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赏析

来源 :新校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之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饮,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遭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套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奈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
  近莫乎夫妇,亲莫乎子女,其道理,也应该这样。太浓烈了,便有求会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头,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赏析]
  首先,作者用女孩子的化妆、西湖的美景以及绘画艺术中色彩运用的理论人手来说明“浓与淡”的问题。作者把“淡之美”比喻成“水墨画”,比喻形象生动,水墨画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进而明白了“淡之美”的要义。其次,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人生哲学的高度阐述了“浓与淡”在人生中存在的理由。作者先谈“浓”,后谈“淡”的问题,并指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排斥“浓与淡”的任何一方,这是因为“浓与淡”都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但作者更趋向于“淡”的方面。这是因为“淡”对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学习都更为有利。文中排比句的运用,一气呵成,更显得气势磅礴,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再者,从“物质财富与精神境界”的高度对“浓与淡”进行了深层次的对比,如名与利,成与败,我们要学会“适度”的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德”,不要把名与利看得太重,掌握好“得与失”的度,我们就会一身轻松,就会没有不必要的烦恼。我们要有“淡泊名利”、“宁静以致远”的胸怀。最后,一语道破天机,进而阐明了淡与禅的关系:“淡”蕴含着“禅”的智慧;“禅”追求着“淡”的境界。
其他文献
考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上哪所大学,而且关系到个人的人生走向。如果考后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深造,这无疑为自己成功的职业人生开了个好头。然而,要挑选一所适合自己的高校,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2009年一位山东理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各高校的情况一无所知,上交志愿信息卡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在最后一刻,他填报了本省某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随着对学校了解得越多,他的心情越低落
期刊
专业的选择涉及职业,关系就业,选择一个好专业无疑等于选择一个好的未来。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只有选对专业入对行,人生前景才无量。选择学什么专业,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填报高考志愿时,每个学校志愿后面一般需要填报三个专业志愿。专业往往对应着一定的职业,一个选择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考生录取的专业一定程度上影响考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方向。考生在确定专业志愿时要分析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期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少时博览群书,因而不禁有些自满。有一次乘兴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位白发老翁指点,便将原联改为:“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他更加刻苦地攻读,终于在学问上获得了惊人成就。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书斋有这样一副对联:“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一个“咬”字,把人们钻研书本的情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孙中山先生
期刊
写作是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体现,是学生在吸收所学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是体现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写作一直是一个弱项,导致高考中书面表达得分偏低,成为制约学生在高考英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作文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缺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特别是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失误。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通顺、流畅、连贯、结构严谨的短文呢?
期刊
背景材料    云南省民政厅官员陈湘宏称,2009年11月2日,云南楚雄等地相继发生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日,全省因灾死亡41人,失踪43人。其中,楚雄市西舍路乡灾情最为严重。由于楚雄灾区一直降雨,通往西舍路等重灾乡镇的道路全部中断,并难以在短时间内抢通,这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和压力。
期刊
刚踏上讲台的那年冬天,天气特别的寒冷,许多学生的手上都生满了冻疮,上课举手时放眼望去讲台下立着一大片红肿肿的小手。  一天清晨,我在语文课上检查前日布置的背诵作业(大约两百多字的内容),不曾想抽查的十几位学生中(包括班长、课代表等)竟没有一个能够流利地完成,加之上课前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刚遭了校长一顿“恶批”,正怒火心烧,这下无疑更是火上浇油。  我便立刻大发雷霆,在讲台上咆哮了起来,一番训斥后我让
期刊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阵的花香。  平常有风吹着花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到花香。  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吹送。在这么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花香围绕着阿难,花香流过他
期刊
“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唯有爱情永远年轻。”(艾青)自古以来是爱情是文学作品吟咏不已的话题,其实在一些成语中也包含着一个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天作之合:《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了周文王亲娶太姒的故事。太姒,陕西省合阳县洽川人,天生姝丽,聪明淑贤,能为文王分忧国事,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诗经·大雅·大明》中的“大明”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明”即日月,日指周文王,月指太姒。文王和太姒的结
期刊
少时曾懵懵懂懂地听人说,品茗之情在于阅历人生,要经历性情爱欲的去伪存真后,方能定慧双修,于缭绕回转中归于简单。因此,常品茶以寓人生,却始终未能取茶情之真谛,悟人世之冷暖。烦请于前辈,前辈笑答,茶与人世,经历的是过程,品味的是过程,感悟的也是过程。  茶也有过程吗?如果有,它的过程是什么呢?  一个春天的午后,我第一次走近茶。站在公路旁,映入眼帘的是蓊蓊郁郁的茶树。一丛丛被种植在梯形的山坡上,随着山
期刊
葫芦,古称瓠、匏或壶,又写作壶卢、蒲芦、胡卢等。“古人以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而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葫芦的品种做了具体的区分。  葫芦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0多年。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壶字,呈葫芦形。《诗经》中的“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
期刊