很相符。人在课中。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为课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四)第四次教学:注重方法,出“奇”制胜
  2017年开春,在杭州再上这一课,我参考新教材,将这一课定为自读课。以下是特级教师张英飞导师听课后的点评与指导:
  1.自读课定位,头开得精彩,小组分点讨论、记录、汇报交流,运用较好。
  2.解读方法:抓关键词。课堂环节简洁。小说落脚点准确:(1)人物形象(俗,奇);(2)手法(俗,奇)。
  3.给学生什么?上课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不要拘泥于自读与精读,小说不要拘泥于某一句的语言,而要注意整篇的语言。
  4.海张五形象可能是学生解读的难点,可再侧重分析,第二环节的任务要更明确些,不要再停留在“俗”与“奇”上。
  5.建议增设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这个故事的结尾还可以是怎样的?写一写。
  于是,我对《俗世奇人·泥人张》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抓文题关键词解读小说,通过小组讨论,多角度理解泥人张以及海张五的“俗”与“奇”。(重点)
  2.在改写、比较、品读故事结尾中体会作者的“俗”文“奇”写,感受天津卫码头文化。(难点)
  这样的设计,除了体现文本特质,也更多地关注了学情,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空间,还体现了我对阅读课的教学追求:侧重体验,关注思维,以写促读;基于文本,基于学生,自然生成。
  二、磨课体会
  《俗世奇人·泥人张》的四次教学,就是一个扎扎实实地磨课的过程。它促进了我对文本及其教学价值的理解,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对我来说,磨课,磨的不只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磨的还是心,是对语文教学高效的追求。
  (一)追求教出“这一篇”文本的特质
  语文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关于语言品味,我前两次的教学是对文本优美生动的语言的公式化品味,而第三次教学则侧重于对冯骥才特有的句式(如开头与全文刻画泥人张手法的矛盾)与用词的品味,这样才算是真正品出了文本语言的筋骨,才算是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到“这一篇”中与独特思想情感融合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的:“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思想情感融合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1]139-143
  (二)追求教学生学
  都说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我的第四次教学,正是努力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深入解读文本,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学理论,思考学生的需求,汲取专家与同行的营养,然后反思调整自己的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认识到海张五形象的“俗”与“奇”可能是学生解读的难点,于是将其设计为第二环节去突破。就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而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在文本的教学与具体学情之间来回斟酌的结果”[1]。
  (三)追求不断突破自我
  磨课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判断与取舍、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课文有三种使用形态:处理成引出话题的“用件”,处理成写作知识的“例文”,处理成深入学习的“定篇”。[4]如此,根据文本特质与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我的这几次教学,基于教材课后的要求,将文本侧重于处置成深入学习的“定篇”,如再处理成“用件”或“例文”,那又会有几种不同的设计,而这将是对自己的又一番挑战与突破。
  《诗经》有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一节课在教师的手里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水平,磨出高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冯骥才.俗世奇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138.
  [3]孟玉红.论冯骥才津味小说的方言特色[J].近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05):228.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95.
其他文献
摘 要:所谓“体验的语文”,是以学生体验为核心与过程的语文学习的总称。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在实践中,体验的语文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以任务驱动来培养听读写说能力,以项目设计为课堂活动的基石,以关注学生体验为课堂突破口。  关键词:体验;教学策略;《今生今世的证据》  体验是主体对自我、生命与世界的一种感知。笔者所谓“体验的语文”,是以学生体验为核心与过程的语文学习的总称。它是以语文
期刊
摘要: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此类题型看似简单,但考生答题往往存在残缺、错位、模糊等情况。基于这样的“诊断”,如果要破解这些障碍,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建模”,从“梳理”“提炼”“生成”“验证”四个环节来实现“可操作”这一要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应注意“变式”,以期能以点带面,认清本质。  关键词: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解题“建模”  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是高考小说阅读题
期刊
摘 要:相比以往教材,统编教材加强了新闻教学的力度,其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新闻单元,且以独立的“活动·探究”形式出现,选文涵盖消息、特写、通讯等各种新闻类型。新闻教学应用好教材,根据学情搭建新闻学习支架,使学生系统学习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等相关知识,提升新闻素养,学会审视生活、思考生活,发展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新闻教学;统编教材;学习活动  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
期刊
摘 要:关注文本语言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是深入文本教学的必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分析语言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邻居吴老先生》一文的教学,可从“吴老先生”“邻居”“迁川第一世祖”“只是”“橘树”“任夫先生”“病”等关键词切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关键词:文本解读;关键词教学;《邻居吴老先生》  现在有很多朗读式的课堂,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读过来又读过去,最终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在一个
期刊
【课堂实录】  一、激发诱导,各谈感触  师:同学们好,课前我和个别同学聊天,从同学们的言辞间感觉到刚刚经历完大考的各位稍显疲惫。所以今天我们不谈考试,放松些,把目光投向我们身边的校园生活。  [教师用PPT呈现。]  据统计,最让学生反感的学校行为排名前三名为“排列名次”“发型检查”“放学留堂”这三种行为,我想问问大家,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种?  生1:放学留堂。因为自己有多次被留堂的切身经历,非
期刊
摘 要:自然朗读是依据现代白话文的语体性质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但它却不是一种好的朗读方式。它对于文本言语的认知几乎不起大的作用,反而在造成朗读意义信息弱化的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意志和行为。  关键词:自然朗读;念读表征;念读饱和;朗读知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见到这样一种朗读方式:在文本段落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就刚学习过的段落进行朗读,美其名曰“加深理解”;在全篇学习结束的时候,还让学生就全
期刊
摘 要:学习单是课堂教学的路标,其设计和实施要遵循能体现阅读教学内容单元设计与整体规划的要求、方法和策略应该清晰且多元、应建立一个可以复制的学习支架、要与学情匹配、要让学生思考和记笔记空间的最大化、每个板块之间的难度和容量要均衡等原则。  关键词:学习单;教学设计;《带上她的眼睛》  在引入学习单的生成式课堂中,学习单是以板块、问题以及学习成果为表格内容的学习工具或支架,学生知道学习路标、解读角度
期刊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掀起新的教学变革,学业评价的要求也相应产生变化,试卷的命制要体现《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整合交融”的理念,着力区分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有效引领教学。以下以温州市201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以下简称“期末试卷”)为例,谈谈基于统编教材的试题命制应关注的几个点。  一
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原杭州市机场路中学)创办于1990年5月,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浙江省家庭教育示范学校。自2007年起,学校开始实施“环境友好,基础构建”“科组培优,规范有效”“培育特色,经营品牌”三步连环行动计划,全面培育“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博约文化,着力打造“328高效课堂”,努力践行“幸福校园,博约教育”。经过8年的努力,现在学校内外关系和谐,管理规范有序,教育教学质量稳
期刊
作业可以巩固知识,促进同学合作与亲子交流,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同时,作业也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作业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情况。对此,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探索过程  (一)现状调查  为了解学校的作业情况,学校对学生的作业能力、作业态度、作业方法、作业环境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学生因缺乏自信而盲目抄袭作业,没有及时订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