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新闻记者队伍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新闻媒体的操守和公信力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寻求提升记者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问题已成为突出任务。本文通过根据品德结构的理论,联系1942中白修德的记者形象,论述如何培养记者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引言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电影《1942》通过讲述了大逃荒的故事,展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在电影中,国民政府竭力封锁灾情,不准新闻媒体报道,在大多数记者不敢前往灾区采访报道。美国记者白修德冲破重重阻挠报道了河南省的大饥荒情况,影片《一九四二》使白修德这个人物从历史深处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白修德以一个记者应该有的正义感和良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河南灾区采访,白修德不仅做出客观真实的报道,而且还对受难的河南灾民提供积极的帮助。本文将从品德结构理论分析白修德的职业行为,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养成记者的职业道德。
个人品德即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道德人格、道德个性。个人的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构成。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有关道德的科学知识、个人经验与理论道德行为的前提。在这里所说的道德认知实际上是白修德的职业道德认知。记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报道客观事实,还原真相给大众。有了职业道德的认知,才促使白修德奔赴前线。在到达河南后,白修德被前线情况所震撼,他意识到只有让外界知道情势如此严峻才能挽救灾区无数生命,因此迫不及待地想把灾区实情告诉世人。洛阳电报局是他归途中经过的第一个电报局,他立即就将电稿发出给了《时代周刊》。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引发道德行为的感情、动机、动力。在影片中,白修德的职业道德情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河南灾民悲天悯人的情怀。白修德目睹了河南灾区的惨状,看到中原大地饿殍遍野、尸骨成堆,他的良心收到了促动,作为一个记者应有的正义感,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忍饥挨饿,形象地写出了这场灾荒的报道,并竭尽全力为灾民提供帮助。2、对国民政府不作为的质疑。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日寇步步紧逼,陕北盘踞着逐渐坐大的敌對武装,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场,战后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地位……与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灾情未免来得不是时候。其实蒋委员长并非不信,只是不愿相信。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灾是有的,但没那么严重。”直到白修德把拍到狗吃人尸的照片拿出来,蒋委员长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杯水车薪的救援。3、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在日本侵略者用飞机轰炸灾民的时候,白修德愤怒地掏出手枪,朝向日本的轰炸机开枪。他发泄着对日本侵略者滥杀无辜的不满,以及对战争的愤恨与无奈。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的全部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形成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做出伦理行为的决定。二个是执行伦理行为的决定。在白修德回到重庆时的一系列做法体现了他的道德意志,为了公布河南灾区的真实情况,寻求民国政府的救援,他先后找到了四川省主席、立法院院长孙科、宋子文、于右任、美国驻华大使高斯等,经过重重障碍最后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蒋介石。最后使蒋介石迫于压力不得不发放物资,采取救灾措施。白修德奔走重庆呼吁救援,符合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
1.记者要服从新闻专业主义指引。新闻专业主义是指媒体和从业人员对新闻事业的态度和职业信念。同时,新闻专业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新闻媒体的角色认同与制度安排。白修德作为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他服从于新闻专业主义指引,践行作为新闻记者的责任与义务,奔赴灾区,发掘真相,报道真相。在灾难事件中,抢新闻是记者的本能,但首先得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而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有人文关怀。
2.记者的使命是践行社会责任。在灾难事件发生时,抢新闻是记者的本能,但首先得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而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有人文关怀。白修德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一个新闻记者所具有的责任感。首先,他对新闻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他在奔赴河南之前,就察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第二,他表现出对受难灾民和贫苦大众的同情心。看到灾民为了生存而挣扎时,而国民政府却没有丝毫的救助,他对灾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同情。第三,白修德有着高尚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结语
一名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更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影片《1942》中白修德的记者形象发现,新闻报道不仅仅是提供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通过采访报道在受众和遭受灾难的人们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的纽带。在这一点上,白修德做得很好,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求我们尊重生命,更是要求我们践行社会责任感,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引言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电影《1942》通过讲述了大逃荒的故事,展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在电影中,国民政府竭力封锁灾情,不准新闻媒体报道,在大多数记者不敢前往灾区采访报道。美国记者白修德冲破重重阻挠报道了河南省的大饥荒情况,影片《一九四二》使白修德这个人物从历史深处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白修德以一个记者应该有的正义感和良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河南灾区采访,白修德不仅做出客观真实的报道,而且还对受难的河南灾民提供积极的帮助。本文将从品德结构理论分析白修德的职业行为,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养成记者的职业道德。
个人品德即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道德人格、道德个性。个人的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构成。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有关道德的科学知识、个人经验与理论道德行为的前提。在这里所说的道德认知实际上是白修德的职业道德认知。记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报道客观事实,还原真相给大众。有了职业道德的认知,才促使白修德奔赴前线。在到达河南后,白修德被前线情况所震撼,他意识到只有让外界知道情势如此严峻才能挽救灾区无数生命,因此迫不及待地想把灾区实情告诉世人。洛阳电报局是他归途中经过的第一个电报局,他立即就将电稿发出给了《时代周刊》。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引发道德行为的感情、动机、动力。在影片中,白修德的职业道德情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河南灾民悲天悯人的情怀。白修德目睹了河南灾区的惨状,看到中原大地饿殍遍野、尸骨成堆,他的良心收到了促动,作为一个记者应有的正义感,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忍饥挨饿,形象地写出了这场灾荒的报道,并竭尽全力为灾民提供帮助。2、对国民政府不作为的质疑。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日寇步步紧逼,陕北盘踞着逐渐坐大的敌對武装,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场,战后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地位……与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灾情未免来得不是时候。其实蒋委员长并非不信,只是不愿相信。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灾是有的,但没那么严重。”直到白修德把拍到狗吃人尸的照片拿出来,蒋委员长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杯水车薪的救援。3、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在日本侵略者用飞机轰炸灾民的时候,白修德愤怒地掏出手枪,朝向日本的轰炸机开枪。他发泄着对日本侵略者滥杀无辜的不满,以及对战争的愤恨与无奈。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的全部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形成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做出伦理行为的决定。二个是执行伦理行为的决定。在白修德回到重庆时的一系列做法体现了他的道德意志,为了公布河南灾区的真实情况,寻求民国政府的救援,他先后找到了四川省主席、立法院院长孙科、宋子文、于右任、美国驻华大使高斯等,经过重重障碍最后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蒋介石。最后使蒋介石迫于压力不得不发放物资,采取救灾措施。白修德奔走重庆呼吁救援,符合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
1.记者要服从新闻专业主义指引。新闻专业主义是指媒体和从业人员对新闻事业的态度和职业信念。同时,新闻专业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新闻媒体的角色认同与制度安排。白修德作为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他服从于新闻专业主义指引,践行作为新闻记者的责任与义务,奔赴灾区,发掘真相,报道真相。在灾难事件中,抢新闻是记者的本能,但首先得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而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有人文关怀。
2.记者的使命是践行社会责任。在灾难事件发生时,抢新闻是记者的本能,但首先得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而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有人文关怀。白修德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一个新闻记者所具有的责任感。首先,他对新闻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他在奔赴河南之前,就察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第二,他表现出对受难灾民和贫苦大众的同情心。看到灾民为了生存而挣扎时,而国民政府却没有丝毫的救助,他对灾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同情。第三,白修德有着高尚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结语
一名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更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影片《1942》中白修德的记者形象发现,新闻报道不仅仅是提供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通过采访报道在受众和遭受灾难的人们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的纽带。在这一点上,白修德做得很好,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求我们尊重生命,更是要求我们践行社会责任感,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