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同样的道理,教育也是如此。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进行创新教育?笔者在此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人们遇到一件新鲜事物或者是发现一个不常见的特殊现象的时候,必定会被深深地吸引,从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需要。这种好奇的心,人人都是有的。特别是中学生,表现得尤其强烈。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我在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时,一开始便说:“同学们,在小学里,甲数减去乙数其差不会比甲数大。但是到了初中,甲数减去乙数,其差就有可能比甲数大。”这种反常态的问话,学生一听,就会感到非常的奇怪:怎么减去一个数后所得的差反而会比原数大呢?学生心里马上就会产生疑问,进而积极思考。又比如,当我讲到“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块被打碎了的、只剩下两个角及其夹边的三角形玻璃余料,并且说:“我想借用这块余料,去街上割一块与打碎前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老师能否割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呢?学生一听教师的话,也感到十分新奇,于是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将会揭开这个谜底,只要大家认真学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听了,好奇之心快速萌芽,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情不自禁地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推测,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不少的几何图形、几何现象,都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相应的几何图形、模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他们推到主体的位置上,使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创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为学生精心设计、细心制作,积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欲望,并及时引导,使之转化为一种独立思考和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尝试的学习动力。
二、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好胜心理
不论是在游戏,还是在运动或者是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竞相取胜的愿望,这就是好胜心理。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好胜心理就能转化为学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刻苦学习的精神。各种竞赛是充分激发学生好胜心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难点就可以用此方法来突破。学生初学平面几何的时候,需要记忆的概念较多,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课的注意力就不够集中。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便让每一个学生都用纸片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再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要求学生把剪下来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并回答:“拼图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而且也为在理论上为要证明这个定理埋下了伏笔,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还可运用分组竞赛的办法来进行强化训练,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如一道题目,要想寻求它的多种解法,就可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看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路多、方法好、速度快。这就能使学生打破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上展开思维,使学生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
三、放下师道尊严,培养学生质疑心理
有一些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作的结论常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喜欢“逆向思维”,所以提出的一些看法就常与教师不同。不理解的人,认为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是爱出风头、不给老师面子。但是从创新学习的角度来看,这倒是一种优良品质的表现。因为“好疑”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好疑”会迸发灵感的火花。在当今由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的转变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的精神和做法,并且积极地引导他们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主动探索、释疑,使这种创新思维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四、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创新心理
教学情景的创设,首先要有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有情感活动的学习主体,要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很好的消除学生畏惧、羞怯等种种顾虑心理,养成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品质。就教师而言,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幼稚想象,如果不合逻辑的,不要当即否定和排斥,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其次,要让学生有宽松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思考、计算、不懈地探究,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应该用夸夸其谈的表面形式占据课堂时间,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对学生创造性心理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应该融入到每天的教学当中,学生的创新心理才会日趋完善,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人们遇到一件新鲜事物或者是发现一个不常见的特殊现象的时候,必定会被深深地吸引,从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需要。这种好奇的心,人人都是有的。特别是中学生,表现得尤其强烈。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我在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时,一开始便说:“同学们,在小学里,甲数减去乙数其差不会比甲数大。但是到了初中,甲数减去乙数,其差就有可能比甲数大。”这种反常态的问话,学生一听,就会感到非常的奇怪:怎么减去一个数后所得的差反而会比原数大呢?学生心里马上就会产生疑问,进而积极思考。又比如,当我讲到“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块被打碎了的、只剩下两个角及其夹边的三角形玻璃余料,并且说:“我想借用这块余料,去街上割一块与打碎前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老师能否割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呢?学生一听教师的话,也感到十分新奇,于是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将会揭开这个谜底,只要大家认真学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听了,好奇之心快速萌芽,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情不自禁地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推测,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不少的几何图形、几何现象,都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相应的几何图形、模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他们推到主体的位置上,使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创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为学生精心设计、细心制作,积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欲望,并及时引导,使之转化为一种独立思考和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尝试的学习动力。
二、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好胜心理
不论是在游戏,还是在运动或者是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竞相取胜的愿望,这就是好胜心理。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好胜心理就能转化为学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刻苦学习的精神。各种竞赛是充分激发学生好胜心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难点就可以用此方法来突破。学生初学平面几何的时候,需要记忆的概念较多,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课的注意力就不够集中。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便让每一个学生都用纸片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再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要求学生把剪下来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并回答:“拼图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而且也为在理论上为要证明这个定理埋下了伏笔,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还可运用分组竞赛的办法来进行强化训练,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如一道题目,要想寻求它的多种解法,就可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看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路多、方法好、速度快。这就能使学生打破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上展开思维,使学生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
三、放下师道尊严,培养学生质疑心理
有一些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作的结论常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喜欢“逆向思维”,所以提出的一些看法就常与教师不同。不理解的人,认为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是爱出风头、不给老师面子。但是从创新学习的角度来看,这倒是一种优良品质的表现。因为“好疑”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好疑”会迸发灵感的火花。在当今由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的转变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的精神和做法,并且积极地引导他们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主动探索、释疑,使这种创新思维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四、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创新心理
教学情景的创设,首先要有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有情感活动的学习主体,要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很好的消除学生畏惧、羞怯等种种顾虑心理,养成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品质。就教师而言,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幼稚想象,如果不合逻辑的,不要当即否定和排斥,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其次,要让学生有宽松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思考、计算、不懈地探究,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应该用夸夸其谈的表面形式占据课堂时间,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对学生创造性心理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应该融入到每天的教学当中,学生的创新心理才会日趋完善,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