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对农业的认知,除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情之外,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真实感,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职业情愫。我曾在农场工作了十年,历年战斗过的地方,哪块田容易长草,哪条机耕路路基软,哪个方位是渔塘改良的,哪个场基水泥晒场质量差等,如数家珍。每年周期性的三夏歼灭战、三秋疲劳战、冬修土方战,三大战役高潮不断且没有间隔点。长期思想封闭,与外界隔绝,一个小板凳、一个半导体、一顶旧草帽的职业感悟,除了忍受孤寂,只剩迷茫。在知识更新率为零,新事物发生率为零,工资要等稻子卖完才能发放的前提下,自卑感死死地套牢每一位农场干部。那时常常在反问中不得其解,改革开放怎么把这里漏掉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怎么在这里停滞了?这种原始的刀耕火种,是经典还是悲哀?期间,有人不辞而别,有人行为怪异,也有人走向极端。年轻的心这在野蛮而冷漠的田野风中,被剥蚀摧残,变老变朽变沧桑,让人无语。
苦难的岁月历程,一旦追忆,似乎就在昨天。数年后反思,当群体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便会甩开这个群体,并以周边人的进步与发达来戏弄他们;当群体顺势作为,发展便不再是点线之间的平面结构,多元化立体拓展会迅疾形成。今天的农场,已与昨日再见,口哨秧、镰刀曲、老虎歌已成为苍白的过去。再也体会不到人多力量大的传统思维和拼体力的幼稚行为。
此次穿行之旅,因为是业务性质的检查,接触的都是实际,没有场面上的行政术语。来了就看,看了即查,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改进、跟踪问效,流水线作业运作起来,可谓思路清晰,一切直接直白。所到之处,感触颇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大家横向比质量纵向比速度。悄无声息中,几个人玩转一片天。默默奉献中,农业基石更坚固,发展内动力更足,从业人员更勤奋。职业建树,在数年如一日的不畏艰辛中被传承放大。
春夏之交,麦浪起伏装载一年希望;晚秋之际,稻海浴身畅游丰收激情。在周而复始的循环推进中,广袤的黑土地似乎在提醒我们,要珍视农业战线上兄弟们的不易,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他们在烈日下依旧汗流浃背,在起早贪黑中始终坚守,他们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职业背影,支撑和发展着农业产业,续写和夯实着农业基础地位,壮大支柱经济,持续贡献着成绩不菲的经济总量和实实在在的效益。那些扎根于农业领域的无名英雄,无论是人均产值还是边际贡献率,都将成为农业发展史上引以为豪的华丽篇章。
此次“巡访”最大的收益,便是领悟到了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深入现场,看到实物,了解实情,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发表正确的言论。这些心得,对于曾经从事文字工作的我,是何等的重要。从室内走出来,去一线学习调研,增强职业语言生命力。抛弃表面的人工雕刻和浮华,还原真善美。不玩文字游戏,远离那些掩饰真相和问题的笔墨行径,杜绝人造标致,回避借文笔搏仕途和违反职业操守的做法,坚守职业道德。
联想到近期在全国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一段话不能忘记,“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在调研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培育良好的工作作风,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形成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这些文字,对于身在基层的我们,使得今后的职业语言,更应以服务的姿态,实现部门职能;更需用关注的作为,不断丰富和诠释职业精神。
苦难的岁月历程,一旦追忆,似乎就在昨天。数年后反思,当群体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便会甩开这个群体,并以周边人的进步与发达来戏弄他们;当群体顺势作为,发展便不再是点线之间的平面结构,多元化立体拓展会迅疾形成。今天的农场,已与昨日再见,口哨秧、镰刀曲、老虎歌已成为苍白的过去。再也体会不到人多力量大的传统思维和拼体力的幼稚行为。
此次穿行之旅,因为是业务性质的检查,接触的都是实际,没有场面上的行政术语。来了就看,看了即查,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改进、跟踪问效,流水线作业运作起来,可谓思路清晰,一切直接直白。所到之处,感触颇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大家横向比质量纵向比速度。悄无声息中,几个人玩转一片天。默默奉献中,农业基石更坚固,发展内动力更足,从业人员更勤奋。职业建树,在数年如一日的不畏艰辛中被传承放大。
春夏之交,麦浪起伏装载一年希望;晚秋之际,稻海浴身畅游丰收激情。在周而复始的循环推进中,广袤的黑土地似乎在提醒我们,要珍视农业战线上兄弟们的不易,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他们在烈日下依旧汗流浃背,在起早贪黑中始终坚守,他们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职业背影,支撑和发展着农业产业,续写和夯实着农业基础地位,壮大支柱经济,持续贡献着成绩不菲的经济总量和实实在在的效益。那些扎根于农业领域的无名英雄,无论是人均产值还是边际贡献率,都将成为农业发展史上引以为豪的华丽篇章。
此次“巡访”最大的收益,便是领悟到了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深入现场,看到实物,了解实情,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发表正确的言论。这些心得,对于曾经从事文字工作的我,是何等的重要。从室内走出来,去一线学习调研,增强职业语言生命力。抛弃表面的人工雕刻和浮华,还原真善美。不玩文字游戏,远离那些掩饰真相和问题的笔墨行径,杜绝人造标致,回避借文笔搏仕途和违反职业操守的做法,坚守职业道德。
联想到近期在全国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一段话不能忘记,“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在调研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培育良好的工作作风,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形成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这些文字,对于身在基层的我们,使得今后的职业语言,更应以服务的姿态,实现部门职能;更需用关注的作为,不断丰富和诠释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