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心中装着老百姓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车轮回旋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晋绥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军民关系如鱼得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关向应、牛荫冠等人关心民生,与民同甘共苦。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为民的光辉风范,为后人所景仰。
  关向应:“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
  1939年“晋西事变”以后,我晋西北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兴县李家湾村,司令部院子里有一座磨坊。一天,村民李成海在磨坊里磨辣椒面,辣椒味传到院子里,呛得警卫战士出不上气来。警卫战士让李成海关上窗户,李成海不同意。于是二人便吵起来。
  时任晋西北军区政委的关向应听见吵声,急忙跑出来。得知警卫战士无理取闹,当即批评他:“你站在院子里还嫌呛人,难道人家在磨坊里不比你呛得更厉害吗?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假如让你去磨辣椒面,你应该怎么办?”关向应语重心长的教导,让警卫战士认识了错误,他说:“以后我再也不敢欺侮老百姓了,我要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为老百姓办实事,甘当人民的子弟兵。”
  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以后,日本侵略军施用“三光”政策,轮番“扫荡”根据地。关向应协助贺龙司令员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将日军包围在兴县二十里铺至阳会崖一线。此地是蔚汾河峡谷,两面都是悬崖峭壁,正好可以打伏击战。关向应部署战斗时,一群山鸡将他的战马惊起,踩坏了老百姓的一片庄稼。战后,关向应专程找当地政府,请他们帮忙找农作物主人,提出要赔偿老百姓的损失。二十里铺村长阎志升得知此情,主动承担责任。他说:“八路军帮助我们打走日本鬼子,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踩坏几苗庄稼不算什么,何需赔偿。”关向应说:“我们要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政策……”关向应指示一二○师后勤部,从战士节余的口粮中,抽出75斤小米,赔偿了农民的损失。
  贺龙:“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日本投降以后,晋绥边区政府决定召开隆重的庆祝大会,拨出专款,在兴县东关修建了一座大舞台。当时,贺龙在前方指挥打仗,没有参与此事。后来,得知晋绥行署筹集了240石小米(合七八万斤)修建大舞台,非常生气。他说:“抗日战争刚结束,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老百姓仍然饿肚子,你们咋得用七八万斤小米修舞台?要知道这些小米能救多少人的性命?……”
  中共晋绥分局负责人李井泉和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武新宇接受了贺老总的批评,承认了错误,分别在晋绥边区召开的高干会议上作了检讨。贺龙在晋绥边区召开的庆祝大会上主动承担责任,他说:“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不应该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修建大舞台……”事后人们说,贺老总心里装着老百姓,他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他是共产党的好领导。
  牛荫冠:坚决不吃打卤面
  1947年,晋绥边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产力。
  搞土改,贫下中农翻了身,值得庆贺,但在喜庆之时却刮起了一股吃喝风。贫下中农高兴地吃,富裕中农抢时间吃,地主富农悄悄地吃,结果浪费了不少粮食。加之多年农业遭灾,粮食减产,到第二年开春时就有很多农民揭不开锅了,有的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中共晋绥分局提出“救死救荒”的口号,从各机关抽调了一大批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晋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牛荫冠亲自跑到小善、高家村、赵家川口、杨家坡,挨门逐户发动群众寻找生产门路。在杨家坡他发现烈属杨大提的母亲正在患病,家中缺吃少穿,感到非常痛心。他跑到村公所,得知村干部全部下地,带领群众抢墒播种,村公所只留秘书坚守工作。秘书认不得牛荫冠。牛荫冠不带随从,穿了一身褪了色的灰布军装,挎一个小书包,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秘书给他倒了一杯水,让他坐在凳子上休息,然后准备给客人做饭。
  就在这时,村长下地回来了。一见牛荫冠,惊奇地问:“牛主任,啥风把您刮来了,怎么不打个招呼?”
  牛荫冠笑着说:“下乡搞调研,还要打招呼?又不是娶媳妇,不打招呼娶不回新娘子。”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村长认得牛荫冠,知道他是行署副主任,在县城听过他作报告,心想要好好招待一下老首长。看见秘书做钱钱饭,不太满意。他让秘书重新煮了一束细挂面,打了四个鸡蛋,亲自给牛荫冠端到桌子上。牛荫冠看见这碗鸡蛋打卤挂面,感到不舒服。他想:现在好多人揭不开锅,没饭吃,我怎能搞特殊,吃偏饭?突然又想起刚才看到的烈属老大娘正在患病,于是他端起饭碗说:“我吃,到外面吃。”只看见他端着饭碗,朝大门外走去。
  牛荫冠走到杨大提母亲房里,将打卤面送到老太太手中说:“大妈,给你做了一碗挂面汤,你起来吃吧。”
   杨大提的母亲好几天不吃饭了,看见打卤挂面,高兴得两眼笑成一条线。她说:“孩儿,这是你从哪里弄来的好饭?为甚要给我吃?”牛荫冠说:“不为甚,只是看见你病得可怜……”一直等老太太把饭吃完,他才端着空碗回到村公所。
  牛荫冠的行动被村长发现了,他嘴没有说什么,内心里非常感动。他看见牛荫冠舀了一碗钱钱饭,边吃边说:“烈军属是党和人民的功臣。没有烈军属,就没有人民的子弟兵。我们要认真搞好拥军优属工作,保证烈军属的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老百姓。”
  (责编肖黎)
其他文献
朱瑞(1904——1948),字毅仲,江苏省宿迁县人。1926年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入炮校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历任中央军委作战参谋、中共长江中央局军委秘书长、红十五军政委、五军团政委、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中共北方中央局军委书记、山东八路军一纵队政委、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等职。1943年到延安中央党
期刊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体会人生之一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干点事情,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要做到学有所成、干有所效,总得下一番工夫,要有点精神,有个追求。古人不是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吗?   记得我年龄还不大的时候,或学习或工作,总是颇显被动,不知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工作,好像总得有人在屁股后边推着、指点着,才肯前进一步。后来,见学习好、工作好的人受到领导的表扬,能站在人前
期刊
它是我党最早独立创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被后世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国防工业的摇篮”,并早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开始时的一两个人,只有“一把斧头、一把铁锤”的修械小组,发展为修械所,又由修械所发展为修械处,最后发展成兵工厂;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修理到制造的发展过程。它就是位于江西省兴国县莲塘乡官田村的中央红军兵工厂,又称中央军委兵工厂或官田兵工厂。  创建兵工厂  
期刊
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的革命英烈范鸿劼,在北京大学求学时,参加过五四运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宣传部部长,主编《政治生活》周刊,组织领导北方革命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斗争。1927年4月被捕,28日,与李大钊等一起面对绞刑架,镇定自若,从容就义。  (一)  范鸿劼,1897年出生于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葛店镇)一个职员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
期刊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重新阅读了自己60年前的日记,其中两页日记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30周年庆祝大会的实况。由于当时我是共青团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让我参加了这次盛会。  现在把1951年6月30日两页日记的有关部分摘抄如下,以重现这段美好的回忆。  今天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中国共产党纪念建党30周年的庆祝大会,共有四万多人参加,其中以党员为主。另外还有共青团员、民主
期刊
能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衡量我们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标志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到五大党的总书记,后于1929年被开除出党,1942年寂寞谢世。其身后,有“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光环,也有“右倾机会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乃至“汉奸”“叛徒”的名号。陈独秀的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曾一度紧密相连。正确评价他的
期刊
1987年9月20日,是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战动总会”)成立50周年纪念日。由中共山西省委、河北省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联合主持,在北京召开了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当年战动总会老同志参加的纪念大会。会后,我有幸承担了编写《战动总会简史》一书的任务。但是,战动总会的史料尚在征集中,我脑海里空白很多,要写出这本史书,一切都要从头做起,难啊!这时,我听说在北京的穆欣曾为战动总会
期刊
地处太行山中脊西麓、晋冀两省边界岭下的孔氏乡黄安村,是山西省昔阳县离县城最偏僻边远的一个自然村,这里依山傍岭,较为封闭。全村70户,260口人,祖祖辈辈靠山吃饭,过着自给自足、勤劳俭朴的自然经济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后方总医院第三医疗分所,曾在这里驻扎过四年时间。这段历史由于群山阻隔、战乱淹没等诸多原因,至今鲜为人知。  为了追忆那一段辉煌而艰辛的
期刊
1931年1月7日,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操纵下,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全会以批判三中全会的所谓对于“立三路线”的“调和主义”为宗旨,强调反对“党内目前主要危险”的“右倾”,决定“改造充实各级领导机关”。王明在中央的支持下,一步登天地进入政治局,掌握了米夫领导权,从而开始了其“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长达四年的统治,使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而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受尽批判和指责,处境
期刊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奉命千里挺进大别山。8月底,当几万人马艰苦跋涉到淮河北岸时,淮河突然涨水。前有淮河挡道,后有追兵相逼,如何尽快渡过淮河,成为决定刘邓大军生死存亡的关键。  先头部队想架浮桥,可因河面太宽,又突然涨水,只得找来十几条小船,一批一批摆渡。这时敌人的追兵已只距刘邓大军30里路,紧急关头,刘伯承问先头部队的旅长和政委:“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到处都一样,都不能徒涉吗?”在得到肯定的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