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夕,第六期家庭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公益沙龙在北京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资源区划处副处长陈奕捷、北京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吕彦,介绍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人才需求和未来趋势,并与到会的家政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通过交流和碰撞,沙龙有三点共识:一是家政产业与休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和前景;二是两个行业中人才培养和服务能力输出是制胜的关键;三是家庭生活场景变化要求打造更有文化内涵、健康元素、亲情氛围的服务产品,“造梦”和“品牌黏性”需要家政人的想象力。
《家庭服务》杂志摘取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休闲农业需要产品创新,需要家政服务
陈奕捷,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资源区划处副处长
2016年,农业部联合14个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休闲农业就是最早的农家乐,后来发展成采摘园,到现在是由企业家建立的休闲农庄和农场。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开发农业多功能。农业不光有食品供给功能,还有文化传承、观光休闲、教育等功能。
休闲农业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经营者以女性为主。调研发现,女老板做的项目比男老板做的項目要优秀,不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地区。
我们的调研和一些大数据表明,家庭里面的出行决策大部分都是女性做出的,女性对服务质量更加敏感。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出行旅游的需求相应提高,比如是否有孩子睡觉的地方、母婴室、温水等,还有安全、卫生这些事项,女性考虑得更多。此外,女性更关注环境、愉悦感,更喜欢分享和占便宜的感觉。从事休闲农业要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做营销活动,外观、颜值很重要,农家乐要漂亮!
第二个特点,农家乐更多地体现“家”字,要体现人情味。
浙江长兴县水口乡的农家乐专门接待上海老人。上海的老年人精明得不得了,却愿意把钱借给农家乐的老板,因为就像走亲戚一样,农家乐的老板每年过年都会开着车去上海给他们拜年、送年货。农家乐充满了人情味,因为农家妇女的特质才可以做到这一点。
密云的山里寒舍将破旧的农民房子改造成高端乡村酒店。但他们缺少管家,甚至要发布信息招聘“女主人”。有女主人接待客人、叠被做饭等,才给游客家的感觉。所以可以说,这是家政服务的延展。目前,儿童餐、母婴服务都是休闲农庄所欠缺和急需的。
第三个特点,休闲旅游需要产品创新,需要家政服务。
我们总说旅游业的发展从观光时代进入到了休闲、度假时代,这个变化之中隐含的意义非常多。在休闲度假阶段,景区不再那么重要,住宿变得很重要。那么如何体现酒店的档次呢?即提供家政服务,把酒店变成游客的第二个家。家政服务就成了休闲旅游的重要内容。
比如陪家人去旅游,选择了公寓式的服务,定好时间,当地一家人送早餐过来。我们感觉服务很好,就会考虑再住一晚。
在未来,休闲旅游服务一定是向着家政服务方向去转。家政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整合。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就是从家政专业细分出来的。因此,家政管理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是不分家的,就是第一个家和第二个家的关系。
第一次站在家政的角度来谈这个话题。这是一个跨界融合的概念,家政和休闲农业的关联性,看似不大,其实特别多。
休闲农业很火,带来机遇和红利。第一,政策上,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很多农场主带来用地指标的红利、补贴的红利、成为当地样板的红利,就是依托在政府政策的温床上长大。第二,市场机遇。刚转型,需求极度旺盛,产品极度匮乏,大家对这个行业也是很包容的,已然成为消费热点。第三,存在双向搜索:农庄和消费者。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有2500个农庄,每天都有倒闭的、转让的、新开张的。市场这么旺盛可还有人找不到用户。
那么大家到底在找什么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消费者来讲就像是诗和远方。乡村农业打造主题特别重要:农庄主题化从另一个维度而言是给消费者造梦。 “田妈妈”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个品牌连锁。当时第一家农庄投入很少,实现当年投入当年盈利。投入低,但用软性的东西来做,比如课程、社群营销、用户农庄体验,去提高用户黏性。
这个行业现在需要思维变革。把传统的产业链思维转向市场思维,满足消费者需要;要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否则就会被淘汰;固有的行业思维向跨界的思维转换。
再说说2017年休闲农业发展机会和看点。一是农庄主题化,造梦的时代来临了;二是跨界创新商业模式将成为必然;三是集团化投资进入,因为行业已经迎来了赚钱的拐点;四是共享经济走进休闲农业,将闲置的一切资源利用开发起来;五是产业互联网化成为课题。
特别要讲的是,休闲农业在共享经济下也会发生变化。农庄存在很多完全没有利用的资源,比如说生产技术人员、服务人员、设施,这些在未来都有可能被开发出来。实际上,消费者也有很多是闲置的。创意工作者、项目导师、亲子教师,把这些资源组合起来,就能向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休闲农庄对人员有五大类需求:一是服务人员,全职兼职都可以,特别是农家乐需要主人、管家、服务人员;二是具体项目兼职工作人员,开发具体课程;三是节庆重要活动临时工作人员或经营者;四是农庄农产品的营销人员;五是社群活动组织人员。还有一种延伸的可能,就是出现一个新的职位,叫民宿管家。农村现在把房子修得档次很高,但房主并不愿意经营,需要请一个女管家去全面经营管理。
家政行业从业人员特别符合要求,会和女性打交道,知识面比较广,插花、茶艺懂得多,创造能力强,提升的空间大。
谈到人才培养,还有两点。第一,学生就业一定要有前瞻性。这个行业现在正旺,存在的形态会随着发展而有所改变,但是休闲这个大方向一直都会存在。第二,从就业方面看,休闲农业的从业者80%都是跨界,理念上并没有太大的鸿沟。目前做的优秀的农庄基本都是企业化程度高的,也有大财团进入。 管家帮的业务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FMF,第一个F(factory),即基地和工厂,M(member) 即会员,第二个F(family),即进家。产品也是三个字母LNH,L(labor)即劳动力, N(nutrion)即营养,H(health)即健康。目前我们的收入70%来源于家政,30%来源于其余两部分。蔬菜建议不要做,看似毛利很高,但有机蔬菜品相偏差,还不易储存和保鲜。
家政跨界联合是可取的,家政行业的优势是身边有客户源,但是也有难度,家政员不易把握与客户沟通的契机,很难把话带到。其次,跨界经营要有思想准备,前期投入是很高的。要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地做,一户一户地做起。先联营、再投资、再控股,需要一个过程。
我看到了两个需求和机会点。一个就是商业模式上打通或者合作,还有一个是人才的共享。
培优不是一个单纯的家政服务公司,在养教一体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我们不做产品,是服务的整合者,提供者。
基层的服务人员如何能把产品的销售工作做到位?我们发现现在做不到位,就放弃以服务人员做消费触点。但并不排除以平台的模式,或者以品牌与客户直接对接的模式,形成品牌对客户的销售。
我们更希望建立的是客户与品牌之间的黏性,而不是客户与产品甚至是客户与个人之间的黏性,这对我们做企业和品牌没有任何价值。
张先民,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家政项目办公室主任、原北京三八服务中心主任
家政行业面临的问题是,有需求,但是在萎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固有的界将自己禁锢在传统模式当中,是没有前途的。
家政行业本无界,围绕家庭服务就是正业!我们就是围绕着家庭、围绕着人服务。家政行业在新的形势下,就需要打破条条框框,这就是跨界。
张霁,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培训处处长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大家对家政服务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今的家政服务不再是洗衣做饭等劳务服务,而是向着衣食住行、休闲旅游、健康等全方位的家庭服务转化。需求的多样化催生了家政产业跨业态发展的趋势。
大约是 5年前,我曾经见过一些家政公司受到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的启发,开展乡居养生养老的试验,但不是很成功。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也有家政公司按照国外中产阶级家庭中比较流行的社区(家庭)支持农业模式(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 ,即城市家庭消費者与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对接,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这部分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做过尝试,很遗憾至今也没有十分成功的案例,但是还有在不断尝试探索的家政企业。
我认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核心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在较高的相互信任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商业模式,特别是对所生产产品的信任。而家庭服务业的基本产品是由服务员(人)提供的劳务服务,服务标准很难界定,诚信缺失问题也是行业的“老大难”。因此通过家政企业这个平台减少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实现低成本对接,这种模式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
谈到这两个产业融合发展还有两点思考。第一个思考,各地政府部门主导的家政服务公益培训很多,可否在培训农村家庭妇女家政服务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入一些乡村休闲旅游服务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有很多共性,培训后还可以在本地就业,从事乡村休闲旅游的服务;家政企业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向乡村休闲旅游延伸,向家庭提供多元化服务。
第二个思考,如果让家政公司提供可追溯产地的绿色蔬菜配送,可否成为家政公司新的利润点,又能够增加客户家庭对家政公司的信任度?当然可能对家政公司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了。
休闲农业对家政人才培养的启发
陈朋,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教师
2011年,我们学院设立了社区管理服务(高级家政方向)专业。近几年来,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还是在家政公司。今天的会议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未来学生成为民宿管家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多了一个就业方向。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很有兴趣,但是同样也要很谨慎。我发现,现在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有的时候需要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碰撞,这样才能让教学设计更符合实际。这也是家政学给我的收获,家庭问题就是复杂的、需要交融的。
通过交流和碰撞,沙龙有三点共识:一是家政产业与休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和前景;二是两个行业中人才培养和服务能力输出是制胜的关键;三是家庭生活场景变化要求打造更有文化内涵、健康元素、亲情氛围的服务产品,“造梦”和“品牌黏性”需要家政人的想象力。
《家庭服务》杂志摘取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休闲农业需要产品创新,需要家政服务
陈奕捷,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资源区划处副处长
2016年,农业部联合14个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休闲农业就是最早的农家乐,后来发展成采摘园,到现在是由企业家建立的休闲农庄和农场。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开发农业多功能。农业不光有食品供给功能,还有文化传承、观光休闲、教育等功能。
休闲农业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经营者以女性为主。调研发现,女老板做的项目比男老板做的項目要优秀,不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地区。
我们的调研和一些大数据表明,家庭里面的出行决策大部分都是女性做出的,女性对服务质量更加敏感。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出行旅游的需求相应提高,比如是否有孩子睡觉的地方、母婴室、温水等,还有安全、卫生这些事项,女性考虑得更多。此外,女性更关注环境、愉悦感,更喜欢分享和占便宜的感觉。从事休闲农业要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做营销活动,外观、颜值很重要,农家乐要漂亮!
第二个特点,农家乐更多地体现“家”字,要体现人情味。
浙江长兴县水口乡的农家乐专门接待上海老人。上海的老年人精明得不得了,却愿意把钱借给农家乐的老板,因为就像走亲戚一样,农家乐的老板每年过年都会开着车去上海给他们拜年、送年货。农家乐充满了人情味,因为农家妇女的特质才可以做到这一点。
密云的山里寒舍将破旧的农民房子改造成高端乡村酒店。但他们缺少管家,甚至要发布信息招聘“女主人”。有女主人接待客人、叠被做饭等,才给游客家的感觉。所以可以说,这是家政服务的延展。目前,儿童餐、母婴服务都是休闲农庄所欠缺和急需的。
第三个特点,休闲旅游需要产品创新,需要家政服务。
我们总说旅游业的发展从观光时代进入到了休闲、度假时代,这个变化之中隐含的意义非常多。在休闲度假阶段,景区不再那么重要,住宿变得很重要。那么如何体现酒店的档次呢?即提供家政服务,把酒店变成游客的第二个家。家政服务就成了休闲旅游的重要内容。
比如陪家人去旅游,选择了公寓式的服务,定好时间,当地一家人送早餐过来。我们感觉服务很好,就会考虑再住一晚。
在未来,休闲旅游服务一定是向着家政服务方向去转。家政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整合。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就是从家政专业细分出来的。因此,家政管理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是不分家的,就是第一个家和第二个家的关系。
第一次站在家政的角度来谈这个话题。这是一个跨界融合的概念,家政和休闲农业的关联性,看似不大,其实特别多。
休闲农业很火,带来机遇和红利。第一,政策上,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很多农场主带来用地指标的红利、补贴的红利、成为当地样板的红利,就是依托在政府政策的温床上长大。第二,市场机遇。刚转型,需求极度旺盛,产品极度匮乏,大家对这个行业也是很包容的,已然成为消费热点。第三,存在双向搜索:农庄和消费者。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有2500个农庄,每天都有倒闭的、转让的、新开张的。市场这么旺盛可还有人找不到用户。
那么大家到底在找什么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消费者来讲就像是诗和远方。乡村农业打造主题特别重要:农庄主题化从另一个维度而言是给消费者造梦。 “田妈妈”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个品牌连锁。当时第一家农庄投入很少,实现当年投入当年盈利。投入低,但用软性的东西来做,比如课程、社群营销、用户农庄体验,去提高用户黏性。
这个行业现在需要思维变革。把传统的产业链思维转向市场思维,满足消费者需要;要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否则就会被淘汰;固有的行业思维向跨界的思维转换。
再说说2017年休闲农业发展机会和看点。一是农庄主题化,造梦的时代来临了;二是跨界创新商业模式将成为必然;三是集团化投资进入,因为行业已经迎来了赚钱的拐点;四是共享经济走进休闲农业,将闲置的一切资源利用开发起来;五是产业互联网化成为课题。
特别要讲的是,休闲农业在共享经济下也会发生变化。农庄存在很多完全没有利用的资源,比如说生产技术人员、服务人员、设施,这些在未来都有可能被开发出来。实际上,消费者也有很多是闲置的。创意工作者、项目导师、亲子教师,把这些资源组合起来,就能向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休闲农庄对人员有五大类需求:一是服务人员,全职兼职都可以,特别是农家乐需要主人、管家、服务人员;二是具体项目兼职工作人员,开发具体课程;三是节庆重要活动临时工作人员或经营者;四是农庄农产品的营销人员;五是社群活动组织人员。还有一种延伸的可能,就是出现一个新的职位,叫民宿管家。农村现在把房子修得档次很高,但房主并不愿意经营,需要请一个女管家去全面经营管理。
家政行业从业人员特别符合要求,会和女性打交道,知识面比较广,插花、茶艺懂得多,创造能力强,提升的空间大。
谈到人才培养,还有两点。第一,学生就业一定要有前瞻性。这个行业现在正旺,存在的形态会随着发展而有所改变,但是休闲这个大方向一直都会存在。第二,从就业方面看,休闲农业的从业者80%都是跨界,理念上并没有太大的鸿沟。目前做的优秀的农庄基本都是企业化程度高的,也有大财团进入。 管家帮的业务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FMF,第一个F(factory),即基地和工厂,M(member) 即会员,第二个F(family),即进家。产品也是三个字母LNH,L(labor)即劳动力, N(nutrion)即营养,H(health)即健康。目前我们的收入70%来源于家政,30%来源于其余两部分。蔬菜建议不要做,看似毛利很高,但有机蔬菜品相偏差,还不易储存和保鲜。
家政跨界联合是可取的,家政行业的优势是身边有客户源,但是也有难度,家政员不易把握与客户沟通的契机,很难把话带到。其次,跨界经营要有思想准备,前期投入是很高的。要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地做,一户一户地做起。先联营、再投资、再控股,需要一个过程。
我看到了两个需求和机会点。一个就是商业模式上打通或者合作,还有一个是人才的共享。
培优不是一个单纯的家政服务公司,在养教一体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我们不做产品,是服务的整合者,提供者。
基层的服务人员如何能把产品的销售工作做到位?我们发现现在做不到位,就放弃以服务人员做消费触点。但并不排除以平台的模式,或者以品牌与客户直接对接的模式,形成品牌对客户的销售。
我们更希望建立的是客户与品牌之间的黏性,而不是客户与产品甚至是客户与个人之间的黏性,这对我们做企业和品牌没有任何价值。
张先民,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家政项目办公室主任、原北京三八服务中心主任
家政行业面临的问题是,有需求,但是在萎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固有的界将自己禁锢在传统模式当中,是没有前途的。
家政行业本无界,围绕家庭服务就是正业!我们就是围绕着家庭、围绕着人服务。家政行业在新的形势下,就需要打破条条框框,这就是跨界。
张霁,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培训处处长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大家对家政服务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今的家政服务不再是洗衣做饭等劳务服务,而是向着衣食住行、休闲旅游、健康等全方位的家庭服务转化。需求的多样化催生了家政产业跨业态发展的趋势。
大约是 5年前,我曾经见过一些家政公司受到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的启发,开展乡居养生养老的试验,但不是很成功。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也有家政公司按照国外中产阶级家庭中比较流行的社区(家庭)支持农业模式(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 ,即城市家庭消費者与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对接,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这部分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做过尝试,很遗憾至今也没有十分成功的案例,但是还有在不断尝试探索的家政企业。
我认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核心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在较高的相互信任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商业模式,特别是对所生产产品的信任。而家庭服务业的基本产品是由服务员(人)提供的劳务服务,服务标准很难界定,诚信缺失问题也是行业的“老大难”。因此通过家政企业这个平台减少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实现低成本对接,这种模式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
谈到这两个产业融合发展还有两点思考。第一个思考,各地政府部门主导的家政服务公益培训很多,可否在培训农村家庭妇女家政服务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入一些乡村休闲旅游服务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有很多共性,培训后还可以在本地就业,从事乡村休闲旅游的服务;家政企业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向乡村休闲旅游延伸,向家庭提供多元化服务。
第二个思考,如果让家政公司提供可追溯产地的绿色蔬菜配送,可否成为家政公司新的利润点,又能够增加客户家庭对家政公司的信任度?当然可能对家政公司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了。
休闲农业对家政人才培养的启发
陈朋,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教师
2011年,我们学院设立了社区管理服务(高级家政方向)专业。近几年来,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还是在家政公司。今天的会议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未来学生成为民宿管家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多了一个就业方向。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很有兴趣,但是同样也要很谨慎。我发现,现在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有的时候需要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碰撞,这样才能让教学设计更符合实际。这也是家政学给我的收获,家庭问题就是复杂的、需要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