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实验”旨在推动“人的教育”,指向心灵,指向精神发育。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问题就在于,这些共读的历史消失了,崩溃了。他担心的是,“如果没有共同的神话与历史,没有共同的英雄与传说,没有共同的精灵与天使,没有共同的图画与音乐,没有共同的诗歌与小说,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对未来的共同的愿景,也就没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社会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在这次新教育年会上,朱永新展望了“书香校园 ”的美好前景:将努力打破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格局,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籍,让师生、亲子沉浸在民族乃至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中,恢复与传统的血脉联系,恢复师生之间被应试教育异化的密切联系。同时期待从书香校园的建设走向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
也就在这一年,他主编出版了一本叫《改变,从阅读开始》的书。书中选编了辜鸿铭、章太炎、梁漱溟等十九位智者的讲话和文章。这本书是对中国文化的集中解读,有儒家、佛教、道家等不同角度,但实质上说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朱永新在序言里写道:中国文化,无论儒家、佛家、道家,都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认识的基础上的。它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反作用于自己的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从而使生命得到改造与解放。所以,中国人的教育都是从唤起人的自觉能力开始的,“在明明德”;然后再觉他,“在亲民”;不达到“至善”的程度不能停止你的进步。
“这本书也是为新教育准备的,具体地说,是为老师准备的。现在整个中国的教育改革都走西方的路线,用西方的理论,多元智能啊、建构主义啊等等。我们发起的新教育运动,就希望它要有中国文化的根。”他建议校长、教师们,日常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几本教育理论书籍上,要从这本书开始,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机械地背诵,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应运而生。而“新教育实验”则倡导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
一方面,和读经运动的推动者们一样,朱永新也认为背诵要从小学开始,他与南怀瑾的私交也颇深。另一方面,他不赞同读“南怀瑾他们提供的简单的经的内容”,而主张读“经典”, 除了四书五经,还包括后世优秀诗文以及外国的经典篇章;他认为一古脑背诵、“读得字字千金”的“读经”违反了尊重个性、尊重学生兴趣的原则,而主张适当地裁选和引导,以契合儿童的当下生命。
在“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之前,朱永新就请人编了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由张中行审定。“我当时提出几点想法。第一,与教育部的大纲要衔接。第二,最重要的原典不要遗漏。三分之一是原典摘选,南怀瑾王财贵他们都是全文诵读,我们没有用全文。真正要吟诵的背诵的,也不应需要全文。第三,容量要适中,不能太大。第四,要适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尽管原典是基础,但原典里有些东西,离孩子们比较远,我们还是希望以孩子更容易吸收、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所以在编的时候,还选了很多童谣以及近现代的作品。”
这本书的缺点是没有分级,小学初中都可以用。后来,朱永新的博士生许新海,主持编写了一套六本、分年级的《中华经典诵读》。而即将出版的新教育“晨诵本”, 选入了很多东西方经典,如纪伯伦、泰戈尔、金子美铃等人的诗歌;从小学到初中,每天一首,每年一本;而且每本书有一个主题,对教师怎么使用也有指导。
“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除了晨诵这些参考读本之外,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各施手段以“营造书香校园”。
比如江苏昆山柏庐小学,每周二中午进行“诵读考级”,每个学生都可以申报一至六级的考试,依诵读篇章的多寡难易赢得不同的段位。学校的名字,是依据朱子的名字命名的,《朱子家训》被列为必读教材之一。
2008-2009学年“新教育实验”“十佳教室”评选,湖南省桃源县茶安铺镇中心小学二丙班榜上有名,班主任敖双英,带着孩子们花了3个多月95天,完成了《三字经》的晨诵课程。
山东淄博临淄金茵小学五(3)班,是第一个在小学阶段完整贯彻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理念的实验班级。每天清晨,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常丽华就会走进教室,把轻柔美妙的音乐打开。先是带着孩子们读童谣、儿歌、儿童诗,后是一起吟诵唐诗宋词,再后来更加自觉地开展“在农历的天空下”的古典诗词之旅,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配合国画、月亮与星辰、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
五年级下学期又开始了儒家思想课程。常老师把这个课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的人生图谱”,通过了解孔子的一生来理解“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这段话的意蕴。晨诵时间,则带着孩子们吟诵《论语》。
打造最好的素质教育
“新教育实验”启动早期,每个周末,朱永新都主动到各地宣讲。当时他有一句话,叫“星期一到星期五,给苏州人民打工;星期六和星期天,为新教育打工”。但是现在,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的他公务繁忙,“时间也不允许了,必须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另外,我们的规模已经够大了,不断有实验区等着排队要我们批准。”
加入“新教育实验”并没有门槛,但必须以在新教育网站持续发帖等方式,“告诉我们你在做什么。一般是一年之后,我们验收挂牌。也就是说你得先做,才承认你,不是先承认了你再做。”
他坦诚,虽然“新教育实验”应是草根的、民间的、自下而上的,但当前24个实验区,基本上都是至上而下进行的,“都是有思想、有理想的教育局长在推动”。
“我们是改良性的,不是革命性的。中国只能选择渐进的改良,中国教育经不起折腾。”朱永新说。在他身上,也有着“改良派”的乐观和耐心。和很多NGO一样,“新教育实验”的核心团队也遭遇过“危险期”,朱永新一面广泛“化缘”,一面推动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产品提供给实验学校。
面对一些质疑,朱永新说,“每一种文明、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重视的东西,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价值认同,民主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民主的思想是有的,当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读经是需要改变的,他给孩子的不是完整的文化。正是认识到这个局限,我们也引进其他文化的经典啊,一定要把人类文明的最好的内容给孩子,而不是仅仅是中华的文化。”
但他同时认为,要允许尝试,“有的学校,他完全读原典;有的学校,完全读西方的经典,都未尝不可以。我觉得要让不同的教育思想家,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的区域,不同的学校进行不同的尝试,若干年之后我们再来比较吧。新教育不可能覆盖全国每所学校,只是一种选择,他认同,我们就一起来做这个东西。”
“新教育实验”有两个愿景:一是要打造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第二是要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从80年代提出到今天,素质教育一直没有找到办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我们新教育做的一切,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我们不是简单的阅读,知和行结合得非常紧。”截至目前,约有701所学校、120万个教师和学生加入“新教育实验”。假如朱永新的两个愿景能够实现,那么,这一实验将要惠及的师生数量难以估计。
[资讯]
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国驻韩国大使李滨等出席挂牌仪式。
19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整个华文世界的活力,国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师资需求激增。“孔子学院”意欲建立海外基地,提供零距离的教学服务,并协助整合和统筹当地现有的汉语教学以及民间文化活动。
“孔子学院”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与德国的“歌德学院”等类似机构不同,“孔子学院”甚至连一个专职教师也没有,目前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来开办。其建立基础是:中国大学的对外汉语院系,向国外有汉语教学的地方派汉语教师或专家,从事教学、课程设计等交流活动,而这个工作,之前已经做了几十年了。
截至2009年8月,已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有舆论认为,“孔子学院”自动走出国门传播汉语,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杜兴整理)
问题就在于,这些共读的历史消失了,崩溃了。他担心的是,“如果没有共同的神话与历史,没有共同的英雄与传说,没有共同的精灵与天使,没有共同的图画与音乐,没有共同的诗歌与小说,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对未来的共同的愿景,也就没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社会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在这次新教育年会上,朱永新展望了“书香校园 ”的美好前景:将努力打破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格局,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籍,让师生、亲子沉浸在民族乃至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中,恢复与传统的血脉联系,恢复师生之间被应试教育异化的密切联系。同时期待从书香校园的建设走向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
也就在这一年,他主编出版了一本叫《改变,从阅读开始》的书。书中选编了辜鸿铭、章太炎、梁漱溟等十九位智者的讲话和文章。这本书是对中国文化的集中解读,有儒家、佛教、道家等不同角度,但实质上说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朱永新在序言里写道:中国文化,无论儒家、佛家、道家,都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认识的基础上的。它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反作用于自己的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从而使生命得到改造与解放。所以,中国人的教育都是从唤起人的自觉能力开始的,“在明明德”;然后再觉他,“在亲民”;不达到“至善”的程度不能停止你的进步。
“这本书也是为新教育准备的,具体地说,是为老师准备的。现在整个中国的教育改革都走西方的路线,用西方的理论,多元智能啊、建构主义啊等等。我们发起的新教育运动,就希望它要有中国文化的根。”他建议校长、教师们,日常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几本教育理论书籍上,要从这本书开始,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机械地背诵,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应运而生。而“新教育实验”则倡导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
一方面,和读经运动的推动者们一样,朱永新也认为背诵要从小学开始,他与南怀瑾的私交也颇深。另一方面,他不赞同读“南怀瑾他们提供的简单的经的内容”,而主张读“经典”, 除了四书五经,还包括后世优秀诗文以及外国的经典篇章;他认为一古脑背诵、“读得字字千金”的“读经”违反了尊重个性、尊重学生兴趣的原则,而主张适当地裁选和引导,以契合儿童的当下生命。
在“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之前,朱永新就请人编了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由张中行审定。“我当时提出几点想法。第一,与教育部的大纲要衔接。第二,最重要的原典不要遗漏。三分之一是原典摘选,南怀瑾王财贵他们都是全文诵读,我们没有用全文。真正要吟诵的背诵的,也不应需要全文。第三,容量要适中,不能太大。第四,要适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尽管原典是基础,但原典里有些东西,离孩子们比较远,我们还是希望以孩子更容易吸收、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所以在编的时候,还选了很多童谣以及近现代的作品。”
这本书的缺点是没有分级,小学初中都可以用。后来,朱永新的博士生许新海,主持编写了一套六本、分年级的《中华经典诵读》。而即将出版的新教育“晨诵本”, 选入了很多东西方经典,如纪伯伦、泰戈尔、金子美铃等人的诗歌;从小学到初中,每天一首,每年一本;而且每本书有一个主题,对教师怎么使用也有指导。
“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除了晨诵这些参考读本之外,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各施手段以“营造书香校园”。
比如江苏昆山柏庐小学,每周二中午进行“诵读考级”,每个学生都可以申报一至六级的考试,依诵读篇章的多寡难易赢得不同的段位。学校的名字,是依据朱子的名字命名的,《朱子家训》被列为必读教材之一。
2008-2009学年“新教育实验”“十佳教室”评选,湖南省桃源县茶安铺镇中心小学二丙班榜上有名,班主任敖双英,带着孩子们花了3个多月95天,完成了《三字经》的晨诵课程。
山东淄博临淄金茵小学五(3)班,是第一个在小学阶段完整贯彻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理念的实验班级。每天清晨,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常丽华就会走进教室,把轻柔美妙的音乐打开。先是带着孩子们读童谣、儿歌、儿童诗,后是一起吟诵唐诗宋词,再后来更加自觉地开展“在农历的天空下”的古典诗词之旅,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配合国画、月亮与星辰、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
五年级下学期又开始了儒家思想课程。常老师把这个课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的人生图谱”,通过了解孔子的一生来理解“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这段话的意蕴。晨诵时间,则带着孩子们吟诵《论语》。
打造最好的素质教育
“新教育实验”启动早期,每个周末,朱永新都主动到各地宣讲。当时他有一句话,叫“星期一到星期五,给苏州人民打工;星期六和星期天,为新教育打工”。但是现在,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的他公务繁忙,“时间也不允许了,必须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另外,我们的规模已经够大了,不断有实验区等着排队要我们批准。”
加入“新教育实验”并没有门槛,但必须以在新教育网站持续发帖等方式,“告诉我们你在做什么。一般是一年之后,我们验收挂牌。也就是说你得先做,才承认你,不是先承认了你再做。”
他坦诚,虽然“新教育实验”应是草根的、民间的、自下而上的,但当前24个实验区,基本上都是至上而下进行的,“都是有思想、有理想的教育局长在推动”。
“我们是改良性的,不是革命性的。中国只能选择渐进的改良,中国教育经不起折腾。”朱永新说。在他身上,也有着“改良派”的乐观和耐心。和很多NGO一样,“新教育实验”的核心团队也遭遇过“危险期”,朱永新一面广泛“化缘”,一面推动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产品提供给实验学校。
面对一些质疑,朱永新说,“每一种文明、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重视的东西,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价值认同,民主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民主的思想是有的,当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读经是需要改变的,他给孩子的不是完整的文化。正是认识到这个局限,我们也引进其他文化的经典啊,一定要把人类文明的最好的内容给孩子,而不是仅仅是中华的文化。”
但他同时认为,要允许尝试,“有的学校,他完全读原典;有的学校,完全读西方的经典,都未尝不可以。我觉得要让不同的教育思想家,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的区域,不同的学校进行不同的尝试,若干年之后我们再来比较吧。新教育不可能覆盖全国每所学校,只是一种选择,他认同,我们就一起来做这个东西。”
“新教育实验”有两个愿景:一是要打造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第二是要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从80年代提出到今天,素质教育一直没有找到办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我们新教育做的一切,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我们不是简单的阅读,知和行结合得非常紧。”截至目前,约有701所学校、120万个教师和学生加入“新教育实验”。假如朱永新的两个愿景能够实现,那么,这一实验将要惠及的师生数量难以估计。
[资讯]
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国驻韩国大使李滨等出席挂牌仪式。
19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整个华文世界的活力,国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师资需求激增。“孔子学院”意欲建立海外基地,提供零距离的教学服务,并协助整合和统筹当地现有的汉语教学以及民间文化活动。
“孔子学院”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与德国的“歌德学院”等类似机构不同,“孔子学院”甚至连一个专职教师也没有,目前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来开办。其建立基础是:中国大学的对外汉语院系,向国外有汉语教学的地方派汉语教师或专家,从事教学、课程设计等交流活动,而这个工作,之前已经做了几十年了。
截至2009年8月,已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有舆论认为,“孔子学院”自动走出国门传播汉语,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杜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