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民教育观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国家一直是现代公民教育研究的基本单元。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积极的践行者的身份参与民族国家界限之外的各种事务的“全球公民”的出现,既是对现代公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有益补充,又是对民族国家公民教育体系的根本挑战。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全球化 现代公民教育 全球公民教育观
  
  如果从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看,全球化就是人类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由民族、国家性的活动转化为全球性活动的过程[1]。从法律角度上讲,公民是与民族国家相对应的概念,离开国家就无公民概念可言。全球化的出现对民族国家体系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进程催生了全球公民社会,而全球公民社会的产生又促使了超乎于国界之外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概念的出现,进而对全球公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球化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挑战
  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等现代公民资格观研究都存在一个共通之处,即所谈到的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与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而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即经济与政治力量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更广阔的全球空间中发挥着作用。因此,全球化对于以往公民资格研究的基本假设,即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等活动的空间范围限于民族国家的疆域,提出了根本的挑战。如果说现代公民资格可以被理解为民族国家内部的人们与公共和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或可以更加细化地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即纵向上的人们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和横向上的民族国家内部的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话,全球化就对这一现代公民资格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挑战。[2]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在其代表作《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明确指出:治理(governance)就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无需依靠强制力来实现。政府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就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而治理所涉及的对象则要宽泛得多。治理的范围既可以是特定领土界线内的民族国家,又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线的国际领域[3]。全球公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赫尔德(Held)引入了“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imes)的概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准则。国际规制是全球治理的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那些暗含的或明确的原则、制度、规则及决策过程,围绕这些,参与者的期望可以被集中到国际关系这一特定的问题空间中来。而多样化的全球治理主体的作用,就是制定和维持那些管理世界秩序的规则与制度[4]。
  综上所述,全球化已冲破了现代公民理论在纵向上的对公民资格理解为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的研究范式。在全球化时代,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治理,实施主体就不应仅局限于民族国家,还应包括更多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机构和组织的联合行动。并且在这种机构与组织中不应存在阶级与等级的限制。因此,无政府治理指的不是散乱、无序、混乱的治理,而是超越于民族国家,且仍以民族国家为重要的主体之一的治理。因此基于现代公民资格研究框架的全球公民资格研究的纵向维度,可以被定义为个人与不存在等级与阶级的公共机构网之间的关系,而非传统的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5]。
  全球化时代,由于全球问题已完全超出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因此,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再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内部。现代公民资格研究中的横向的维度,即普遍认为的民族国家内部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范式也已不适用于当今的时代。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公民之间的关系应体现在对世界问题与争端的指向上。除现代公民教育研究中所强调的个体的民族责任、文化传统之外,全球知识逐渐被视为重要问题。通过全球的信息媒介这一交流体系的作用,人们得以知晓发生在世界任意角落的事情。这种“交流空间的重新构建”超出了民族国家的限制,开辟了对公共空间这一定义的新的思考维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身为全球公民的个体在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使得现代公民社会正日渐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进而形成全球村落。
  二、全球公民教育观
  现代公民教育受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内涵、途径、方法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不同民族国家所追求和实施的公民教育也存在众多差异。但究其根本,公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大致相同。借用德国教育家凯欣斯泰纳(G.M.Kershensteiner)所言,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他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6]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公民知识(civic knowledge)、公民技能(civic skill)、公民德行(civic virtue),贯穿始终的是“主权在民”、“个人权利”、“公共利益”、“正义”、“自由”等核心价值。
  传统的对于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以民族国家为分析的基本单元。从教育制度、教育组织形式的确立,到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理论的形成无不深深地刻着民族国家的印迹。全球公民资格所强调的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公民认同,实践指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以及更为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公民德行。这些决定了全球公民教育在内涵上,与民族国家公民教育不尽相同。民族国家的公民教育,是遵照民族国家内部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而全球公民教育观,其核心是为了培养全球意识,以个体的角度产生对于全球社会的认同,培养跨文化理解的能力,进而形成一个全球公民社会,增进跨国界的沟通与对话。因此,面对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应对全球化时代所需的态度、知识与技能,以利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世界和作为全球公民身份的个体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并非只是增加几门课程的问题,全球教育是要将一种全球的视野融入到所有课程领域中,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如今,全球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已经开始渗入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例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中就开始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日本人。而美国等国家的公民课程中也日益体现了更多的全球教育和全球公民的内容与精神。
  全球公民教育的提出,对于传统民族国家的公民教育来讲,既是一种有益补充,又构成一种新的挑战。有益的补充指的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是对公民教育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新的挑战指的是,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全球公民教育必然引起诸如“文化霸权”、“后殖民主义”等范畴的指责与争议。这是全球化本身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全球公民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事实上,无论全球化进程推进得多么彻底,民族国家对于教育体制的控制都是无法被替代的,民族国家教育存在的基础也是不可动摇的。而全球公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国家、民族为中心的公民教育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在诸多的争议与批评声中,全球公民教育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趋势和崭新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水兰.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化矛盾运动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2,(2):37-39.
  [2][5]Mette Tobiasen.Global Citizenship:An analytical conceptualization [A].Paper presented at European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Research-Joint Sessions[C].Copenhagen 14-19, April 2000.
  [3][4]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1):20-32.
  [6]黄人杰.社会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公民教育[C].台湾师范大学学术研究委员会主编.明日的公民教育[M].台北: 幼狮出版社,1983:461-478.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域下现代大学公民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L08DKS024);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现代大学社会使命视界下大学公民教育的多向度研究”(2009GH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推进,各高校都在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不断探索,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授课质量,如何结合多种教学手
通过对Sn0.3Ag0.7Cu/Cu和Sn3.0Ag0.5Cu/Cu焊点进行剪切测试结果表明:两种钎料焊点的剪切强度与加载速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即焊点的剪切强度都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当加
学术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学术论文作为学术的载体必须体现学术精神。学术论文应该以“德”为先,以“道”为准。学界不仅呼唤道德的自我约束.而且需要外在制度的监督和管制。
在笔记本生产行业,BGA焊点内存在气泡是一种普遍并且难以避免的现象。选用不同球径及合金成分的BGA进行回流焊,观察焊点内气泡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BGA内外部的温差会导致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