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不同方式、对不同人群进行子宫内膜机械刺激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最佳干预时间、干预方式、适应人群及临床结局。方法根据刺激方式随机将254例患者分为A组(刮勺组)90例患者,B组(子宫内膜活检管组)94例患者,C组(未刺激组)70例患者;根据刺激时间分为月经期组和黄体中期组;对于反复失败患者分为刺激组和非刺激组。统计各组患者的胚胎着床率、妊娠率、流产和异位妊娠率、不良反应等方面差异。结果机械刺激术后A、B组与C组患者比较胚胎着床率、妊娠率略高,流产和异位妊娠率略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期组和黄体中期组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刺激组比非刺激组胚胎着床率、妊娠率升高,流产和异位妊娠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流血时间更短、B组患者疼痛程度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妊娠结局、不良反应及患者接受度综合分析,子宫机械刺激时机应使用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管在IVF前一周期的黄体中期施行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