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速公路建设理念 打造全国典型示范工程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婺黄(常)高速公路2006年年内建成通车后,将极大地改善“沪、杭、婺、景、九”旅游大通道的“瓶颈”状况,形成“赣、皖、浙、沪”旅游风光带和旅游经济圈,对进一步开发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加强中西部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联系,助力江西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国家规划的重点公路,由景德镇至婺源(塔岭)高速公路和白沙关至婺源(塔岭)高速公路两个项目组成,路线呈”Y”字型,总长为151.304公里。景德镇至婺源(塔岭)高速公路起于景德镇市以西的鲤鱼洲,与九景高速公路相接,途经婺源,止于皖赣两省交界处的塔岭,全长116.144公里。其中,塔岭至婺源高砂段长44.701公里;婺源高砂至景德镇鲤鱼洲长71.443公里;白沙关至婺源(塔岭)高速公路起于赣浙交界的白沙关,在婺源高砂与景德镇至婺源(塔岭)高速公路相接,全长35.160公里。
  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连接景德镇、婺源、黄山等旅游区的纽带,是贯穿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动脉,同时也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典型示范工程。在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历史上,它一次性投资最多、生态环保要求最高、工程施工难度最大。
  在国家交通部的亲切关怀和江西省交通厅的正确领导下,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以把本项目建设成为“理念新、质量优、环境美、特色强”的国内一流典型示范高速公路为目标,按照“以高速公路典型示范工程理念统领整个项目建设,以高速公路典型示范工程要求落实工程施工任务”的总体思路,认真组织,积极探索,精心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典型示范工程建设。
  江西省政府于2006年7月初召开了景婺黄(常)项目二阶段工程施工总结表彰暨三阶段施工动员大会,项目办主任谢来发作了总结和动员讲话,标志着项目建设进入最后的施工冲刺阶段。景婺黄(常)高速公路作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第一条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实现全线通车。
  
  一、典型示范工程概念的确立
  
  (一)典型示范概念的由来
  2003年4月,国家交通部在广州市召开了部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专家咨询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典型示范工程项目清单和《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
  随后,国家交通部又以《关于开展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活动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172号文)明确全国首批6条部省联建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景婺黄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二)典型示范概念的延伸
  项目办组建以后,将国家交通部确定的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要求,延伸和扩展到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上,形成了全方位典型示范工程的建设思路,把典型示范工程要求概括为20个字,即“新理念设计、规范化管理、环保型施工、全优良品质”,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景婺黄(常)高速公路项目典型示范实施纲要》,全面指导实施。
  
  二、典型示范工程建设的推进
  
  项目建设期间,我们按照《实施纲要》明确的总体思路,将工程施工任务与典型示范建设任务同部署,将工程施工要求与典型示范要求同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典型示范实施和工程施工进展:
  
  (一)典型示范实施初见成效
  1.新理念设计要求得到有效体现。一是总体设计新理念。按照“安全、环保、舒适、和谐、耐久”的设计理念,依据安全性、服务性、自然性、协调性、地区特性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充分重视公路自身线形协调设计、公路线形与结构物协调设计和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尽量使线形走向与山川、河流、大地的走势相吻合。二是动态设计新理念。要求设计单位抽调精干人员,派驻强有力的设计代表机构,按照典型示范工程要求,结合施工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动态设计,不断修改、不断补充、不断完善,力求设计方案最优、设计效果最佳。本项目重点对上坡防护、互通区、隧道进出口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优化设计。三是景观设计新理念。以沿线自然环境为底色,对“动态景观”与“静态景观”进行分类设计,达到自然流畅、顺势而为、不矫揉造作又体现“自然和谐”之美。对边坡、挡土墙、隧道进出口等在车上一晃而过的动态景观,进行全自然化和恢复性设计,使其在融入自然中更显示自然的风情意韵;对服务区、停车区等可以停下车来慢慢观赏的静态景观,在力求建筑风格新颖、功能设施齐全的基础上,按照“小型休闲公园、星级酒店管理、特色购物超市”标准进行建设,并适度引入当地人文景观,如婺源徽派建筑特色和景德镇千年古瓷文化,使其在不刻意间展露当地人文风土气息。
  2.规范化管理要求得到有效落实。首先,全面规范基础管理工作:一是规范了工程变更管理,按照“方案要可行、程序要到位、责任要明确、手续要齐全、办理要及时”的总体要求对工程变更做到严格把关,所有工程变更都在网上公开办理。二是规范了内业资料管理,按照“产生即归档”的新原则,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进行处理,实现资料办理与归档同步,实现查看资料像浏览网页一样简便,实现资料“无纸化、电子化、集中化”存档。三是规范了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推行劳动用工合同制、农民工工资支付报表制、定期清欠制的“三制”制度。
  其次,全面推行网上办公:为达到“管理上台阶、服务树品牌、廉政清源头”的预期目的,我们不断为规范化管理寻求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不断为规范化管理注入客观、高效的信息化元素。我们通过公开竞标与江西同望信息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一个办公信息局域网络,建立了景婺黄(常)高速公路信息网,开发了一套项目管理系统软件,构筑了一个集业主、监理、承包人“三位一体”的操作平台。我们的网站随时可以点击进入,各岗位工作人员都可以在网上处理相关业务。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行,网上办理公文等预期功能得到全面实现,各项功能运行正常,这也使景婺黄(常)成为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第一个推行网上全面办公的工程项目,为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网络信息化管理揭开了崭新一页。
  3.环保型施工要求得到有效贯彻。一是努力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多保护,少破坏,不留伤痕”。我们的目的是除因施工需求外,努力做到不给全线生态环境多造成一点点破坏、多增加一点点负担。对于沿线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樟树群”,尽最大的努力加以保护。如婺源晓起的77株百年樟树和30余棵红豆杉都进行了有效移植,没有一棵遭到了破坏。原线路所经婺源江湾的古樟树群,经过调整设计、合理布线得到有效避让,全部原地保留在互通内;我们坚持在红线范围内施工,做到开挖线与砍伐范围相一致,不多砍一棵树;我们始终注意抓好堆料场、拌和站、弃渣场以及路面黑白站等场址的选择,使“三不、五隐蔽”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即不大挖大填,不砍风景林、名贵树木和古樟树,不扰乱山洪水系,取土场要隐蔽,弃土场要隐蔽,采石场要隐蔽,拌和场要隐蔽,建筑垃圾要隐蔽。
  二是坚持“边施工、边绿化、力求自然”。在对边坡整修方面,力求“融入自然”。创造条件尽量放缓边坡,取消坡顶、坡脚、边坡端部的折角,采用贴近自然的圆弧过渡。在边坡防护方面,按照“边坡稳定是前提、自然协调是基础、适地适树是原则、长远效果是目的”的总体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对边坡施以轻型、绿色防护。选用本地的草、树对低矮边坡、取(弃)土区、边沟平台进行恢复绿化,采用锚杆框架内 BAG植生、挂网喷混植生、普通液压喷播植生等“让石头长绿”技术对石质边坡进行绿化防护。不栽“洋花”、“洋树”,不盖“洋草”,实施本土化策略,尽量做到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相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目前,经过夏雨的滋润,栽种的树木和喷播的种籽已基本成活,全线边坡、取弃土区都呈现出一派绿油油的生机,花红草绿,长势喜人。这既达到了早种早活、早活早绿的绿化目标,也有效确保了边坡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实现了“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的目标,真正使路看上去是一条“生”出来、“长”出来而不是“劈”出来、“炸”出来的路。
  三是全力做好两个“防止”:一是全力防止雨季施工中的水土流失。集中堆放废弃土方和隧道开挖废渣,避免雨水冲刷;集中处理桥梁钻孔产生的泥浆,修建沉淀池,严禁直接排入沟渠污染水系;集中实施路基边坡防护,优化设计后分类实施防护施工,避免产生边坡坍塌现象。二是全力防止晴天施工中的灰尘污染。我们要求各施工单位配备足量洒水车,对施工现场、临时便道与周边村庄及时进行洒水,保证场面清洁,减小灰尘污染。
  4.全优良品质目标得到有效确保。一是强化专项检查,确保工程质量。除每月一次的综合检查外,项目办先后组织了隧道施工质量、构造物施工质量、原材料质量、路基填筑质量、桥涵台背回填质量等专项检查。并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确保了检测的力度与深度,如对隐蔽工程采用破坏性检测,对桥梁桩基进行100%超声波检测,对构造物钢筋进行电磁波和雷达扫描,对台背回填和高填方路基进行钻孔取芯检查。检查后,对个性问题,分标段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对共性问题,由项目办工程处分析、梳理,提交主任办公会研究制定对策,形成整改意见指导整改。
  二是改进施工工艺,克服质量通病。针对桥头跳车通病,我们对肋式桥台回填,做到与台背路基同施工、分层碾压;对U型桥台回填砂砾或碎石掺3%的水泥,并每10CM一层用振捣器振实;其他结构物回填采用碎石、砂砾等有一定级配的透水性材料或用水泥土、石灰土等回填;在桥头搭板设置过渡段。针对路基不均匀下沉通病,我们对半填半挖的高填方段,分层加铺土工格栅,增加路基整体性;对大于3米的高填方,在路床顶面用冲击碾进行强夯;对土质挖方及零填挖路段,对路床下40CM采用掺水泥或石灰进行土质改良。针对桥面渗水问题,在水泥砼桥面铺装层边缘设置排水槽,在顶部设置防水层。针对路面早期破坏,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优选上面层粗集料,优化路面结构层配合设计;对上面层材料进行强制性水洗,并在堆放场地搭设防雨棚;在上下基层之间设置“预缝逢”,减少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对路面造成的损坏;在挖方边沟下设置盲沟,以降低地下水,防止路面结构渗水。
  三是运用前沿技术,提升工程质量。在桥梁、隧道和绿化施工中,我们分别采用了当前公路建设前沿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并结合实际加以适当改进,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首先,在现浇连续箱梁中运用预应力真空压浆辅助技术,提高了压浆饱满程度,解决了传统预应力压浆不饱满、压浆有效矩离短、预应力钢筋易生锈等问题,延长了预应力钢筋使用寿命、提高了工程质量;在30米以上的高墩施工中使用桥梁高墩主钢筋直螺纹钢筋对接技术。以简便快捷安装方式代替了传统人工焊接操作,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保证了施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在A2标上溪头特大桥施工中,采用高空现浇箱梁下承式移动模架施工技术。这是首次在半径600米的弯道桥梁中采用该技术,在受力结构设计等方面我们都进行了改进创新,将悬浮差和标高差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既提高了施工安全保证系数,也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施工。其次,在隧道施工中采用雷达探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在隧道开挖工程中应用雷达对前方地质情况进行探测和预报,对隧道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处理措施、围岩类别鉴定及支护参数确定提供了可靠的前瞻数据。同时,与同济大学专家合作对隧道防渗水、隧道群施工关键技术等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将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施工指导技术。
  同时,在基层和面层摊铺施工中采用大功率、全宽度、抗离析基层和沥青面层摊铺技术。推广使用中大DT1400大功率、大宽度、抗离析摊铺机,解决了传统两台摊铺机梯队摊铺时容易出现离析、中间接缝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减少了中间接缝,提高了混合料摊铺均匀性和路面的平整度。再就是,在石质边坡防护绿化中采用框格锚杆+BAG植生袋防护技术。BAG植生袋技术的运用,使边坡的植被得以恢复,大大减少了边坡防护工程量,既保证了边坡防护安全又恢复了生态。
  
  (二)工程进展非常顺利
  项目办紧扣工程施工目标任务,科学组织,统筹安排,全面加强生产调度,顺利推进了工程施工进展:截止目前,全线中小桥、涵洞、通道工程已100%完成;大桥、特大桥下部构造完成100%,上部构造完成98.3%;隧道工程主洞开挖完成100%,二衬完成100%;全线路基土石方完成100%;垫层铺筑完成99.6%;下基层铺筑完成148.9Km,占总量的98.5%;上基层铺筑完成146.3Km,占总量的96.8%;下面层摊铺完成145.2Km,占总量的95.9%;中面层摊铺完成113.4 Km,占总量的75%。路面基层备料完成236万立方米,占计划总量的100%,面层备料完成63.5万立方米,占计划总量的86.2%。房建主体工程完成81.8%。
  
  三、典型示范工程目标的提升
  
  2005年10月22日,省交通厅蒲日新厅长在景婺黄(常)高速公路一阶段总结表彰暨二阶段施工动员大会上,对本项目提出争创“詹天佑土木工程奖”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项目办也于2005年11月15日召集全体参建人员召开了以“新阶段、新起点、新目标”为主题的争创“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争创活动,将争创“詹天佑大奖”确定为典型示范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目标。争创“詹天佑大奖”和创建典型示范工程二者是相互统一、并行不悖的,我们将把争创詹天佑土木工程奖的活动与典型示范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把争创活动与日常的工程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一致认可。2006年5月22日至5月25日,国家交通部对景婺黄项目进行了质量与安全专项督查,检查完后对项目建设理念、规范化管理、实体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都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认为上边坡修整绿化理念和效果代表了世界领先水平。智利道路专家、Profound公司总裁在考察完项目建设情况后,竖着拇指赞叹道“景婺黄(常)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现场管理和环保施工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施工效果非常OK,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