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的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桥梁.成功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关键词:数学;提问;精彩
一、提问设计阶段的策略
1.抓住“兴趣”设计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冲动,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学习成效会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认识角”时,首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提问:哪一个角大?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接着提问:谁知道大多少?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大角比小角大多少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案例教学“找规律”片段
出示题目:下面是十张天文台参观券,分别用1-10编好号.
问题1:如果要一下子拿两张连号的,你可以怎么拿?
学生1:可以拿第1张和第2张.
学生2:可以拿第2张和第3张.
问题2:进一步思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试做,圈一圈,写一写,得出一共有9种不同的拿法.并请一个学生到电脑上操作演示哪9种拿法.
问题3:如果是一次拿3张连号的,你觉得比9种多还是比9种少?
学生操作验证猜想.教师操作,三个数字一框,每次框出的三个数字的第一个数字都用不同颜色突出,一次演示到第五组时停下.
问题4:现在开头数是5,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只要把框放到最后一组,然后看一下那一组的开头数就知道了.
问题5:现在如果是拿4张连号的,你能就移动一次找到答案吗?
学生:能,是7种.
本节课“找规律”教材设计是要让学生从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多少种不同的拿法这三者间的关系来找出规律.教师从多角度去设计问题,切中要害,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充满了智慧,具有思维含量,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
2.通过“易混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易混点进行提问,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时机的把握,注意问题角度的变化等.
二、提问实施阶段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掌握多种提问方法.
1.采用知识迁移法
知识迁移法是指将知识由浅入深,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提问方式.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和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问题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这种迁移法的提问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渗透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学生形成了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2.采用问题分合法
问题分合法是指教师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设计的问题旨在疏导障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问题: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乙数与丙数的比是4∶5,问甲数与丙数的比是多少?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直接看出甲数与丙数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将题目条件拆开,发现:两个条件中都有乙数;适时提问:能不能把乙数的份数统一起来?将条件先拆开观察然后再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路顿开:2∶3=8∶12(乙数),4∶5=12(乙数)∶15,则甲数与乙数的比是8∶
15.
3.采用提问比较法
采用比较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①要求: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②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③展示:
一排是:
另一排是:
提问: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学生回答后再问:说说什么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和反思,按照课堂提问的程序,构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旨在“问”出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羚.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 基础教育研究, 2006(9).
[2]徐君平.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1(5).
关键词:数学;提问;精彩
一、提问设计阶段的策略
1.抓住“兴趣”设计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冲动,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学习成效会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认识角”时,首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提问:哪一个角大?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接着提问:谁知道大多少?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大角比小角大多少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案例教学“找规律”片段
出示题目:下面是十张天文台参观券,分别用1-10编好号.
问题1:如果要一下子拿两张连号的,你可以怎么拿?
学生1:可以拿第1张和第2张.
学生2:可以拿第2张和第3张.
问题2:进一步思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试做,圈一圈,写一写,得出一共有9种不同的拿法.并请一个学生到电脑上操作演示哪9种拿法.
问题3:如果是一次拿3张连号的,你觉得比9种多还是比9种少?
学生操作验证猜想.教师操作,三个数字一框,每次框出的三个数字的第一个数字都用不同颜色突出,一次演示到第五组时停下.
问题4:现在开头数是5,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只要把框放到最后一组,然后看一下那一组的开头数就知道了.
问题5:现在如果是拿4张连号的,你能就移动一次找到答案吗?
学生:能,是7种.
本节课“找规律”教材设计是要让学生从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多少种不同的拿法这三者间的关系来找出规律.教师从多角度去设计问题,切中要害,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充满了智慧,具有思维含量,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
2.通过“易混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易混点进行提问,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时机的把握,注意问题角度的变化等.
二、提问实施阶段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掌握多种提问方法.
1.采用知识迁移法
知识迁移法是指将知识由浅入深,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提问方式.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和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问题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这种迁移法的提问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渗透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学生形成了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2.采用问题分合法
问题分合法是指教师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设计的问题旨在疏导障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问题: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乙数与丙数的比是4∶5,问甲数与丙数的比是多少?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直接看出甲数与丙数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将题目条件拆开,发现:两个条件中都有乙数;适时提问:能不能把乙数的份数统一起来?将条件先拆开观察然后再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路顿开:2∶3=8∶12(乙数),4∶5=12(乙数)∶15,则甲数与乙数的比是8∶
15.
3.采用提问比较法
采用比较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①要求: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②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③展示:
一排是:
另一排是:
提问: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学生回答后再问:说说什么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和反思,按照课堂提问的程序,构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旨在“问”出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羚.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 基础教育研究, 2006(9).
[2]徐君平.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