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车轮回旋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晋绥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军民关系如鱼得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关向应、牛荫冠等人关心民生,与民同甘共苦。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为民的光辉风范,为后人所景仰。
关向应:“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
1939年“晋西事变”以后,我晋西北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兴县李家湾村,司令部院子里有一座磨坊。一天,村民李成海在磨坊里磨辣椒面,辣椒味传到院子里,呛得警卫战士出不上气来。警卫战士让李成海关上窗户,李成海不同意。于是二人便吵起来。
时任晋西北军区政委的关向应听见吵声,急忙跑出来。得知警卫战士无理取闹,当即批评他:“你站在院子里还嫌呛人,难道人家在磨坊里不比你呛得更厉害吗?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假如让你去磨辣椒面,你应该怎么办?”关向应语重心长的教导,让警卫战士认识了错误,他说:“以后我再也不敢欺侮老百姓了,我要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为老百姓办实事,甘当人民的子弟兵。”
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以后,日本侵略军施用“三光”政策,轮番“扫荡”根据地。关向应协助贺龙司令员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将日军包围在兴县二十里铺至阳会崖一线。此地是蔚汾河峡谷,两面都是悬崖峭壁,正好可以打伏击战。关向应部署战斗时,一群山鸡将他的战马惊起,踩坏了老百姓的一片庄稼。战后,关向应专程找当地政府,请他们帮忙找农作物主人,提出要赔偿老百姓的损失。二十里铺村长阎志升得知此情,主动承担责任。他说:“八路军帮助我们打走日本鬼子,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踩坏几苗庄稼不算什么,何需赔偿。”关向应说:“我们要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政策……”关向应指示一二○师后勤部,从战士节余的口粮中,抽出75斤小米,赔偿了农民的损失。
贺龙:“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日本投降以后,晋绥边区政府决定召开隆重的庆祝大会,拨出专款,在兴县东关修建了一座大舞台。当时,贺龙在前方指挥打仗,没有参与此事。后来,得知晋绥行署筹集了240石小米(合七八万斤)修建大舞台,非常生气。他说:“抗日战争刚结束,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老百姓仍然饿肚子,你们咋得用七八万斤小米修舞台?要知道这些小米能救多少人的性命?……”
中共晋绥分局负责人李井泉和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武新宇接受了贺老总的批评,承认了错误,分别在晋绥边区召开的高干会议上作了检讨。贺龙在晋绥边区召开的庆祝大会上主动承担责任,他说:“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不应该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修建大舞台……”事后人们说,贺老总心里装着老百姓,他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他是共产党的好领导。
牛荫冠:坚决不吃打卤面
1947年,晋绥边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产力。
搞土改,贫下中农翻了身,值得庆贺,但在喜庆之时却刮起了一股吃喝风。贫下中农高兴地吃,富裕中农抢时间吃,地主富农悄悄地吃,结果浪费了不少粮食。加之多年农业遭灾,粮食减产,到第二年开春时就有很多农民揭不开锅了,有的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中共晋绥分局提出“救死救荒”的口号,从各机关抽调了一大批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晋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牛荫冠亲自跑到小善、高家村、赵家川口、杨家坡,挨门逐户发动群众寻找生产门路。在杨家坡他发现烈属杨大提的母亲正在患病,家中缺吃少穿,感到非常痛心。他跑到村公所,得知村干部全部下地,带领群众抢墒播种,村公所只留秘书坚守工作。秘书认不得牛荫冠。牛荫冠不带随从,穿了一身褪了色的灰布军装,挎一个小书包,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秘书给他倒了一杯水,让他坐在凳子上休息,然后准备给客人做饭。
就在这时,村长下地回来了。一见牛荫冠,惊奇地问:“牛主任,啥风把您刮来了,怎么不打个招呼?”
牛荫冠笑着说:“下乡搞调研,还要打招呼?又不是娶媳妇,不打招呼娶不回新娘子。”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村长认得牛荫冠,知道他是行署副主任,在县城听过他作报告,心想要好好招待一下老首长。看见秘书做钱钱饭,不太满意。他让秘书重新煮了一束细挂面,打了四个鸡蛋,亲自给牛荫冠端到桌子上。牛荫冠看见这碗鸡蛋打卤挂面,感到不舒服。他想:现在好多人揭不开锅,没饭吃,我怎能搞特殊,吃偏饭?突然又想起刚才看到的烈属老大娘正在患病,于是他端起饭碗说:“我吃,到外面吃。”只看见他端着饭碗,朝大门外走去。
牛荫冠走到杨大提母亲房里,将打卤面送到老太太手中说:“大妈,给你做了一碗挂面汤,你起来吃吧。”
杨大提的母亲好几天不吃饭了,看见打卤挂面,高兴得两眼笑成一条线。她说:“孩儿,这是你从哪里弄来的好饭?为甚要给我吃?”牛荫冠说:“不为甚,只是看见你病得可怜……”一直等老太太把饭吃完,他才端着空碗回到村公所。
牛荫冠的行动被村长发现了,他嘴没有说什么,内心里非常感动。他看见牛荫冠舀了一碗钱钱饭,边吃边说:“烈军属是党和人民的功臣。没有烈军属,就没有人民的子弟兵。我们要认真搞好拥军优属工作,保证烈军属的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老百姓。”
(责编肖黎)
关向应:“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
1939年“晋西事变”以后,我晋西北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兴县李家湾村,司令部院子里有一座磨坊。一天,村民李成海在磨坊里磨辣椒面,辣椒味传到院子里,呛得警卫战士出不上气来。警卫战士让李成海关上窗户,李成海不同意。于是二人便吵起来。
时任晋西北军区政委的关向应听见吵声,急忙跑出来。得知警卫战士无理取闹,当即批评他:“你站在院子里还嫌呛人,难道人家在磨坊里不比你呛得更厉害吗?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假如让你去磨辣椒面,你应该怎么办?”关向应语重心长的教导,让警卫战士认识了错误,他说:“以后我再也不敢欺侮老百姓了,我要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为老百姓办实事,甘当人民的子弟兵。”
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以后,日本侵略军施用“三光”政策,轮番“扫荡”根据地。关向应协助贺龙司令员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将日军包围在兴县二十里铺至阳会崖一线。此地是蔚汾河峡谷,两面都是悬崖峭壁,正好可以打伏击战。关向应部署战斗时,一群山鸡将他的战马惊起,踩坏了老百姓的一片庄稼。战后,关向应专程找当地政府,请他们帮忙找农作物主人,提出要赔偿老百姓的损失。二十里铺村长阎志升得知此情,主动承担责任。他说:“八路军帮助我们打走日本鬼子,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踩坏几苗庄稼不算什么,何需赔偿。”关向应说:“我们要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政策……”关向应指示一二○师后勤部,从战士节余的口粮中,抽出75斤小米,赔偿了农民的损失。
贺龙:“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日本投降以后,晋绥边区政府决定召开隆重的庆祝大会,拨出专款,在兴县东关修建了一座大舞台。当时,贺龙在前方指挥打仗,没有参与此事。后来,得知晋绥行署筹集了240石小米(合七八万斤)修建大舞台,非常生气。他说:“抗日战争刚结束,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老百姓仍然饿肚子,你们咋得用七八万斤小米修舞台?要知道这些小米能救多少人的性命?……”
中共晋绥分局负责人李井泉和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武新宇接受了贺老总的批评,承认了错误,分别在晋绥边区召开的高干会议上作了检讨。贺龙在晋绥边区召开的庆祝大会上主动承担责任,他说:“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不应该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修建大舞台……”事后人们说,贺老总心里装着老百姓,他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他是共产党的好领导。
牛荫冠:坚决不吃打卤面
1947年,晋绥边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产力。
搞土改,贫下中农翻了身,值得庆贺,但在喜庆之时却刮起了一股吃喝风。贫下中农高兴地吃,富裕中农抢时间吃,地主富农悄悄地吃,结果浪费了不少粮食。加之多年农业遭灾,粮食减产,到第二年开春时就有很多农民揭不开锅了,有的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中共晋绥分局提出“救死救荒”的口号,从各机关抽调了一大批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晋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牛荫冠亲自跑到小善、高家村、赵家川口、杨家坡,挨门逐户发动群众寻找生产门路。在杨家坡他发现烈属杨大提的母亲正在患病,家中缺吃少穿,感到非常痛心。他跑到村公所,得知村干部全部下地,带领群众抢墒播种,村公所只留秘书坚守工作。秘书认不得牛荫冠。牛荫冠不带随从,穿了一身褪了色的灰布军装,挎一个小书包,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秘书给他倒了一杯水,让他坐在凳子上休息,然后准备给客人做饭。
就在这时,村长下地回来了。一见牛荫冠,惊奇地问:“牛主任,啥风把您刮来了,怎么不打个招呼?”
牛荫冠笑着说:“下乡搞调研,还要打招呼?又不是娶媳妇,不打招呼娶不回新娘子。”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村长认得牛荫冠,知道他是行署副主任,在县城听过他作报告,心想要好好招待一下老首长。看见秘书做钱钱饭,不太满意。他让秘书重新煮了一束细挂面,打了四个鸡蛋,亲自给牛荫冠端到桌子上。牛荫冠看见这碗鸡蛋打卤挂面,感到不舒服。他想:现在好多人揭不开锅,没饭吃,我怎能搞特殊,吃偏饭?突然又想起刚才看到的烈属老大娘正在患病,于是他端起饭碗说:“我吃,到外面吃。”只看见他端着饭碗,朝大门外走去。
牛荫冠走到杨大提母亲房里,将打卤面送到老太太手中说:“大妈,给你做了一碗挂面汤,你起来吃吧。”
杨大提的母亲好几天不吃饭了,看见打卤挂面,高兴得两眼笑成一条线。她说:“孩儿,这是你从哪里弄来的好饭?为甚要给我吃?”牛荫冠说:“不为甚,只是看见你病得可怜……”一直等老太太把饭吃完,他才端着空碗回到村公所。
牛荫冠的行动被村长发现了,他嘴没有说什么,内心里非常感动。他看见牛荫冠舀了一碗钱钱饭,边吃边说:“烈军属是党和人民的功臣。没有烈军属,就没有人民的子弟兵。我们要认真搞好拥军优属工作,保证烈军属的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老百姓。”
(责编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