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回避宪法判断的解释方法是美国法院进行法律解释的重要方法,旨在回避国会制定的法律可能引发的宪法问题,从而有效保全了法律,同时避免法院陷入不适宜的政治和社会纷争,但这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避宪法判断的解释方法是美国法院进行法律解释的重要方法,旨在回避国会制定的法律可能引发的宪法问题,从而有效保全了法律,同时避免法院陷入不适宜的政治和社会纷争,但这种“鸵鸟”策略近来却遭遇了很多责难.如何防止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僭越,以及如何坚守司法审查制度的合宪性控制功能,就成为了美国法院如何准确适用回避宪法判断方法的首要问题.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诸如文本模糊、引起宪法问题、不违反国会意图和存在替代性解释等适用条件.这些条件让法院的适用有了一定的界限和规则,但如何解决适用条件的模糊性,如何做到恰如其分,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美国法院的适用争议,对于我国人大和法院运用“回避宪法判断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警醒.
其他文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肯定了立法材料的实践价值,然而学界对立法材料本身了解较少.与其他相关表述相比,“立法资料”能够更加准确、妥帖地指称这类材
近年来,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推进,司法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促进了法律方法论的新变革.比如司法论证的建模化、司法推理的算法化和司法解释的智能化发展.但是,人工智
博登海默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总体哲学背景为切入点,说明了笛卡尔方法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对法律领域的影响导致“概念法学”的法学学派的诞生.但是,现代法律
法律论证所涉及的是法律判断的证成,这一证成分为两个层面: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其中外部证成最为关键.法律论证(尤其是外部证成)在司法实践中能够使司法活动具备持续反思功能
当前我国的立法理由说明在立法层面尚无直接规定,在具体实践中亦存在未说明理由或理由过于抽象、立法理由说明与立法说明混同以及理由说明缺乏充分性等问题,致使立法理由说明
我国民事案件集中审理模式经历了从“先定后审”到“一步到庭”再到“争点整理为中心”的演进过程.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已经确立争点整理程序,且该程序在事实判断、法律获取
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点作为后案的法定引述部分,承担着提炼案件说理,总结案件裁判,反映最高院司法政策的主要功能.但与英美法的判例不同,我国的指导性案例应当具有区别与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