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爵士乐(Jazz):
20世纪20年代由早期的拉格泰姆(Ragtime)和蓝调(Blues)吸取营养发展而成,有自由即兴的风格、令人兴奋的节奏、鲜明的切分音,是微妙而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
5月25日晚,爵士乐迷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北京城市大乐队”与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爵士小提琴大师迪迪埃·洛克伍德的精彩演出,为“2007北京九门国际爵士音乐周”拉开了帷幕。本次音乐节历时6天,安排了近20场演出,有16支来自法国、奥地利、俄罗斯、比利时、以色列以及北京和上海的乐队参加。除了主场中山音乐堂的演出活动以外,在北京希尔顿酒店颐达吧、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现代音乐学院和通利琴行还举办了若干场小型爵士乐演出与大师班讲座。
现场魅力感染观众
爵士乐的灵魂在于即兴,只有现场聆听才能体会其燃情魅力。北京爵士乐界15名元老级乐手组成的“北京城市大乐队”,是目前北京最大编制的爵士乐队,当晚多声部发出的音响,远比通常四五人的爵士乐队丰富多彩,可以说是爵士乐中的“交响曲”。
迪迪埃·洛克伍德在下半场出场,小提琴大段的伴音SOLO和快速的滑弦,以及不规律的节拍组合和贝司旋律等,都体现了乐队高超的个人技术和配合能力。乐队当天还和中国二胡演奏家马向华同台合作了经典爵士曲目《秋叶》,两种不同地区音乐产物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感受。下半场将近结束时,洛克伍德SOLO着跑下舞台,有一分钟的时间音乐在继续人却不知所踪,接着,他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二层观众席,精彩SOLO连续激起高潮,观众掌声雷动,谢幕超过5分钟。
爵士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爵士乐起步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而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与爵士乐完全隔绝,80年代爵士乐在北京复苏。本次音乐周的策划人、贝司手黄勇告诉记者:现在爵士乐队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北京大概有十几支,多是在各大酒店驻唱的小型乐队,成员多为学音乐科班出身,比如北京城市大乐队指挥夏佳,曾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学生,由于喜爱爵士乐,大三时毅然退学,走上爵士乐之路。
黄勇说:“我们缺乏的还是有经验的乐手,就说乐器爵士鼓吧,北京真正能演出的只有那么几个,一只手都能数过来。遇上特殊情况,想找个替补都很难,甚至影响正常演出。”由于爵士特殊的“对话”特性,要求演奏者有丰富的经验,现场即兴创作。“如果不能飞快与人对答如流的人,适应不了这种环境,并不是你笨,而是必须有这种思维习惯,现场琴一支马上就知道我该干什么他该干什么,互相用琴去聊天。这是一种爵士乐的习惯。”
上海的外国爵士乐团比较多,由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组成,他们在上海大小酒吧演出,形成一种爵士文化。而北京多为本地爵士乐团,固定演出场地只有3处,后海的东岸咖啡、长虹桥的CD咖啡和五道口的D-22酒吧。在音乐堂正襟危坐欣赏爵士乐,许多观众并不是很接受,来自上海的仇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多次在上海听爵士乐,不过是在酒吧,那样的环境更适合随意的心情,在音乐堂听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音乐周需要延续
中国爵士乐发展与欧美有很大差距。谈到对爵士乐的普及,黄勇说,首先需要让大众对爵士乐有个基本概念:“现在也有一部分人听爵士乐,但我相信这些人80%-90%更多把这个跟小资、品位挂钩,附庸风雅,并没有真正把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
崔健认为欣赏爵士乐应该从审美观念来一个变革。他说:爵士乐与古典音乐一样,教育是水,水涨才能船高。爵士音乐周则是培养听众,让观众走进爵士音乐的一个好方法。爵士乐老将刘元说:“就现阶段而言,应该先通过举办音乐周这样的活动引导人们去现场聆听和感受。”
本次音乐周结束后,黄勇还打算在音乐堂举办系列针对孩子们演出的爵士音乐會,走进大学的活动也在策划中,“对于音乐周这个活动我们不能停,今年我们在北大、音乐堂,在现代音乐学院办一些大师班和讲座,如果明年不如今年,我们可以办得规模小一点。用北京话讲‘有个念想’,到5月最后一个周末,爵士乐迷有这样一个共同庆祝的节日”。
20世纪20年代由早期的拉格泰姆(Ragtime)和蓝调(Blues)吸取营养发展而成,有自由即兴的风格、令人兴奋的节奏、鲜明的切分音,是微妙而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
5月25日晚,爵士乐迷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北京城市大乐队”与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爵士小提琴大师迪迪埃·洛克伍德的精彩演出,为“2007北京九门国际爵士音乐周”拉开了帷幕。本次音乐节历时6天,安排了近20场演出,有16支来自法国、奥地利、俄罗斯、比利时、以色列以及北京和上海的乐队参加。除了主场中山音乐堂的演出活动以外,在北京希尔顿酒店颐达吧、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现代音乐学院和通利琴行还举办了若干场小型爵士乐演出与大师班讲座。
现场魅力感染观众
爵士乐的灵魂在于即兴,只有现场聆听才能体会其燃情魅力。北京爵士乐界15名元老级乐手组成的“北京城市大乐队”,是目前北京最大编制的爵士乐队,当晚多声部发出的音响,远比通常四五人的爵士乐队丰富多彩,可以说是爵士乐中的“交响曲”。
迪迪埃·洛克伍德在下半场出场,小提琴大段的伴音SOLO和快速的滑弦,以及不规律的节拍组合和贝司旋律等,都体现了乐队高超的个人技术和配合能力。乐队当天还和中国二胡演奏家马向华同台合作了经典爵士曲目《秋叶》,两种不同地区音乐产物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感受。下半场将近结束时,洛克伍德SOLO着跑下舞台,有一分钟的时间音乐在继续人却不知所踪,接着,他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二层观众席,精彩SOLO连续激起高潮,观众掌声雷动,谢幕超过5分钟。
爵士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爵士乐起步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而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与爵士乐完全隔绝,80年代爵士乐在北京复苏。本次音乐周的策划人、贝司手黄勇告诉记者:现在爵士乐队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北京大概有十几支,多是在各大酒店驻唱的小型乐队,成员多为学音乐科班出身,比如北京城市大乐队指挥夏佳,曾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学生,由于喜爱爵士乐,大三时毅然退学,走上爵士乐之路。
黄勇说:“我们缺乏的还是有经验的乐手,就说乐器爵士鼓吧,北京真正能演出的只有那么几个,一只手都能数过来。遇上特殊情况,想找个替补都很难,甚至影响正常演出。”由于爵士特殊的“对话”特性,要求演奏者有丰富的经验,现场即兴创作。“如果不能飞快与人对答如流的人,适应不了这种环境,并不是你笨,而是必须有这种思维习惯,现场琴一支马上就知道我该干什么他该干什么,互相用琴去聊天。这是一种爵士乐的习惯。”
上海的外国爵士乐团比较多,由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组成,他们在上海大小酒吧演出,形成一种爵士文化。而北京多为本地爵士乐团,固定演出场地只有3处,后海的东岸咖啡、长虹桥的CD咖啡和五道口的D-22酒吧。在音乐堂正襟危坐欣赏爵士乐,许多观众并不是很接受,来自上海的仇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多次在上海听爵士乐,不过是在酒吧,那样的环境更适合随意的心情,在音乐堂听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音乐周需要延续
中国爵士乐发展与欧美有很大差距。谈到对爵士乐的普及,黄勇说,首先需要让大众对爵士乐有个基本概念:“现在也有一部分人听爵士乐,但我相信这些人80%-90%更多把这个跟小资、品位挂钩,附庸风雅,并没有真正把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
崔健认为欣赏爵士乐应该从审美观念来一个变革。他说:爵士乐与古典音乐一样,教育是水,水涨才能船高。爵士音乐周则是培养听众,让观众走进爵士音乐的一个好方法。爵士乐老将刘元说:“就现阶段而言,应该先通过举办音乐周这样的活动引导人们去现场聆听和感受。”
本次音乐周结束后,黄勇还打算在音乐堂举办系列针对孩子们演出的爵士音乐會,走进大学的活动也在策划中,“对于音乐周这个活动我们不能停,今年我们在北大、音乐堂,在现代音乐学院办一些大师班和讲座,如果明年不如今年,我们可以办得规模小一点。用北京话讲‘有个念想’,到5月最后一个周末,爵士乐迷有这样一个共同庆祝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