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建筑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及检测维护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建筑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及检测维护情况总结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建;结构;混凝土;耐久性;检测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 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 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一、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應是非常耐久的材料。 我国建设部于 80 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 25~30 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 15~20 年。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 50 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 30~40 年。 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 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 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 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 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 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 20 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 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二、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分析
1)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 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 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 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 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 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 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 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 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 环境的不断恶化 ,如废气 、酸雨 ,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三、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对策
为改善目前的情况, 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 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 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 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 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 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 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 例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其次,认识到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 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 我国现在每年生产 5 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 20 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 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 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 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 100 年,有的如英国为 120 年。 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 150 年。
四、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结束语
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了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
参考文献
[1] E.F.舒马赫.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 陈爱杰.武则成.建筑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分析[M].山西科学出版社,2010.
[3] 任世英,邵爱云.试论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及其检测与维护[J].城市规划,2009,23(2):66—67.
关键词土建;结构;混凝土;耐久性;检测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 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 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一、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應是非常耐久的材料。 我国建设部于 80 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 25~30 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 15~20 年。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 50 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 30~40 年。 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 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 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 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 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 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 20 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 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二、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分析
1)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 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 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 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 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 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 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 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 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 环境的不断恶化 ,如废气 、酸雨 ,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三、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对策
为改善目前的情况, 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 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 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 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 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 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 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 例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其次,认识到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 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 我国现在每年生产 5 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 20 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 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 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 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 100 年,有的如英国为 120 年。 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 150 年。
四、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结束语
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了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
参考文献
[1] E.F.舒马赫.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 陈爱杰.武则成.建筑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分析[M].山西科学出版社,2010.
[3] 任世英,邵爱云.试论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及其检测与维护[J].城市规划,2009,23(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