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秸秆用则利、弃则害,如何给日益增加的秸秆找到出路,变废为宝,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针对作物秸秆利用率低、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实际问题,近年来淄博市农业部门以循环农业示范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转方式、调结构”,根据实际条件,广辟途径,多元化渠道积极探索秸秆低碳综合资源化利用,以实现秸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副产品;秸秆还田;秸秆饲料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量大而广的副产物占农作物生物地上部分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期以来,为追求作物高产量,人们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并且更加依赖于化肥,而作物秸秆还田或施有机肥料的量很少。农作物连续种植会使土壤矿物质养分减少,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同时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出路不畅,再加上传统家庭耕地小规模经营的原因,使面大量广的农作物秸秆一时还难以完全集中综合利用,而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被废弃在田间地头、路边或露天焚烧,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污染环境。秸秆的综合利用实际上解决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问题。采用秸秆还田或有效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恢复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一)秸秆还田技术
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先用秸秆切碎机或收割机将秸秆粉碎,用旋耕机一次完成灭茬、旋耕、秸秆还田、掩埋、覆盖等多道工序的作业。
2、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有:秸秆整株还田技术和秸秆覆盖免耕技术。
3、秸秆堆肥还田技术。主要有:秸秆高温堆肥技术和秸秆自然发酵堆肥技术。
(二)秸秆饲料技术
作物秸秆作为一种牲畜的粗饲料,其可消化的干物质含量占30-50%,粗蛋白含量占2-3%。由于秸秆中含有腊质、硅质和木质素,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秸秆直接作饲料的有效能量、消化率和进食量均较低,必须经过适当处理以改变秸秆的组织结构,提高牲畜对秸秆的适口性、消化率和采食量。
1、机械化秸秆微储饲料技术。秸秆微储技术是将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属于厌氧菌)加入到秸秆中,使其密封储藏,经过发酵,增加秸秆的酸香味,变成草食牲畜喜欢食用的主饲料。其特点:
(1)秸秆微储饲料成本低,效益高。在微储饲料生产中,每吨秸秆干物只需要3克秸秆发酵活干菌,其生产成本只有氨化秸秆成本的17%,并且饲喂效果好于氨化秸秆。
(2)秸秆微储饲料消化率高。秸秆微储后的消化率提高了24.14-43.77%,有机物消化率提高了29.4%。
(3)秸秆较软,且有酸香味,可增加家畜的食欲,提高采食速度40%,食量增加20—40%。
2、秸秆热处理技术。
秸秆热处理技术是采用热喷技术和膨化技术,对秸秆进行热处理。
(1)热喷技术是由锅炉(包括配套辅机)、压力罐、卸料罐等组成的热喷设备对饲料进行热、喷处理。经过热处理的秸秆饲料,其采食量和利用率有所提高,秸秆的有机物消化率将提高至30—100%,其中,湿热喷精饲料比干热喷粗饲料的消化率能提高10-14%。如果用尿素等多种非蛋白氮作为热喷秸秆的添加剂,其粗蛋白水平和有机物消化率将有所提高,氨在瘤胃中的释放速度将降低。
(2)膨化技术是将原料经过连续的调湿、加热、捏合后进入制粒机主体,由于螺杆、物料、脱气模与套筒间不断地产生挤压、摩擦作用,使机内的工作压力与温度逐渐提高(一般情况下机内温度为150-200℃,工作压力为2942.0-9806.6Kpa)。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物料经模孔射出时,因机内压力和温度与大气压力和温度相差很大,物料水分迅速蒸发,体积膨胀,使之形成膨化饲料。
(3)秸秆青贮技术。将青绿秸秆切碎成长度为1-3厘米的碎块后,放入窖中(形状不限,但窖内均应用50%的石灰水消毒,并在窖内铺好塑料薄膜),当装至20-25厘米厚时,人工踏实(此时添加食盐和尿素各0.3-0.5%),以此类推,直至装满(高出窖面0.5-1米),然后严密封顶。
其要求:切碎长度要严格一致,添加尿素和食盐要拌均匀,踏实不留空隙,封顶不许有渗漏现象。一般经过50-60天便可饲喂。
其优点:秸秆营养成分合量较高,秸秆软化效果好,其含水量一般在70%左右,质地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利用率高,是反刍动物在冬春季理想的青饲料。
(4)秸秆氨化技术。即利用氨的水溶液对秸秆进行处理。经过氨化处理的秸秆,其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分离,使细胞壁膨胀,结构松散。秸秆变得柔软,易于消化吸收,饲料粗蛋白增加,其含氮量增加了1倍。氨化时,预先将含水量在35-40%的秸秆切成2厘米左右,均匀地喷洒氨水或尿素溶液,然后用无毒塑料膜盖严密。
(三)秸秆气化技术
秸秆用作沼气发酵原料,具有清洁、经济实惠的特点。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含有丰富的腐质酸、氮、磷、钾及农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沼液可作为鱼饵料和牲畜饲料添加剂,有免疫、增重的作用;沼液还可以浸种、防虫,生产蘑菇做菇床培养基料,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果用沼气保鲜水果,成本低,效果好。
通常情况下,将秸秆切成0.5厘米左右的碎块,然后放入沼气池中,这样,不但解决了秸秆进出沼气池难的问题,也为沼气池内残留物的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据统计,每公斤秸秆可生产沼气0.25立方米,甲烷含量55%左右。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事关生物利用、环境无害、农民增收等问题,是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多年来迫切希望破解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法规禁止秸秆焚烧,农民也不愿意秸秆焚烧。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瓶颈在于: (一)得不偿失观。目前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是还田培肥、饲料转化、菌菇栽培、燃料利用等等。从生物转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的角度看,这些利用方法和途径都是有益和可取的。但是从经济效益和比较效益的角度分析,农民是不愿意的。一般的家庭还因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没有能力搞食用菌栽培。因此对赔本赚吆喝式的秸秆综合利用取消极态度。
(二)急功近利观。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经济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非立竿见影的。如:秸秆还田培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有效增加地力。但是这些好处不是突现的,而是渐进的。在秸秆还田的当季由于生物夺氮,还需要适当增施化肥,促进有机质纤维的分解。有些农民因为文化素质限制,秸秆还田水层管理操作不当,造成秸秆分解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对秧苗的伤害,把好事办成坏事。秸秆直接旋耕还田,油耗成本加大,由于燃料补贴直接一卡通发放给农民,拖拉机手只能自己消化成本,因此也没有积极性。
(三)劳动力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时期正处于农村大忙,劳动力比较紧张,加之文化型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技术落后,年老体弱难以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留守族”大多数也没有能力将这些秸秆打捆。加之近年来水稻种植大多采用直播技术,农民为了抢时间季节腾茬口播种,就采取了秸秆处理的简化措施:“一把火”了事。
(四)技术较滞后。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较多,但是技术滞后而且不够成熟。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问题也相对滞后,如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菌菇栽培等等的技术培训、设备运用等等急需配套跟上。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以疏为主。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列为政府决策范围。在制定、规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把正确引导农民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主要手段和方法。单纯依靠法律约束只会加大行政成本,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一是典型示范引导。通过对比试验,用科学的数据,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对比核算,让农民在周边人和事的影响带动下看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使农民能够把秸秆综合利用成为自觉行为。二是抓好技术培训。交叉利用科技入户、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新型机具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新机具、更新老设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纠正长期单纯依赖化肥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改变落后习惯,逐步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机械化秸秆还田带来的好处,使秸秆还田成为广大农民自发行为。
(二)调整政策,加大投入。政府应当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建立以国家、集体、农民共同投资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鼓励企业开发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鼓励个人投资运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购买秸秆综合利用先进设备。在资金补助投入方面要以效果为第一原则,充分调动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
(三)改进技术,抓实措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向应该着眼于低成本就地利用的原则,突出重点在秸秆还田、能量转换、饲料转化方面下功夫。同时有计划地开发秸秆板材、电(气)能转化等工业项目。在目前技术水平低、综合利用率差的现实条件下,秸秆还田是现实的低成本利用的捷径,也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秸秆还田要改进和完善机械直接还田、生物发酵还田、菌菇栽培还田等技术环节,农机、农艺配套,努力实现秸秆全量还田。配套秸秆氨化饲料技术,促进畜禽养殖业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形成农业技术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典型示范户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副产品;秸秆还田;秸秆饲料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量大而广的副产物占农作物生物地上部分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期以来,为追求作物高产量,人们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并且更加依赖于化肥,而作物秸秆还田或施有机肥料的量很少。农作物连续种植会使土壤矿物质养分减少,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同时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出路不畅,再加上传统家庭耕地小规模经营的原因,使面大量广的农作物秸秆一时还难以完全集中综合利用,而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被废弃在田间地头、路边或露天焚烧,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污染环境。秸秆的综合利用实际上解决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问题。采用秸秆还田或有效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恢复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一)秸秆还田技术
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先用秸秆切碎机或收割机将秸秆粉碎,用旋耕机一次完成灭茬、旋耕、秸秆还田、掩埋、覆盖等多道工序的作业。
2、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有:秸秆整株还田技术和秸秆覆盖免耕技术。
3、秸秆堆肥还田技术。主要有:秸秆高温堆肥技术和秸秆自然发酵堆肥技术。
(二)秸秆饲料技术
作物秸秆作为一种牲畜的粗饲料,其可消化的干物质含量占30-50%,粗蛋白含量占2-3%。由于秸秆中含有腊质、硅质和木质素,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秸秆直接作饲料的有效能量、消化率和进食量均较低,必须经过适当处理以改变秸秆的组织结构,提高牲畜对秸秆的适口性、消化率和采食量。
1、机械化秸秆微储饲料技术。秸秆微储技术是将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属于厌氧菌)加入到秸秆中,使其密封储藏,经过发酵,增加秸秆的酸香味,变成草食牲畜喜欢食用的主饲料。其特点:
(1)秸秆微储饲料成本低,效益高。在微储饲料生产中,每吨秸秆干物只需要3克秸秆发酵活干菌,其生产成本只有氨化秸秆成本的17%,并且饲喂效果好于氨化秸秆。
(2)秸秆微储饲料消化率高。秸秆微储后的消化率提高了24.14-43.77%,有机物消化率提高了29.4%。
(3)秸秆较软,且有酸香味,可增加家畜的食欲,提高采食速度40%,食量增加20—40%。
2、秸秆热处理技术。
秸秆热处理技术是采用热喷技术和膨化技术,对秸秆进行热处理。
(1)热喷技术是由锅炉(包括配套辅机)、压力罐、卸料罐等组成的热喷设备对饲料进行热、喷处理。经过热处理的秸秆饲料,其采食量和利用率有所提高,秸秆的有机物消化率将提高至30—100%,其中,湿热喷精饲料比干热喷粗饲料的消化率能提高10-14%。如果用尿素等多种非蛋白氮作为热喷秸秆的添加剂,其粗蛋白水平和有机物消化率将有所提高,氨在瘤胃中的释放速度将降低。
(2)膨化技术是将原料经过连续的调湿、加热、捏合后进入制粒机主体,由于螺杆、物料、脱气模与套筒间不断地产生挤压、摩擦作用,使机内的工作压力与温度逐渐提高(一般情况下机内温度为150-200℃,工作压力为2942.0-9806.6Kpa)。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物料经模孔射出时,因机内压力和温度与大气压力和温度相差很大,物料水分迅速蒸发,体积膨胀,使之形成膨化饲料。
(3)秸秆青贮技术。将青绿秸秆切碎成长度为1-3厘米的碎块后,放入窖中(形状不限,但窖内均应用50%的石灰水消毒,并在窖内铺好塑料薄膜),当装至20-25厘米厚时,人工踏实(此时添加食盐和尿素各0.3-0.5%),以此类推,直至装满(高出窖面0.5-1米),然后严密封顶。
其要求:切碎长度要严格一致,添加尿素和食盐要拌均匀,踏实不留空隙,封顶不许有渗漏现象。一般经过50-60天便可饲喂。
其优点:秸秆营养成分合量较高,秸秆软化效果好,其含水量一般在70%左右,质地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利用率高,是反刍动物在冬春季理想的青饲料。
(4)秸秆氨化技术。即利用氨的水溶液对秸秆进行处理。经过氨化处理的秸秆,其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分离,使细胞壁膨胀,结构松散。秸秆变得柔软,易于消化吸收,饲料粗蛋白增加,其含氮量增加了1倍。氨化时,预先将含水量在35-40%的秸秆切成2厘米左右,均匀地喷洒氨水或尿素溶液,然后用无毒塑料膜盖严密。
(三)秸秆气化技术
秸秆用作沼气发酵原料,具有清洁、经济实惠的特点。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含有丰富的腐质酸、氮、磷、钾及农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沼液可作为鱼饵料和牲畜饲料添加剂,有免疫、增重的作用;沼液还可以浸种、防虫,生产蘑菇做菇床培养基料,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果用沼气保鲜水果,成本低,效果好。
通常情况下,将秸秆切成0.5厘米左右的碎块,然后放入沼气池中,这样,不但解决了秸秆进出沼气池难的问题,也为沼气池内残留物的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据统计,每公斤秸秆可生产沼气0.25立方米,甲烷含量55%左右。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事关生物利用、环境无害、农民增收等问题,是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多年来迫切希望破解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法规禁止秸秆焚烧,农民也不愿意秸秆焚烧。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瓶颈在于: (一)得不偿失观。目前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是还田培肥、饲料转化、菌菇栽培、燃料利用等等。从生物转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的角度看,这些利用方法和途径都是有益和可取的。但是从经济效益和比较效益的角度分析,农民是不愿意的。一般的家庭还因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没有能力搞食用菌栽培。因此对赔本赚吆喝式的秸秆综合利用取消极态度。
(二)急功近利观。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经济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非立竿见影的。如:秸秆还田培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有效增加地力。但是这些好处不是突现的,而是渐进的。在秸秆还田的当季由于生物夺氮,还需要适当增施化肥,促进有机质纤维的分解。有些农民因为文化素质限制,秸秆还田水层管理操作不当,造成秸秆分解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对秧苗的伤害,把好事办成坏事。秸秆直接旋耕还田,油耗成本加大,由于燃料补贴直接一卡通发放给农民,拖拉机手只能自己消化成本,因此也没有积极性。
(三)劳动力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时期正处于农村大忙,劳动力比较紧张,加之文化型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技术落后,年老体弱难以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留守族”大多数也没有能力将这些秸秆打捆。加之近年来水稻种植大多采用直播技术,农民为了抢时间季节腾茬口播种,就采取了秸秆处理的简化措施:“一把火”了事。
(四)技术较滞后。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较多,但是技术滞后而且不够成熟。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问题也相对滞后,如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菌菇栽培等等的技术培训、设备运用等等急需配套跟上。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以疏为主。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列为政府决策范围。在制定、规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把正确引导农民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主要手段和方法。单纯依靠法律约束只会加大行政成本,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一是典型示范引导。通过对比试验,用科学的数据,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对比核算,让农民在周边人和事的影响带动下看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使农民能够把秸秆综合利用成为自觉行为。二是抓好技术培训。交叉利用科技入户、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新型机具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新机具、更新老设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纠正长期单纯依赖化肥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改变落后习惯,逐步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机械化秸秆还田带来的好处,使秸秆还田成为广大农民自发行为。
(二)调整政策,加大投入。政府应当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建立以国家、集体、农民共同投资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鼓励企业开发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鼓励个人投资运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购买秸秆综合利用先进设备。在资金补助投入方面要以效果为第一原则,充分调动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
(三)改进技术,抓实措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向应该着眼于低成本就地利用的原则,突出重点在秸秆还田、能量转换、饲料转化方面下功夫。同时有计划地开发秸秆板材、电(气)能转化等工业项目。在目前技术水平低、综合利用率差的现实条件下,秸秆还田是现实的低成本利用的捷径,也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秸秆还田要改进和完善机械直接还田、生物发酵还田、菌菇栽培还田等技术环节,农机、农艺配套,努力实现秸秆全量还田。配套秸秆氨化饲料技术,促进畜禽养殖业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形成农业技术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典型示范户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