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10月,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
关键词:互联网+”;科研管理
身为新时代高校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如果要切实为所在单位教师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就应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服务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效能作用,支持促进单位师生做好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水平,进一步密切联系师生。
一、新时代“互联网+”工作模式的意义
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互聯网+”进行科研管理工作,就需要明确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运用“互联网+”具有什么意义。从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重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入和应用“互联网+”开展工作。
(一)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研管理的许多工作,包括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经费划拨、中期检查、结题工作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科研管理系统来办理。一些非必要打印的资料通过网络传递的无纸化办公,既节约了各项资源、工作成本,又节约了老师们前来现场办理相关事宜的时间和交通成本。
(二)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智能化管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将科研相关信息,例如科研项目申请及结题相关资料、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结项证书等上传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使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均可直接通过系统平台掌握相关资料信息;另一方面又将相关信息均通过平台存储,确保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平台下载相关资料,大大节约了时间。
(三)推动信息存储,便于信息保存。之前的信息存储一般都是将手写的文档保存到文档中,但一般手写的信息字迹会加大辨认的难度,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退却,导致最终信息消失、无法保存。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类科研资料和科研信息都可以通过电子形式储存到电脑里面,并可以根据实际的内容进行数据分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文件丢失的可能性,而且还加强了数据的规范存储。
二、当下“互联网+”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来说,新时代“互联网+”工作模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并且逐步扩大“互联网+”工作模式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程度。然而尽管如此,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互联网+”工作模式,还是存在着以下3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高校科研管理“互联网+”工作模式的有效实施,制约着“互联网+”工作模式作用的真正发挥。
(一)“互联网+”工作模式重视度认可度不够。现如今,仍有部分老师尚未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工作模式的重要性和便利性,故对该模式的重视度认可度仍有待提高。尤其年龄偏大、电脑操作不熟练的教师,认为此模式并未起到便利性的作用,反而使相关流程更加复杂繁琐、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从而不积极配合相关信息的录入或使用。
(二)“互联网+”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尚处于相对独立分离的状态,例如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等均为独立分离的系统,导致老师们或者要在多个系统录入信息,从而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或者仅在个别信息系统内录入、无法使分管各项工作的管理人员均能够看到所需信息。
(三)“互联网+”信息系统使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对信息化的利用程度不够深化,是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工作中,存在科研成果的部分信息录入了管理系统,但部分信息尚未录入,就导致在处理事务时需要线上线下,“互联网+”工作模式的便利性特点无法发挥。
三、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在新时代“互联网+”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便捷性,确保科研信息保存的稳定性,对于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高校师生对于科研管理服务的工作满意度,均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下一步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科研管理工作。
(一)制定制度规划。应从学校层面抓起,制定做好“互联网+”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规划,切实保障“互联网+”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经费、技术等各项需求,切实保障此项工作能够长期稳定的开展。
(二)构建资源共享数据库。将高校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统一起来构建成为数据共享平台,可以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各项优势,从而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师生员工对于科研管理乃至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三)提升管理水平。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培训交流调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做好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科研管理,为单位师生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科研管理服务。
作者简介:
徐冠楠(1989—),女,山东德州,汉,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互联网+”;科研管理
身为新时代高校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如果要切实为所在单位教师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就应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服务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效能作用,支持促进单位师生做好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水平,进一步密切联系师生。
一、新时代“互联网+”工作模式的意义
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互聯网+”进行科研管理工作,就需要明确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运用“互联网+”具有什么意义。从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重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入和应用“互联网+”开展工作。
(一)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研管理的许多工作,包括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经费划拨、中期检查、结题工作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科研管理系统来办理。一些非必要打印的资料通过网络传递的无纸化办公,既节约了各项资源、工作成本,又节约了老师们前来现场办理相关事宜的时间和交通成本。
(二)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智能化管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将科研相关信息,例如科研项目申请及结题相关资料、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结项证书等上传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使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均可直接通过系统平台掌握相关资料信息;另一方面又将相关信息均通过平台存储,确保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平台下载相关资料,大大节约了时间。
(三)推动信息存储,便于信息保存。之前的信息存储一般都是将手写的文档保存到文档中,但一般手写的信息字迹会加大辨认的难度,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退却,导致最终信息消失、无法保存。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类科研资料和科研信息都可以通过电子形式储存到电脑里面,并可以根据实际的内容进行数据分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文件丢失的可能性,而且还加强了数据的规范存储。
二、当下“互联网+”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来说,新时代“互联网+”工作模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并且逐步扩大“互联网+”工作模式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程度。然而尽管如此,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互联网+”工作模式,还是存在着以下3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高校科研管理“互联网+”工作模式的有效实施,制约着“互联网+”工作模式作用的真正发挥。
(一)“互联网+”工作模式重视度认可度不够。现如今,仍有部分老师尚未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工作模式的重要性和便利性,故对该模式的重视度认可度仍有待提高。尤其年龄偏大、电脑操作不熟练的教师,认为此模式并未起到便利性的作用,反而使相关流程更加复杂繁琐、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从而不积极配合相关信息的录入或使用。
(二)“互联网+”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尚处于相对独立分离的状态,例如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等均为独立分离的系统,导致老师们或者要在多个系统录入信息,从而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或者仅在个别信息系统内录入、无法使分管各项工作的管理人员均能够看到所需信息。
(三)“互联网+”信息系统使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对信息化的利用程度不够深化,是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工作中,存在科研成果的部分信息录入了管理系统,但部分信息尚未录入,就导致在处理事务时需要线上线下,“互联网+”工作模式的便利性特点无法发挥。
三、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在新时代“互联网+”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便捷性,确保科研信息保存的稳定性,对于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高校师生对于科研管理服务的工作满意度,均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下一步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科研管理工作。
(一)制定制度规划。应从学校层面抓起,制定做好“互联网+”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规划,切实保障“互联网+”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经费、技术等各项需求,切实保障此项工作能够长期稳定的开展。
(二)构建资源共享数据库。将高校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统一起来构建成为数据共享平台,可以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各项优势,从而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师生员工对于科研管理乃至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三)提升管理水平。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培训交流调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做好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科研管理,为单位师生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科研管理服务。
作者简介:
徐冠楠(1989—),女,山东德州,汉,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