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9-003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商务部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资助的子项目“打造现代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商科类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的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号:GJYSZD200704)。
第一作者简介:王骏(1957-),男,硕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第二作者简介:王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助理。
【摘要】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有所创新。但舶来的办学性质使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存在诸多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需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推进作用,创建集聚式管理模式,建立国际教育学院,明确各教学院、系中外合作专业的职能,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指定合作专业教学院、系联系人与专业协调人。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集聚式;对策
国外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自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引进。近几年,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猛。办学层次逐渐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0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在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拓展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高职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办学体制的重要补充。但由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性,使得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化教育的背景分析
1.1 经济全球化催生教育国际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局限走向国际市场。这种发展趋势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型技能人才。高等职业学院的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不可避免。
1.2 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我国扎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将来还要成为“世界办公室”、成为众多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这样,职业技能强、懂得国际商业规则,精通外语及外国文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缺口日益突出,特别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是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1.3 人们对当前高职教育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化,也带动了对教育的不同需求。能够在国内接受国外的优质教育,共享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学生的选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至2008年的中外合作招生情况是很好的证明。
1.4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强国际教育合作: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学校建设必然从扩大规模走向内涵建设,如何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不失为一条捷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系统地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引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推动我国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进而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2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2008开始加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限制,促使我国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这样会延缓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的进程。
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还不能真正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在管理体制形式上表现为课程、教学、科研、员工、教师、资金和劳务的结合不协调。
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实质性地引进。某些高职院校未能在选择合作方上把关,合作对象本身就不是优质学院。常见的情况是外方仅负责培训中国老师和提供部分课程教学资源,而不提供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并且外方教师也不来我方授课。合作办学的专业层次较低,水平不够,同时,专业建设还有重复引进现象,高职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班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不高,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专业课程所需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致使学生学习国外课程发生困难。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也较少,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3 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3.1 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推进作用:面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支持和鼓励各高职院校积极开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的同时,积极发挥服务与指导职能,有效地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一是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为高职院校与境外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提供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和平台;二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某些单独由一个院校难以承担的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以统一协调的方式开展起来;三是采取开放灵活的政策,在维护中方利益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允许探索各种合作办学形式,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3.2 构建有效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架构: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其实施有效地管理。
(1)运用集聚式管理模式:通过我们的研究,中外合作教育的管理模式一般有分布式和集聚式两种。
分布式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是指合作项目的学生分布在各教学院、系,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由各教学院、系负责,学校的外事部门仅负责与外方的沟通协调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合作专业单一的情况下有利于节省资源,有一定得可取性。
集聚式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是指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以相关教学院、系为依托,统一管理所有合作办学项目,包括对外的沟通协调,对内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而在专业建设要上以教学院、系为主。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合作专业多的情况下既有利于充分调用相关教学院、系原有的教学资源,同时有利于吸取各个项目的优势,创出各个项目的特点,整合所有合作项目的资源,充分挖掘合作办学的优势。
集聚式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2)创建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对现有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新项目的开发以及现有项目资源的整合。
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1)在与外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督促相关教学院、系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并跟踪计划的落实;(2)日常教务管理。主要包括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安排外方教师授课等特殊情况,统一各专业学生的成绩管理;(3)建立教学信息的反馈系统,实施教学督导。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合作办学项目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国际教育学院应依据现有的师资储备情况制订合理的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师资选拔标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师资,不断壮大合作项目的师资队伍。同时,国际教育学院建立教师奖惩制度,每学期评选出优秀教师给与奖励,对不合格的教师提出批评和建议,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此外,建立交流平台,双方教师通过互联网系统,随时都有机会讨论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
(3)明确中外合作专业各相关教学院、系的职能: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关教学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计划的修订、教材选配、选派任课教师以及课程的开发。教学院、系是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的主体,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学院、系在国际教育学院的协调安排下与外方充分沟通,依据国家对于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引入外方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前提,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我国国情,制定与就业市场贴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最终将由校内外专家和外方专家共同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审定通过。
在教材的选配上,引入的外方课程由外方指定公开出版的教材或提供自编教材,中方保留课程由教学院、系负责挑选适合高职教育的优秀教材。
教学院、系应优先考虑合作办学项目师资的选派,并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团队。合作办学的初衷是为了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学习真正职业化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但是,仅有“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消化”,因此,教学院、系的另一重要职能是课程的再开发,包括课程内容上融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发自有的双语教材等。
(4)实施国际教育学院项目负责人制度:由于合作国家的不同,合作院校的不同,合作专业的不同使得各个合作项目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国际教育学院对合作专业实行项目化的管理。每个项目设置一名负责人,具体工作:①项目开发,包括项目分析、洽谈、文件准备,项目申报;②项目维护,包括与外方随时的沟通、定期与不定期的双方文件交换、教学资料准备、外方老师的接待、教学保障的协调落实等;③项目资料管理,包括协议及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外方所提供的教材及清单、外方试卷批阅的成绩审定等相关资料的留存和整理;④项目交流,协调我方老师到合作方进修、我方学生到合作方短期学习、对方学生到我方考察学习等;⑤合作办学的学习研究,包括相关资料搜集、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研究和对项目的成果总结等。
(5)指定合作专业相关教学院、系联系人与专业协调人:
教学院、系专业联系人负责与国际教育学院的项目负责人一起协调一切与合作办学项目相关的事务,包括:专业计划、教师进修与培训、教师配备等事宜转呈国际教育学院;专业协调人,一般由相关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兼任,负责该专业教学方面具体工作实施。
自2004年以来,在借鉴消化外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所用的前提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二级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主管所有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以具体教学单位为依托,构筑项目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具体实践了集聚式的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探究出一套专门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办学的成果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具体的运作中,不同合作方、合作项目都会带来新思维、新机遇,通过合作办学的实践,为整个高职教育国际化开拓出了一条创新路,今后还将对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的课程开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剑波.中外合作独立学院投入体制改革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卷 第06期
[2] 陆劲松,丁云伟.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2(1)
[3] 金之亮,黄桂荣,长江.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B/OL].(2003-03-01)[2007-02-25].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商务部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资助的子项目“打造现代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商科类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的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号:GJYSZD200704)。
第一作者简介:王骏(1957-),男,硕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第二作者简介:王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助理。
【摘要】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有所创新。但舶来的办学性质使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存在诸多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需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推进作用,创建集聚式管理模式,建立国际教育学院,明确各教学院、系中外合作专业的职能,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指定合作专业教学院、系联系人与专业协调人。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集聚式;对策
国外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自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引进。近几年,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猛。办学层次逐渐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0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在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拓展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高职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办学体制的重要补充。但由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性,使得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化教育的背景分析
1.1 经济全球化催生教育国际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局限走向国际市场。这种发展趋势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型技能人才。高等职业学院的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不可避免。
1.2 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我国扎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将来还要成为“世界办公室”、成为众多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这样,职业技能强、懂得国际商业规则,精通外语及外国文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缺口日益突出,特别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是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1.3 人们对当前高职教育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化,也带动了对教育的不同需求。能够在国内接受国外的优质教育,共享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学生的选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至2008年的中外合作招生情况是很好的证明。
1.4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强国际教育合作: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学校建设必然从扩大规模走向内涵建设,如何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不失为一条捷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系统地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引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推动我国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进而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2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2008开始加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限制,促使我国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这样会延缓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的进程。
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还不能真正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在管理体制形式上表现为课程、教学、科研、员工、教师、资金和劳务的结合不协调。
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实质性地引进。某些高职院校未能在选择合作方上把关,合作对象本身就不是优质学院。常见的情况是外方仅负责培训中国老师和提供部分课程教学资源,而不提供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并且外方教师也不来我方授课。合作办学的专业层次较低,水平不够,同时,专业建设还有重复引进现象,高职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班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不高,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专业课程所需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致使学生学习国外课程发生困难。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也较少,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3 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3.1 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推进作用:面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支持和鼓励各高职院校积极开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的同时,积极发挥服务与指导职能,有效地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一是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为高职院校与境外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提供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和平台;二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某些单独由一个院校难以承担的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以统一协调的方式开展起来;三是采取开放灵活的政策,在维护中方利益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允许探索各种合作办学形式,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3.2 构建有效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架构: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其实施有效地管理。
(1)运用集聚式管理模式:通过我们的研究,中外合作教育的管理模式一般有分布式和集聚式两种。
分布式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是指合作项目的学生分布在各教学院、系,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由各教学院、系负责,学校的外事部门仅负责与外方的沟通协调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合作专业单一的情况下有利于节省资源,有一定得可取性。
集聚式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是指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以相关教学院、系为依托,统一管理所有合作办学项目,包括对外的沟通协调,对内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而在专业建设要上以教学院、系为主。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合作专业多的情况下既有利于充分调用相关教学院、系原有的教学资源,同时有利于吸取各个项目的优势,创出各个项目的特点,整合所有合作项目的资源,充分挖掘合作办学的优势。
集聚式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2)创建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对现有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新项目的开发以及现有项目资源的整合。
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1)在与外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督促相关教学院、系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并跟踪计划的落实;(2)日常教务管理。主要包括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安排外方教师授课等特殊情况,统一各专业学生的成绩管理;(3)建立教学信息的反馈系统,实施教学督导。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合作办学项目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国际教育学院应依据现有的师资储备情况制订合理的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师资选拔标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师资,不断壮大合作项目的师资队伍。同时,国际教育学院建立教师奖惩制度,每学期评选出优秀教师给与奖励,对不合格的教师提出批评和建议,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此外,建立交流平台,双方教师通过互联网系统,随时都有机会讨论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
(3)明确中外合作专业各相关教学院、系的职能: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关教学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计划的修订、教材选配、选派任课教师以及课程的开发。教学院、系是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的主体,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学院、系在国际教育学院的协调安排下与外方充分沟通,依据国家对于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引入外方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前提,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我国国情,制定与就业市场贴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最终将由校内外专家和外方专家共同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审定通过。
在教材的选配上,引入的外方课程由外方指定公开出版的教材或提供自编教材,中方保留课程由教学院、系负责挑选适合高职教育的优秀教材。
教学院、系应优先考虑合作办学项目师资的选派,并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团队。合作办学的初衷是为了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学习真正职业化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但是,仅有“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消化”,因此,教学院、系的另一重要职能是课程的再开发,包括课程内容上融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发自有的双语教材等。
(4)实施国际教育学院项目负责人制度:由于合作国家的不同,合作院校的不同,合作专业的不同使得各个合作项目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国际教育学院对合作专业实行项目化的管理。每个项目设置一名负责人,具体工作:①项目开发,包括项目分析、洽谈、文件准备,项目申报;②项目维护,包括与外方随时的沟通、定期与不定期的双方文件交换、教学资料准备、外方老师的接待、教学保障的协调落实等;③项目资料管理,包括协议及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外方所提供的教材及清单、外方试卷批阅的成绩审定等相关资料的留存和整理;④项目交流,协调我方老师到合作方进修、我方学生到合作方短期学习、对方学生到我方考察学习等;⑤合作办学的学习研究,包括相关资料搜集、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研究和对项目的成果总结等。
(5)指定合作专业相关教学院、系联系人与专业协调人:
教学院、系专业联系人负责与国际教育学院的项目负责人一起协调一切与合作办学项目相关的事务,包括:专业计划、教师进修与培训、教师配备等事宜转呈国际教育学院;专业协调人,一般由相关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兼任,负责该专业教学方面具体工作实施。
自2004年以来,在借鉴消化外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所用的前提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二级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主管所有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以具体教学单位为依托,构筑项目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具体实践了集聚式的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探究出一套专门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办学的成果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具体的运作中,不同合作方、合作项目都会带来新思维、新机遇,通过合作办学的实践,为整个高职教育国际化开拓出了一条创新路,今后还将对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的课程开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剑波.中外合作独立学院投入体制改革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卷 第06期
[2] 陆劲松,丁云伟.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2(1)
[3] 金之亮,黄桂荣,长江.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B/OL].(2003-03-01)[2007-02-25].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