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垄断行业要求涨价的呼声此起彼伏。7月9日,三大石油巨头刚刚“哭诉”成品油要加价,7月24日,五大发电巨头又集体上书国家发改委,恳请尽快在电煤价格涨幅大的重点区域启动煤电联动,提高电价。
巨头们似乎都振振有辞,“面对国际油价的昂首向上,国内石油产业的成本日增”,“面对煤炭价格的一路上涨,发电集团的亏损日甚”。
然而,人们无法理解的是,为何国内油价只跟涨不跟跌,之前国际油价下跌的漫长过程中,公众为何迟迟不能分享国际油价下跌的好处?为何在2006年全国发电行业利润高达263.9亿元,整个电力系统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也明显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的情况下,他们却称即将面临全线亏损?垄断行业涨价何时才是尽头?
垄断行业涨价声声急
据悉,由于国际原油涨势过快,石油巨头8月初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一份新的调价申请,此次申请调价幅度略大于7月9日提出的汽油200元/吨、柴油150元/吨的调价方案。
而7月24日五大电力集团向国家发改委的上书,已是2007年以来电力行业第三次要求政府部门上调电价。中电联燃料分会秘书长杨林军介绍,煤炭、电力双方的分别测算已结束。其中,中电联测算结果显示,电煤价格比去年上涨9%;煤炭行业协会测算结果是,全国煤价总体上涨4.67%,电煤价格上涨13%。在此情况下,一旦启动煤电联动,我国电价可能上涨1-2分/度。
实际上,近年来,关于涨价的信息不止是来自石油和电力行业。长期以来,中国的铁路、邮政、民航、电力、保险、大学、大医院等全国性垄断部门生产提供的公共品的价格一直比竞争性产品涨价幅度大,自来水、煤气、供暖、公交等地方或城市垄断的服务价格的涨幅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
国家统计局最新月度形势报告显示,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4%,其中,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8.8%,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2.2%;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3.2%,市区交通费价格上涨1.3%;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3.6%,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7%,租房价格上涨4.0%。
各垄断行业一声比一声急的涨价声,无疑刺激着民生脆弱的神经。
涨声一片是与民争利
一般来说,商品涨价后,消费者完全可以采取“用脚投票”的权利反制。但垄断行业则不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无处可逃的困境,让消费者必须面对垄断行业涨价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加重。
6月份,随着猪肉、禽、蛋、粮食价格和一些垄断性行业价格的持续上涨,我国CPI狂飙到4.4%,严重超过3%的警戒线,达到33个月来的新高。在原有的房价、教育收费、医疗费3座大山压力之外,人们又需要承受粮油肉禽等食品和基本公共资源涨价的压力,多重的生活压力下,民众似乎已经举步维艰。因为物价上涨,收入降低,收不抵支,有许多百姓已经处于一种“生活亏损”的状态,原来担心买不起房,上不起学,治不起病,现在有人开始担心吃不起肉、用不起电了。
于是,太多的人在生活成本的加重中质疑,为什么国际油价价格上涨时,我们需要与国际接轨,而面对国际油价下跌的漫长过程,国内的油价却岿然不动?为什么2006年中国五大发电集团利润高达263.9亿元,发电巨头却依然声称“亏损百亿”?
其实,垄断行业及其职工在民生普遍艰难的时候,却享受着空前的利益“盛宴”。
由于其独占的地位,垄断企业是信息的惟一占有者和发布者,这样,垄断性的资源配置便被一部分掌握特殊权力的人强力扭曲,其结果是小部分人受益,广大百姓利益受损。他们可以随意把提高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所增加的费用纳入到成本当中去,通过人为加大成本来扩大获利空间。
《十七大前改革难点纵横谈》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据统计,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而近年来,从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垄断企业“富得流油”奢侈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以电力行业为例,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的一个内部人事干部会议,短短3天时间竟然花费了304万元,人均耗费2.4万元。200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国家电力公司原领导班子决策失误造成78.4亿元重大损失,同时还有45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早在2005年,国家审计署就曾指出,电力行业“工资增长过快,没有统一的分配制度”,连个抄表工年薪都在10万元。这些高价的人力成本、被挥霍掉的巨额开支及损失巨大的决策失误,最终都纳入电力成本,由老百姓埋单。
在人民的喂养之下,他们形成一个优厚的贵族集团,国家的财产,在先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后,再将剩余的那有限部分用来帮国家办事,钱不够,再向国家和人民哭穷,继续要钱。
引入竞争是治本之策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这样一句话:“国民政府对人民服务必须范围更广泛,不仅要保护人民免受垄断的危害,而且要便利人民的生活。”
其实,在垄断行业涨价所带来的困境中,很难依靠民众的权利自救。实际上,越是垄断性质高的领域,越容易出现民众博弈能力被架空的现象,而民众的权利不能来自企业良心发现放弃逐利本能,而只能依靠政府对利益集团的有效监管和引导。
因此,政府必须对垄断行业进行审计和监督。垄断企业不可能象完全竞争性企业一样实现成本内部消化,反而总是试图通过有意增加管理和工资福利成本的方式提高向全社会要价的筹码。因此,“成本决定价格”的传统定价方式必须改革,必须用“社会平均成本”取代原有的“行业成本”。
政府要对垄断企业的生产资料成本及员工工资、福利和员工数量进行审计与检查,以此算出现有的企业成本,并向全社会公开。首先通过比较职工工资的全社会平均成本,可以算出垄断企业的可降价空间,以此遏制行业差距过大和垄断企业涨薪与涨价的狂潮。其次是在上述基础上,严格遵守《价格法》,对垄断企业的价格必须实行程序严密公正的听证,不能让垄断企业主导定价。《价格法》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但现在听证会难让百姓放心,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听证也没有约束力,听证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而在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审计和监督之外,政府还应引入竞争,尽可能打破垄断性行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实,垄断行业的利润获取,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行政保护,免于竞争压力。在物价普遍上涨的节骨眼上,垄断行业却不愿意以民生利益为重,不愿让利于民,甚至不愿考虑通过优化管理,压缩经营与人力成本等途径,来应对所谓“原料上涨压力”,这样的现实告诉我们,靠垄断行业自律,是赢不来市场道德与良知的。长期以来,对垄断行业的政策倾斜,已经让这些行业获取诸多利益,要想不让涨价成为“通病”,就必须把落点放在与垄断行业的博弈上。通过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来真正彻底地打破滞重的垄断体系。
竞争企业的经济学特征,是他们的产品必须接受市场给他们的价格,而垄断企业的特征,是他们为自己的产品制定价格,让市场接受。打破垄断,就是让市场化的阳光消除垄断行业的定价权,通过全面开放,让民营企业参与相关行业的经营与竞争,在市场的有效选择中形成价格,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同时,市场竞争机制的参与可以降低服务成本,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所有投资者的公平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垄断蚀害民生,垄断破坏公平,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也必须有公平竞争的大环境。政府必须在有效监管和引入竞争中抑制垄断行业的涨价冲动,通过公开的审计和市场化的手段,改变一些行业垄断林立、割据丛生的局面,从而真正的保护民生,促进转型中的中国健康发展。
巨头们似乎都振振有辞,“面对国际油价的昂首向上,国内石油产业的成本日增”,“面对煤炭价格的一路上涨,发电集团的亏损日甚”。
然而,人们无法理解的是,为何国内油价只跟涨不跟跌,之前国际油价下跌的漫长过程中,公众为何迟迟不能分享国际油价下跌的好处?为何在2006年全国发电行业利润高达263.9亿元,整个电力系统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也明显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的情况下,他们却称即将面临全线亏损?垄断行业涨价何时才是尽头?
垄断行业涨价声声急
据悉,由于国际原油涨势过快,石油巨头8月初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一份新的调价申请,此次申请调价幅度略大于7月9日提出的汽油200元/吨、柴油150元/吨的调价方案。
而7月24日五大电力集团向国家发改委的上书,已是2007年以来电力行业第三次要求政府部门上调电价。中电联燃料分会秘书长杨林军介绍,煤炭、电力双方的分别测算已结束。其中,中电联测算结果显示,电煤价格比去年上涨9%;煤炭行业协会测算结果是,全国煤价总体上涨4.67%,电煤价格上涨13%。在此情况下,一旦启动煤电联动,我国电价可能上涨1-2分/度。
实际上,近年来,关于涨价的信息不止是来自石油和电力行业。长期以来,中国的铁路、邮政、民航、电力、保险、大学、大医院等全国性垄断部门生产提供的公共品的价格一直比竞争性产品涨价幅度大,自来水、煤气、供暖、公交等地方或城市垄断的服务价格的涨幅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
国家统计局最新月度形势报告显示,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4%,其中,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8.8%,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2.2%;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3.2%,市区交通费价格上涨1.3%;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3.6%,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7%,租房价格上涨4.0%。
各垄断行业一声比一声急的涨价声,无疑刺激着民生脆弱的神经。
涨声一片是与民争利
一般来说,商品涨价后,消费者完全可以采取“用脚投票”的权利反制。但垄断行业则不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无处可逃的困境,让消费者必须面对垄断行业涨价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加重。
6月份,随着猪肉、禽、蛋、粮食价格和一些垄断性行业价格的持续上涨,我国CPI狂飙到4.4%,严重超过3%的警戒线,达到33个月来的新高。在原有的房价、教育收费、医疗费3座大山压力之外,人们又需要承受粮油肉禽等食品和基本公共资源涨价的压力,多重的生活压力下,民众似乎已经举步维艰。因为物价上涨,收入降低,收不抵支,有许多百姓已经处于一种“生活亏损”的状态,原来担心买不起房,上不起学,治不起病,现在有人开始担心吃不起肉、用不起电了。
于是,太多的人在生活成本的加重中质疑,为什么国际油价价格上涨时,我们需要与国际接轨,而面对国际油价下跌的漫长过程,国内的油价却岿然不动?为什么2006年中国五大发电集团利润高达263.9亿元,发电巨头却依然声称“亏损百亿”?
其实,垄断行业及其职工在民生普遍艰难的时候,却享受着空前的利益“盛宴”。
由于其独占的地位,垄断企业是信息的惟一占有者和发布者,这样,垄断性的资源配置便被一部分掌握特殊权力的人强力扭曲,其结果是小部分人受益,广大百姓利益受损。他们可以随意把提高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所增加的费用纳入到成本当中去,通过人为加大成本来扩大获利空间。
《十七大前改革难点纵横谈》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据统计,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而近年来,从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垄断企业“富得流油”奢侈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以电力行业为例,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的一个内部人事干部会议,短短3天时间竟然花费了304万元,人均耗费2.4万元。200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国家电力公司原领导班子决策失误造成78.4亿元重大损失,同时还有45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早在2005年,国家审计署就曾指出,电力行业“工资增长过快,没有统一的分配制度”,连个抄表工年薪都在10万元。这些高价的人力成本、被挥霍掉的巨额开支及损失巨大的决策失误,最终都纳入电力成本,由老百姓埋单。
在人民的喂养之下,他们形成一个优厚的贵族集团,国家的财产,在先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后,再将剩余的那有限部分用来帮国家办事,钱不够,再向国家和人民哭穷,继续要钱。
引入竞争是治本之策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这样一句话:“国民政府对人民服务必须范围更广泛,不仅要保护人民免受垄断的危害,而且要便利人民的生活。”
其实,在垄断行业涨价所带来的困境中,很难依靠民众的权利自救。实际上,越是垄断性质高的领域,越容易出现民众博弈能力被架空的现象,而民众的权利不能来自企业良心发现放弃逐利本能,而只能依靠政府对利益集团的有效监管和引导。
因此,政府必须对垄断行业进行审计和监督。垄断企业不可能象完全竞争性企业一样实现成本内部消化,反而总是试图通过有意增加管理和工资福利成本的方式提高向全社会要价的筹码。因此,“成本决定价格”的传统定价方式必须改革,必须用“社会平均成本”取代原有的“行业成本”。
政府要对垄断企业的生产资料成本及员工工资、福利和员工数量进行审计与检查,以此算出现有的企业成本,并向全社会公开。首先通过比较职工工资的全社会平均成本,可以算出垄断企业的可降价空间,以此遏制行业差距过大和垄断企业涨薪与涨价的狂潮。其次是在上述基础上,严格遵守《价格法》,对垄断企业的价格必须实行程序严密公正的听证,不能让垄断企业主导定价。《价格法》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但现在听证会难让百姓放心,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听证也没有约束力,听证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而在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审计和监督之外,政府还应引入竞争,尽可能打破垄断性行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实,垄断行业的利润获取,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行政保护,免于竞争压力。在物价普遍上涨的节骨眼上,垄断行业却不愿意以民生利益为重,不愿让利于民,甚至不愿考虑通过优化管理,压缩经营与人力成本等途径,来应对所谓“原料上涨压力”,这样的现实告诉我们,靠垄断行业自律,是赢不来市场道德与良知的。长期以来,对垄断行业的政策倾斜,已经让这些行业获取诸多利益,要想不让涨价成为“通病”,就必须把落点放在与垄断行业的博弈上。通过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来真正彻底地打破滞重的垄断体系。
竞争企业的经济学特征,是他们的产品必须接受市场给他们的价格,而垄断企业的特征,是他们为自己的产品制定价格,让市场接受。打破垄断,就是让市场化的阳光消除垄断行业的定价权,通过全面开放,让民营企业参与相关行业的经营与竞争,在市场的有效选择中形成价格,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同时,市场竞争机制的参与可以降低服务成本,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所有投资者的公平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垄断蚀害民生,垄断破坏公平,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也必须有公平竞争的大环境。政府必须在有效监管和引入竞争中抑制垄断行业的涨价冲动,通过公开的审计和市场化的手段,改变一些行业垄断林立、割据丛生的局面,从而真正的保护民生,促进转型中的中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