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报涉农经济新闻具有专业性、政策性、指导性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涉农经济新闻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党报涉农经济新闻应对策略,提出党报涉农经济新闻需要提高报道质量、选取多维报道视角、进行图文组合和故事化叙事等策略。
【关键词】党报涉农经济新闻;特点;现状;对策
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帮助受众深化对经济现象的了解和对经济信息的满足,是党报赢回日渐边缘化的主流地位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掌握经济新闻特点的前提下,找出经济新闻的实际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而进一步探索党报经济新闻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党报经济新闻发展的若干策略。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传媒体制改革的深化,党报长期受人诟病的话语方式,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普遍问题。与党报的严肃刻板相比较,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则以它的贴近性、生活性和可读性,在传媒市场上如鱼得水,获得读者的认可,中国报业由此出现了“都市报现象”。从传播的规模、效果、内容的对比来看,党报的主流地位已然开始动摇。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每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经济中,从个体到集体都关注经济、关注利益。传播经济知识,帮助人们透过个别的经济现象,整合提升为理性认识,经济新闻是最为高效、便捷的途径,这也是其越来越受公众关注的原因。然而,与日益增多的对经济新闻的需求相比,经济新闻目前存在的呆板、生硬、专业性强等问题,成为横亘在媒体和读者中间的拦路虎。目前,涉及经济建设的“主题报道”量占绝对优势。[1]在新的传媒变局下,能否打造好经济新闻主题,成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战略转型的重要课题。
在“十二五”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拐点。农村经济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涉农经济新闻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乃至整体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记录涉农经济生活,剖析涉农经济现象已成为客观所需,也是读者关注的热点。因此,党报的转型能否成功,涉农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党报涉农经济新闻报道的特点及现状
(一)党报涉农经济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涉农经济报道是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的收入有直接影响,报道方针、报道内容、报道对象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直接关系的报道。
涉农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与经济工作、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具有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接近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涉农经济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经济领域的现象和情况进行报道,难免会涉及经济业务方面的问题,而涉农经济报道则还需要对农业科技的熟悉了解。同时,对一些深入报道,就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理论素养,能够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问题阐述见解。但新闻报道又不同于学术论文,新闻文本既要把问题说透,又要深入浅出,让受众能够看得进去、看得明白。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在业务性和新闻性之间进行适当的平衡。
涉农经济新闻具有政策指导性。经济新闻报道的主旨是配合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宣传阐述,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吃透经济政策,做好政策传达工作,是经济类新闻写作的重要要求。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新闻报道不同于工作总结,经济新闻工作动态报道、人物报道,不能不加变通地直接引用政府的政策条文,要用通俗的语言,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让读者看懂政策精神。尤其要考虑到涉农经济新闻的主要受众——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习惯用语。
涉农经济新闻具有服务实用性。涉农经济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服务上。经济法规政策、市场行情、生产供需、交通状况,以及资源分布、生物科技、消费心理等,都与受众的利益相关,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涉农经济信息都是其关注和追逐的重点。
(二)党报涉农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民本位意识淡薄。当前,经济类报纸的新闻写作普遍存在着可读性不强、亲近性不够的问题,政府机构在涉及“三农”问题报道时占据了主要角色,有关领导和政策条文的资料偏多,报道内容多以工作业绩为主,而农村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农民朋友的喜怒哀乐等鲜活生活,却没能表现出来。作为最为大众的农民群体却越来越沦为传播中的弱势群体,体现了新闻报道官本位色彩的浓厚,民本位色彩的淡薄。因此,将新闻主体摆正,真正以普通农民作为目标受众成为涉农经济报道的首要任务。
2.实用性不够强。目前,涉农报道的指导思想还是偏重于宣扬农村建设的成果,以及宣传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与信息的重要性。诚如前文所谈到的,涉农经济新闻具有专业性和政策性的特点,使得报道本身想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体现实用性的难度增加,一些报道沦为呆板政策和理论知识的传声筒。同时,传播动机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好用实用的信息缺位,使得涉农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不够,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便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信息的时效性差。样板经验报道虽然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信息从发生到传递的周期过长,使得利用价值难以达到。一些市场波动等信息虽然是硬新闻,但传播周期较短,也往往在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已经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后,才易被感知,因此也具有滞后性。
3.人文关怀缺失。同时,目前的经济报道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科技发展、经济效益、发展速度、财富增长等物的层面上,对经济发展中的破坏环境、人性扭曲,以及对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才能、情感理性等的叙述和剖析,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只有从最普通的大众农民的角度去观察,或者“以非经济”的视角进行经济报道,才可能使报道富有人情味儿,走进百姓的心坎,也只有得到了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党报的权威性才能真正稳固。
4.反馈机制尚待完善。农民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涉农经济新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党报要搞好涉农经济报道就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党报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就不能用教育者的姿态指导农民的工作,否则,即使是贴近农民的记者编辑,也很难在有限的走访调查内打开新闻报道的思路,报道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也就更无从说起。另一方面,农民也希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反馈他们的需求。而激发起农民对党报的内在热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无疑是建立完善读者反馈机制。 三、党报涉农经济新闻应对策略
(一)提高党报涉农经济报道质量
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服务的宗旨。针对“三农”报道而言,其新闻策划以及报道主体的确定应该主要面向基层普通农民、乡镇以及村级普通干部,而不应该主要是欢欣鼓舞的农业成就宣传、新农村建设样板工程的展览。[2]必须增强信息的有效性,做到信息的准确和及时,增加前瞻性报道,及时为农民判断形势提供依据。媒介“三农”报道的信息有效与否一方面在内容的议程设置上影响整个社会对该问题的认识以及决策层未来决策的指向,另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现实利益。因此,要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在单一信息效用的独立性弱化的条件下,要注重信息之间的依存性。[3]
其次,报道内容要贴近农村发展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市级党报来讲,要做到“三个少一点”、“三个多一点”:少一点指导性,多一点服务性,要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多刊登一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新闻稿件和科普文章,要抓住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一些释疑解惑、寻求解决办法的深度报道;少一点工作性,多一点实用性,不少农民读者建议,党报要尽可能少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要在有限的版面内努力丰富报纸的信息量,要把更多、更好的版面让给读者;少一点舶来货,多一点土特产,就是要多关注当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多研究本地特色,增强报道的针对性。[4]
(二)选取多维报道视角
一个经济现象可以有多个报道角度,所体现的多维视角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客体层面,包括政府、企业、受众等多个报道客体。由于不同客体关注点不同,因此报道角度呈现多维化的态势。第二个层面是主体层面,主要是记者眼中的视角,限于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经验、认识程度和写作水平的不同,他们的作品呈现的角度也不同。
角度选取可以从全局出发,跟紧时代步伐,跳出涉农经济写涉农经济,扩大报道的视野。一个地区或部门出现的经济现象,常常与彼时彼地的社会大背景、经济大环境紧密相关,这就要求记者要有全球视角,能够站在产业的高度,从整体上对经济现象加以阐述和分析。首先,记者要及时掌握国际经济动态和国际贸易规则,并且还要把经济现象和事件放到我国甚至是具体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背景下来观察分析。
角度也可以贴近受众,并适当注入一些情感色彩,凸显人文关怀。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寻找新闻的切入口,写出影响老百姓生活、生存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其从心理上产生贴近感,是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报道还要写出人情味儿和亲和力。在报道主题上,强调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有用,多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苗头,经济建设中的社会现象,经济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以及经济演变中的社会内涵。同时,还要注意写出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这不仅仅是可读性的问题,更是能否全面深刻地报道涉农经济现象的问题。
(三)创新表现方式和手段
经济报道所阐述的主题,往往不是轻易就能够表述清楚、透彻的。要想写得深刻、全面,分解长文突出亮点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一个主题分割成若干篇新闻报道,每篇消息都有一个标题,从单篇看相对完整,各篇连接又能拼凑出一个更加宏大的主题。这样,不仅版面简洁大方,更重要的是,读者的选择性强,看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此外,集纳式报道也是近年来经济新闻常用的一种形式。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这种集纳式写法在写作时如同“搭积木”一样快速容易,并且能够有效地调动部门人员合力采写,信息量大,读者查阅非常方便。
作为连续性报道的变形,追踪式报道的主题往往是读者关心的、现在进行时的新闻事件,新闻事件的发展带有不确定性。而经济新闻的发生周期较长,短时间内记者很难拨开迷雾发现本质。这样,连续性报道就比较符合经济新闻发展的规律,记者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走向,及时调整报道内容,更准确地为读者预测方向。
此外,图表新闻也是形象表达的一种形式。用形象的图表或对比的方式来表现抽象的数字,使这些可以反映问题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核心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使报道更立体更鲜活。在这里,图表是“主角”,文字只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新闻报道既具有图片新闻的直观效果,又具有文字报道的形象性。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5]
(四)故事化叙事
故事化叙事是以人物的经济活动为中心,采用戏剧化手法、通俗化表达让人产生兴奋、引起阅读兴趣的经济报道。涉农经济新闻故事化叙事,可以从新闻人物、案例入手,以人们自己的真实体验为切入口,引出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现象。也可以采用倒金字塔式故事化手法,将文章和每部分的重点放在开头,再按照过去的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党报涉农经济新闻还可以尝试采用华尔街日报体的叙述模式,以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故事为开端,引出人物涉及的新闻,再进一步深化新闻主题,最终回到人物或总结。
参考文献:
[1]陆一波.党报政策宣传功能如何实现[J].新闻记者,2011(11):56.
[2]张明.从“三农”报道看党报改革[J].新闻爱好者,2008(11下).
[3]方晓红.由人民日报“三农”报道浅议媒介有效信息[J].新闻知识,2005(11):6.
[4]叶进.渴求“服务” 厌弃“空泛”——农民对地市报农村新闻的需求[J].新闻前哨,2006(6):19.
[5]唐爱萍.转换报道视角让经济新闻可亲可读[J].新闻战线,2006(7):40.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郑〓艳
【关键词】党报涉农经济新闻;特点;现状;对策
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帮助受众深化对经济现象的了解和对经济信息的满足,是党报赢回日渐边缘化的主流地位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掌握经济新闻特点的前提下,找出经济新闻的实际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而进一步探索党报经济新闻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党报经济新闻发展的若干策略。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传媒体制改革的深化,党报长期受人诟病的话语方式,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普遍问题。与党报的严肃刻板相比较,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则以它的贴近性、生活性和可读性,在传媒市场上如鱼得水,获得读者的认可,中国报业由此出现了“都市报现象”。从传播的规模、效果、内容的对比来看,党报的主流地位已然开始动摇。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每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经济中,从个体到集体都关注经济、关注利益。传播经济知识,帮助人们透过个别的经济现象,整合提升为理性认识,经济新闻是最为高效、便捷的途径,这也是其越来越受公众关注的原因。然而,与日益增多的对经济新闻的需求相比,经济新闻目前存在的呆板、生硬、专业性强等问题,成为横亘在媒体和读者中间的拦路虎。目前,涉及经济建设的“主题报道”量占绝对优势。[1]在新的传媒变局下,能否打造好经济新闻主题,成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战略转型的重要课题。
在“十二五”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拐点。农村经济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涉农经济新闻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乃至整体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记录涉农经济生活,剖析涉农经济现象已成为客观所需,也是读者关注的热点。因此,党报的转型能否成功,涉农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党报涉农经济新闻报道的特点及现状
(一)党报涉农经济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涉农经济报道是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的收入有直接影响,报道方针、报道内容、报道对象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直接关系的报道。
涉农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与经济工作、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具有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接近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涉农经济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经济领域的现象和情况进行报道,难免会涉及经济业务方面的问题,而涉农经济报道则还需要对农业科技的熟悉了解。同时,对一些深入报道,就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理论素养,能够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问题阐述见解。但新闻报道又不同于学术论文,新闻文本既要把问题说透,又要深入浅出,让受众能够看得进去、看得明白。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在业务性和新闻性之间进行适当的平衡。
涉农经济新闻具有政策指导性。经济新闻报道的主旨是配合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宣传阐述,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吃透经济政策,做好政策传达工作,是经济类新闻写作的重要要求。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新闻报道不同于工作总结,经济新闻工作动态报道、人物报道,不能不加变通地直接引用政府的政策条文,要用通俗的语言,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让读者看懂政策精神。尤其要考虑到涉农经济新闻的主要受众——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习惯用语。
涉农经济新闻具有服务实用性。涉农经济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服务上。经济法规政策、市场行情、生产供需、交通状况,以及资源分布、生物科技、消费心理等,都与受众的利益相关,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涉农经济信息都是其关注和追逐的重点。
(二)党报涉农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民本位意识淡薄。当前,经济类报纸的新闻写作普遍存在着可读性不强、亲近性不够的问题,政府机构在涉及“三农”问题报道时占据了主要角色,有关领导和政策条文的资料偏多,报道内容多以工作业绩为主,而农村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农民朋友的喜怒哀乐等鲜活生活,却没能表现出来。作为最为大众的农民群体却越来越沦为传播中的弱势群体,体现了新闻报道官本位色彩的浓厚,民本位色彩的淡薄。因此,将新闻主体摆正,真正以普通农民作为目标受众成为涉农经济报道的首要任务。
2.实用性不够强。目前,涉农报道的指导思想还是偏重于宣扬农村建设的成果,以及宣传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与信息的重要性。诚如前文所谈到的,涉农经济新闻具有专业性和政策性的特点,使得报道本身想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体现实用性的难度增加,一些报道沦为呆板政策和理论知识的传声筒。同时,传播动机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好用实用的信息缺位,使得涉农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不够,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便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信息的时效性差。样板经验报道虽然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信息从发生到传递的周期过长,使得利用价值难以达到。一些市场波动等信息虽然是硬新闻,但传播周期较短,也往往在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已经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后,才易被感知,因此也具有滞后性。
3.人文关怀缺失。同时,目前的经济报道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科技发展、经济效益、发展速度、财富增长等物的层面上,对经济发展中的破坏环境、人性扭曲,以及对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才能、情感理性等的叙述和剖析,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只有从最普通的大众农民的角度去观察,或者“以非经济”的视角进行经济报道,才可能使报道富有人情味儿,走进百姓的心坎,也只有得到了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党报的权威性才能真正稳固。
4.反馈机制尚待完善。农民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涉农经济新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党报要搞好涉农经济报道就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党报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就不能用教育者的姿态指导农民的工作,否则,即使是贴近农民的记者编辑,也很难在有限的走访调查内打开新闻报道的思路,报道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也就更无从说起。另一方面,农民也希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反馈他们的需求。而激发起农民对党报的内在热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无疑是建立完善读者反馈机制。 三、党报涉农经济新闻应对策略
(一)提高党报涉农经济报道质量
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服务的宗旨。针对“三农”报道而言,其新闻策划以及报道主体的确定应该主要面向基层普通农民、乡镇以及村级普通干部,而不应该主要是欢欣鼓舞的农业成就宣传、新农村建设样板工程的展览。[2]必须增强信息的有效性,做到信息的准确和及时,增加前瞻性报道,及时为农民判断形势提供依据。媒介“三农”报道的信息有效与否一方面在内容的议程设置上影响整个社会对该问题的认识以及决策层未来决策的指向,另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现实利益。因此,要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在单一信息效用的独立性弱化的条件下,要注重信息之间的依存性。[3]
其次,报道内容要贴近农村发展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市级党报来讲,要做到“三个少一点”、“三个多一点”:少一点指导性,多一点服务性,要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多刊登一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新闻稿件和科普文章,要抓住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一些释疑解惑、寻求解决办法的深度报道;少一点工作性,多一点实用性,不少农民读者建议,党报要尽可能少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要在有限的版面内努力丰富报纸的信息量,要把更多、更好的版面让给读者;少一点舶来货,多一点土特产,就是要多关注当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多研究本地特色,增强报道的针对性。[4]
(二)选取多维报道视角
一个经济现象可以有多个报道角度,所体现的多维视角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客体层面,包括政府、企业、受众等多个报道客体。由于不同客体关注点不同,因此报道角度呈现多维化的态势。第二个层面是主体层面,主要是记者眼中的视角,限于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经验、认识程度和写作水平的不同,他们的作品呈现的角度也不同。
角度选取可以从全局出发,跟紧时代步伐,跳出涉农经济写涉农经济,扩大报道的视野。一个地区或部门出现的经济现象,常常与彼时彼地的社会大背景、经济大环境紧密相关,这就要求记者要有全球视角,能够站在产业的高度,从整体上对经济现象加以阐述和分析。首先,记者要及时掌握国际经济动态和国际贸易规则,并且还要把经济现象和事件放到我国甚至是具体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背景下来观察分析。
角度也可以贴近受众,并适当注入一些情感色彩,凸显人文关怀。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寻找新闻的切入口,写出影响老百姓生活、生存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其从心理上产生贴近感,是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报道还要写出人情味儿和亲和力。在报道主题上,强调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有用,多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苗头,经济建设中的社会现象,经济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以及经济演变中的社会内涵。同时,还要注意写出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这不仅仅是可读性的问题,更是能否全面深刻地报道涉农经济现象的问题。
(三)创新表现方式和手段
经济报道所阐述的主题,往往不是轻易就能够表述清楚、透彻的。要想写得深刻、全面,分解长文突出亮点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一个主题分割成若干篇新闻报道,每篇消息都有一个标题,从单篇看相对完整,各篇连接又能拼凑出一个更加宏大的主题。这样,不仅版面简洁大方,更重要的是,读者的选择性强,看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此外,集纳式报道也是近年来经济新闻常用的一种形式。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这种集纳式写法在写作时如同“搭积木”一样快速容易,并且能够有效地调动部门人员合力采写,信息量大,读者查阅非常方便。
作为连续性报道的变形,追踪式报道的主题往往是读者关心的、现在进行时的新闻事件,新闻事件的发展带有不确定性。而经济新闻的发生周期较长,短时间内记者很难拨开迷雾发现本质。这样,连续性报道就比较符合经济新闻发展的规律,记者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走向,及时调整报道内容,更准确地为读者预测方向。
此外,图表新闻也是形象表达的一种形式。用形象的图表或对比的方式来表现抽象的数字,使这些可以反映问题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核心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使报道更立体更鲜活。在这里,图表是“主角”,文字只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新闻报道既具有图片新闻的直观效果,又具有文字报道的形象性。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5]
(四)故事化叙事
故事化叙事是以人物的经济活动为中心,采用戏剧化手法、通俗化表达让人产生兴奋、引起阅读兴趣的经济报道。涉农经济新闻故事化叙事,可以从新闻人物、案例入手,以人们自己的真实体验为切入口,引出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现象。也可以采用倒金字塔式故事化手法,将文章和每部分的重点放在开头,再按照过去的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党报涉农经济新闻还可以尝试采用华尔街日报体的叙述模式,以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故事为开端,引出人物涉及的新闻,再进一步深化新闻主题,最终回到人物或总结。
参考文献:
[1]陆一波.党报政策宣传功能如何实现[J].新闻记者,2011(11):56.
[2]张明.从“三农”报道看党报改革[J].新闻爱好者,2008(11下).
[3]方晓红.由人民日报“三农”报道浅议媒介有效信息[J].新闻知识,2005(11):6.
[4]叶进.渴求“服务” 厌弃“空泛”——农民对地市报农村新闻的需求[J].新闻前哨,2006(6):19.
[5]唐爱萍.转换报道视角让经济新闻可亲可读[J].新闻战线,2006(7):40.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